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脐血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UCBSC)外周静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2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用人UCBSC外周静脉移植治疗,治疗后定期观察患者血清转氨酶(ALT、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UCBSC移植治疗后2周,各项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4周,除ALT和AST有所改善外(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善;治疗后8周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有改善(P<0.05),12周有显著性改善(P<0.01).治疗后4周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腹水减少和双下肢浮肿减轻15例(75.0%)、乏力好转16例(80%)、食欲改善13例(65%).UCBSC移植后12周患者总体生存率为90%,其中2例患者分别在UCBSC静脉移植后4周和8周因为肝性昏迷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而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与细胞移植相关的副作用.结论:UCBSC外周静脉移植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内可以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静脉输注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患者为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采用脐血干细胞静脉输注治疗共2次,治疗后半年观察血清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非结合胆红素(IBIL)、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各项实验室指标逐渐正常,腹水消退,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脐血干细胞静脉输注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的临床研究。在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产妇足月生产的脐带血,分离纯化脐血干细胞,通过肝动脉途径,将纯化的脐血干细胞移植入患者肝脏内,于移植后2周、4周、8周进行肝功能、凝血指标检测,并于4周及8周行腹部B超及胃镜检查,观察患者移植后不同时间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60例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的肝硬化患者术中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食欲不振、乏力、腹水等减轻甚至消失;血清学检测:白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8周复查胃镜,食道静脉曲张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提高白蛋白水平及改善凝血功能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可作为肝移植治疗的过渡或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失代偿期肝硬化是指各种慢性肝脏损害所导致的肝病晚期阶段,主要表现为门脉高压、肝功能减退和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肝硬化最常见的病因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我国是一个肝炎大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高达7.18﹪,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达3.2﹪。此外,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等多种肝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我国每年新增肝硬化病例数超过600万。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多无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合并不同并发症的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48例经自体BMSC移植治疗的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源性糖尿病以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血清蛋白、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的ALT、血氨水平改善明显,TBIL反复;合并肝肾综合征的患者HB、Crea水平改善明显,ALT、AST、DBIL反复;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ALT、TBIL、DBIL、TB、ALB、血糖水平改善明显;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ALT、TP、ALB改善明显,AST、TBIL、PLT反复。结论:自体BMSC移植治疗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效果较好,对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以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骨髓干细胞的动员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在51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术前,连续2 d给予G-CSF 4μg/(kg·d)动员骨髓干细胞。抽取骨髓的当日化验血常规、肝肾功等指标;从患者髂后上棘抽取骨髓150-200 ml,分离收集骨髓单个核细胞并计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并计数,观察应用G-CSF期间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患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CSF皮下注射后,外周血白细胞由术前(3.31±0.96)×10^9/L升至(11.35±1.92)×10^9/L(P〈0.01),骨髓单个核细胞数(1.91±0.83)×10^9/kg,CD34+细胞为(2.02±1.29)×10^7/kg;患者皮下注射后,发热率17.6﹪,体温最高38℃,停药后降至正常;腹部胀痛3例,四肢皮肤散发皮疹2例,均未给予特殊处理,2-3 d后恢复正常。结论给予G-CSF皮下注射后提取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是一种临床确切有效的、安全的干细胞动员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分析经肝固有动脉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2010年4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36例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护肝、降黄、对症和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行经肝固有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腹水消退10例(55.55﹪),腹胀减轻16例(88.99﹪),下肢浮肿减轻6例(33.33﹪),对照组分别为2例(11.11﹪)和6例(33.33﹪),1例(5.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0.001,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B)、丙氨酸转氨酶(ALT)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也有改善。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ALB(P=0.002)、PTA(P=0.020)、ALT(P=0.010)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治疗前后的ALB(P=0.001)、PTA(P=0.093)、ALT(P=0.000)指标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在移植术中移植术后近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肝固有动脉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明显、可使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可作为中晚期肝硬化患者可选择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拉米夫定100mg/d口服,连用24个月,设立对照组。在治疗开始前、治疗开始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分别记录ChadPugh得分,并进行肝功能、肝纤维化标志物、HBV血清标志物以及血清HBVDNA定量检测。结果:28例肝硬化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后,血浆白蛋白显著升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胆红素明显降低,血清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厚、层粘连蛋白和透明质酸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血清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HBVDN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组Child—Pugh计分平均降低2.5,54.2%患者提高了分级(12例从B到A,1例从C到B),而对照组仅有10.5%的患者QlildPugh分级得到了改善,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2.1%(9/28)。结论:拉米夫定能使HBV复制指标阳性的活动性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复制受到抑制,肝功能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降低,病情缓解。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肝硬化患者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及对肝脏储备功能、血清内毒素(LPS)、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接诊的8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失代偿期肝硬化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实验室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系统评分(MELD)、血清LPS、HGF水平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白蛋白(ALB)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ALT、AST、T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5.60±4.12)U/L vs.(56.84±6.20)U/L,(57.45±5.01)U/L vs.(68.99±6.84)U/L,(36.53±3.45)g/L vs.(30.42±2.89)g/L,(50.23±4.83)μmol/L vs.(62.30±6.76)μmol/L](P0.05);治疗后,两组MELD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MEL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1.89±2.74)分vs(27.84±3.51)分](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LPS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G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血清LPS明显低于对照组,HGF明显比对照组高[(0.43±0.05)ng/mLvs(0.60±0.09)ng/mL,(389.56±27.40)pg/mL vs(301.23±22.30)pg/mL](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8.89%(4/43)、13.95%(6/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患者可明显改善肝功能、肝脏储备功能及血清LPS、HGF的表达,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IHD)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IHD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个月的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右室舒张末容量(R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为49.23%,90.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77%,70.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治疗前LVEDV、RVEDV以及LVEF比较无差异。在治疗后观察组这三个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LVEDV和RVEDV减小、LVEF提高均较对照组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身体功能、运动限制和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IHD效果好,能显著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 MSCs)移植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胰岛素和血清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2只Wistar大鼠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0 mg/kg,血糖高于16.7 mmol/L者定为糖尿病大鼠,再将其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干细胞组,每组6只,同时选择6只雄性Wistar大鼠为正常组。干细胞组大鼠腹腔注射hu MSCs细胞悬液,糖尿病组注射PBS液。分别于注射2周、4周和6周后测定和比较各组大鼠的血糖、血清胰岛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和干细胞组大鼠的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胰岛素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干细胞组大鼠注射hu MSCs后的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TNF-α和IL-6 m RN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hu MSCs移植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促进其胰岛素分泌,同时降低血清TNF-α和IL-6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脐带血干细胞在医学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其低温保存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在以5%和10%的二甲亚砜做低温保护剂时,实验得到干细胞分别在冷却速率为10℃/min和10.5℃/min时细胞具有最高的存活率,与理论预测的最佳冷却速率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3.
无关供者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脐带血作为造血干细胞的一大来源,已逐渐获得医学界的认可,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展开,对脐带血的使用也趋于标准化。我们通过移植物抗宿主病和治愈情况对骨髓移植与脐带血移植进行了比较,提供了移植用脐带血的择优选取办法及移植的最低细胞剂量,对双份脐带血的选择给出建议,同时对非亲缘脐血与骨髓共输注临床使用情况和嵌合体检测做了介绍与评价。可以看出,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时,脐带血移植是一个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复合乳酸杆菌在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27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复合乳酸杆菌联合肝硬化常规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肝硬化常规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患者血浆ALT、AST、内毒素、IL-1β、TNF-α、血氨及消化道症状积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浆ALT、AST、内毒素、IL-1β、TNF-α、血氨水平及消化道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复合乳酸杆菌联合常规疗法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杜玲  曾国香  杨华强  李东升  罗国君 《生物磁学》2011,(13):2538-2539,2545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局部肌内注射治疗坏死溃疡期巨大压疮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坏死溃疡期巨大压疮合并瘘道患者,经常规综合治疗2月,伤口不能愈合,采用脐血干细胞局部肌内注射治疗,治疗后观察局部血液循环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结果: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肉芽组织生长迅速,4周创面及瘘道痊愈。结论:对于经目前各种综合治疗和护理无效的坏死溃疡期巨大压疮患者,脐血干细胞局部肌内注射治疗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医护人员对这种治疗方法应持更为积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局部肌内注射治疗坏死溃疡期巨大压疮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坏死溃疡期巨大压疮合并瘘道患者,经常规综合治疗2月,伤口不能愈合,采用脐血干细胞局部肌内注射治疗,治疗后观察局部血液循环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结果: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肉芽组织生长迅速,4周创面及瘘道痊愈。结论:对于经目前各种综合治疗和护理无效的坏死溃疡期巨大压疮患者,脐血干细胞局部肌内注射治疗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医护人员对这种治疗方法应持更为积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脐带血来源干细胞神经分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自身修复能力有限,因而研究者致力于寻找一种合适的细胞进行移植以代替受损的神经细胞修复神经损伤。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脐带血干细胞能够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并在动物体内实验中促进神经损伤的恢复,有可能作为一种有效的细胞资源,应用于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以及神经保护与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枸杞多糖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正常足月儿的脐带血,经肝素抗凝,用相对密度1.077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的单个核细胞,用低糖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和纯化扩增。选取第3代细胞进行诱导实验,当传代细胞长满瓶底的80%以上时,先用含15?S和10ng/ml bFGF的DMEM完全培养基预诱导24小时,然后用不含血清含1g/L枸杞多糖的DMEM培养基诱导,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Nestin和NF的表达。结果:预诱导后MSCs没有变化,而经枸杞多糖诱导4h后细胞即出现形态学上的改变,细胞变成不规则形,立体感增强,从胞体伸出突起。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细胞Nestin、NF呈阳性。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枸杞多糖诱导可转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其诱导机制可能与枸杞多糖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静脉输注和局部多点注射到常规治疗效果欠佳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1例粉碎性骨折患者,4次为一个疗程,每周间隔1次,每次治疗细胞总数(3~7)×107。术后1、3、6月定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的变化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一月,患者在不帮助的情况下可独立缓慢行走,复查X线提示骨折部位有新生骨形成;干细胞治疗后三月,复查X线提示骨折愈合较前好转;半年后,患者右下肢受力明显好转,可以独立自由行走,复查X线提示右下肢骨折部位有连续性骨痂形成,骨折部位愈合良好。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粉碎性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可促进粉碎性骨折的愈合,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