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观察了三种化合物(抗氧化剂与自由基清除剂)对大鼠亚硒酸钠性白内障的滴眼预防作用。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亚硒酸钠组及滴眼预防组。亚硒酸钠组及滴眼预防组系给12─13日龄的大鼠皮下注射亚硒酸钠,首次剂量为6μmol/kg体重,间日一次,逐次递增1μmol/kg体重,连续六次。预防组则为大鼠开眼后同时滴眼抗氧化剂与自由基清除剂。结果表明,三种化合物通过滴眼均能有效的防止亚硒酸钠性白内障的发生,白内障的发生率从95.8%降低至15%~43.5%。同时测定了各组晶状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SSG-R)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H-S)的活性,结果表明,凡注射硒的大鼠晶状体中GSH-Px及GSSG-R的活性均比正常晶状体的高,接受抗氧化剂与自由基清除剂预防的大鼠晶状体中这两种酶的活性比未接受预防的大鼠晶状体中的低。单独注射硒的大鼠晶状体中GSH-S的活性比正常晶状体的高。接受预防的大鼠晶状体中此酶的活性和正常晶状体无差异,但比单独注射硒的大鼠晶状体中的低。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亚硒酸钠,AC1,AC3对大鼠晶状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硒酸钠组大鼠的晶状体尚未混浊前已出现GSH-Px活性增高及GR和GST的活性降低。GR活性下降随白内障进展而加重。AC1及AC3均可使亚硒酸钠所致的酶活性变化逆转,但对正常晶状体的酶活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了8种化合物(抗氧化剂及自由基清除剂)对大鼠亚硒酸钠性白内障的影响。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亚硒酸钠组及药物对抗组。亚硒酸钠组系给13日龄大鼠皮下注射亚硒酸钠(6μmoles/kg体重),间日一次,逐次递增1μmole/kg体重,连续5次,药物对抗组则同时腹腔注射抗氧化剂或自由基清除剂,每日观察并记录白内障的发生频率及程度,实验表明,一些抗氧化剂及自由基清除剂能够有效的对抗亚硒酸钠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其中AC1、AC3及AC3的效果尤为明显。本文的结果为探讨白内障形成机理及防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观察了AC1和AC3对抗亚硒酸钠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状体的脂类过氧化作用,非蛋白质疏基水平及硒含量。结果表明,亚硒酸钠组大鼠,在晶状体混浊出现前已发生脂类过氧化作用及硒含量的明显增加,非蛋白质巯基含量的显著降低,并持续至核混浊期;而同时接受AC1或AC3的大鼠,晶状体非蛋白质巯基水平初期降低,然后逐渐恢复至正常。AC1可有效的对抗亚硒酸钠所致的脂类过氧化作用增加,而AC3的对抗效应需一定剂量及时程,两者对晶状体硒含量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晶状体生化的研究——亚硒酸钠诱发大鼠白内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给出生后10日大鼠皮下注射亚硒酸钠,按隔日每公斤体重3.48mg(20μ moles)诱发大鼠产生白内障获得成功。我们也观察到此种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经Sephadex G-200柱层析可见β_H、γ晶体蛋白降低,α晶体蛋白相对升高。1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等电聚焦电泳发现γ晶体蛋白改变明显,这些变化和我们先前报告的腹腔注射半乳糖诱发大鼠白内障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黄芩黄酮对硒性白内障晶状体抗氧化酶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黄芩黄酮防治白内障的作用机理 ,采用半定量RT PCR方法比较正常组、白内障组和中药防治组大鼠晶状体中GSH Px、GR和Cu ZnSOD的mRNA水平 .白内障组GSH Px、GR和Cu ZnSOD的mRNA水平在 15d龄时显著高于正常 ,然后下降 ;在 2 7d和 31d龄 ,GR和Cu ZnSOD的mRNA水平下降至与正常无显著差异 ,GSH PxmRNA水平仍略高于正常 .中药防治组晶状体中 ,3种抗氧化酶的mRNA水平在各实验取样点无明显变化 ;其中 ,GR和Cu ZnSOD的mRNA水平一直与正常无显著差异 ,GSH PxmRNA水平略高于正常 .黄芩黄酮可能通过有效清除亚硒酸钠间接产生的活性氧来防止白内障的发生 ,并使亚硒酸钠对晶状体抗氧化酶表达的影响得以消除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在亚硒酸钠、平阳霉素及半乳糖诱发大鼠产生白内障过程中晶状体中非蛋白质巯基及蛋白质巯基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了其变化机理及相互关系。在亚硒酸钠诱发白内障过程中,给药24h后晶状体中非蛋白质巯基减少到正常的二分之一,以后又逐渐回升,但始终未达到正常水平,至第7天,非蛋白质巯基又再度减少。在平阳霉素及半乳糖诱发白内障过程中,晶状体中非蛋白质巯基分别在给药后的第7天及第3天开始大量减少,以后继续减少,至第15天时,其含量分别为正常的十分之一及五分之一。在体外,亚硒酸钠有促进还原型谷胱甘肽自氧化的作用,半乳糖对此作用无影响,而平阳霉素可阻止其进行,但能加强亚硒酸钠的促进作用。在三种白内障晶状体中,蛋白质巯基开始减少的时间均较非蛋白质巯基为晚,这表明只有非蛋白质巯基减少到一定程度后蛋白质巯基才会被大量氧化,同时也说明非蛋白质巯基具有保护蛋白质巯基免受氧化的作用。只有这种保护作用减弱后,才会使蛋白质巯基遭受氧化而导致白内障。  相似文献   

8.
不仅在体内,而且在体外亚硒酸钠可引起晶状体蛋白质聚合。将亚硒酸钠加到pH7.4的晶状体蛋白质溶液中,在37℃保温30min后观察到蛋白质溶液变混浊,随时间的延长混浊程度加重并有沉淀形成。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发现,加硒保温后形成的不溶性蛋白质中有大量的高分子聚合物。当加入二硫苏糖醇后混浊的蛋白质溶液变清,其中的高分子聚合物也基本消失,我们还发现;在亚硒酸钠使晶状体蛋白质变混浊的同时,蛋白质巯基减少,而蛋白质结合的硒量增加,且二者之间有较固定的比例关系,即蛋白质上每增加一个硒原子,蛋白质巯基就减少4.26个。当用二硫苏糖醇还原后,68%的硒从蛋白质中释放出来。这些结果表明,亚硒酸钠可引起大鼠晶状体水溶性蛋白质聚合,其可能方式如下:4PSH+SeO_3~-→PSSP+PS-Se-SP+H_2O+2OH~-这可能是亚硒酸钠诱发白内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幼年大鼠诱发排卵过程中卵巢PGS的变化及其生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用未年大白鼠经PMSG/hCG诱发排卵,观察了卵巢PGE_2,PGF_(2a),6-KetoPGF_(1a)和TXB_2在排卵过程中的变化,以及PGS合成抑制剂——消炎痛对大鼠排卵的抑制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消炎痛在1mg/只的剂量下,对于大鼠体内排卵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hCG注射后19小时,正常组动物排卵数为14.4±4.3个/卵巢;消炎痛组排卵数为2.33±2.7个/卵巢。RIA结  相似文献   

10.
我们测定了正常及亚硒酸钠诱发的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非蛋白质巯基、蛋白质巯基、蛋白质结合巯基和维生素C的含量,发现随着白内障的进展非蛋白质巯基及蛋白质巯基均减少,蛋白质结合巯基在核混浊时增加,而在整个晶状体混浊时下降到与正常对照组相近,在白内障形成过程中二硫交联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而维生素C含量似乎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蛋白质印迹转移技术分析了正常及硒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及房水中蛋白质的性质。结果表明,晶状体中的脲溶性蛋白质可被抗α及抗γ晶体蛋白血清识别,提示α及γ晶体蛋白均为脲溶性蛋白质的主要成份。患白内障时房水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且主要被抗γ血清识别,而被抗α血清识别的成份很少,表明在大鼠硒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有较多低分子量蛋白质漏出到房水中,且其主要成份为γ晶体蛋白。此外,我们还发现正常及硒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膜蛋白质与抗α及抗γ血清起反应的程度及分布有所不同,提示晶状体细胞膜与晶体蛋白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用幼年大鼠经PMSG/hCG诱发排卵,研究了印巢PGE_2、PGF_(2α) 、6-酮-PGF_(1α) 及TXB_2在排卵过程中的变化。实验表明卵巢PGE_2、PGF_(2α) 及6-酮-PGF_(1α) 在排卵前达到峰值,在排卵后,均趋下降。TXB_2未出现明显变化。受试动物经消炎痛处理后,不仅使排卵受到严重抑制,而对上述三种PGs在排卵前的上升也表现了显著的抑制。提示在卵泡破裂过程中PGs的重要调节作用,PGE_2、PGF_(2α)均可能参与排卵,其中尤以PGE_2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用亚硒酸钠诱发的大鼠白内障晶状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SSG-R)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H-S)的活性,并与正常晶休中这三种酶的活性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核浊浑期晶状体中GSH-Px的活性比正常晶状体的高一倍,但在整个晶状体浑浊时降低,GSSG-R的活性变化与GSH-PX相似,这两种酶在代谢上是相关的。GSH-S的活性在核浑浊期不改变,但在完全浑浊后降低。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间日经皮下注射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25μg/10g体重)于出生后四日之乳鼠可诱发白内障,其诱发率为84.6%。患白内障时晶状体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经Sephadex G-200柱层析可见βH,γ晶体蛋白降低,α晶体蛋白则相对升高。经1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等电聚焦电泳可见γ晶体蛋白改变明显,这些结果和我们用半乳糖及亚硒酸钠诱发白内障所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亚硒酸钠对大鼠晶体上皮细胞αA晶体蛋白基因转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外观察了亚硒酸钠(Na2SeO3)作用于大鼠晶体上皮细胞(RLEcells)而引起其晶体蛋白基因转录的改变,对不同浓度的硒在体外对αA晶体蛋白基因转录的影响作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升高,αA基因的转录下降;而当亚硒酸钠浓度升至5×10^-5mol/L时,αA基因的转录又呈反跳性回升,提示硒在致障过程中对晶体蛋白基因转录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同时αA晶体蛋白在晶体细胞内,至少应  相似文献   

16.
硒性白内障大鼠模型晶状体中GR和GSH-Px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硒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 (GR)的活性调节在硒性白内障形成中的作用及调节方式 ,采用半定量RT PCR方法 ,比较正常晶状体、核中心混浊晶状体 (核白 )和完全混浊晶状体 (全白 )中GSH Px和GR的mRNA水平及酶活性的变化 .研究发现 ,核白晶状体中 2种酶的活性和mRNA水平均升高 ,其中酶活性的升高幅度小于mRNA水平 .随着白内障的发展 ,2种酶的活性和mRNA水平均逐渐下降 .至晶状体全白时 ,2种酶的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 ;全白时GR的mRNA水平降至正常 ,GSH Px的mRNA水平则仍高于正常 .结果表明 ,硒性白内障形成与细胞内GSH Px和GR的活性调节密切相关 ,GSH Px和GR的活性调节可能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  相似文献   

17.
Liu DH  Su YP  Zhang W  Lou SF  Gao JS  Cheng TM 《生理学报》2001,53(5):375-379
为探讨烫伤引起病理性应激时大鼠肾胞液醛固酮结合活性的变化及可能的调节机制,以[~3H]-醛固酮为配体,用放射性配基-受体结合分析法测定了正常对照组、轻度烫伤组和重度烫伤组大鼠肾胞液醛固酮结合活性的结合容量(Rt)和表观解离常数(Kd);采用体内注射TNF-α、IL-1β中和抗体和α-促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α-melanocyte-stimulatinghormone,α-MSH)和合成肽KPV(Ac-D-Lys-L-Pro-D-Val)等措施调节其改变.结果发现,肾胞液存在两种不同结合容量、不同亲和力的醛固酮结合活性受体.与正常对照组的Rt(Rt141.6±7.2fmol/mgpro;Rt2317.6±70.0fmol/mgpro)相比,轻烫组的Rt(Rt141.4±5.0fmol/mgpro;Rt2314.8±45.7fmol/mgpro)无显著差异(P>0.05;P>0.05);重烫组的Rt(Rt122.4±5.4fmol/mgpro;Rt2196.3±32.5fmol/mgpro)则显著下降(P<0.01;P<0.01).体内注射TNF-α与IL-1β中和抗体、α-MSH及KPV均能明显提高重烫组Rt值.结果提示,重度烫伤大鼠肾胞浆醛固酮结合活性降低,TNF-α、IL-1β中和抗体、α-MSH及KPV均可防止重度烫伤引起病理性应激时醛固酮结合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在体外对αA及β23晶体蛋白基因转录的影响作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升高,αA基因的转录下降;而当亚硒酸钠浓度升至5×10-5 mol/L时,αA基因的转录又呈反跳性回升;提示αA晶体蛋白在晶体细胞内,至少应答于高浓度的硒,可能作为一种应激蛋白表达.而随着硒浓度的增加,β23基因的转录则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双相变化;提示一定浓度的硒可能借某种机制影响或改变晶体上皮细胞的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19.
用白内障诱发剂三硝基甲苯、平阳霉素、亚硒酸钠和半乳糖分别加入大鼠晶状体培养基中,共同培养24h,同时在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中药合剂CB,以观察其药效,用维生素C作对照。结果表明中药合剂CB能够保护非蛋白质巯基免致氧化,抑制蛋白质巯基交联,降低晶状体不溶性蛋白质中二硫键含量,故中药合剂CB有可能作为抗白内障药物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血必净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 大鼠体内炎症因子的影响, 探讨血必净治疗 COPD 的机制。方法: 36 只 Wistar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COPD 型组 ( 简称型组 ) 、 血必净干预组 (简称干预组), 每组 12 只。 采用香烟烟雾暴露 加气管内滴注脂多糖法建立 COPD 大鼠型。 造模时间共 30 天, 其中干预组在后 15 天给予血必净 4 ml/Kg 体重尾静脉注射。 分 别测定各组肺功能, 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 ( TNF-α ) 、 白介素 -6 (IL-6 ) 、 白介素 -8 ( IL-8 ) 浓度。结 果: 模型组大鼠 FEV0.3/FVC [(57.8 ± 5.6) %]和动态肺顺应性 (Cydn ) [(0.098± 0.006) cmH2 O · mL -1 · s -1 , 1cmH2O=0.098 kPa]均明显 低于对照组[(81.4± 3.1)%和(0.195± 0.012) cmH2 O · mL -1 · s -1 ],而干预组大鼠[(67.2 ± 3.2)%和(0.142± 0.024) cmH2O · mL -1 · s -1 ]则较 模型组有显著提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 -13.940、 -15.165、 -5.552、 -6.927, 均 P< 0.01 ) ; 型组大鼠平均气道阻力 (RI ) [(0.802± 0.070) mL/cmH2 O]明显高于对照组[(0.224± 0.069) mL/cmH2 O],而干预组[(0.475± 0.050) mL/cmH2 O]则较型组有 明显下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 -22.389、 -12.658, 均 P< 0.01 ) ; 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 TNF-α、 IL-6、 IL-8 浓度[(27.8± 7. 4) pg/mL和(340.0± 79. 6) pg/mL、 (209.9± 82.1) pg/mL和(337.3± 96. 4) pg/mL、 (37.7± 11.4) pg/mL和(69.6± 18. 9) pg/mL]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 -12.466、 -19.648、 -11.749、 -16.364、 12.550、 14.834, 均 P< 0.01 ) ,而干预组 大鼠[(9.6± 5.6) pg/mL和(45.6± 22.9) pg/mL、 (36.3± 17.9) pg/mL和(42.9± 20.5) pg/mL、 (10.3± 5.6) pg/mL和(15.7± 8.0) pg/mL]则较 型组有显著降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 -9.367、 -17.390、 -10.106、 -14.631、 10.475、 12.772, 均 P< 0.01 )。 结论: COPD 大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 TNF-琢、 IL-6、 IL-8 的浓度均显著增高, 血必净干预能显著下调上述关键致炎因子的表达, 并与 其临床症状、 肺功能、 病理学改变相印证。因此, 我们推测: 血必净可能通过下调 COPD 炎症时 TNF-α、 IL-6、 IL-8 等关键致炎因子 的表达, 进一步抑制气道炎症的级联效应来发挥其强大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