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地区散发布氏杆菌感染的细菌学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对我院的1例散发布氏杆菌病患者进行细菌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分析,并在国内首次尝试了用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单元(VNTR)分子指纹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基因分型并和国际流行株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比较分析。方法 对临床疑似布氏杆菌病病例作血液细菌培养与生化鉴定,进一步作布氏杆菌特异性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鉴定以及利用布氏杆菌基因组中的8个位点构建VNTR指纹图谱,参照国际布氏杆菌VNTR数据库,构建布氏杆菌基因系统树。结果 用细菌学方法确定散发疑似布氏杆菌病病例体内分离到的为布氏杆菌,通过基因序列分析进一步得到证实,但不能鉴定到生物种和生物型。对分离株作VNTR指纹分析提示该散发布氏杆菌病为猪2型布氏杆菌感染所致。结论 通过传统细菌培养方法与布氏杆菌VNTR指纹分析可用于我国布氏杆菌病分子流行病学的系统调查。  相似文献   

2.
利用短小芽孢杆菌的抑菌作用对布氏杆菌属进行分型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9年发现这株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蒙字1号对布氏杆菌属(Brucczk)有抑菌作用后,又用104株牛、羊、猪三型布氏杆菌作了进一步抑菌试验。结果发现,对猪型布氏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部分牛型布氏杆菌也有抑菌作用,但弱于前者;对羊型布氏杆菌无明显抑菌作用,这就提供了应用微生物抑菌作用对布氏杆菌属进行分型鉴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流行的主要是羊、牛、猪3种布氏杆菌,其中以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人类与病畜接触或饮用病畜肉、乳与乳制品及经呼吸道吸入被病菌污染的环境空气可引起感染,表现为反复波浪式热型,逐渐转为慢性.2011年1-7月在住院患者中共检出16例疑似布氏杆菌病例,笔者对此做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哲盟地方病防治站,于1979年从科左中旗敖本台公社6个大队羊标本中检出142株布氏菌。经鉴定有牛羊两个种6个生物型。这些菌毒力弱,羊种菌变异多,为什么在一个小范围内检出如此多的菌株?是自然菌株还是既往畜间使用羊,(M,)或牛_(19)(A_(19))菌苗造成?现将鉴定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用MLVA技术和多重PCR对犬种布氏菌基因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犬种布氏菌的遗传关系进行不同分子分型方法的对比研究,为犬布病分子流行病溯源提供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多重PCR和多位点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方法对24株犬种布氏菌的遗传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多重PCR只鉴定出1株犬种布氏菌,其余23株均鉴定为猪种鲁氏菌,但不能鉴定型别;MLVA方法对已鉴定为猪种的布氏菌仍可再细分为型,87%(20/23)为猪3型,13%(3/20)为猪1型。结论:MLVA可以对布氏菌种(生物型)进行基因分型鉴定,可以作为传统表型鉴定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布氏菌噬菌体SA是从猪种布氏菌培养物中分离到的。其裂解活性当菌液浓度为10-4时,对光滑型猪种菌1、3型,牛种菌1、3、6型和沙林鼠种菌可产生混合性裂解,产生噬菌斑直径3—4mm。噬菌体SA原液或稀释浓度为10-1、10-2时,对羊种菌1、3型不裂解。对羊种菌2型、粗糙型牛种菌45/20、犬种菌和绵羊附睾菌产生混合性裂解或噬菌斑,噬菌斑为1—2mm或更小。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辽宁省冬季温室内越冬粉虱伪蛹的种类及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情况, 于2012年1月份在辽宁省不同县市区的温室作物上采集了17份粉虱伪蛹样品(每样品含30头粉虱伪蛹) , 镜检鉴别粉虱种类并利用mtCOI基因对烟粉虱生物型进行了鉴定; 检测了烟粉虱携带TYLCV情况并对其PCR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分析。结 果表明: 辽宁省冬季温室内存在越冬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与烟粉虱。17份粉虱样品中, 11份样品为烟 粉虱样品, 6份样品为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混合样品。混合样品中, 温室白粉虱仅在锦州凌海(LH)样品中占优势。17份烟粉虱样品(包 括混合样品)中, 仅有4份样品为B型与Q型混合样品, 其他13份样品烟粉虱生物型均为Q型。17份烟粉虱样品中有3份Q型烟粉虱样品检测 到TYLCV, 系统树分析进一步证实该病毒是TYLCV。调查结果为辽宁省粉虱与TYLCV的早期测报和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皮上划痕人用布氏菌活疫苗104M变异株的残余毒力及保护力。方法对布氏菌104M变异株进行菌种检定。通过测定布氏菌104M变异株与未变异株的半数致死量(50%lethal dose,LD50),比较两者的残余毒力;用布氏菌104M变异株与未变异株分别免疫小鼠,4周后用羊型弱毒或强毒布氏菌皮下攻击,4周后测定脾脏细菌数,比较布氏菌104M变异株与未变异株的保护效果。结果菌种检定结果显示,布氏菌104M变异株与未变异株分别符合变异及未变异布氏菌株特征。104M未变异株LD50为1.1×109,变异株LD50为2.2×1010。用羊型弱毒及强毒布氏菌攻击后,布氏菌104M变异株与未变异株均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但104M变异株保护力低于未变异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氏菌104M变异株残余毒力比未变异株明显降低,保护力略低于未变异株。  相似文献   

9.
【背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是由媒介昆虫烟粉虱传播的一种双生病毒,对蔬菜及烟草等经济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前人资料表明,该病毒于2006年传人我国南方地区,2007年传人山东省,2008年后在山东各地逐渐蔓延扩散。【方法】为了考证TYLcV传人山东省的时间,本研究利用mtCOI基因对于2005和2006年7—8月份在山东省不同地区作物上共采集的15份烟粉虱样品进行了生物型鉴定,并进一步检测了烟粉虱携带TYLCV情况,同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2005年的4份样品烟粉虱生物型均为B型,均不携带TYLCV。2006年的11份烟粉虱样品为B型与Q型混合样品,其中,2份烟粉虱样品检测到TYLCV,进一步证实该病毒为TYLCV。【结论与意义】本研究首次证实了TYLCV早在2006年就已经传入山东省。研究结果不仅对于防控该病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其入侵生物学研究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 CCK)已被证实是生物体中一类能抑制食欲的重要的细胞因子,为进一步补充鱼类CCK基因相关的生物信息,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和PCR方法对布氏鲳鲹(Trachinotus blochii)CCK基因进行了克隆和组织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布氏鲳鲹CCK基因cDNA序列全长822 bp,5'端、3'端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s, UTR)长度分别为70 bp和340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412 bp,共编码137个氨基酸,其中包括一个信号肽和一个CCK-8肽。预测的蛋白分子量为14.79 kD,理论等电点是5.8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表明,布氏鲳鲹CCK基因与其与同属鲈形目的鰤鱼的同源性最高(91.9%),并且与其聚为一支。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 time-PCR, RT-PCR)分析显示CCK在布氏鲳鲹的端脑高表达,垂体、肌肉和下丘脑相对表达丰富,肾脏、脾脏、肠和脂肪中低表达,证实了CCK在布氏鲳鲹的神经和消化系统中可能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进一步探讨布氏鲳鲹CCK基因的摄食调控功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组织块法、胰酶差速消化法分离了人溶菌酶(hLYZ)转基因山羊的乳腺上皮细胞,建立了转基因羊乳腺上皮细胞(TGMEC)的体外培养体系,并对其生长与体外分泌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其体外生长曲线符合典型的S型,传代期间二倍体染色体数正常;通过免疫荧光染色、RT-PCR发现该细胞能表达上皮细胞所特有的角蛋白18,并能表达内源性乳蛋白(酪蛋白与乳球蛋白);进一步通过酶联免疫试验发现该乳腺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中可持续稳定地分泌重组人溶菌酶.由此获得的人溶菌酶转基因羊乳腺上皮细胞系为乳腺生物反应器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细胞膜型.  相似文献   

12.
2005年5月和8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北部典型草原调查了肝毛细线虫对布氏田鼠种群的感染特征,分析肝毛细线虫对布氏田鼠的感染率与其性别、年龄、体重及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肝毛细线虫对布氏田鼠感染率没有性别差异,雄鼠与雌鼠的感染率相当;但是与布氏田鼠体重/年龄密切相关:幼鼠的感染率较低,成鼠感染率较高,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度均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布氏田鼠达到一定的年龄(或体重)后才可感染肝毛细线虫病,其最低感染体重为24.3 g。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对肝毛细线虫的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度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同一样地不同季节感染率不同,本次调查显示,2005年5月份感染率高于8月份群体感染率,同一样地的春季感染率与秋季感染率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食物多样性对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种群的影响,以羊草、克氏针茅、紫花苜蓿、沙葱和阿氏旋花5种实验地常见的草本植物,组成不同食物多样性的食谱,饲喂布氏田鼠幼体,探究布氏田鼠幼体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对不同食物多样性的响应.结果 表明:(1)随着食物多样性种类的增加,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显著提高(P<0.05).与单一食物组相比...  相似文献   

14.
<正> 检查了有毒和无毒布氏菌的表面大分子脂肪、蛋白质、肽聚糖以及脂多糖(LPSs)的含量和结构,光滑型菌种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表面的脂多糖部份.已发现光滑型布氏杆菌含有A和M两种不同抗原.在光滑布氏菌株中,两种抗原的相关量不同,而在粗糙型菌株中缺乏。在牛种布氏菌2208、19和1119株中发现了A-LPS。在羊种布氏菌16M和15M株中发现了M-LPS。而牛种Ⅳ,猪种Ⅳ的A和M-LPS两者的量几乎相等。  相似文献   

15.
沿微山湖地区神经毒素源性酪酸酸菌的土壤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神经毒素原性酷酸酸菌在微山湖区土壤的分布情况,我们采集了该地区的土壤样品进行调查。50份士样培养上清中,有18份检出了肉毒素素,经中和试验证实均为E型。从其中的7份阳性样品中分离到产毒菌株,对分离菌株进行毒性测定,生化特性检查及其神经毒素基因的PCR检测,所有菌株均有型肉毒神经毒不基因并产生相应素,  相似文献   

16.
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标志重捕、染色标记和野外观测法研究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野外实验种群,采用4 种活动模式指数(日活动差异指数θ,昼行性指数λ,峰型指数;活动强度指数η)分析田鼠昼夜活动节律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全年12 个月的昼行性指数λ 均高于0.542,为典型的昼行性种类。其活动节律的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温度有关:1、2、3、4、11、12 月,气温较低,布氏田鼠的活动模式呈典型的单峰型;5、6、7 月气温较高,为典型的双峰型;而8、9、10 月则属于单双峰过渡类型。田鼠的峰型指数 在冬季最低,夏季最高,与月均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9,n = 12,P<0.05)。活动强度指数η与气温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94,n = 12,P < 0.05)。5~9 月,布氏田鼠的活动强度最高,每日活动时间在6 h 以上;冬季布氏田鼠的日活动量骤降,很少外出活动,尤其在1~2 月,布氏田鼠日均地面活动时间不足1min。另外,室内实验表明,布氏田鼠具有在黑暗环境中活动能力,但在野外条件下,夜间活动极少发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用电镜对国内分离的{株犬布氏菌和W.H. O.的4种对照菌(包括犬布氏菌、猪布氏菌、羊布氏菌和牛布氏茵)进行的电镜观察结果。所有上述菌株的形状和大小基本一致,均为球杆状,其球状体直径为0.70—0.73μm;杆状体长1.0一1.46μm,宽0.5--0.7μm。细胞壁均由外膜和肽聚糖两部分组成,具有革兰氏阴性细胞壁的特征。国内株犬布氏菌的细胞表面,经常产生乳头状突起,它包有外膜,内含肽聚糖,实际上是细胞壁的一部分。外胰主要由脂多糖(LPS)组成,因此乳头状突起有可能是细菌释放内毒素(Endotoxin)的一种形式。这一现象在W.H.O.菌株中比较少见。细胞分又生长,在布氏菌中比较普遍,尤以W.H.O.菌株更为多见。超薄切片的结果表明,细胞分又是由杆状细菌的侧分裂形成的。但 是,一般报道多认为细菌的繁殖方式是横分裂。  相似文献   

18.
华咏乐  谢燕锦  殷宝法  魏万红 《生态学报》2022,42(21):8618-8627
放牧活动对小型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的影响是草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确定绵羊和小型啮齿动物的营养生态位关系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分析了内蒙古草原动物生态研究站大型野外围栏内布氏田鼠和绵羊在6—9月份的食谱组成,确定两种草食动物食性选择和营养生态位的变化,从食物利用途径揭示放牧活动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影响方式及二者之间的竞争与共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围栏中共有23种植物,其中糙隐子草、克氏针茅、羊草和刺藜是围栏中的优势植物;布氏田鼠共取食10种植物,绵羊共取食8种植物,禾本植物为两种动物的主要采食植物。布氏田鼠和绵羊的喜食植物种类都存在季节性变化;除7月外,两种动物的食物多样性与围栏植物多样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动物的食性选择受植物资源变化的影响。布氏田鼠和绵羊具有很高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除8月(0.691)外,6、7、9月份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均高于0.9,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激烈的食物竞争;放牧活动极显著地降低了禾本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导致布氏田鼠的食物数量减少;放牧处理下布氏田鼠的喜食植物的物种数和营养生态位宽度(除9月)增加,导致布氏田鼠的食物质量...  相似文献   

19.
从健康狐狸、貉粪中检出犬冠状病毒的两种基因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某养殖场健康狐狸 (6 1份 )、貉 (2 4份 )粪样 ,用套式PCR(RT-nPCR)方法检测犬冠状病毒 (CCV)并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 :狐狸粪样中有 4 3份 (70 . 5 % )为CCVⅡ型阳性 ,2 9份 (47. 5 % )为CCVⅠ型阳性 ,两型混合感染2 5份 ,占 4 1 0 % ,两型总感染率为 77 .0 %。 2 4份貉粪样中 ,2 2份为CCVⅡ型阳性 (91 .7% ) ,其中 16份为CCVⅠ型、Ⅱ型混合感染 (6 6 . 7% )。分别取狐狸和貉粪样中CCVⅠ、Ⅱ型阳性PCR产物各 2份 (共 8份 )进行测序 ,均与CCV的M基因序列相符 ,证实PCR结果非假阳性。序列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CCVⅠ型与源于意大利腹泻犬的CCVⅠ型 (AF5 0 2 5 83)同源性最高 (96 . 7%~ 98. 1% ) ;CCVⅠ、Ⅱ两种基因型同源性为 88. 3%~ 89. 7% ,在进化树中处于两个大的分支上 ;同为CCVⅡ型 ,狐狸源与貉源序列也存在多个位点差异。首次在貉粪中检出CCV ,证实在健康狐狸、貉群体中存在CCV流行 ,且CCVⅠ、Ⅱ型并存。  相似文献   

20.
动物的食物选择受食物资源量、质量和喜好度决定。尽管放牧可减少鼠类的喜食植物的数量和质量,但其如何影响鼠类的食物选择尚不清楚。本研究于2014年5月至10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的大型试验围栏内进行了布氏田鼠的食物选择实验。利用大型实验围栏内5年连续放牧处理所构建的植被变化条件,采用扣笼试验,调查了布氏田鼠对其三种主要植物的取食情况。研究发现:连续放牧后,糙隐子草的盖度增加,而羊草、克氏针茅盖度降低;糙隐子草的盖度显著高于羊草、克氏针茅,成为各季节的优势植物种类。放牧对布氏田鼠取食羊草、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的绝对取食频次均无显著影响。在季节上,布氏田鼠对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的取食在三个季节均无差异,但布氏田鼠对羊草取食的绝对频次夏季显著高于春季和秋季;布氏田鼠对三种植物的喜好程度依次为羊草>克氏针茅>糙隐子草,但季节和放牧因素对布氏田鼠对这三种植物的喜好度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食物选择及食物组成相对稳定,表现为其对放牧或季节因素造成的喜食植物资源量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推测是其调整取食努力来实现食物组成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