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植物功能性状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华  潘权  文志  杨延征 《生态学报》2021,41(20):7901-7912
植物功能性状途径是揭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的重要视角,尽管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在单一地点的研究取得突出进展,但对于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仍缺乏整体认识。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系统文献检索及筛选,收集了216篇文献,应用整合分析和二分网络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植物功能性状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关注最多,占研究性状数量的48%,生态系统服务中关注最多是生物量、土壤肥力、病虫害控制和固碳服务;81.1%的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组表现为稳定的正向或负向关系,而关联植物功能性状多的生态系统服务(生物量、固碳服务、土壤水分、土壤肥力和病虫害控制)往往与植物功能性状表现为不稳定关系;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6组\"植物功能性状-生态系统服务簇(简称\"性状-服务簇\"):水循环相关的性状-服务簇、土壤保持相关的性状-服务簇、物质生产相关的性状-服务簇、灾害控制相关的性状-服务簇、养分循环相关的性状-服务簇和授粉相关的性状-服务簇,揭示了各性状-服务簇内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或协同关系以及与各性状-服务簇关系密切的植物功能性状。该研究从总体上阐明了植物功能性状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的研究重点和进展、揭示了植物功能性状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影响效应的方向和强度,可为深化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制认识以及协调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植物功能性状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权  郑华  王志恒  文志  杨延征 《植物生态学报》2021,45(10):1140-1153
全面认识和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机制是维持其持续供给的前提。植物功能性状直接参与多种生态系统过程, 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 探讨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是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制的重要途径。该文采用系统的文献综述方法, 分析了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的研究特点, 总结了影响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植物功能性状, 阐述了可能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 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研究以草地和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 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生态系统供给服务和支持服务, 包括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土壤肥力等; 根据植物功能性状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程度, 植物功能性状可以聚类为土壤保持服务相关性状、水分循环相关性状、多功能相关性状、产品提供服务与养分循环相关性状以及授粉与生物控制服务相关性状; 并阐述了植物功能性状指标影响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途径。围绕植物功能性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今后尚需进一步探讨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植物功能性状相关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确定性、时空尺度差异等因素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功能性状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功能性状通过影响生态系统的属性和过程及其维持来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制, 也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提供了一个切入点。该文对目前的功能性状和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框架进行了介绍, 回顾了功能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现状, 总结了目前功能性状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中的应用, 提出了基于功能性状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框架。在这个研究框架中, 首先选取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显著的非生物因子和功能多样性指数, 然后量化非生物因子和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 进而构建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数量关系。与此同时, 利用群落构建理论和物种共存机制分析功能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机制联系, 以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形成和变化机制, 为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性状(Trait)或功能性状(Functional trait)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和进化后所呈现出来的可量度的特征,也是人们认识自然、利用或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和技术手段。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功能性状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在物种水平的植物叶片和根性状的研究领域;然而,自然生态系统是复杂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自身的多种性状间及其不同生物间性状的相互作用是广泛存在的,因此需要跨学科、系统性、集成式地调查和研究。以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开展了植物、微生物和土壤性状的综合测定;基于其核心的研究结论并适当整合NSTEC前期的相关研究成果,希望能给性状研究提供新的调查模式和分析思路。沿NSTEC从热带雨林到寒温带针叶林3700km样带选取了9个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在群落结构调查基础上对群落内所有植物种类(总计1177物种)开展了系统性的性状测定(叶-枝-干-根多元素含量,叶片形态性状-气孔性状-解剖性状-叶绿素含量-多元素含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细根形态性状-解剖性状-多元素含量等),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土壤有机质结构与组成、土壤碳氮周转及其温度敏感性等参数。基于上述数据,不仅按传统途径系统性地探讨了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多种性状的纬度变异规律与影响因素;还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科学地将器官水平测定性状推导至天然森林群落水平\"科学难题,并从多个性状角度建立了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性状与功能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性状网络\"和\"生态系统性状\"概念,以其更好地用于揭示自然界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为验证和发展生态学理论、探讨多种性状间协同(权衡)的生态系统生产力优化机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希望通过解决性状尺度拓展的技术难题,未来将传统性状研究拓展至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并与高速发展的宏观观测手段(遥感观测、通量观测、模型模拟)有机结合,使性状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乃至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5.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生长环境的响应和适应,将环境、植物个体和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联系起来(所谓的“植物功能性状”)。该文介绍了植物功能性状的分类体系,综述了国内外植物功能性状与气候(包括气温、降水、光照)、地理空间变异(包括地形地貌、生态梯度、海拔)、营养、干扰(包括火灾、放牧、生物入侵、土地利用)等环境因素,以及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全球变化(气候变化和CO2浓度升高)对个体和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并应用于全球变化、古植被恢复和古气候定量重建、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保护和恢复等研究中,但大尺度、多生境因子下的植物功能性状研究仍有待于加强,同时需要改进性状的测量手段;我国的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还需要更加明朗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6.
祁亚辉  王小丹 《生态学报》2023,43(8):2979-2994
区域和全球涡度协方差网络提供了基于陆地-大气生态系统间最大的综合性原位碳通量观测数据集。这些数据目前已成为自下而上核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基础,但部分测量数据合理性问题引起通量界广泛关注。通过梳理近40年研究进展,总结了涡度协方差测量原理,系统地分析了仪器局限性和环境因素潜在影响,讨论了不同碳通量组分填补存在的争议、生态系统冬季休眠期的净碳吸现象违背生理学知识、夜间湍流发展不充分对生态系统呼吸的低估等,并由此产生数据偏移和测量滞后时间等。通过阐述涡度协方差测量原理和数据处理存在的缺陷与争议,提出了适当的改进措施以限制(或降低)数据测量产生的不确定性,旨在为后续监测精度提升和探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西藏草地植物功能性状与多项生态系统服务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植被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西藏草地株高和可食性两种功能性状的9项指标,并基于土壤和植物采样,分析了9项植物功能性状指标和5项生态系统服务指标间的相关性,探讨了4种机制(Mass ratio,Selection,Niche complementarity及Insurance)在西藏草地的适用性。结果表明,9项功能性状指标中,株高Rao和可食种与所有种株高CWM比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和土壤含水率3项生态系统服务指标呈显著负相关及显著正相关。说明群落植被对光能竞争的互补性及可食性状植株在群落中的光能资源相对竞争力,与土壤固碳、肥力供给及水源涵养有显著相关关系。而群落可食种、优势种、优势种与次优势种对光能资源竞争力水平,可食植株多样性、可食植株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及其光能资源竞争力均值,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无显著影响。西藏草地植物功能性状对多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从光能资源竞争角度更符合Niche complementarity和Insurance理论,而从可食功能性状角度更符合Mass ratio和Selection理论。  相似文献   

8.
徐霞  成亚薇  江红蕾  李霞  刘颖慧 《生态学报》2017,37(12):4289-4298
在全球风速呈下降趋势的大背景下,研究风速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草原生态系统。近年来大量学者开始研究风速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得出相关的结论,(1)风速变化会影响植物的生长速率和叶片形态,适当的风速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植被初级生产力,而强风或持续大风不仅会对植物产生破坏作用,还会影响其生长发育;(2)风会最先带走地表细小颗粒,从而导致土壤质地变粗、水分下降、营养成分重新分配;(3)风引起地表边界层和大气边界层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交换,热量和水汽的交换导致地表微气候发生变化,如风速降低会导致地表温度升高;(4)风力作用使得土壤水分亏缺、营养成分变化,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变化、草地覆盖度降低、物种生活型复杂化、耐旱植物增加;(5)大气稳定性、CO2交换速率和碳排放都会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加,碳吸收则相反,碳通量也因此发生变化。综上,风速降低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复杂且利弊相当,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更加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研究对象的多样化、加强控制实验的定量化研究、综合多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整体结构和功能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杨海乐  陈家宽 《生态学报》2018,38(13):4537-4555
集合生态系统(meta-ecosystem)由法国的Loreau教授等于2003年提出,是指\"由跨生态系统边界的物质流、能量流和生物体流所连接起来的一系列生态系统的集合\",是对只关注生物体(organism)迁移交换的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和集合群落(meta-community)概念的外推,也是为了给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分析路径,对研究和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功能和异质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简述了集合生态系统研究的基本状况,分析了对集合生态系统概念的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指出了探讨集合生态系统结构的两个方向,构建了分析集合生态系统研究的六维整体框架,综述了研究集合生态系统的两类方法,探讨了经验化的集合生态系统(empirical meta-ecosystem)的3种空间结构和两种构建路径。将集合生态系统概念和理论引入流域复合生态系统(integrated watershed ecosystem)的分析,为流域生态学研究提供新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自然生态过程对人类的贡献。文章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义、内涵及其与生态质量和生态系统键康三者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迅猛的人口增长、社会变化和技术发展,已使承载人类社会的生命之舟——大自然受到严重破坏和巨大威胁,减少这些破坏和威胁是整个社会特别是生态学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只有深入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才能自觉防止和减少带有自我毁灭性的经济和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遥感技术的全国生态系统分类体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以遥感数据作为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的基础已成为宏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遥感数据要求每一数据集都要有相应的地物分类体系与之匹配,这也造成不同遥感数据及分类体系之间相互独立。虽然体系间多有联系和相似之处,但不同数据集的分类体系难以直接使用或替换,制约了多元数据在生态系统评价中的使用效果。为尝试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多源遥感数据的使用效率,提出了一套基于中分辨率遥感数据的生态系统分类体系。这套体系共有9个一级类、21个二级类、46个三级类,该体系主要依据类别内生态系统特征的相似性,并考虑了气候、地形等因素。最后以海南岛、内蒙古和甘肃3个省为例,探讨了以遥感数据为基础的区域生态系统构成分析方法与应用效果。研究表明,该分类体系有较好的生态学依据,可以支持更加深入的生态系统评估。但分类体系中还存在遥感数据与生态因子数据尺度不匹配、不能满足小尺度研究中对三级类进一步细分的要求以及当前数据质量和模拟技术不足以完全支持植被覆盖率反演精度要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丧失日趋严重。物种多样性是研究最为深入以及最贴近生物多样性管理的层次。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往往受到多时空尺度生态过程的影响, 传统物种多样性调查方法受到人力物力影响, 局限性大, 物种多样性的研究与管理亟需整合不同来源的数据。遥感技术从传统的光学遥感阶段发展到不同平台、不同维度相结合的多源遥感阶段, 并逐渐进入以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为特征、以激光雷达为前沿发展方向的综合遥感阶段。遥感技术因为其监测范围广、能监测人迹罕至地区以及长期可重复等特性, 为研究不同时空尺度的生态学科学问题提供了更新更优的研究手段。本文围绕种群动态、种间关系与群落多样性、功能属性及功能多样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等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问题, 系统地论述了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在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领域的应用, 总结了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在研究与物种多样性有关的主要生态学问题中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认为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利用多光谱甚至高光谱与激光技术从空中监测物种多样性, 从不同视角、基于不同光源提供了物种多样性不同侧面的信息, 能够减小地面调查强度, 在大范围和边远地区的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光谱特性的物种判别以及依据激光雷达的三维结构量测将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管理, 加强遥感学家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者的沟通交流将有助于促进不同时空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与遥感技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We have investigated global teleconnections of climate to regional satellite‐driven observations for prediction of Amazon ecosystem production, in the form of monthly estimates of net carbon exchange over the period 1982–1998 from the NASA–CASA (Carnegie–Ames–Stanford) biosphere model. This model is driven by observed surface climate and monthly estimates of vegetation leaf area index (LAI) and fraction of absorbed PAR (fraction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FPAR) generated from the NOAA satellite advanced very high‐resolution radiometer (AVHRR) and similar sensors. Land surface AVHRR data processing using modified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radiative transfer algorithms includes improved calibration for intra‐ and intersensor variations, partial atmospheric correction for gaseous absorption and scattering, and correction for stratospheric aerosol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volcanic eruptions. Results from our analysis suggest that anomalies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 and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predicted from the NASA–CASA model over large areas of the Amazon region east of 60°W longitude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Extensive areas of the south‐central Amazon show strong linkages of the FPAR and the NASA–CASA anomaly record to the Arctic Oscillation index, which help confirm a strong relation to southern Atlantic climate anomalies, with associated impacts on Amazon rainfall patterns. Processes are investigated for these teleconnections of global climate to Amazon ecosystem carbon fluxes and regional land surface climate.  相似文献   

15.
    
Plant phenology research has surged in recent decades, in part due to interest in phenological sensitivity to climate change and the vital role phenology plays in ecology. Many local-scale studies have generated important findings regarding the physiology, responses, and risks associated with shifts in plant phenology. By comparison, our understanding of regional- and global-scale phenology has been largely limited to remote sensing of green-up without the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among plant species. However, a new generation of analytical tools and data sources—including enhanced remote sensing products, digitized herbarium specimen data,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now permits investigating patterns and drivers of phenology across extensive taxonomic,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in an emerging field that we call macrophenology. Recent studies have highlighted how phenology affects dynamics at broad scales, including species interactions and ranges, carbon fluxes, and climate. At the cusp of this developing field of study, we review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dvances in four primary areas of plant macrophenology: (1) global patterns and shifts in plant phenology, (2) within-species changes in phenology as they mediate species' range limits and invasions at the regional scale, (3) broad-scale variation in phenology among species leading to ecological mismatches, and (4) interactions between phenology and global ecosystem processes. To stimulate future research, we describe opportunities for macrophenology to address grand challenges in each of these research areas, as well as recently available data sources that enhance and enable macrophenology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17.
18.
    
Biodiversity–ecosystem functioning (BEF) studies typically show that species richness enhances community biomass, but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remain debated. Here, we combine metrics from BEF research that distinguish the contribution of dominant species (selection effects, SE) from those due to positive interactions such as resource partitioning (complementarity effects, CE) with a functional trait approach in an attempt to reveal th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es that drive community biomass in species mixtures. In a biodiversity experiment with 16 plant species in monocultures, 4‐species and 16‐species mixtures, we used aboveground biomas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CE and SE to biomass production in mixtures in the second, dry year of the experiment. We also measured root traits (specific root length, root length density, root tissue density and the deep root fraction) of each species in monocultures and linked the calculated community weighted mean (CWM) trait values and trait diversity of mixtures to CE and SE. In the second year of the experiment, community biomass, CE and SE increased compared to the first year. The contribution of SE to this positive effect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CE. The increased contribution of SE was associated with root traits: SE increased most in communities with high abundance of species with deep, thick and dense roots. In contrast, changes in CE were not related to trait diversity or CWM trait values. Togeth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creased positive effects of species richness on community biomass in a dry year were mainly driven by increased dominance of deep‐rooting species, supporting the insurance hypothesis of biodiversity. Positive CE indicates that other positive interactions did occur, but we could not find evidence that belowground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facilitation via root trait diversity was important for community productivity in our biodiversity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