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筛选出一株针对屠宰废水有高效絮凝活性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并对其所产微生物絮凝剂D6进行单因子絮凝条件优化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絮凝条件。絮凝条件包括:微生物絮凝剂D6投加量、pH、金属离子种类、1%CaCl2投加量。试验中发现碱性环境是微生物絮凝剂D6发挥絮凝活性的前提,表明微生物絮凝剂D6分子链的充分伸展对絮凝作用起决定因素,因此微生物絮凝剂D6的絮凝机理为吸附架桥作用。其最佳絮凝条件为微生物絮凝剂D6的投加量为25mL·L-1,1%CaCl2投加量55mL·L-1,pH为8。在最佳絮凝条件下,絮凝率为96.6%,浊度去除率为97.8%,SS去除率为92.6%。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絮凝剂是近3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水处理药剂,是近年来絮凝剂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絮凝活性微生物的来源开始,依次阐述微生物絮凝剂的活性成分、微生物絮凝基因,并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情况,对微生物絮凝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投加絮凝剂是促使微生物快速形成污泥颗粒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研究在不同絮凝剂下生成的生物絮体的形态和沉降性能,推荐选用聚合氯化铝(PAC)作为促进光合细菌球形红细菌形成污泥颗粒的絮凝剂。PAC的最佳投加量范围为140-160mg/L,其中,PAC投加量150mg/L时,促进污泥颗粒化的效果最好。考察球形红细菌污泥颗粒降解氯苯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球形红细菌污泥颗粒降解氯苯的最佳条件为好氧、pH7.0、30°C。  相似文献   

4.
水处理絮凝剂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水处理絮凝剂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传统絮凝剂,到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再到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从简单的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到合成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再到基于生态安全性的天然改性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从单纯的无机或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到有机 无机复合絮凝剂;从化学絮凝剂,再到具有生态安全性能的生物絮凝剂.为了促进水处理絮凝剂的迅速发展和实际应用,本文综述了水处理絮凝剂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重点对化学和微生物两大类絮凝剂分别阐述了其特点以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尤其是针对目前我国絮凝剂研究与开发应用中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共存碳源对克雷伯氏菌NIII2以蔗糖为主要碳源发酵产絮凝剂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柠檬酸为共存碳源时,克雷伯氏菌NIII2分泌絮凝剂过程中容易产酸,使得絮凝剂的产量和碳源转化率都较低.当丁二酸、乙酸、乳酸为共存碳源时,发酵液pH均高于7.5,絮凝剂产量有所提高,最高可达10.87g/L,碳源转化率也较高,为43.48%.与柠檬酸为共存碳源相比,当投加丁二酸时,克雷伯氏菌NIII2所产微生物絮凝剂中蛋白质与糖含量比值提高了33%,絮凝剂的Zeta电位值由-60.00 mV升高至-28.07 mV,絮凝剂分子粒径广泛分布在0~300μm之间且大粒径分子所占比例增加,聚合度加大,絮凝剂表面形貌呈现结块团状无定型结构,从而提高絮凝剂的活性和性能.该微生物絮凝剂投加量为4.0 mg/L,对2 g/L高岭土的SS去除率可达97.3%.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絮凝剂及其絮凝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介绍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微生物絮凝剂和絮凝微生物的一些发展概况,列举了近几年发现的一些微生物絮凝剂的物质属性和组成,重点讨论了胞外絮凝剂和絮凝酵母的絮凝机理,详细综述了絮凝微生物的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讨论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概况,提出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得到高效实用的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方法:利用甘蔗渣作为廉价底物,进行复发酵培养:前期为3d,后期为1d,温度为30℃;初始pH值为7.2;同时以珠江河水作为实验水源,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对水的浊度、色度去除最佳投加量为12mL/L,同时考虑到其实际使用,制成含水率为80%左右的干粉,试验其对水中TP、邻苯二甲酸脂的去除效果,其最佳投加量为0.21 mg/L.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絮凝剂及其产生菌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微生物絮凝剂及其产生菌的一些发展概况,列举了近几年一些研究较深入的胞外生物高聚物絮凝剂的物质属性和化学组成.重点讨论了胞外生物高聚物絮凝剂的成分分析、絮凝机理以及影响絮凝活性的因素,详细综述了絮凝剂产生菌的遗传学和代谢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文章最后提出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从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CM-HZX2,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属于陶厄氏菌(Thauera sp.),16S rDNA在Gen Bank的登录号为KT894041。实验表明,菌株CM-HZX2培养以及产絮凝剂的最适条件为pH 8.0,温度30℃,转速为150 r/min。该菌株微生物絮凝剂适应用条件范围广泛,适宜投加量为2%,能耐受5%以下的盐度,适用于低温环境下的水处理。在河道水体净化处理小试应用中能有效去除河水的浊度和总磷,去除率分别达到71%和54%。  相似文献   

10.
【背景】传统絮凝剂的使用会带来安全和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而微生物絮凝剂具有无毒、无二次污染、易生物降解的优点,因此寻找高效廉价的微生物絮凝剂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黄孢原毛平革菌BKMF-1767产生的胞外多糖絮凝剂的絮凝特性及机理。【方法】使用高岭土进行PCF-1767的絮凝活性测定,分析絮凝剂获取时间、Ca2+浓度、投加量、pH、温度对絮凝效率的影响,并测定PCF-1767的热稳定性。测定絮凝剂的单糖组成、糖苷键连接类型、多糖分子量、Zeta电位变化、对絮体形态观察,探讨了PCF-1767的絮凝机理。【结果】培养6–12 d获得的PCF-1767的絮凝活性良好;7 d絮凝剂要获得较好的絮凝效率至少需加入2 mmol/L Ca2+作为助凝剂,最佳投加浓度为0.75–1.35 mg/L,最适pH为3.0-9.0,对温度高于50°C的废水絮凝活性逐渐降低,经过沸水浴处理3 h后的絮凝活性几乎不变。PCF-1767中多糖的一级结构主要由葡萄糖以→4)Glup(1→的方式连接,多糖分子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变化范围为9.897×105–2.126×106 Da。结合Zeta电位变化与絮体显微图像分析表明其絮凝机理主要为吸附架桥和卷扫作用,而非电荷中和作用。【结论】PCF-1767具有很高絮凝活性,其用量低、适用条件广、热稳定性高,是一种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絮凝剂。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絮凝剂概况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高效、安全、无毒和无二次污染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已备受关注.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发背景及历史,对微生物絮凝剂的特性、分类、机理以及应用现状作了分析,并指出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常用化学絮凝剂的环境效应与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威  周启星  华涛 《生态学杂志》2007,26(6):943-947
化学混凝法是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水处理方法,因此化学絮凝剂在使用过程中的生态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常用的铝盐絮凝剂、铁盐絮凝剂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的生态安全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铝盐絮凝剂的长期使用会造成水中过高的铝离子残留,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会造成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的危害;铁盐絮凝剂在制备过程中可能会引入有害离子,并产生NO2有害气体,铁离子可以促进自由基的产生,导致细胞和组织的损害;聚丙烯酰胺在自然条件下可缓慢降解为剧毒的丙烯酰胺单体.基于国内外化学絮凝剂在生态安全性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絮凝剂应用和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Microbially induced concrete corrosion (MICC) is a costly, and ongoing problem affecting the infrastructure of water utilities worldwide. Traditionally MICC has been treated with chemicals and physical techniques that inhibit the release of hydrogen sulfide (H2S), preventing sulfuric acid formation and the consequent corrosion. However, these methods require continual dosing and monitoring to ensure process efficiency and prevent undue cost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recent research into two potential novel treatments for MICC: re-engineering the sewer sulfur cycle by removing sulfide using electrodes in microbial electrical systems as an alternative electron acceptor and; altering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using targeted bacteriophage biocontrol to reduce specific sulfide-producing bacteria. These novel treatments hold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water utilities reliance on continual chemical dosing providing a long-lasting treatment I believe necessitates further laboratory and field-trial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4.
岷江干旱河谷造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不同造林时间和立地条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法测定了岷江干旱河谷地区不同造林时间(2002、2006和2011年)及不同立地条件(退耕地和宜林荒山地)营建的岷江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由于造林时间较短,不同造林时间的人工林间土壤化学性质没有差异,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各菌群生物量差异显著,且随着造林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立地条件下则表现为退耕还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各菌群生物量较高。说明土壤微生物对外界因素变化的反映更灵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各菌群生物量显著相关,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肥黑土微生物量氮变化特征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研究长期施用两种不同量有机肥(M2、M4)和化肥(NPK)的黑土微生物量N在作物生长季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黑土微生物量N显著高于施用化肥(NPK)和不施肥(CK),微生物量N季节波动小.微生物量N为M4 25.52~239.12mg·kg^-1,M2 10.40~94.31mg·kg^-1.NPK6.27~87.04mg·kg^-1,CK9.15~69.81mg·kg^-1,同一处理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7~14倍.M2、NPK处理微生物量N最大值出现在抽雄吐丝期,M4处理最大值出现在拔节期,CK处理最大值出现在播种期;不同处理微生物量N的差异并未因季节变化及玉米生育时期影响而明显改变.微生物量N的动态变化与极少数黑土生物、理化特性指标动态变化显著相关;微生物量N与黑土生物、理化特性,植物氮、磷、钾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籽粒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絮凝剂与传统化学絮凝剂相比,安全无毒、无二次污染,具有开发潜力.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能产生微生物絮凝剂,但目前缺少对其产絮凝剂营养条件的优化.使用高岭土并利用单因素法研究碳源、氮源、碳氮比、接种量对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产絮凝剂的...  相似文献   

17.
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农田土壤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 (real-time PCR) 技术,研究不同施肥制度下的黄土旱塬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揭示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单施化肥处理细菌数量较CK裸地增加21%,古菌增加32%;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细菌数量增加37%,古菌数量增加36%.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和古菌的丰度.30年长期施氮肥处理导致氨氧化细菌(AOB)的增幅达7.13倍,而氨氧化古菌(AOA)的增幅仅为0.2倍.AOB对施肥的响应程度较高,尤其是对氮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单施氮肥和氮肥混施有机肥处理相比,施磷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固氮酶铁蛋白和甲烷氧化菌含量,撂荒地的固氮酶铁蛋白、亚硝酸还原酶和甲烷氧化菌含量显著高于耕作土壤.结合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pH、全氮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的重要因子.总之,长期施肥显著改变了黄土旱塬农田土壤各微生物丰度,不同施肥模式、耕作方式对微生物群落丰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Natural polysaccharides, derived from biomass feedstocks, marine resources, and microorganisms, have been attracting considerable attention as benign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ubstitutes for synthetic polymeric products. Besides many other applications, these biopolymers are rapidly emerging as viable alternatives to harmful synthetic flocculating agents for the removal of contaminants from water and wastewater. In recent years, a great deal of effort has been devoted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and performance of polysaccharide bio-based flocculants. In this review, current trends in preparation and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polysaccharide bio-based flocculants and their flocculation performance are discussed. Aspects including mechanisms of flocculation, biosynthesis, classification,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chemical modification, the effect of physicochemical factors on flocculating activity, and recent applications of polysaccharide bio-based flocculants are summarized and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