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蕉束顶病和花叶心腐病的快速测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植无病蕉苗是防治香蕉束顶病和花叶心腐病的根本措施。筛选无病蕉苗的快速测定技术。除可引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氨)唑浸渍徒手切片;在36℃条件下。24小时后:束顶病株叶脉切片的维管束呈现红色,其它组织为红褐色;花叶心腐病株叶脉切片(含维管束)全部呈现黑褐色;而健株叶脉切片由原绿色变成红色,最后褪成无色。此外。也可取叶片主脉的徒手切片,用1%曙红B水溶液染色。健株切片呈桔红色,病株切片呈砖红色,通过镜检:束顶病株叶片切片的表皮下,可观察到围绕在维管束周围成堆的分布有畸形叶绿体细胞团;花叶心腐病的畸形叶绿体细胞团,多分布在薄壁细胞中,且多散生;而健株的切片没有发现这种畸形的叶绿体细胞团,两种方法同样可靠。  相似文献   

2.
甲烷氧化细菌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冷冻蚀刻、超薄切片和负染色电镜技术,对 Methylomonas sp. 761M和Methylosinus sp.81Z两抹甲烷氧化细菌的细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在冷冻蚀刻中,缅胞从质膜和细胞壁外膜的中央劈开,暴露出四个断裂面。各个断面的结构有所不同,显示出颗粒、小杆、乳状突起、小坑和光滑区等结构。冷冻蚀刻揭示的多层结构,与超薄切片和负染色观察结果一致。此外,对甲烷氧化细菌细胞壁表面图案,细胞内膜结构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3.
香蕉束顶病(BBT)是一种发生有蕉类作物的严重病害,从带有典型香蕉束顶病症状的香蕉植株中按照检测植原体的方法提取DNA,扩增患病植株中植原体16SrDNA片段,证明香蕉束顶病中有植原体存在,对此扩增片段进行限制性酶切片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核酸序列分析,并与已知植原体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该片段与Gr1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4.
香蕉束顶病毒的纯化及理化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具有典型香蕉束顶病(BBTD)症状的香蕉病组织中提纯了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BBTV)。电镜下可观察到直径为18nm的球形病毒颗粒。最高紫外吸收在255nm,最低紫外吸收在240nm,A_(260)/A_(280)为1.30。用标准BBTV抗体通过ECL-Western转印法测定其外壳蛋白分子量为21kDa。其核酸经DNaseI、RNaseA和Mung Bean Nuclease分析,表明是约1kb的ssDNA。结果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  相似文献   

5.
香蕉束顶病(BBT)是一种发生在蕉类作物的严重病害。从带有典型香蕉束顶病症状的香蕉植株中按照检测植原体的方法提取DNA,扩增患病植株中植原体16SrDNA片段,证明香蕉束顶病中有植原体存在。对此扩增片段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核酸序列分析,并与已知植原体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该片段与Gr1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6.
感染束顶病后香蕉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香蕉束顶病株的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两者在香蕉束顶病毒侵染前期被诱导活性显著提高,接种后21和28d最高,42d后则都比健株低,侵染前期BBT在体内的运转受抑,接种叶在接种后28d病毒含量提高,而顶叶则在3d后为最高。  相似文献   

7.
用超薄切片和电镜观察技术,对枇杷叶尖焦枯病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发现,病株叶脉韧皮部的筛管及伴胞内有大量丝状菌体状物存在,其大小为37~100×1500~?nm,横切面形态为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短杆状,纵切面形态为菌丝状,而对照的无病实生苗木中则无。据此初步认为,丝状菌体状物可能与枇杷叶尖焦枯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桑萎缩病的类菌原体病原物及其超微病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感染桑萎缩病的桑叶及嫩梢进行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发现,其韧皮部组织,筛管及伴胞内有多型性类菌原体。菌体为圆形及椭圆形,大小约为50~160nm,双层膜,厚度约为8~10nm,内含物中具有核质样的纤维状物质,而在健株叶梢中未观察到任何病原体.随着病害的发展,可观察到细胞成份的降解。第一,在感病植株叶肉细胞内存在部分细胞核的降解、核膜破裂或核质流失甚至核仁分散消失。第二,叶绿体内有不同程度的淀粉粒和嗜锇颗粒累积,部分叶绿体外膜破裂,基质流失,基粒降解。第三,线粒体及粗面内质网在数量上有所增加,部分线粒体嵴已降解。  相似文献   

9.
黄地老虎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有两种类型:多角形和四边形,大小分别为0.6—2.7μ和0.7—2.8μ。病毒粒子近球形,外壳上有管状物,病毒粒子大小为50—70nm。黄地老虎质型多角体的毒力较高,用1×108多角体/ml的浓度感染3龄幼虫,死亡率达93.9%。石腊切片观察感染6和10天的黄地老虎幼虫,中肠柱状细胞和围食膜内都含有大量多角体。超薄切片观察感染2、4、7天的柱状细胞内形成病毒粒子和多角体。杯状细胞感染较柱状细胞晚。感染4天的围食膜内发现有带毛的游离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10.
侵染菠菜的芜菁花叶病毒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菠菜病毒分离物Ta-1可侵染甘蓝等8科25种植物,但不侵染心叶烟。病汁液和芜菁花叶病毒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受病毒侵染的细胞内有不定形内含体。从超薄切片见到细胞质中有风轮状内含体存在。电镜观察其粒子形态为均一的线状病毒,大小为700—760×10—12.5nm。部分提纯病毒紫外吸收呈典型核蛋白吸收曲线。SDS—PAGE法测得病毒外壳蛋白亚基分子量为35,500。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了到目前为止仅在我国发现的一种杏树新病害——小叶病。用电镜检查天然感病鸯树叶片中脉的超薄切片,发现韧皮细胞中存在类立克次体(RLO)。RLO为卵圆形或棒状,直径约0.2—0.5μm,长约1.0—2.5μm。它们被双膜(波纹状的细胞壁和光滑的细胞质膜)环围着。在横切片中,这些微生物为卵圆形,内部结构由核糖体和带有DNA样细丝的核区组成。在纵切片中,微生物呈棒状。在健株组织中未发现这种微生物。青霉素处理染病杏树后,病状完全消失,说明利用电镜看到的类立克次体是杏树小叶病的病原物。  相似文献   

12.
酵米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arinofermentans)系从食物中毒的变质酵米面中分离到的病原菌,它与揶毒假单胞菌(P.cocovenenans)为同种不同生物型,与洋葱假单胞菌(P.cepaia)有许多共同点。电镜观察表明,此3株假单胞菌在形态和结构上有以下共同特点:菌体呈短杆状,0.6-0.8×1.5—2.0μm。细胞壁由肽聚糖层和外膜(outer membrane)构成。有时可见丝状体(filaments) 甚至畸形细胞。无荚膜,无菌毛(pili)一端有多根鞭毛。细胞质内有电子透明的聚β-羟基丁酸盐(PHB)颗粒。核区内有电子致密体(e|ectron-densebodies)或层状体(laminar bodies)。细胞表面可见到wei7细胞(mlncells)。均能产生细胞外“丝状物质”,这一特点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3.
类菌原体引起的小麦蓝矮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据对介体条沙叶蝉进行接种传毒试验发病的小麦病株和传毒的条沙叶蝉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病株韧皮部筛管细胞和介体唾液腺中均可见类菌原体病原物(MLO),其直径为60- 700nm,单位膜厚度为8-10nm,形态多样.主要为球形、椭圆形、哑铃形等。四环素对麦苗接种发病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小麦蓝矮病是由介体条沙叶蝉传播的类菌原体病原物引起的。这是对小麦类菌原体蓝矮病首次进行的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SARS患者病理尸检肺组织样品分离病毒出现细胞病变的Hep2 培养细胞,按常规制作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电镜下,检出在感染细胞内复制、组装的呼肠孤病毒及其包涵体。病毒粒子衣壳立体对称、无包膜、直径在60~80nm。成熟病毒粒子核心致密常排列呈晶格状,不成熟病毒粒子核心空亮。数目不等的上述两种病毒粒子、长短不等的微管样结构和病毒浆常在核旁胞质内组成大小不等、无定形的病毒包涵体。此发现进一步提供了呼肠孤病毒感染有可能与SARS相关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了大丽菊花叶病毒(DaMV)感染大丽菊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受侵细胞内形成切面直径约1.6—3.1μm的球状或卵球状缅胞贡内含体。病株细胞内过氧物酶体的数量显著增加。内含体周围较细胞其它部位有较多的核糖体。高尔基体及微泡。叶绿体,线粒体正常。  相似文献   

16.
迟缓爱德华氏菌对Hep-2细胞的侵袭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细胞裂解计数法及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法分析了迟缓爱德华氏菌侵袭HEp-2细胞的基本特性。在15株来源各异的迟缓爱德华氏菌中,有6株细菌具有对HEp-2细胞的侵袭能力。细菌侵入细胞后,主要位于空泡内。侵入细胞内的迟缓爱德华氏菌不仅可在细胞内增殖,而且可从细胞内释放出来。用细胞松弛素破坏微丝后可抑制其侵袭作用,而且表现出剂量依赖关系,而在秋水仙素破坏微管后不影响其侵袭力。这表明在迟缓爱德华氏菌对HEp-  相似文献   

17.
呼肠孤病毒与SARS相关的形态学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ARS患者病理尸检肺组织样品分离病毒出现细胞病变的Hep2培养细胞,按常规制作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电镜下,检出在感染细胞内复制、组装的呼肠孤病毒及其包涵体.病毒粒子衣壳立体对称、无包膜、直径在60~80nm.成熟病毒粒子核心致密常排列呈晶格状,不成熟病毒粒子核心空亮.数目不等的上述两种病毒粒子、长短不等的微管样结构和病毒浆常在核旁胞质内组成大小不等、无定形的病毒包涵体.此发现进一步提供了呼肠孤病毒感染有可能与SARS相关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油松鳞叶中细胞核穿壁现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薄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对油松衰老鳞叶中细胞核穿壁运动进行了观察研究。首次,细胞核内的染色质逐渐收缩集中,形成染色深的球状体,以后,细胞核逐渐与细胞壁接近。接着紧贴细胞壁的细胞核通过细胞壁上的通道或胞间连丝转移到相邻的细胞内,此外,还发现有多种其它的转移方式存在。研究结果表明细胞核的穿壁运动现象同时存在于连子植物和裸植物中,电镜观察进一步证明细胞壁道在细胞核穿壁之前已形成。  相似文献   

19.
通过病虫组织和提纯病毒包含体的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研究了新疆黄地老虎颗粒体病毒 Agrotis segetum granulosis virus (简称AsGV—XJ),在组织细胞中的超徽结构以及它的装配过程。从被AsGV矗J侵染的脂肪体和皮层中,观察到大量的颗粒体病毒。在前肠、中肠、后肠、马氏管、气管的组织切片中未观察到颗粒体病毒o AsG'v一xJ的装配是在脂肪体细胞的胞质中进行的,从病毒粒子的核髓开始,形成病毒粒子,然后由包含体蛋白以类晶体方式包被,构成一个完整的颗粒体o AsGV—xJ的装配过程证明了核糖体、线粒体、内质网在其增殖中的重要作用,AsGV—xJ的基本形态与国外报道的AsGV大致相同。观察到包含体外围有一层透明膜,以及各种不同排列方式的双粒子所构成的包含体,这是AsGv—xJ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胶体金免疫电子显微技术用于病毒抗原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一种改良的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以低温包埋,常规超薄切片代替超薄冰冻切片,成功地显示了细胞内的病毒抗原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