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不止一次地遇到有关于“中华龟蜡蛤”(Cero-plastes sinensis Guer.)在我国记载方面的问题。接触过这个问题的人不免会问:何以对于这种蚧虫在我国分布的知识如此模糊,到现在竟没有肯定过一个分布地区?按常例说,把Ceroplastes sinensis Guer.这个学名照字面称为“中华龟蜡蚧”似乎无可非议;既然它的种名是sinensis,那末这个种类和我国地区就必然有联系。但在事实上却完全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2.
Linnaeus (1758, 1764,1767) 将产于南美的蜡蝉laternaria和产于中国的蜡蝉candelaria 分别描记于 Cicada、Laternaria 和 Fulgora 三个不同的属下,由此产生了命名学上的一个问题.一些学者将 candelaria 及东洋区的相关种类归为 Fulgora 下(如 Distant, 1906, 1916; Baker, 1925);而另一些学者则将laternaria 及新热带区的相关种类归于 Fulgora 下(如 Metcalf, 1947).这一问题直到1954年经国际动物学命名委员会(ICZN,1954)裁决才得以解决.ICZN (1954)的决议包括:将 laternaria 作为Fulgora 的模式种及将新热带区的相关种类归于 Fulgora;Fulgora 为蜡蝉科的模式属;将 Laternaria 作为无效名,并以 Pyrops 取代,其模式种为 candelaria.然而,国际动物学命名委员会的这一决议并未得到一些学者的注意.例如,Lallemand (1963)在其"亚洲及澳大利亚的蜡蝉科的订正研究"中仍将东洋区种类归于蜡蝉属 Fulgora.在我国,Fulgora 则一直被广泛使用出现在研究论文(如周尧及王思政(见周尧、王思政及黄桔,1985))、教科书(如周尧,1980;古德祥及陈振跃,1980;袁锋及张雅林,1996)及一些区系专著中 (如周尧等,1985;周尧等,1987;李子忠,1987;彭建文及周石涓,1992).最近,日本学者 Sato & Nagai (1994)又描记了东南亚蜡蝉属 Fulgora 的四个新种和新亚种,并将锥头蜡蝉 Saiva cultellata (Walker)移入蜡蝉属 Fulgora.为了澄清命名学上的这一混淆,以保持名称的稳定性,本文给出了东方蜡蝉属 Pyrops 的全部种类名录,同时建立新组合50个,恢复原有组合12个,并将 Pyrops rhli Schmidt 修订为 Pyrops ruehli Schmidt.  相似文献   

3.
大家知道,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存方式。人类用文化适应环境,用文化改善自己和自己在自然界的状态,而且已经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文化。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科协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工作规律、道德等问题,称之为科协文化。科协文化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有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同样,科协文化也是一个系统,也有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包括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咨询和科技培训等。《中国科协学》就是一部系统性较全的教科书。 下面,仅就科协文化的“一”、“二…  相似文献   

4.
这两种鱼都是Basilewsky 1855在“莫斯科博物学会新种志”第10卷第215—263页(Nouv.Mem.Soc.Nat.Moseou,X:215—263)“华北的鱼类”(IchthyographiaChinae Borealis)文中首次命名的。红鳍鲌(Culter erythropterus)载在第236页及图版Ⅷ图1,采自海河水系;鲌(C.alburnus)刊在第236页及图版Ⅷ的图3;鲌并被Basilewsky指定为鲌属(Culter Basilewsky,1855)的模式种(第236页)。1909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报道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对放养鳙、鲢鱼种的危害性及控制其种群发展的途径。通过肠道内食物的检查,发现不同大小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与所吞食“家鱼”鱼种规格的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根据所得的数据分别求出这两种凶猛鱼的全长与被吃鱼种全长的迴归方程式及95%的可信限,确定不同大小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危害不同规格鱼种的范围。并通过对东湖这两种凶猛鱼种群长度的调查,提出鳙、鲢鱼种放养的合理规格。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全年各月的摄食强度随着水温的不同和生殖季节的来临而有所改变,根据这种情况,对于什么时间放养鱼种较为有利也进行了探讨。从两种鱼的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来看,它们对鳙、鲢的危害性是很明显的。为了遏制其种群发展,进行了围捕产卵群体、药物杀卵和投放棕榈皮鱼巢诱其产卵等试验。试验证明,在生殖季节当它们大量集群时进行围捕,效果较为显著。近年来这两种凶猛鱼的产量和种群的长度组成都有所下降。文中附有不同长度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吞食不同鳙鱼种的范围表,供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6.
早(中)稻和晚稻白背飞虱虫源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虫知识》1992,29(1):1-5
白背飞虱在我国不同地区的迁飞路径和迁入时期不同,从而导致各主要稻区早(中)稻和晚稻的主害代虫源性质也有较大的差异。华南稻区早稻主害代的主要虫源是越冬虫源和早期迁入虫源形成的,南岭及西南稻区主害代虫源以近期迁入为主,前期迁入虫源为辅。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主害代虫量与前期迁入虫量关系最为密切。我国东部地区,8月份本地繁殖虫源为晚稻主害代的主要虫源。回迁虫量对晚稻影响最大的地区在南岭稻区北部。南岭以南地区回迁的影响程度则减少。  相似文献   

7.
实验以越冬前后的中华绒螯蟹一龄幼蟹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气相色谱法分别检测一龄幼蟹越冬前后肝胰腺及头胸甲中脂肪酸含量变化、利用液相二级质谱法分别测定一龄幼蟹越冬前后肝胰腺、头胸甲和血淋巴中4种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肝胰腺中的饱和脂肪酸(SFA) C20: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 C18:1n9作为主要能量脂肪酸被动用,其含量越冬后显著下降(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的C18:3n3、C22:6n3越冬后含量显著升高(p0.05)。头胸甲的饱和脂肪酸(SFA) C16:0、C18: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的C18:1n7作为主要能量脂肪酸被动用,越冬后含量下降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C18:2n6、C20:3n6越冬后含量显著升高(p0.05)。越冬后头胸甲中4种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其中,血淋巴中虾青素、叶黄素含量极显著升高(p0.05),β-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下降(p0.05)。肝胰腺中虾青素与叶黄素、β-胡萝卜素变化趋势与血淋巴的一致,角黄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越冬期间气温、水温的短暂升高可能使一龄幼蟹短暂摄食。越冬前经育肥的扣蟹越冬后能量物质无显著变化,越冬后根据肝胰腺颜色来判断一龄幼蟹质量的方法不科学。  相似文献   

8.
螱类中有所谓“扭颚螱型”(capritermes typus,Holmgren,Nils.1913—14),或“扭颚螱状种’(capritermes-like species,Light,S.F.,1929)。我们在鉴定标本中,发现这一类型的螱类,共有六个属是:奇扭螱属(Mirocapritermes)、奇螱属[Mirotermes(Termes)]、平螱属(Homallotermes)、原扭螱属(Procapritermes)、拟扭螱属(Pseudocapritermes)、扭  相似文献   

9.
1959年动物学报11卷1期刊载了“浙江猪体内结节虫一新种的报导”一文,作者林孟初年报告了猪寄生线虫中的一个新种,即熊氏结节虫 Oesophagostomum hsiungi Ling,1959。依据林氏的意见,熊氏结节虫区别于其他种结节虫的主要特点是“缺头泡、颈沟和侧翼膜”。 作者认为这种线虫列入结节虫属Oesophagostomum Molin,1861。是不妥当的。1926  相似文献   

10.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6,36(Z1):236-241
(1)确定rhizome的中文译名“根状茎”符合此术语的定义,同时认为另一中文译名“根茎”不符合有关定义,且易引起误解,应予废弃。(2)介绍了在中国植物学文献中稀见的2种属于有限花序类的花序类型,有限伞形花序和有限头状花序。根据有关欧美专家的花序研究,介绍了在中国植物学文献中放在无限花序类的隐头花序和柔荑花序系由聚伞花序演化而出,而应属于有限花序类的论断; 同时,作者提出楼梯草属梨序楼梯草组的雄隐头花序系由同属的骤尖楼梯草组的有限头状花序演化而出的论点。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一些植物学术语的中译等问题(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确定rhizome的中文译名"根状茎"符合此术语的定义,同时认为另一中文译名"根茎"不符合有关定义,且易引起误解,应予废弃。(2)介绍了在中国植物学文献中稀见的2种属于有限花序类的花序类型,有限伞形花序和有限头状花序。根据有关欧美专家的花序研究,介绍了在中国植物学文献中放在无限花序类的隐头花序和柔荑花序系由聚伞花序演化而出,而应属于有限花序类的论断;同时,作者提出楼梯草属梨序楼梯草组的雄隐头花序系由同属的骤尖楼梯草组的有限头状花序演化而出的论点。  相似文献   

12.
用“TTC”法(红四氮唑)测定小麦根和花粉的活力及其应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在农业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会碰到需要测定植物种子、根以及花粉的生活力的问题。关于种子生活力的测定已有不少报导,但关于植物的根、花粉的生活力的测定及其应用却报导不多。现以“TTC”法测定冬小麦的根和花粉生活力为例,对它的测定方法和应用作一初浅介绍。“TTC”:(2.3.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即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又  相似文献   

13.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除了催化数千种化学反应,蛋白质还在生物的身体结构、信息传递、生物防卫等方面起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的生理功能不仅需要不同的蛋白质,还需要蛋白质分子形成各自的结构和形状。而蛋白质分子是由不分支的肽链组成的,从新合成的肽链到具有特定三维结构和有生理功能的蛋白质,需要复杂精细的肽链折叠过程。由于各种折叠方式之间的能量差别甚小,许多因素,包括自身浓度的变化、分子中一部分肽链缺失或者延长、基因突变引起的氨基酸残基改变、环境中酸碱度改变、离子浓度变化、周围的分子环境变化等,都能使肽链的折叠方式发生改变。肽链折叠方式改变的后果之一,就是形成特殊的β-折叠:肽链中彼此平行而又方向相反的区段以氢键联系,形成片状结构,多个分子的这种片状结构还能逐层叠加,形成纤维状的聚合物。不仅如此,这样的"异常"结构还会使"正常"的蛋白也改变折叠方式,变成和自己一样的结构,因此这些"异常"结构的蛋白质具有"传染性",即能复制自己的结构,统称"传染性蛋白",词源是从英文的Prion一词意译而来。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折叠错误"的蛋白会丧失原有的生理功能,且其聚合物对细胞有害,引起疾病,包括疯牛病、痒羊病(Scrapie)、人类的克-雅氏病、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症、杭廷顿氏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病症。除了这些疾病,折叠错误的蛋白还可沉积在身体各处,引起各种"淀粉样变性病"(Amyloidosis)。另一方面,Prion型的蛋白由于其稳定性和特殊结构,又可获得新的生理功能,在生物材料的建造,物质储存、作为黑色素和牙釉质合成时的模板、动物的长期记忆,以及免疫系统的信息传输中发挥重要作用,即一些传染性蛋白也能发挥正常的、甚至不可替代的生理功能。本文以3个部分分别介绍传染性蛋白被发现的历史和形成机制、传染性蛋白所引起的疾病(负面),以及传染性蛋白执行的正常生理功能(正面)。  相似文献   

14.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除了催化数千种化学反应,蛋白质还在生物的身体结构、信息传递、生物防卫等方面起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的生理功能不仅需要不同的蛋白质,还需要蛋白质分子形成各自的结构和形状。而蛋白质分子是由不分支的肽链组成的,从新合成的肽链到具有特定三维结构和有生理功能的蛋白质,需要复杂精细的肽链折叠过程。由于各种折叠方式之间的能量差别甚小,许多因素,包括自身浓度的变化、分子中一部分肽链缺失或者延长、基因突变引起的氨基酸残基改变、环境中酸碱度改变、离子浓度变化、周围的分子环境变化等,都能使肽链的折叠方式发生改变。肽链折叠方式改变的后果之一,就是形成特殊的β-折叠:肽链中彼此平行而又方向相反的区段以氢键联系,形成片状结构,多个分子的这种片状结构还能逐层叠加,形成纤维状的聚合物。不仅如此,这样的"异常"结构还会使"正常"的蛋白也改变折叠方式,变成和自己一样的结构,因此这些"异常"结构的蛋白质具有"传染性",即能复制自己的结构,统称"传染性蛋白",词源是从英文的Prion一词意译而来。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折叠错误"的蛋白会丧失原有的生理功能,且其聚合物对细胞有害,引起疾病,包括疯牛病、痒羊病(Scrapie)、人类的克-雅氏病、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症、杭廷顿氏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病症。除了这些疾病,折叠错误的蛋白还可沉积在身体各处,引起各种"淀粉样变性病"(Amyloido-sis)。另一方面,Prion型的蛋白由于其稳定性和特殊结构,又可获得新的生理功能,在生物材料的建造,物质储存、作为黑色素和牙釉质合成时的模板、动物的长期记忆,以及免疫系统的信息传输中发挥重要作用,即一些传染性蛋白也能发挥正常的、甚至不可替代的生理功能。本文以3个部分分别介绍传染性蛋白被发现的历史和形成机制、传染性蛋白所引起的疾病(负面),以及传染性蛋白执行的正常生理功能(正面)。  相似文献   

15.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除了催化数千种化学反应,蛋白质还在生物的身体结构、信息传递、生物防卫等方面起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的生理功能不仅需要不同的蛋白质,还需要蛋白质分子形成各自的结构和形状。而蛋白质分子是由不分支的肽链组成的,从新合成的肽链到具有特定三维结构和有生理功能的蛋白质,需要复杂精细的肽链折叠过程。由于各种折叠方式之间的能量差别甚小,许多因素,包括自身浓度的变化、分子中一部分肽链缺失或者延长、基因突变引起的氨基酸残基改变、环境中酸碱度改变、离子浓度变化、周围的分子环境变化等,都能使肽链的折叠方式发生改变。肽链折叠方式改变的后果之一,就是形成特殊的β-折叠:肽链中彼此平行而又方向相反的区段以氢键联系,形成片状结构,多个分子的这种片状结构还能逐层叠加,形成纤维状的聚合物。不仅如此,这样的"异常"结构还会使"正常"的蛋白也改变折叠方式,变成和自己一样的结构,因此这些"异常"结构的蛋白质具有"传染性",即能复制自己的结构,统称"传染性蛋白",词源是从英文的Prion一词意译而来。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折叠错误"的蛋白会丧失原有的生理功能,且其聚合物对细胞有害,引起疾病,包括疯牛病、痒羊病(Scrapie)、人类的克-雅氏病、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症、杭廷顿氏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病症。除了这些疾病,折叠错误的蛋白还可沉积在身体各处,引起各种"淀粉样变性病"(Amyloidosis)。另一方面,Prion型的蛋白由于其稳定性和特殊结构,又可获得新的生理功能,在生物材料的建造,物质储存、作为黑色素和牙釉质合成时的模板、动物的长期记忆,以及免疫系统的信息传输中发挥重要作用,即一些传染性蛋白也能发挥正常的、甚至不可替代的生理功能。本文以3个部分分别介绍传染性蛋白被发现的历史和形成机制、传染性蛋白所引起的疾病(负面),以及传染性蛋白执行的正常生理功能(正面)。  相似文献   

16.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除了催化数千种化学反应,蛋白质还在生物的身体结构、信息传递、生物防卫等方面起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的生理功能不仅需要不同的蛋白质,还需要蛋白质分子形成各自的结构和形状。而蛋白质分子是由不分支的肽链组成的,从新合成的肽链到具有特定三维结构和有生理功能的蛋白质,需要复杂精细的肽链折叠过程。由于各种折叠方式之间的能量差别甚小,许多因素,包括自身浓度的变化、分子中一部分肽链缺失或者延长、基因突变引起的氨基酸残基改变、环境中酸碱度改变、离子浓度变化、周围的分子环境变化等,都能使肽链的折叠方式发生改变。肽链折叠方式改变的后果之一,就是形成特殊的β-折叠:肽链中彼此平行而又方向相反的区段以氢键联系,形成片状结构,多个分子的这种片状结构还能逐层叠加,形成纤维状的聚合物。不仅如此,这样的"异常"结构还会使"正常"的蛋白也改变折叠方式,变成和自己一样的结构,因此这些"异常"结构的蛋白质具有"传染性",即能复制自己的结构,统称"传染性蛋白",词源是从英文的Prion一词意译而来。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折叠错误"的蛋白会丧失原有的生理功能,且其聚合物对细胞有害,引起疾病,包括疯牛病、痒羊病(Scrapie)、人类的克-雅氏病、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症、杭廷顿氏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病症。除了这些疾病,折叠错误的蛋白还可沉积在身体各处,引起各种"淀粉样变性病"(Amyloidosis)。另一方面,Prion型的蛋白由于其稳定性和特殊结构,又可获得新的生理功能,在生物材料的建造,物质储存、作为黑色素和牙釉质合成时的模板、动物的长期记忆,以及免疫系统的信息传输中发挥重要作用,即一些传染性蛋白也能发挥正常的、甚至不可替代的生理功能。本文以3个部分分别介绍传染性蛋白被发现的历史和形成机制、传染性蛋白所引起的疾病(负面),以及传染性蛋白执行的正常生理功能(正面)。  相似文献   

17.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除了催化数千种化学反应,蛋白质还在生物的身体结构、信息传递、生物防卫等方面起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的生理功能不仅需要不同的蛋白质,还需要蛋白质分子形成各自的结构和形状。而蛋白质分子是由不分支的肽链组成的,从新合成的肽链到具有特定三维结构和有生理功能的蛋白质,需要复杂精细的肽链折叠过程。由于各种折叠方式之间的能量差别甚小,许多因素,包括自身浓度的变化、分子中一部分肽链缺失或者延长、基因突变引起的氨基酸残基改变、环境中酸碱度改变、离子浓度变化、周围的分子环境变化等,都能使肽链的折叠方式发生改变。肽链折叠方式改变的后果之一,就是形成特殊的??折叠:肽链中彼此平行而又方向相反的区段以氢键联系,形成片状结构,多个分子的这种片状结构还能逐层叠加,形成纤维状的聚合物。不仅如此,这样的"异常"结构还会使"正常"的蛋白也改变折叠方式,变成和自己一样的结构,因此这些"异常"结构的蛋白质具有"传染性",即能复制自己的结构,统称"传染性蛋白",词源是从英文的Prion一词意译而来。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折叠错误"的蛋白会丧失原有的生理功能,且其聚合物对细胞有害,引起疾病,包括疯牛病、痒羊病(Scrapie)、人类的克-雅氏病、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症、杭廷顿氏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病症。除了这些疾病,折叠错误的蛋白还可沉积在身体各处,引起各种"淀粉样变性病"(Amyloidosis)。另一方面,Prion型的蛋白由于其稳定性和特殊结构,又可获得新的生理功能,在生物材料的建造,物质储存、作为黑色素和牙釉质合成时的模板、动物的长期记忆,以及免疫系统的信息传输中发挥重要作用,即一些传染性蛋白也能发挥正常的、甚至不可替代的生理功能。以3个部分分别介绍传染性蛋白被发现的历史和形成机制、传染性蛋白所引起的疾病(负面),以及传染性蛋白执行的正常生理功能(正面)。  相似文献   

18.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除了催化数千种化学反应,蛋白质还在生物的身体结构、信息传递、生物防卫等方面起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的生理功能不仅需要不同的蛋白质,还需要蛋白质分子形成各自的结构和形状。而蛋白质分子是由不分支的肽链组成的,从新合成的肽链到具有特定三维结构和有生理功能的蛋白质,需要复杂精细的肽链折叠过程。由于各种折叠方式之间的能量差别甚小,许多因素,包括自身浓度的变化、分子中一部分肽链缺失或者延长、基因突变引起的氨基酸残基改变、环境中酸碱度改变、离子浓度变化、周围的分子环境变化等,都能使肽链的折叠方式发生改变。肽链折叠方式改变的后果之一,就是形成特殊的β-折叠:肽链中彼此平行而又方向相反的区段以氢键联系,形成片状结构,多个分子的这种片状结构还能逐层叠加,形成纤维状的聚合物。不仅如此,这样的"异常"结构还会使"正常"的蛋白也改变折叠方式,变成和自己一样的结构,因此这些"异常"结构的蛋白质具有"传染性",即能复制自己的结构,统称"传染性蛋白",词源是从英文的Prion一词意译而来。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折叠错误"的蛋白会丧失原有的生理功能,且其聚合物对细胞有害,引起疾病,包括疯牛病、痒羊病(Scrapie)、人类的克-雅氏病、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症、杭廷顿氏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病症。除了这些疾病,折叠错误的蛋白还可沉积在身体各处,引起各种"淀粉样变性病"(Amyloidosis)。另一方面,Prion型的蛋白由于其稳定性和特殊结构,又可获得新的生理功能,在生物材料的建造,物质储存、作为黑色素和牙釉质合成时的模板、动物的长期记忆,以及免疫系统的信息传输中发挥重要作用,即一些传染性蛋白也能发挥正常的、甚至不可替代的生理功能。本文以3个部分分别介绍传染性蛋白被发现的历史和形成机制、传染性蛋白所引起的疾病(负面),以及传染性蛋白执行的正常生理功能(正面)。  相似文献   

19.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除了催化数千种化学反应,蛋白质还在生物的身体结构、信息传递、生物防卫等方面起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的生理功能不仅需要不同的蛋白质,还需要蛋白质分子形成各自的结构和形状。而蛋白质分子是由不分支的肽链组成的,从新合成的肽链到具有特定三维结构和有生理功能的蛋白质,需要复杂精细的肽链折叠过程。由于各种折叠方式之间的能量差别甚小,许多因素,包括自身浓度的变化、分子中一部分肽链缺失或者延长、基因突变引起的氨基酸残基改变、环境中酸碱度改变、离子浓度变化、周围的分子环境变化等,都能使肽链的折叠方式发生改变。肽链折叠方式改变的后果之一,就是形成特殊的β-折叠:肽链中彼此平行而又方向相反的区段以氢键联系,形成片状结构,多个分子的这种片状结构还能逐层叠加,形成纤维状的聚合物。不仅如此,这样的"异常"结构还会使"正常"的蛋白也改变折叠方式,变成和自己一样的结构,因此这些"异常"结构的蛋白质具有"传染性",即能复制自己的结构,统称"传染性蛋白",词源是从英文的Prion一词意译而来。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折叠错误"的蛋白会丧失原有的生理功能,且其聚合物对细胞有害,引起疾病,包括疯牛病、痒羊病(Scrapie)、人类的克-雅氏病、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症、杭廷顿氏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病症。除了这些疾病,折叠错误的蛋白还可沉积在身体各处,引起各种"淀粉样变性病"(Amyloidosis)。另一方面,Prion型的蛋白由于其稳定性和特殊结构,又可获得新的生理功能,在生物材料的建造,物质储存、作为黑色素和牙釉质合成时的模板、动物的长期记忆,以及免疫系统的信息传输中发挥重要作用,即一些传染性蛋白也能发挥正常的、甚至不可替代的生理功能。本文以3个部分分别介绍传染性蛋白被发现的历史和形成机制、传染性蛋白所引起的疾病(负面),以及传染性蛋白执行的正常生理功能(正面)。  相似文献   

20.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除了催化数千种化学反应,蛋白质还在生物的身体结构、信息传递、生物防卫等方面起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的生理功能不仅需要不同的蛋白质,还需要蛋白质分子形成各自的结构和形状。而蛋白质分子是由不分支的肽链组成的,从新合成的肽链到具有特定三维结构和有生理功能的蛋白质,需要复杂精细的肽链折叠过程。由于各种折叠方式之间的能量差别甚小,许多因素,包括自身浓度的变化、分子中一部分肽链缺失或者延长、基因突变引起的氨基酸残基改变、环境中酸碱度改变、离子浓度变化、周围的分子环境变化等,都能使肽链的折叠方式发生改变。肽链折叠方式改变的后果之一,就是形成特殊的β-折叠:肽链中彼此平行而又方向相反的区段以氢键联系,形成片状结构,多个分子的这种片状结构还能逐层叠加,形成纤维状的聚合物。不仅如此,这样的"异常"结构还会使"正常"的蛋白也改变折叠方式,变成和自己一样的结构,因此这些"异常"结构的蛋白质具有"传染性",即能复制自己的结构,统称"传染性蛋白",词源是从英文的Prion一词意译而来。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折叠错误"的蛋白会丧失原有的生理功能,且其聚合物对细胞有害,引起疾病,包括疯牛病、痒羊病(Scrapie)、人类的克-雅氏病、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症、杭廷顿氏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病症。除了这些疾病,折叠错误的蛋白还可沉积在身体各处,引起各种"淀粉样变性病"(Amyloidosis)。另一方面,Prion型的蛋白由于其稳定性和特殊结构,又可获得新的生理功能,在生物材料的建造,物质储存、作为黑色素和牙釉质合成时的模板、动物的长期记忆,以及免疫系统的信息传输中发挥重要作用,即一些传染性蛋白也能发挥正常的、甚至不可替代的生理功能。本文以3个部分分别介绍传染性蛋白被发现的历史和形成机制、传染性蛋白所引起的疾病(负面),以及传染性蛋白执行的正常生理功能(正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