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为探究相较于其余5种榕属植物,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偏好小叶榕Ficus concinna及垂叶榕F.benjamina的原因。本文通过测量比较7种常用的园林绿化榕属植物营养物质、次生代谢物质以及物理性状,采用室内饲养观察与调查统计的方法评估朱红毛斑蛾在小叶榕和垂叶榕上的发育历期和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发现,与黄葛树、无花果、对叶榕、高山榕和印度榕相比,小叶榕和垂叶榕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98.47μg/g与65.21μg/g;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4.18 mg/g与0.95 mg/g;含水量分别为0.84%与0.95%;叶片厚度分别为3.59 mm与2.65 mm;硬度分别为3.91 mN与3.49 mN;朱红毛斑蛾仅在小叶榕和垂叶榕上能完成生活史;与垂叶榕相比,取食小叶榕后的幼虫、蛹和成虫的生长发育历期更短,分别为50.25 d、11.48 d和4.28 d,种群存活率和繁殖率更高,且自然死亡排除控制指数为1.68,低于垂叶榕。说明小叶榕和垂叶榕叶片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较低含量的次生代谢物质、较小的叶片硬度,导致朱红毛斑蛾偏好小叶榕和垂叶榕,并能完成生活史。因此在基...  相似文献   

2.
朱红毛斑蛾嗜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选择实验,研究了朱红毛斑蛾的食性。自然条件下,朱红毛斑蛾为害榕属植物中的小叶榕和垂叶榕,为害率分别为67.39%和47.61%。在T50时,朱红毛斑蛾对印度榕、对叶榕、无花果、黄葛树、高山榕、小叶榕和垂叶榕的平均取食量分别为0、0、0、0、0、8.62±1.6 cm2和3.79±1.8 cm2;平均取食选择指数分别为0、0、0、0、0、0.69和0.31,说明朱红毛斑蛾仅为害小叶榕和垂叶榕,且对小叶榕有明显偏好性。研究结果证明朱红毛斑蛾为寡食性害虫,提示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选择易受害的单一树种大面积栽种。  相似文献   

3.
盆栽榕树蓟马种类及优势种榕管蓟马对寄主植物的致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盆栽榕树蓟马的种类, 了解蓟马优势种对在同一温室内混合种植的榕属及非榕属盆栽植物的致害性差异, 以福建漳州、 福州和泉州等地的盆栽榕树种植基地为观测点, 采集榕树叶片, 调查蓟马种类, 确定优势种蓟马; 以天南星科喜林芋属、 紫葳科菜豆树属、 木棉科瓜栗属和桑科榕属等不同科属盆栽植物为试验材料, 测试榕管蓟马Gynaikothrips uzeli Zimmerman对寄主植物的致害性。结果表明: 盆栽榕树蓟马种类有2亚目, 2科, 8属, 9种, 优势种为榕管蓟马, 常见种为棘腿管蓟马Androthrips ramachandrai Karny和榕腿管蓟马Mesothrips jordani Zimmermann, 其他6种蓟马均为偶见种。榕管蓟马对不同寄主植物的致害性差异显著, 以对桑科榕属植物致害性为最强, 而对天南星科喜林芋属、 紫葳科菜豆树属和木棉科瓜栗属等其他植物的致害性较弱。在6种榕属植物中, 榕管蓟马对垂叶榕Ficus benjamina Linn.、 榕树F. microcarpa Linn. f.、 花叶垂叶榕F. benjamina cv. Golden Princess等3种榕属植物的为害等级均达3级以上, 以垂叶榕最重, 榕树次之, 花叶垂叶榕略轻; 对金叶榕F. microcarpa cv. Golden Leaves、 黑叶橡胶榕F. elastica cv. Deocora Burgundy、 斑叶橡胶榕F. elastica var. variegata等3种榕属植物的为害很轻, 为害等级均仅为1级; 同时, 榕管蓟马在金叶榕、 黑叶橡胶榕和斑叶橡胶榕上繁殖力弱、 无法完成世代, 而在榕树、 垂叶榕和花叶垂叶榕上繁殖力强、 能完成世代, 但以在垂叶榕上的发育情况最好。研究可为选择利用寄主植物抗虫性来有效防控盆栽榕树蓟马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记述榕小蜂科宽盾榕小蜂属Acophila1新种,Acophila quinata sp.nov.,本种育自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L.榕果。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5.
筛选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Walker)在不同成虫组织、性别及发育阶段处理条件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为进一步开展朱红毛斑蛾相关基因的定量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以不同成虫组织(头、胸、腹、足、翅和触角)、不同成虫性别和不同发育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为实验材料,对10个候选内参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日行性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与夜行性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复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显微结构及自然光照和全黑暗条件下小眼结构和色素颗粒变化的异同,为进一步探索日行性和夜行性蛾类基于视觉的生存和繁殖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朱红毛斑蛾与斜纹夜蛾成虫复眼外部形态并测定其成虫复眼小眼数量与复眼长度等参数,运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其成虫复眼内部组织结构,通过超景深显微系统观察其成虫复眼在自然光照和全黑暗环境中的光暗适应状态。【结果】斜纹夜蛾成虫的复眼长度[(1.67±0.05) mm]和宽度[1.57±0.02) mm]及小眼数量(8 816.38±25.56)均显著大于朱红毛斑蛾成虫的复眼长度[(0.74±0.11) mm]和宽度[(0.66±0.01) mm]及小眼数量(820.55±23.69)。自然光照和全黑暗条件下,斜纹夜蛾成虫复眼发生了明显的明暗适应状态的转变,而朱红毛斑蛾成虫的复眼无明显变化。自然光照条件下,朱红毛斑蛾小眼中的色素颗粒均匀分布于感杆束和晶锥两侧,斜纹夜蛾的则分布在晶锥和透明带之间;全黑暗条件下,两...  相似文献   

7.
张睿  肖晖 《动物分类学报》2008,33(2):287-290
记述金小蜂科榕长尾小蜂属Sycoscapter中国2新纪录种,Sycoscapter cornutus Wiebes,1981和S.keralensis(Abdurahi man&Joseph),1975。分别从采自海南儋州和陵水的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L.榕果中育出。小叶榕为寄主新纪录。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8.
2013年对广东地区榕树虫瘿中的蓟马种类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榕母管蓟马Gynaikothrips ficorum(Marchal)、榕管蓟马Gynaikothrips uzeli(Zimmerman)、榕端宽管蓟马Mesothrips jordani Zimmermann、拉马棘腿管蓟马Androthrips ramachandrai Karny和黄胫棘腿管蓟马Androthrips monsterae(Moulton)5种管蓟马科种类,其中黄胫棘腿管蓟马为中国新纪录种。榕母管蓟马和榕管蓟马为营瘿蓟马,诱导初始虫瘿具有寄主专一性,榕母管蓟马是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初始虫瘿的诱导者,而榕管蓟马仅在垂叶榕Ficus benjamina Linn.上诱导形成虫瘿;但当两种榕树种植在一起时,榕母管蓟马和榕管蓟马偶尔会入侵到对方成熟虫瘿中并与之生活在一起。榕端宽管蓟马属于盗寄生种类,而拉马棘腿管蓟马和黄胫棘腿管蓟马主要捕食营瘿蓟马的幼体(包括卵、若虫和"蛹"),三者均为寄居性蓟马,无寄主专一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根尖压片法对菩提树(Ficus religiosa Linn.)和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L.f.)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30,核型类型均为1B,核型公式分别为菩提树2n=2x=30=24m(2SAT)+6sm,小叶榕2n=2x=30=28m(2SAT)+2sm.比较发现,两种植物的核型相似,亲缘关系相近,二者中小叶榕的不对称系数较小(58.16%),为较原始的类型.两者的核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木瓜榕(Ficus auriculata Loureiro)、苹果榕(F.oligodon Miquel)及未知榕(Ficus sp.)3种榕树传粉榕小蜂的核型。结果表明:3种榕树对应的传粉榕小蜂具有非常相似的核型,染色体数目相同为2n=10,染色体全部为中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X=10=10M,核型均为Stebbins-1A型。以臂比不对称性系数Dc和相对长度不对称性系数Dt作二维散点图,Ceratosolen emarginatus Mayr(木瓜榕传粉榕小蜂)和C.emarginatus Mayr(苹果榕传粉榕小蜂)具有非常相近的核型不对称系数,核型不对称性大于Ceratosolen sp.(未知榕传粉榕小蜂),显示出两者更近的亲缘关系,而Ceratosolen sp.(未知榕)与前两者亲缘关系较远。此外,比较了Ceratosolen属和Blastophaga属在核型方面的差异,认为染色体数目包括染色体形态能够作为准确区分Ceratosolen属和Blastophaga属的依据,并对Ceratosolen属的核型进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凉水自然保护区松鼠的越冬行为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06 年冬季预观察的基础上,于2007 年10 月31 日至2008 年3 月25 日在40 hm2 范围内使用无线电颈圈和彩色塑料颈圈标记8 只松鼠。结合无线电追踪技术和雪地痕迹技术,采用目标取样法对凉水自然保护区冬季松鼠行为进行了连续21 周的定位观察,以研究松鼠行为节律、空间行为和重取行为对冬季低温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松鼠冬季的活动节律为单峰型,随着气温的下降显著延后出巢时间(Kendall τ test;n = 21,r =- 0.92,τ = - 0.86,P < 0. 0001), 缩短活动时长(Kendall τ test; n = 21,r =0.80,τ = 0.68,P <0.0001)。松鼠冬季家域近似椭圆形(面积2.46 ±0.09 hm2 ), 未见个体间家域重叠。秋季松鼠将红松种子分散贮藏于整个家域范围内,但重取行为相对集中于几个主要区域(重取区)。依据巢和重取区的位置特征及其利用率可将家域划分为3 个部分:主区位于家域的中段,辅区靠近红松母树林,次辅区位于家域远离红松母树林一侧。贮藏的红松种子是松鼠冬季唯一的食物来源。在冬季的不同阶段,松鼠对不同重取区的利用率显著不同(初冬,Kruskal-
Wallis test;df = 2, x2 = 5.65, P = 0.0594; 隆冬,Kruskal-Wallis test;df = 2,x2 = 14.24, P = 0.0008; 晚冬,One-Way ANOVA Test,df = 2,18, F = 7.00,P = 0.0056), 位于主区(初冬利用率37.8 ± 7.7% ,隆冬利用率80.5 ±9.2% ,晚冬利用率40.5 ±2.7% )和辅区(初冬利用率41.8 ± 5.9% ,隆冬利用率14.8 ± 9.2% ,晚冬利用率37.8 ± 4.9% )的重取区是松鼠的主要重取区。随着时间推移空取率显著提高(Kruskal-Wallis test;df = 2,x2 = 16.60,P = 0.0002)的现象提示松鼠很可能依靠空间记忆取回贮藏的食物。轮换利用多个巢(6 ± 1)有助于降低松鼠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这些巢都分布在重取区附近,巢的利用与重取区的利用显著相关(Kendall τ test;主区:n = 217,r = 0.79,τ = 0.6256,P = 0.0003;辅区:n = 171,r = 0.67,τ = 0.6186,P = 0.0006;次辅区:n = 88,r = 0.74,τ = 0.6565,P = 0.0006),松鼠通常取食后即直接进入就近的巢过夜,有助于松鼠减少
能量损耗。多域集中重取及相应的巢轮换策略是松鼠对冬季低温环境及天敌捕食压力的综合响应。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斑马鱼模型评价闽南常见桑科榕属草药粗叶榕(Ficus hirta)、天仙果(F. erecta var. beecheyana)、薜荔(F. pumila)、变叶榕(F. variolosa)不同药用部位水提取物及醇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实验给药浓度分别为200 μg·mL-1、 100 μg·mL-1,记录给药后48 h、96 h鱼的死亡率,并采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斑马鱼胚胎畸形率和胚胎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上述桑科榕属植物根、茎、叶、果等不同药用部位的水提取物在200 μg·mL-1剂量下是低毒或无毒的,对斑马鱼胚胎无不良影响,反而具有促进胚胎生长的作用,但高剂量醇提取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粗叶榕叶,天仙果茎、叶及变叶榕叶导致斑马鱼胚胎尾部畸形,薜荔叶、果醇提取物处理出现明显心包水肿现象。上述药材作为传统的汤料材料使用是安全无毒的,但用作药酒原料使用时应注意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3.
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和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是阿拉善荒漠区同域共存的两种优势鼠种,研究其活动节律对于了解荒漠啮齿动物的共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9月(秋季)和10月(初冬)在阿拉善荒漠区,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的活动节律进行监测,以期深入了解极端干旱环境中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不同季节活动节律动态,探索优势鼠种共存策略。结果表明:(1)子午沙鼠的种群数量受三趾跳鼠种群密度的抑制,其活动高峰期随三趾跳鼠活动高峰期的推迟而推迟,存在明显错峰现象,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二者的活动时长与夜长均呈正相关关系,其活动开始时间随日落时间的推迟、环境温度的升高而推迟;(2)子午沙鼠的活动强度在不同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三趾跳鼠的活动强度在不同季节有显著差异(F=3.202;P=0.032),表现为4月>7月>9月>10月;(3)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通过调整其夜间时间利用模式以减少竞争,实现同域共存。  相似文献   

14.
柑桔接穗对砧木生长及若干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体细胞杂种红桔+枳、红桔+粗柠檬和有性杂种Troyer枳橙、Swingle枳柚以及枳作砧木的"国庆4号"温州蜜柑、脐橙(无枳砧)和不嫁接的砧木幼树为试材,通过两年盆栽试验研究接穗对砧木生长、根系活力和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wingle枳柚和红桔+粗柠檬的砧粗易受接穗影响,接穗显著地影响砧木根系体积。在一般情况下,同一种砧木嫁接后砧木根系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低于未嫁接砧木,或与其差异不显著;同时存在接穗促进根系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安徽特有植物安徽羽叶报春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林 《生物多样性》2007,15(6):599-607
本文分别从物候、繁育结构和传粉等方面研究了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安徽特有种--安徽羽叶报春(Primula merrilliana)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 安徽羽叶报春是典型的形态和功能意义上的花柱二型的二年生植物, 其始苗期为9月, 一直持续到第二年6月底或7月初死亡, 各居群长柱花植株比短柱花植株开花略早3–5 d; (2) 安徽羽叶报春的散孔型花粉显示其在报春花属中有重要的系统意义和进化意义。同时, 短柱花花粉量比长柱花少, 但其花粉直径是后者的1.78倍左右; (3) 长花柱的雌蕊长度是短花柱的1.64倍, 而且其柱头上的乳头状突起比短花柱上的长而稀; (4) 3个研究居群的P/O比都不相同, 我们发现花粉量比胚珠数量有更大的变异, 这可能与生境有关; (5) 安徽羽叶报春为异花授粉植物, 蓟马属(Thrips)昆虫为其重要的传粉者, 其同型花授粉可育性远比异型花授粉的高; (6) 其长、短柱型种子没有明显的形态差异, 多属不等边七面体, 少为其他多面体。据研究, 在小居群中两种花柱类型植株的比例失衡, 生境的破坏和伴生种的消失可能是导致安徽羽叶报春濒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新异物刺激的方式,建立马麝惊扰反应强度指数,通过马麝惊扰后的状态量化其胆量水平,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交配季节和非交配季节胆量(Boldness)进行行为学研究。结合泌香量和产仔量数据,分析胆量对麝香分泌、繁殖成效的效应;同时分析了圈区环境、性别、年龄与马麝胆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间胆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圈区环境对个体胆量无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 = 0.799;非交配季节P =0.152),性别对个体胆量也无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 = 0.144;非交配季节P = 0.733),而年龄对个体胆量存在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 = 0.012;非交配季节P =0.009),个体年龄越大,胆量越大;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之间胆量呈显著正相关(r =0.592,P < 0.001),但并无明显差异(P =0.095);雄麝泌香量与非交配季节胆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 = - 0.607,P = 0.016),雌麝繁殖成效与交配季节胆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 =0.362,P = 0.045)。圈养马麝胆量个性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并在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之间存在一致性,非交配季节胆量更高的雄麝泌香量趋于更少,交配季节胆量更高的雌麝产仔数趋于更多。  相似文献   

17.
哺乳期棕色田鼠对非亲缘幼仔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产后2 日(L2)、6 日(L6)、10 日(L10)、14 日(L14)和20 日(L20)的棕色田鼠母鼠对2 日龄、6 日龄、10 日龄和14 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行为和衔回行为,探讨了哺乳期棕色田鼠的母性行为与非亲缘幼仔的发育(日龄或个体大小)及母鼠产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哺乳前期(L2,L6),非亲缘幼仔的日龄大小显著影响母鼠的攻击行为(P < 0.05);在哺乳中期(L10,L14)及后期(L20),非亲缘幼仔的日龄对母鼠的攻击行为没有显著影响(P > 0. 05)。在整个哺乳期,母鼠对14 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频次最高(P < 0.05)。产后不同时间的母鼠对同一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频次没有显著差异(P > 0.05)。这些结果表明,哺乳期内的棕色田鼠对非亲缘幼仔的攻击与幼仔的发育有关,与母鼠的产后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18.
以体细胞杂种红橘+枳、红橘+粗柠檬和有性杂种Swingle枳柚、Troyer枳橙(对照)作砧木的脐橙幼树为试材,以盆栽试验研究砧木对幼树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细胞杂种砧木处理和有性杂种Swingle枳柚的树体生长势总体上强于对照;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的是红橘+粗柠檬处理和对照;叶绿素含量最高的是红橘+粗柠檬处理。两年中叶片POD活性分别与当年树冠体积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对取食种子的动物而言,种子的选择、扩散以及随后的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解济源太行山区鼠类对不同种林木种子的选择和扩散策略的差异,于2011 年9 月10 日至11 月8 日,选取山杏、桃和栓皮栎3 种林木种子,将种子标记后,释放于次生林中,以5 d 间隔,调查并记录种子命运。结果表明: (1)大林姬鼠和岩松鼠是该地区主要的种子取食者和扩散者; (2)3 种种子的扩散速率明显不同,栓皮栎种子扩散速率最快(中位存留时间8. 6 d),其次为山杏种子(中位存留时间20. 9 d),桃种子扩散速率最慢(中位存留时间37. 5 d); (3)鼠类倾向于取食栓皮栎种子(55.0%) , 埋藏山杏种子(62. 0% ),但忽略桃种子(原地存留率99. 0% );(4)88. 6%的山杏和78. 8% 的栓皮栎种子被贮藏在灌丛下方、树干基部周围和石块旁边等生境中,而仅有4 3% 的山杏和9.1% 的栓皮栎种子被贮藏于裸地中;(5)鼠类将山杏种子搬运到更远(3. 4 ± 2. 1 m,mean± SE,n =63)处贮藏;而栓皮栎种子的搬运距离则相对较近(2. 5 ± 2. 4 m,n = 57)。结果显示:鼠类对不同种植物种子具有明显的取食、贮藏偏好和不同的贮藏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利用PCR法对青梅ITS1、5.8S、ITS2序列扩增后克隆测序,用软件DNAMAN和MEGA3.1分析测序结果,研究18个福建青梅样品的核糖体ITS碱基序列差异。获得青梅18个样品rDNA中的ITS和5.8S完全序列,ITS1、5.8S和ITS2序列长度分别为223~224bp、164bp和241~246bp,5.8S较为保守。根据测序结果,以UPGMA法建立系统发生树,从分子水平说明18个样品间的变异程度,并将福建青梅差异较大的14条rDNA ITS序列登录GenBank,获得登录号:EF523482-EF523493、EF529435和EF5294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