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流域各地区的渔获物中,鲤鱼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在黑龙江本流,每年夏季捕捞的主要对象是鲤鱼。在冬季生产中,鲤鱼的产量在整个鱼产量中亦占优势。著名的达赖湖的鱼产中,占主要成份的也是鲤鱼,冬季渔获物中鲤鱼约占70%左右,在夏季也占50%左右。鲤鱼在这一地区,除了天然捕捞生产的以外,也是一种主要的饲养鱼类。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流域的鲫鱼,是渔获物中的主要粗成之一,约占总产量的20%。黑龙江流域的水利枢扭建成后,它将成为水库中的主要养殖对象,因此,调查研究鲫鱼的生活习性及其种群变异,对于今后的渔业利用是有很大益处的。一、种群的变异鲫鱼在黑龙江流域的分布极其广泛,各种不同的水体中都能棲息生存。在额尔古纳河,鲫鱼是捕捞的主要对象;在黑龙江,则主要是分布在干流相通的附属水体中。其它如达赖湖、镜泊湖、小兴凯湖、五大连池等湖泊里均有相当数量的鱼群。  相似文献   

3.
南方大口鲶(SilurussaldatovtmeridtonalisChen)又名河鲶,在嘉凌江中其最大个体可达30公斤,一般个体2—3公斤。年产量高,与土鲶计算在一起,占全江鱼产量的12.7%,其中河鲶约占8%左右。广元清水河下段,是一个捕捞河鲶的据点,其捕捞量占全部渔获物的10.9%。由于滚钩渔具的使用影响了河鲶的增殖。为此,我们对河鲶的生物学进行了调查研究,为今后改善渔具,稳定产量提供参考。计收集了标本341尾。河鲶有生长快、个体大、肉味肥美的特点,与土鲶一样被列为甲级鱼。在嘉陵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中都有河鲶。山溪、渠溪的上段不见此鱼,这与土鲶不同。一、…  相似文献   

4.
三门峡水库潼关地区蓄水前后鲤鱼的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鲤鱼(Cyprinus carpio Linné)是我国的重要食用鱼类之一。黄河的鲤鱼不仅品质优良名闻国内,且也是该处渔获物中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据黄河潼关地段的渔业队1961年4月至1962年1月间九个月的渔获物总量统计,平均鲤鱼占全部渔获物总产量的72%左右。故对鲤鱼的生长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不仅在鱼类学的理论方面,且在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4~2009年长江宜昌江段三层流刺网的渔获物数据,分析三层流刺网的主要捕捞对象和个体大小,探讨三层流刺网对长江鱼类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采集到5目8科40种鱼类,主要捕捞对象为铜鱼、圆口铜鱼、瓦氏黄颡鱼、长吻鮠和圆筒吻鮈等喜流水的种类。三层流刺网主要捕捞对象的体长明显小于初次性成熟体长。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说明三层流刺网的主要捕捞对象为喜流水、中下层鱼类的幼鱼,对鱼类资源造成了过度捕捞。为了保护长江鱼类资源,建议在长江水系开展全面禁渔。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西沙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于2020—2021年对永兴岛上岸渔获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变化和演替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发现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101种,隶属于5目21科,以鲈形目鱼类最多,占总种类的84.16%,生物量超总渔获物的90%;科级水平鹦嘴鱼科鱼类最多,达21种,生物量超总渔获物的45%。28种珊瑚礁鱼类是永兴岛附近海域主要捕捞对象,占总渔获物的80%以上。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呈现过度捕捞,一是主要渔获物中的中大型鱼类均重偏小;二是本海域个体体型最大的鱼类出现较多消亡;三是肉食性鱼类大量消亡;四是植食性鱼类生物量占比超过了肉食性鱼类。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已经演替到以植食性鱼类为主导的生态系统;大量海胆的出现,表明了这一珊瑚礁生态系统在进一步衰退,向以海胆为主导的生态系统演变。保护西沙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已经刻不容缓,需要严格地控制本海域的捕捞强度。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流域鲫鱼的种群变异和生态资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龙江流域的鲫鱼,是渔获物中的主要粗成之一,约占总产量的20%。黑龙江流域的水利枢纽建成后,它将成为水库中的主要养殖对象,因此,调查研究鲫鱼的生活习性及其种群变异,对于今后的渔业利用是有很大益处的。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乌梁素海鲤鱼的年龄和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梁素海位于内蒙古河套平原的东都,总面积约100万亩。上承五原河套的灌溉渠水和乌拉山下泄的山洪,下流直导黄河。由于水质肥沃,深度适宜(平均1.5米),流速较缓,水生生物繁茂,成为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场所。鱼产量年达300—800万斤,以鲤、鲫为主。1955年以前,鲤鱼在总渔获量中,曾高占80%,其中三龄以上个体(体重在二公斤以上)约占50%,闻名全区和外销京津的内蒙黄河鲤鱼,实际上大部均为此海所产。近年来,由于鲤鱼在渔获物中所占比例及年龄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使生产上受到直接的影响。为此,1960年7月,应内蒙水产局要求,曾到该地进行短期调查。  相似文献   

9.
鲤鱼 Cyprinus carpio Linnasus 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在淡水渔业产量上一向占很大的比重。根据梁子湖的渔业情况,它约占梁子湖鱼产量的40%;就全国范围来讲,其经济价值之大,可以想见。但是关于鲤鱼在我国天然水体中的生长情况,生活习性等问题,过去研究得很少,因此,1955年2月至1956年3月我们在梁子湖进行了鲤鱼的生态调查,希望从了解鲤鱼的生态着手,探索在天然水体中提高鲤鱼产量的途径。解剖用的材料主要取自梁子镇鲜鱼收购站。每周检查一定数量的鲜鱼,前后共解剖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变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1990-1999年资源监测表明,洞庭湖鱼的种类与70年代基本相同,但其组成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明显以鲤,鲫,鲶,黄颡鱼等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最高达86.1%,“四大家鱼”在渔获物中所占比较不足10%,刀鲚等洄游性鱼类已极为罕见;90年代渔获量平均为3.97万t,渔业产量增加,但多以1-2龄鱼为主,补充群体严重不足,水利工程的兴建,泥沙淤积,围垦,污染加剧以及过度捕捞是造成洞庭湖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长江流域内共记录鱼类378种,其中纯淡水鱼类339种,占我国淡水鱼总数的1/3。长江中还栖息着149种珍稀的特有鱼类。长江流域渔产量约占全国淡水渔业产量的2/3。长江流域自然资源捕捞量1954年曾达到45万吨,到八十年代初下降到20余万吨,近几年捕捞量维持在6万吨左右;六十年代长江主要经济鱼类的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8%,  相似文献   

12.
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50-2011年渔获物捕捞量资料, 分析了我国海域(包括大陆海域、台湾海域、香港海域和澳门海域)129种渔获物的营养级指数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1950-1974年我国海洋营养级指数在3.45左右波动, 1975-1978年下降至3.35左右, 1982-1987年急剧下降到3.25并维持到1996年, 1997-2011年平稳回升至3.34。与全球海洋营养级指数相比, 1984年之前我国高于全球水平, 而1984年之后则低于全球水平。就生物类群而言, 鱼类对我国海洋营养级指数的贡献最大, 达73.1-85.8%; 甲壳动物次之, 为9.2-15.5%; 软体动物较小, 为3.3-11.6%; 其他无脊椎动物的贡献最小, 不超过1.8%。过度捕捞使我国部分渔获物由原来的长寿命、高营养级的底层鱼类变为现在的短寿命、低营养级的无脊椎动物和中上层鱼类。渔业捕捞许可管理制度、禁渔期和禁渔区制度、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和“负增长”计划、增殖放流、扩大海洋保护区面积等措施的实施可能是我国海洋营养级指数回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了解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鱼类对各种捕捞方式的脆弱性, 对于制定最佳的捕捞策略和合理开发鱼类资源至关重要。研究从渔获物组成、捕捞效率和个体大小等方面, 对长江中游典型湖泊牛山湖的四种渔具(网簖、刺网、电捕和鸬鹚)的捕捞选择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使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评价渔具捕捞对鱼类物种的选择性, 同时通过计算渔获物的平均营养水平(MTL)和饵料鱼与凶猛性鱼类的重量比, 分析捕捞对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 网簖和电捕捕获的鱼类种数多、体长范围广, 对鱼类资源的破坏性最大, 应当加以限制或废除; 鸬鹚是捕获鳜(尤其是高龄鳜)的一种有效方式, 但对幼鳜和其他幼鱼也有较大损害, 应控制其捕捞强度; 刺网主要捕获几种经济鱼类, 并可平衡捕食者和饵料鱼之间数量关系, 是利用鱼类资源的一种较好方式, 关键在于对刺网网目大小和捕捞强度的限制。建议湖泊捕捞应从单一物种转向多物种综合管理, 并考虑物种之间的营养生态关系, 以更好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4.
了解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鱼类对各种捕捞方式的脆弱性,对于制定最佳的捕捞策略和合理开发鱼类资源至关重要。研究从渔获物组成、捕捞效率和个体大小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典型湖泊牛山湖的四种渔具(网簖、刺网、电捕和鸬鹚)的捕捞选择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使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评价渔具捕捞对鱼类物种的选择性,同时通过计算渔获物的平均营养水平(MTL)和饵料鱼与凶猛性鱼类的重量比,分析捕捞对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网簖和电捕捕获的鱼类种数多、体长范围广,对鱼类资源的破坏性最大,应当加以限制或废除;鸬鹚是捕获鳜(尤其是高龄鳜)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对幼鳜和其他幼鱼也有较大损害,应控制其捕捞强度;刺网主要捕获几种经济鱼类,并可平衡捕食者和饵料鱼之间数量关系,是利用鱼类资源的一种较好方式,关键在于对刺网网目大小和捕捞强度的限制。建议湖泊捕捞应从单一物种转向多物种综合管理,并考虑物种之间的营养生态关系,以更好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5.
梁子湖鲤鱼的生物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鲤鱼Cyprinus carpio Linnasu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在淡水渔业产量上一向占很大的比重。根据梁子湖的渔业情况,它约占梁子湖鱼产量的40%;就全国范围来讲,其经济价值之大,可以想见。但是关于鲤鱼在我国天然水体中的生长情况,生活习性等问题,过去研究得很少,因此,1955年2月至1956年3月我们在梁子湖进行了鲤鱼的生态调查,  相似文献   

16.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118-1127
研究于2010年秋季和2011年夏季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大调蓄湖泊洪泽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该湖鱼类资源变动情况,以期为渔业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洪泽湖累计记录鱼类88种,本研究发现63种,其中新记录6种,分别为:点纹银 、彩副 、方氏鳑鲏、鲻、大眼鳜和波氏吻虾虎鱼;与历史记录比较,湖泊定居性鱼类所占比例由59%上升78%,而喜流水性鱼类和河海洄游性鱼类分别由22%和7%下降到3%和3%;未采集到的25种鱼类中,流水性鱼类计17种,占68%。网簖和丝网的渔获物分析表明,鲫、黄颡鱼、刀鲚和红鳍原鲌等小型鱼类具有较高的IRI值(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是鱼类群落的优势种,大型鱼类除鲤外,IRI值均不高,在群落中不占优势。20102011年洪泽湖渔业年产量为2200104 kg,以刀鲚和鲫为主的小型鱼类产量达1967104 kg,占89.4%;四大家鱼产量96104 kg,占4.4%;鳜、翘嘴鲌、乌鳢和鲇等大型食鱼性鱼类合计仅占0.89%。文章分析江湖阻隔、过度捕捞和生境破坏对洪泽湖鱼类资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渔业管理策略,并初步预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该湖鱼类和渔业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太湖所产银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银鱼是太湖的名产,以夏季的产量为最高,除一部分在附近市场鲜售外,大部分就在船上晒制成为银鱼乾,再销售各地。到了冬季,渔民以价值较银鱼为高的鱼类为捕捞对象,所以专捕银鱼的船大大地减少,捕捞所得的大部分供市场鲜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淡水渔业历史悠久,具有发展生产的有利条件。全国有淡水水面2. 5亿亩(约占世界淡水水面的1/15) ,已用于养鱼水面4,100万南。有淡水鱼类800余种,常见经济鱼类40-50种,已作养殖对象的20多种。我国淡水渔业主要分两大部分:捕捞和养殖。解放初期以捕捞为主;1965年后养殖产量居多数,目前约占淡水渔业总产量的70%。  相似文献   

19.
巢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2年至2004年期间,对巢湖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发现鱼类54种,隶属16科、9目,主要以鲤科鱼类为主(35种),占64.8%,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鱼类种类数减少了40种,主要表现在洄游性种类急剧减少,甚至消失。渔业资源结构(渔获物)表现为以湖鲚、太湖新银鱼等小型鱼类为优势种类,在渔产量的比例不断上升,而大型鱼类(如翘嘴、鲤等)的种群结构趋于低龄化,产量呈下降趋势。结合已有的历史资料,分析巢湖渔业资源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造成巢湖渔业资源结构变化受人为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利工程修建、过度捕捞和水体富营养化等方面。同时探讨近20年巢湖渔业捕捞产量与水体氮磷含量变化的相互关系发现,水体磷的含量变化显著影响巢湖渔业的捕捞产量。因此,合理利用巢湖渔业资源,需要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捕捞强度和人为调整渔业结构使得巢湖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细鳞斜颌鲴是在我国分布较广而又为群众所喜爱的一种野生经济鱼类。这种鱼在某些天然水体中可成为优势种群,产量较大,最高可以占总渔获量的50%以上。但有许多水体中却没有这种鱼或数量不大。通过试验和研究,我们已能对这种鱼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近年来,已将数万尾大规格鱼种投放到一原来只投放“家鱼”(泛指鲩、青、鲢、鳙,以下均同)的水库中,并将检验其增产效果。实践证明斜颌鲴在池塘中与现有“家鱼”混养时,非但不影响“家鱼”的生长,并可使池塘总产量增加10%以上;原因是这种鱼主要以其他养殖鱼类尚未利用或未能充分利用的腐屑、腐泥和着生藻类为食物。该鱼头两年生长较快,两周年可达一市斤左右,并第一次达到性成熟,这种规格的鱼上市就是经济价值高的优良食用鱼。因其在池塘中易于捕捞,故也是丰产塘中轮捕轮放的好对象。按普通“家鱼”种的培育方法当年鱼可养成4寸左右,第二年底都能在半斤以上,大的可达8两半。由于该鱼头小肉多而味美,故即使2—3两重的鱼在市场上也受到顾客的欢迎。本文还介绍了养殖这种鱼的方法及其有关的生物学资料,并讨论了在天然水体中促使这种鱼增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