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离纯化了一批我国快生型大豆根癌蘸。测定了它们的固氮酶稀性和寄主专一性,发现相同菌株在不同大豆豆种植株上的结瘤和固氮活性差异甚大。蓑国USDA 191和193似寄主专一性较高,在我们所使用的豆种上结瘤能力很低,固氮活性也不高。对根瘤菌中巨型质粒的数量分布进行了分离分析,表明所有快生型大豆根瘤菌都包含1—3个巨型质粒(分子量范围;30-25Md>。用含有固氮酶结构基因的质粒pSA30作为探针对巨型质粒进行杂交,结果表明即使是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固氮酶结构基因也并不一定定位于巨型质粒上。另外,在若干菌株中发现psA30与二个巨型质粒同时杂交,表明有可能nif HDK或其部分基因的拷贝是分散的。  相似文献   

2.
沈辉  曹燕珍   《微生物学通报》1991,18(1):2-4,17
从湖北省潜江县和监利县的4个采集点分离纯化了26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质粒分离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快生型大豆根瘤菌中均有1—3条质粒带,分子量范围在50—300 Md之间。从26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中,选出分属两个血清型的5个菌株,依据根瘤菌nodABC基因在所有根瘤菌种中的结构同源性,对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结瘤基因(nod)进行了初步定位,其结果表明:R173、X143、B21、B2,D13菌株的质粒DNA中没有与nod ABC基因同源的片段存在,而R173、X143、B21、D13菌株的总DNA中含有部分no  相似文献   

3.
通过三亲本杂交把慢生型大豆根瘤菌USDAllO的基因文库转移至Tn5诱变的不结瘤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321,338中,用链霉素和四环素平板选择大量接合子,接种大豆,通过结瘤基因功能互补,获得7个根瘤,从中分离出的每个菌株都仍具有链霉素和四环素抗性。分离其质粒,发现每个菌株都多了一条较载体质粒pLAFRl分子量大的质粒。将这些质粒转移至大肠杆菌HBl01中,分离其质粒,用32P标记的ncd探针进行DNA—DNA分子杂交,除载体质粒pLAFRl为阴性反应外,其他重组质粒均为阳性反应,即所获得pLAFRl克隆的DNA片段上确有nod结构基因。回收重组质粒pLAFRl::nod,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 I进行酶切,从其琼脂糖凝胶电泳图上估计pLAFRl上克隆的DNA片段分子量为32kb。  相似文献   

4.
紫云英根瘤菌质粒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云英根瘤菌CH203含有3条质粒(pRHa,97MI);pRHb,168MD;pRHc,251MD为共生质粒),用带蔗糖敏感基因Tn5-sacB进行菌株质粒消除和质粒缺失突变株筛选,获得一系列突变株。与野生型菌相比,质粒pRHa的丢失导致菌株结无效根瘤,质粒pRHb的丢失使菌株失去共生能力,在TY培养基平板上菌落变得粗糙,失去了脂多糖(LPSI)。质粒pRHc(共生质粒)的丢失显然失去其菌株的共生能力,同时使菌株抗酸性明显减弱。质粒回复能恢复突变株的表现特征和共生能力。此外,紫云英根瘤菌CH205含有5条大小不同的质粒(分子量42MD~230MD),该菌株某些质粒的消除能显著增强菌株的结瘤固氮能力。研究结果也表明除共生质粒外,紫云英根瘤菌其它质粒明显影响菌株的共生效应。  相似文献   

5.
根瘤菌质粒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向宏  陈文新   《微生物学通报》1998,25(2):101-104
早期的研究发现,根瘤菌诱导根瘤的行为极不稳定,用已知能消去质粒的化学药剂处理根瘤菌,使根瘤菌丧失了原有的结瘤能力,推测与根瘤菌结瘤性状有关的基因可能定位在质粒上【‘]。随着根瘤菌质粒研究方法的改进[‘’‘].人们从根瘤菌中发现了大于150kb的大质粒,从首猪根瘤菌(Anizobiumllleliloti)中检测到大约1500kb左右的质粒【‘],从山羊豆根瘤菌U矾bO伙O_galngae)检测到大于1700kb的巨大质粒,在同一菌株中检测到的不同质粒数多达10个[‘]。近二十多年来,根瘤菌研究逐步发展,如探究根瘤菌结瘤的分子信号识别机理,鉴…  相似文献   

6.
2020是一株分离自中国南方水稻田里的华癸中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huakuii),有3个内源质粒,分别命名为p2020a,p2020b和p2020c.用Tn5-sacB插入突变的方法对2020进行质粒消除,得到了两株质粒缺失突变株20201)29和2020D8.缺失了第一大质粒p2020c的突变株2020D29的结瘤固氮能力有显著的提高;而缺失了第二大质粒p2020b的突变株2020D8失去了在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上结瘤的能力;第三大质粒很难被消除,原因可能是该质粒上含有菌株生长所必需的基因.然后将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的共生质粒pJB5JI转入2020及其质粒缺失突变株中,盆栽结果显示,2020-137(pJB5JI)的竞争结瘤能力和固氮能力显著高于2020.但是pJB5JI不能恢复2020D8在紫云英上的结瘤能力.2020D8—8(pJB5JI)可以在豌豆(Pisum sativum Linn)上形成无效瘤,这说明pJB5JI的功能可以在2020的遗传背景下进行表达.对pJB5JI在受体菌中的稳定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人工传代的情况下pJB5JI可以稳定的存在,但经过与植物共生之后只能在部分根瘤分离物中检测到pJB5JI,对这些转移接合子和出发菌株及分离菌株进行Km基因的PCR扩增,除了出发的受体菌外其余的菌株都可以得到PCR产物.由此推断,在没有检测到pJB5JI的分离株中,pJB5JI可能部分或全部整合到了受体根瘤菌的染色体DNA中.  相似文献   

7.
在本室以前的研究中,海南快生根瘤菌具有分类上的多型性。其一部分归于已知各根瘤菌种,另有一部分菌株构成独立的表观群及相应的DNA同源群(亚群Ⅱ和Ⅳ)。本文采用不同的电泳方法,分析了海南快生根瘤菌和已知根瘤菌种的代表共55个菌株的全细胞蛋白、酯酶、过氧化物酶及质粒组成。结果表明:同一亚群的菌株间有相似的蛋白图谱,种群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根瘤菌中普遍存在酯酶,酶带的数量和迁移率具有菌株专一性,更适合于苗株的鉴别。过氧化物酶只在部分菌株中观察到,亚群Ⅱ与亚群Ⅳ的菌株均显示一条酶带,但二者之间的相对迁移率有明显差别。质粒电泳中,大多数海南快生菌中存在着大质粒,分子量范围是20-4000Kb,同一亚群中的不同菌株间具有一定相似性,这些结果为海南快生型根瘤菌的分类提供了一些辅助证据。  相似文献   

8.
紫云英根瘤菌CH203含有3条质粒,用带蔗糖敏感基因Tn5-sacB进行菌株质粒消除和质粒缺失突变株筛选,获得一系列突变株。与野生型菌相比。质粒pRHa的丢失导致菌株结无效根瘤,质粒pRHb的丢失使菌株失去共生能力。在TY培养基平板上菌落变得粗糙,失去了脂多糖。质粒pRHc的丢失显然失去其菌株的共生能力,同时使菌株抗酸性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9.
外源质粒(基因)导入花生根瘤菌的行为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朱光富  周俊初 《遗传学报》1996,23(2):131-141
利用二亲本或三亲本杂交的方法,将携带有共生固氮基因的外源重组质粒或外源载体质粒导入慢生型花生根瘤菌[Bradyrhzobiumsp.(Arachis)]147-3和快生型花生根瘤菌[Rhizobiumsp.(Arachis)]85-7中。探讨了转移接合子中外源质粒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和共生条件下的稳定性,发现外源质粒在花生根瘤菌中的稳定性与质粒的类型、受体菌的特性和环境条件有关。同时还探讨了外源质粒上的共生基因对受体菌147-3共生固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共生基因对共生固氮能力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可以产生正效应,也可以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10.
紫云英根瘤菌Ra159的巨大质粒上存在有nod和nif基因的证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紫云英根瘤菌(Rhizobium astragali)Ra159中存在有两个分子量分别约为300Md(pRal59a)及大于300Md(pRal59b)的巨大质粒。以肺炎克氏杆菌的固氮酶结构基因nifHDK片段和苜蓿根瘤菌共同结瘤基因nod ABCD片段作探针进行的杂交试验证明了紫云英根瘤菌的大质粒pRal59b上存在有nod基因和nif基因。将这些大质粒转移到nod—nif基因缺失的苜蓿根瘤菌突变株Rm627—1,只有带pRal59b的转移接合子能在紫云英植物上形成根瘤,但这些根瘤均不能还原乙炔。  相似文献   

11.
摘要华癸中生根瘤菌菌株7653R含有2个内源质粒(pMH7653Ra,pMH7653Rb).用三亲本杂交法将7653R的共生质粒pMH7653Rb分别导入HN308SR(Sm^r,Rif^r;含pMHHN308a,pMHHN308b和pMHHN308c)和HN3015SR(Sm^r,Rif^r;含pMHHN3015a,pMHHN3015b和pMHHN3015c).发现受体菌HN308SR的两个稳定内源质粒pMHHN308b和pMHHN308c随着pMH7653Rb的导入而同时被消除.该接合子命名为HN308SRN14.这一结果表明pMH7653Rb与pMHHN308b和pMHHN308c不相容,可以归于同一不相容群.另一转移接合子HN3015SRN14的质粒图谱显示其第二大质粒pMHHN3015b由于pMH7653Rb的导入而被消除.该结果表明,pMH7653Rb与pMHHN3015b不相容.植物结瘤实验结果表明,pMH7653Rb的导入能恢复HN308SRN14的结瘤能力,其结瘤数目超过HN308SR,但不能替代pMHHN308b和pMHHN308c的固氮作用,HN308SRN14失去了固氮能力.质粒消除突变株HN308SRNl4D只含有pMHHN308a,能形成少量无效根瘤,确认pMHHN308a与HN308的结瘤能力有关.HN3015SRN14(含pMH7653Rb,pMHHN3015a和pMHHN3015c)只能形成无效根瘤,而质粒消除突变株HN3015SRN14D(仅含pMHHN3015a和pMHHN3015c)则完全失去结瘤能力.通过PCR反应从7653R,HN308,HN3015,HN308SRN14,HN3015SRN14中均检测到质粒复制基因repC.供试菌株的repC基因序列相似性达到99%.  相似文献   

12.
采用Tn5-mob-sacB转座子对华癸中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 huakuii)菌株7653R的共生质粒进行定向标记,获得该质粒标记菌株7653RT14.利用sacB基因对蔗糖的敏感性,对标记质粒进行消除实验,获得7653R的共生质粒消除突变株7653R-1.测得Tn5-mob-sacB转座频率高于10-5.突变株的培养特征与出发菌株基本一致.采用琼脂管法对7653RT14和7653R-1进行回接实验,结果显示7653RT14能正常结瘤固氮,表明Tn5的插入并未影响其共生能力,但失去共生质粒的7653R-1则为不结瘤或只结个别小瘤.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标记质粒在本实验条件下是稳定的,可以作为共生质粒转移的供体菌.  相似文献   

13.
Tn5-Mob系统诱导耐盐基因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转座子Tn5-Mob和辅助转移质粒R68.45将放射形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生物变型1(biovar 1)菌株PDDCC5785的耐盐基因转移到快生型大豆根瘤菌(Rhizobium fredii)USDA 191中,获得转移接合子,提高了根瘤菌的耐盐能力。随机挑取27个转移接合子进行结瘤试验,其中3株能够结瘤固氨。本研究为根瘤菌的遗传改造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华癸中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 huakuii)7653R是分离自我国南方水稻田的一株根瘤菌,含有2个内源质粒:p7653Ra和p7653Rb,其中7653Rb是共生质粒.通过Tn5-sacB的插入方法来消除质粒,获得7653Rb消除的突变株7653RD.将豌豆根瘤菌T83K3的共生质粒pJB5JI导入7653R和7653RD中,盆栽结果表明含有pJB5JI的转移接合子7653R-197的竞争结瘤能力和共生固氮能力均高于7653R.pJB5JI不能恢复7653RD在紫云英上的结瘤能力.含有pJB5JI的7653RD可以在豌豆上结无效瘤,表明pJB5JI可以在7653R的染色体背景下表达其功能.对转移接合子中的质粒稳定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JB5JI在人工传代的情况下可以稳定存在,但经过共生之后发生了遗传分离,对转移接合子和出发菌株及分离菌株进行kan基因的PCR扩增,除了受体菌外其他菌株都可得到PCR产物,由此推测,pJB5JI可能部分或全部整合到了受体菌的染色体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5.
八种热带,亚热带豆科植物根瘤菌内源质粒的分布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8种热带、亚热带豆科植物中分离出9种快生型根瘤菌,用双梳子胶内裂解法检测其中的质粒分布情况。质粒数从1到6个不等,大小从32kb到870kb,其中至少有一个分子量小于100kb的质粒。从不同种属的豆科植物中分离出的根瘤菌,其质粒的数量及分子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八种热带、亚热带豆科植物根瘤菌内源质粒的分布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8种热带、亚热带豆科植物中分离出9种快生型根瘤菌,用双梳子胶内裂解法检测其中的质粒分布情况。质粒数从1到6个不等,大小从32kb到870kb,其中至少有一个分子量小于100kb的质粒。从不同种属的豆科植物中分离出的根瘤菌,其质粒的数量及分子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9株根瘤菌酯酶及SOD同工酶图谱,结果显示快生型根瘤菌与慢生型根瘤菌有明显区别,不仅根瘤菌种间有明显差别,而且菌株间也存在差异。Rhizobiumleguminosarumbiovarsviceae和phaseoli具有相同的SOD图谱和相似的酯酶图谱。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上述同工酶图谱不同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和其它快生型根瘤菌。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5种烈性大豆根瘤菌噬菌体在大豆根瘤菌菌株间的普遍性转导。噬菌体psc和psx能在慢生大豆根瘤USDA110菌株间转导营养缺陷型标记和卡那霉素抗性标记。快生大豆根瘤菌MD3菌株间可通过噬菌体pfm转导营养缺陷标记和卡那霉素抗性标记。噬菌体pfc和pfx可在快生豇豆根瘤菌ANU240及其变种ANU265间转导抗性基因和定位于共生质粒(sym质粒)上的结瘤基因(common nod)。所有转导频率均在10-6~10-7之间。用紫外线处理噬菌体裂解液可以相应提高转导频率。  相似文献   

19.
转座子Tn5-Mob在质粒RP4-4配合下能诱动(Mobilization)菜豆根瘤菌RCR3622内源质粒的诱动转移。在种间根瘤菌杂交过程中,二个巨型质粒的转移频率均大于10~(-3);分子量约为285kb的psym3622是带有结瘤(nod)和产黑素(mel)基因的共生质粒(Symbiotic plasmid);这二个基因的最大距离不超过70kb左右。另一个分子量约为135kb的质粒在试验中为不具结瘤功能的隐蔽质粒。将psym3622共生质粒导入不结瘤(Nod-)的豌豆根瘤菌菌株B151,能够使后者在菜豆植物上表达结瘤的特性,形成无效根瘤。将psym3622共生质粒导入不结瘤的菜豆根瘤菌菌株JI8400,能够在菜豆植物上形成正常发育的有效根瘤。  相似文献   

20.
在本室以前的研究中,海南快生根瘤菌具有分类上的多型性。其一部分归于已知各根瘤菌种,另有一部分菌株构成独立的表观群及相应的DNA同源群(亚群Ⅱ和Ⅳ)。本文采用不同的电泳方法,分析了海南快生根瘤菌和已知根瘤菌种的代表共55个菌株的全细胞蛋白、酯酶、过氧化物酶及质粒组成。结果表明:同一亚群的菌株间有相似的蛋白图谱,种群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根瘤菌中普遍存在酯酶,酶带的数量和迁移率具有菌株专一性,更适合于苗株的鉴别。过氧化物酶只在部分菌株中观察到,亚群Ⅱ与亚群Ⅳ的菌株均显示一条酶带,但二者之间的相对迁移率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