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特产四不像(Elaphurus davidianus)除人工驯养者外,其野生种群久已未能获见,而当年的野生生态习性亦未见有报道。但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或不难查考,今谨提出我们初步研究的结果。 从化石分布看,四不像第四纪分布于中国东部平原、地质上的喜马拉雅运动的沉降区域。从古气候看,地史上温暖湿润期似较寒冷干燥期为多。从挖掘出的同期脊椎动物化石组合看,有明显的东洋区特色,如亚洲象、麂、木鹿、水牛、犀牛和扬子鳄化石等。从动物本身身体结构看,蹄宽大分裂,指(趾)间有皮膜,适于在沼泽地行走。齿纤弱,似适于采食鲜嫩水生植物。尾长,可用以驱赶飞扰吸血的昆虫。根据动物园饲养人员观察,四不像尚喜泡水泥浴。据历史文献记载,从汉代到清代,长江三角洲尚有野生四不像分布。此或也说明它们生活于平原,喜温暖湿润与沼泽地带。 从四不像化石所在地区同层位的孢粉化石分析,说明所在地今昔植被似未有大规模的自然更替,或也有植被种类比例的消长,或同一植被类型北界的推移。据今江苏泰县桥头植被与孢粉化石的分析比较,陈木本植物及蕨类植物外,过去的草本植物科属基本上都能在现今的植被中找到。尤其是水生植物,过去的科属几乎与现今的一致。如以长江三角洲南面的上海崧泽的孢粉化石与现今上海佘山、大金山岛的植被比  相似文献   

2.
<正>初冬时节,正是江苏盐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年之中最静美的季节,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草木摇曳、湖水环绕、麋鹿集群,宛如油画一般。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海之滨,是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同时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因此,在盐城就有了"来盐城不能不去大丰,到了大丰必看麋鹿"的口头禅。糜鹿角似鹿,脸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又名"四不像",和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  相似文献   

3.
现生的麋鹿又名四不象鹿,是我国特有的动物,目前已无野生,它是鹿亚科中特有的一种。有关糜鹿的历史,从满清的皇家园林到英国伦敦附近福德公爵的乌邦寺动物苑内的麋鹿,已有不少报刊杂志提及,故不再在文中重述。作者仅从四不象鹿属在第四纪期间的分布变迁,对我国这一特有动物作某些阐明。 (一)地史地理分布的变迁一般传统的提法,认为糜鹿可能分布于华北地区,是一生活于黄河流域的动物,这样的提法并不完全确  相似文献   

4.
问:在灭绝动物名单中,“麋鹿,1900年灭绝”。眼下不是有大群的活生生的麋鹿吗,怎么说已经灭绝了呢?答: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把灭绝之含义解释一下。灭绝(Extinct)是指当今世界任何地方都没有该种的成员存在时,就认定是灭绝即绝种。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物种等级标准:灭绝(EX)指在过去的50年中未在野外找到的物种,如渡渡鸟。野生灭绝(EW)指某物种的个体仅被笼养或在人们控制下存活,就可认为是野生灭绝。如麋鹿,自古在华夏大地广有分布,北京南苑不仅是麋鹿这个物种的科学命名地(1…  相似文献   

5.
麋鹿古称为麋,因其长相奇特,面似马非马,尾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角似鹿角而非鹿角,而被人们称为“四不象”。在动物分类学上,麋鹿独为一个属。麋鹿属现生种类只有麋鹿一种。与其它游荡于山林的鹿类不同,麋鹿是一科喜水的沼鹿。它形成了适宜沼泽生境的特征,如麋鹿的一只足有四蹄,其中间一对蹄宽大并有皮腱膜相连,减轻了蹄着地时的压强,使得麋鹿能在沼泽地活动。 从第四纪中更新世到全新世,麋鹿曾  相似文献   

6.
苏北滨海湿地麋鹿恢复种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至2004年,在苏北滨海湿地开展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研究。从每年的2月份开始,在麋鹿的产仔期按照每旬记录产仔数,直至产仔结束。逐年统计半散养和野生麋鹿种群结构。选择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麋鹿进行称重,分析个体的身体发育程度。半散养麋鹿种群由1986年引进的39 头,发展到2004年的706 头,年均出生率21.7%,鹿群年均增长率为17.5%,现已繁殖了子四代;野生放养麋鹿由31 头增加到2004年的41头,年均出生率16.3%,年均增长率为9.0% ,且于2003年、2004年各产1 头完全属野生的子二代。产仔季节相由引进时的紊乱已调整至目前的规律性产仔。研究表明大丰麋鹿种群繁殖很成功,其寿命、行为、生理发育、繁殖周期等都较引进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完全适应了黄海湿地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干扰仍是影响麋鹿种群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是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因其繁殖力和适应力强难以防治,直接威胁我国滨海滩涂湿地生物多样性,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我国I级保护动物,是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回归自然的典范,但仍面临野生种群稳定性低、与保护区环境承载力矛盾尖锐的问题。麋鹿喜食互花米草,其牧食行为可有效调控互花米草的时空分布格局,提升滨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并为其自身野化回归提供良好的环境。目前针对互花米草防治和麋鹿保护的研究较多,但少有二者耦合作用的探讨。尝试借助草地农业系统理论阐释互花米草防治和麋鹿保护(互花米草&麋鹿)耦合发展的范式和潜在机制,即寻求基于自然的克服系统相悖的解决方案。以期打破珍稀物种保护和入侵物种防控各自为战的范式,探索二者耦合发展思路和陆海农业实践。同时,探讨了利用无人机等技术搭建滨海滩涂湿地互花米草&麋鹿耦合系统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分析和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麋鹿遗传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于长青 《生物多样性》1996,4(3):130-134
通过对麋鹿野生种群的绝灭过程、圈养历史、种群增长及遗传多样性状况的分析研究,认为麋鹿脱离野生种群成为完全的圈养群体约有100多年的历史,捕猎和栖息地丧失是其绝灭的根本原因。麋鹿最初引入欧洲时曾经历了严重的近交衰退阶段,目前其耐受近交的能力显著增强。截至1994年我国麋鹿已达近500只,其遗传变异量约为其野生种群的70%。在我国重建麋鹿自然种群不仅完全可能,而且也只有如此才能使麋鹿在自然中进化并丰富其受损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麋鹿种群现状调查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麋鹿是野外绝灭物种 ,其野生种群早已从自然界消失。因此建立和发展圈养种群是麋鹿重引进项目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也是整个麋鹿保护行动的关键环节。自从 1 985年中国进行第一个麋鹿重引进项目以来 ,圈养种群的数量增加很快。到 2 0 0 1年全国麋鹿的总数量已达 1 2 0 0多头 ,其中绝大多数生活在圈养和半野生的条件下。本篇报告概述了我国麋鹿圈养种群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分析了一些小圈养种群在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和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野生麋鹿绝灭时间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麋鹿或称四不象(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与大熊猫(Ailuropoda mdanoleuca)齐名媲美的我国另一种特产的世界珍兽。不久前,我们曾经报道它的8个化石地点,并且总结我国东部(大约东经111°以东)北起东北辽宁省康平,南止华东浙江省余姚(北纬30—43°左右)已发现的第四纪的27个化石地点(曹克清,1975)。迄今不到2年又发现了39个新的地点,短时间内化石地点增加一倍以上(表1)。新的发现扩大了更新世中期的分布范围,增加了河北省的化石层位,具体化了山东省的化石地点,填补了江苏省某些地区的空白,大大丰富了我国这种动物的地史地理分布,同时,也帮助了我们对野生麋鹿绝灭时间试行探讨。这些丰富的地史地理分布资料(图1)表明:第四纪麋鹿以更新世晚期一全新世发现  相似文献   

11.
鹿角是大部分鹿科动物的第二性征.麋鹿仅雄性具角,且角枝向后分杈,呈多回分支状,形态特征与其他鹿科动物不同.针对麋鹿的脱落时间、角型特征、外部形态与年龄关系等问题,2008年12月~2009年3月在北京麋鹿苑对麋鹿角进行了标记、收集与测量.结果 表明:解角期持续时间长短与种群年龄结构有关;麋鹿角的重量、角基周长、主干长度、后枝长和角宽5个变量与年龄显著线性相关,其中重量和角基周长与年龄的相关性最显著.麋鹿角并不完全是每增加1岁就增加1个分枝,依据鹿角分枝数只能对年龄进行大致判断.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麋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光明日报》1984年11月24日报道,最近,英国乌邦寺公园主人塔维斯托克侯爵,为了发展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以私人名义,按一雄三雌的比例,建议将20—25头麋鹿赠给北京市,在中国消失一百多年的珍稀动物,将于1985年4—6月份,返回它们的祖籍——北京南海子野生放养。这将是中国人民包括生物学界的一大喜讯,鉴于我国的中学生可能对麇鹿了解不多,现予以简介。麋鹿(Elaphurusa davidianus)俗称“四不象”,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鹿类。(见封面)一般认为它的尾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颈似驼非驼,  相似文献   

13.
麋鹿作为中国特有的鹿科动物,经历129年的保护努力,种群数量恢复到10000多头。因近亲繁殖严重,表面上看已无灭绝危险,但仍存在巨大隐忧。通过对麋鹿种群变迁、灭绝、重引入、恢复现状及四大种群(乌邦寺、南海子、大丰、石首野化种群)的发展趋势进行追踪分析,探究近千年来困扰麋鹿种群发展壮大的多重因素,提出种群保护与栖息地保护并重、强化疫病监测等保护对策,为麋鹿及其它大型陆生濒危哺乳动物突破种群发展瓶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海南引进麋鹿之我见丁玉华,李树林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224136海南省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糜鹿(Elaphumsdavidianus),又名大卫鹿。因“角似鹿非鹿,颈似驼非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故称“四不象”,曾为神话中姜子牙的座骑。它是我国特产...  相似文献   

15.
大丰麋鹿种群的增长与管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于长青  丁玉华 《兽类学报》1996,16(4):259-263
大丰自然保护区于1986年引入麋鹿39头,到1994年发展为191头,其成体平均产仔率为83.5%,周岁内仔鹿成活率为91%。周岁后年存活率平均为97%。根据Leslie矩阵模型,到1998年,麋鹿将发展到400余头,接近其环境容纳量,到2000年将发展到约1600头。届时它将逐渐达到稳定年龄分布。雌性麋鹿4岁时繁殖价最高。约为新产仔鹿的1.8倍。将麋鹿种群调整到环境容纳量水平上的固定年龄分布后,每年从1~2龄麋鹿中调出约28只(70.96%)。即可维持在种群规模为400头的固定年龄分布。  相似文献   

16.
普氏野马的历史分布与气候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涛 《兽类学报》1999,19(1):10-16
普氏野马目前已无野生的种群。对现代普氏野马生态特征的分析显示它是一种严格适应干燥寒冷气候并分布于冬季风盛行区的荒漠动物。根据地质历史记录, 夏季风盛行期中国中、东部没有普氏野马分布, 而冬季风盛行期普氏野马却广泛存在于中国中、东部的动物群中。事实证明普氏野马的分布与东亚季风密切相关, 它在东西方向上的迁徙明显受控于东亚季风的时空变迁。  相似文献   

17.
中国麋鹿种群密度制约现象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1985年我国从英国引入在我国已灭绝的麋鹿,分别建立了北京和大丰两个麋鹿种群。14年来,这两个麋鹿种群经历了风土驯化和种群增长两个阶段。1997年底,中国麋鹿数量达671只。麋鹿种群的性比已经基本平衡,有效种群数目接近实际种群数目。北京麋鹿苑面积有限,大丰麋鹿仍生活围栏之中。于是,目前北京和大丰种群的增长都受到了种群密度的制约。对北京种群进一步的发展应加以人工调控,目前可能采取的措施有人工迁出部分个体和控制雌性生育率。大丰保护区有大面积海滩,将圈养麋鹿释放到没有围栏的海滩,实现建立自然生境中的野生麋鹿种群的中国麋鹿保护战略目标。同时,应考虑形成圈养麋鹿品系,为未来开发利用麋鹿资源开创条件。  相似文献   

18.
<正>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曾是中国特有的大型沼泽湿地型鹿科动物。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历史变迁等因素,麋鹿于1900年前后在中国本土灭绝,少数圈养个体流落海外(计宏祥,1985;曹克清和陈彬,1990)。1986年我国从英国引进39头麋鹿放养在苏北沿海滩涂,建立了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1997年晋升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丰麋鹿保护区)。  相似文献   

19.
行为的结构、刚性和多样性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有关动物行为的定义、结构和多样性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研究领域。然而,动物行为多样性不仅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基础理论问题,也与濒危动物的成功保护有关。本文定义了动物行为以及行为的刚性与弹性,探讨了行为表达的空间条件以及生境因素与行为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雌雄大熊猫个体在较大的活动空间里的发情行为表现的频次及活动频率显著地高于那些在较小的空间里的雌雄个体,说明活动空间对雄性或雌性大熊猫的发情行为有显著影响。圈养空间影响麋鹿的社会行为、通讯行为和聚群行为。圈养在小圈中的麋鹿没有出现同性聚群现象,当圈养麋鹿野放后即表现出这种现象。圈养环境中长大的动物个体由于缺乏行为的表达空间,仅仅表现出刚性大的行为,丧失了许多弹性大的行为,从而导致动物行为的多样性下降。对那些生活在开阔草原和荒漠上的野生有蹄类动物实施迁地保护时,必须考虑其逃逸空间,为那些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时,则必须考虑其迁移空间。此外,动物行为的多样性与生境元素有关。我们应当给圈养动物提供复杂而多样的环境,以增加圈养野生动物表达寻找食物、建立领域、筑巢和避开不利环境等行为的可能性,维持濒危个体的行为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对野生和人工养殖似鲇高原鳅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野生与人工养殖似鲇高原鳅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水分含量及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野生和人工养殖似鲇高原鳅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7种氨基酸(色氨酸未测),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85.17和82.48。根据氨基酸评分(AAS),似鲇高原鳅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Val);根据化学评分(CS),似鲇高原鳅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Met+Cys)。综合分析表明,野生似鲇高原鳅在常规营养品质上略高于人工养殖似鲇高原鳅,人工养殖似鲇高原鳅与野生似鲇高原鳅一样味道鲜美而且是补充人体所需赖氨酸的理想食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