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状况及经胃肠道给予双歧杆菌对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O组)、梗阻性黄疸组(OJ组)及双歧杆菌组。模型制备后第10天检测各组肝功能指标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取肝、脾、肠系膜淋巴结等肠道外器官组织行细菌培养,光镜观察末端回肠黏膜变化。结果 OJ组较SO组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变(P〈0.05),双歧杆菌组肝功能指标较OJ组改善。SO组血浆内毒素水平为(0.26±0.22)EU/ml,OJ组内毒素水平为(1.99±0.31)EU/ml,较SO组明显升高(P〈0.01),双歧杆菌组血浆内毒素水平为(0.74±0.20)EU/ml,较OJ组明显降低(P〈0.01)。OJ组肝、脾、肠系膜淋巴结中细菌移位率高于另两组,其中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为90%,明显高于SO组及双歧杆菌组(P〈0.05)。光镜显示OJ组肠黏膜萎缩,绒毛水肿,部分上皮细胞脱落;双歧杆菌组肠黏膜上皮改变较OJ组明显减轻。结论梗阻性黄疸时出现明显的细菌移位与内毒素血症。应用微生态制剂可保护梗阻性黄疸时小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源性细菌移位及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创伤后血二胺氧化酶的变化与肠粘膜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创伤感染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以山羊、大鼠手术+失血再灌注+内毒素(LPS),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和犬低温枪伤多种创伤动物为模型,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并测定血乳酶、TNF和LPS含量。观察小肠病理形态改变。结果:失血再灌注后血浆DAO水平显著升高,给予内毒素后山羊血DAO水平再度升高。血浆DAO的变化与血乳酸,TNF和LPS变化呈高度相关(r=0.872,0.842和0.817,p<0.01)。光、电镜检查表明肠粘膜损伤,失血再灌注损伤可致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测定血浆DAO活性变化对判断小肠粘膜损伤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观察并探讨了肠缺血 -再灌流大鼠血浆二胺氧化酶 (DAO)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肠损伤相关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 ,肠缺血 -再灌流过程中血浆DAO活性呈双峰升高 :第一峰在肠缺血期 ,时相上早于血浆内毒素 (LPS)和D -乳酸的升高 ;第二峰在再灌流后 2h ,在肠损伤相关指标变化的峰值之后。结果提示 ,肠粘膜上皮细胞和 (或 )肠屏障受到缺血和再灌流二次损伤的打击 ;血浆DAO活性作为反映肠损伤的指标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在临床上对病程判断及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观察并探讨了肠缺血 -再灌流大鼠血浆二胺氧化酶 (DAO)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肠损伤相关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 ,肠缺血 -再灌流过程中血浆DAO活性呈双峰升高 :第一峰在肠缺血期 ,时相上早于血浆内毒素 (LPS)和D -乳酸的升高 ;第二峰在再灌流后 2h ,在肠损伤相关指标变化的峰值之后。结果提示 ,肠粘膜上皮细胞和 (或 )肠屏障受到缺血和再灌流二次损伤的打击 ;血浆DAO活性作为反映肠损伤的指标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在临床上对病程判断及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阶段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ZO-1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变化。方法:将60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饮食组(NDG)和高脂饮食组(FDG)。于4周、8周、12周时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改变;应用ELISA方法测定各阶段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的变化;应用鲎实验测定各阶段大鼠门静脉血中内毒素(ET)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肠道粘膜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及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随着高脂饮食时间增长,高脂饮食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程度逐渐加重;血清ALT、AST、TG、CHOL水平逐渐升高(4周时,P0.05,8周和12周时P0.05);大鼠血浆内毒素的水平逐渐上升(0.11±0.01比0.11±0.01,P0.05;0.36±0.01比0.11±0.01,P0.05;0.44±0.15比0.18±0.03,P0.05);高质饮食组较正常饮食组大鼠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逐渐下降(3.6±0.7比3.9±0.32,P0.05;2.8±0.63比3.8±0.42,P0.05;1.8±0.79比3.7±0.48,P0.05),MLCK表达逐渐增多(0.5±0.53比0.3±0.48,P0.05;1.3±0.48比0.4±0.52,P0.05;1.9±0.74比0.5±0.53,P0.05)。结论: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ZO-1及MLCK可通过影响肠粘膜屏障功能,改变肠粘膜的通透性,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的肠内营养物对结肠癌围手术期肠粘膜屏障和肠粘膜形态的影响.方法:160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4组,所有患者行标准的结肠癌根治术,在术前3天开始肠道准备,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给第Ⅰ组患者静脉营养;Ⅱ组给予标准的要素营养;Ⅲ组给予普通的肠内营养物混合物;Ⅳ组给予安素,所有患者行标准的结肠癌根治术,利用形态评分系统记录的各组结肠粘膜的变化(0-5),在术后通过内毒素和二胺氧化酶观察比较了各组肠粘膜屏障的变化.结果:给予安素的患者(Ⅳ组)与其他组相比,细菌移位显著降低,各组患者的内毒素水平经治疗后逐渐下降,其中Ⅱ-Ⅳ组在治疗后的1,4,7天均低于Ⅰ组(P<0.05),特别是第4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组织学变化的评分显示在第Ⅳ组(安素)和第Ⅰ-Ⅲ组(静脉或者其它肠内营养物)之间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01),(Ⅰ到Ⅳ组)得分分别为:2.35±0.72,1.92±1.07,1.75±1.03,0.92±0.95.结论:安素能够保护肠粘膜,降低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金银花水提取物通过调整微生态失调,对梗阻性黄疸大鼠导致菌群失调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调节作用。方法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梗阻性黄疸组,梗阻性黄疸组随机分成四个治疗组:金银花组、丽珠肠乐组、金银花与丽珠肠乐合剂治疗组和梗阻性黄疸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分别以金银花、丽珠肠乐、金银花与丽珠肠乐合剂、生理盐水灌胃,于灌胃4、8d分别处死大鼠检测肠道菌群、内毒素水平和IgA+细胞数。结果模型组血中内毒素明显增高,并伴有肠道菌群失调,IgA+细胞减少,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经治疗后肠道菌群恢复,IgA+细胞增多,明显降低了内毒素水平,金银花与丽珠肠乐合剂治疗组效果最佳。结论梗阻性黄疸伴有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屏障破坏是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主要因素。中药金银花从调整微生态失调的角度来防治内毒素血症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布拉酵母菌散对肝硬化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皮下注射40%CCL4橄榄油溶液+10%酒精饮料诱导肝硬化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用布拉酵母菌灌胃[75×108CFU/(kg·d)],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14 d。采用鲎试剂终点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变化。结果模型组血浆内毒素水平[(0.251±0.011)EU/m L]较治疗组[(0.168±0.012)EU/m 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肠组织DAO活性为(0.432±0.074)U/mg,明显较对照组[(0.728±0.065)U/mg]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DAO活性为(0.548±0.053)U/mg,与模型组相比较,肠DAO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治疗组肠组织DAO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血清ALT、AST含量分别为(133.89±8.09)U/m L、(176.92±10.94)U/m L,比对照组ALT、AST含量[(36.73±6.95)U/m L、(41.35±10.07)U/m L]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95.76±7.27)U/m L、(158.02±5.94)U/m L]与模型组相比较,ALT、AST含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大鼠存在肠黏膜屏障受损,布拉酵母菌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改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肠黏膜屏障起到保护作用,可作为慢性肝病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对梗阻性黄疸大鼠sIgA、EGF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4组(n=15):假手术对照组(A组)、胆总管结扎组(B组)、胆总管结扎+rhGH治疗1周组(C组)、胆总管结扎+rhGH治疗2周组(D组)。除A组外,其余各组将胆总管结扎,致胆总管完全梗阻。A组和B组术后2周处死大鼠;C组于术后开始,在双后肢内侧轮流皮下注射rhGH 0.75U.kg^-1.d^-1,1周后处死;D组于术后开始,在双后肢内侧轮流皮下注射rhGH 0.75U.kg^-1.d^-1,2周后处死。各组均无菌操作,在麻醉成功后开腹直视下获取标本,测定TB、ALP、PA、IGF-I、sIgA、EGF等。结果:大鼠梗阻性黄疸时,B、C、D组血中PA、IGF-I及胃肠液中sIgA、EGF降低,血中TB、ALP升高,与A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给予外源性生长激素的c组、D组胃肠液中sIgA、EGF降低幅度明显低于B组(P〈0.05),且梗阻性黄疸大鼠细菌移位率也明显低于B组。结论:外源性生长激素,能保护梗阻性黄疸大鼠的肝脏功能,以及肠道的机械屏障功能和免疫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腹腔感染大鼠肠屏障损伤后肠道通透性的改变与I-FABP表达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的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仅行简单的剖腹手术)和腹腔感染(采用CLP盲肠结扎穿孔法制作腹腔感染模型)术后12h、24 h、36h、48 h组,每组8只,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后,测定血浆D-乳酸和I-FABP含量.结果:腹腔感染后12h,大鼠血浆D-乳酸含量开始增加(P<0.05),血浆I-FABP含量也开始增加(P<0.01);血浆D-乳酸含量在24 h达到最高值(P<0.01),血浆I-FABP含量在36h达到最高值(P<0.01).大鼠血浆D-乳酸水平与I-FABP具有显著相关性(r=0.626,P<0.01).结论:腹腔感染状态下,肠屏障严重受损,肠粘膜通透性的改变与血浆I-FABP水平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手术对照组、单纯缺血组、再灌注组、胰岛素干预组。于30min缺血和120min再灌注后,进行组织病理学和生化检测。结果:(1)单纯缺血组肠粘膜损害较手术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明显变化;(2)再灌注组SOD活性明显降低,与手术对照组和单纯缺血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3)胰岛素组SOD活性与再灌注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肠缺血可以引起肠粘膜损伤,再灌注则可加重这种损伤,胰岛素可以减轻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布拉氏酵母菌能否通过改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道环境改善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化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程度。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模型组(20只)、预防组(14只)和治疗组(8只)。预防组在制模同时给予喂服布拉氏酵母菌制剂,治疗组在制模成功后开始给予喂服布拉氏酵母菌制剂,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生理盐水喂服。实验过程中每周称量所有大鼠体重,观察其日常生活习性,实验在18周末处死所有大鼠,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测定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丙二醛(MDA)和白蛋白(ALB)水平及血浆内毒素含量,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检测大鼠肠道菌群情况。结果正常组[(0.052±0.005)EU/mL]、预防组[(0.058±0.028)EU/mL]和治疗组[(0.230±0.027)EU/mL]大鼠血浆中的内毒素明显低于模型组[(0.310±0.039)EU/mL](P〈0.05)。预防组和正常组大鼠血浆内毒素含量有区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发现正常组大鼠肠道菌群数量明显好于模型组,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失衡。而治疗组介于预防组和模型组之间。结论布拉氏酵母菌对于改善肝硬化模型大鼠肠道菌群情况,减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腺苷蛋氨酸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肝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我院肝胆病区收治的9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S-腺苷蛋氨酸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比较和分析静脉滴注S-腺苷蛋氨酸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第5d、10d肝功能及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术后5d、10d,两组患者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1.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术前1d显著降低,且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以上指标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d,两组患者的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较术后第5d显著改善(P〈0.05);术后第5、10d,两组组间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应用腺苷蛋氨酸能促进黄疸消退,加快胆红素的排泄和肝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毛天巍  陈郁希  李强  李学超  阚毅 《生物磁学》2011,(18):3446-3448,3484
目的:探讨胃转流术后远端肠管黏膜的适应性变化及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将8周龄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胃转流术组,术后8周取吻合口远端肠管行常规病理切片检查,测量肠黏膜厚度和绒毛高度,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肠粘膜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结果:胃转流术组黏膜厚度(672±39与500±31um,P〈0.01)和绒毛高度(445±19与342±15um,P〈0.01)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间均无显著差异。与假手术组比较,胃转流术组肠粘膜中EGF和IGF-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而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胃转流术后远端肠管粘膜发生适应性增生,同时伴随着EGF和IGF—1表达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参麦注射液对30% Ⅲ°烫伤早期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为参麦注射液防治肠源性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5 mg/kg组、参麦注射液5、10、15 mg/kg组,每组10只,使用烫伤仪建立30% Ⅲ°烫伤动物模型,立即腹腔注射相应的药物,每天1次。烫伤72 h后,检测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量、血浆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肠粘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量,血浆内毒素、DAO、TNF-α及 IL-6和肠黏膜sIg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和参麦注射液5、10、15 mg/kg组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量,血浆内毒素、DAO、TNF-α及 IL-6和肠黏膜sIgA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可减轻严重烫伤引起的肠粘膜损伤,效果与地塞米松相当,高剂量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酪酸梭菌活菌散在治疗母乳性黄疸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商品名:宝乐安)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176例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0例,对照组8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酪酸梭菌活菌散,2组均不停止母乳喂养,并观察2组患儿日均总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消退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为(58.61±26.52)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39.12±25.41)μmol/L(P〈0.01);黄疸消退时间,治疗组为(4.25±2.68)d,显著短于对照组(6.42±2.74)d(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母乳性黄疸,可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添加双歧杆菌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模型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新生SD大鼠按析因设计随机分成4组,每组动物8只。A1B1组为NEC模型组并添加双歧杆菌(109CFU/d),A1B2组为NEC模型组,但未添加双歧杆菌;A2B1组为对照组并添加双歧杆菌(109CFU/d),A2B2组为对照组,且未添加双歧杆菌。在出生48 h开始给予鼠配方奶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 s,4℃冷刺激10 min,每天2次,连续3 d,建立新生大鼠NEC模型;在最后1次缺氧、冷刺激后24 h空腹断头处死小鼠,解剖留取十二指肠下端至直肠上端肠道组织,其中,回盲部近端肠管进行病理学检查及肠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2为NEC,其余肠管进行肠细胞凋亡率检测及电镜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肠细胞凋亡率。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造模后,A1B1组、A1B2组相继出现腹泻、腹胀、生长发育减慢和活动度减少,显微镜下可见肠黏膜坏死、黏膜下层出血以及肌肉层坏死等肠损伤表现,透射电镜显示肠黏膜出现大量凋亡细胞,形成凋亡小体,但A1B1组程度较轻。A1B1、A1B2、A2B1和A2B24组肠损伤组织病理评分(x±s)分别为2.04±0.52、3.38±0.55、0.33±0.36和0.38±0.33,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97±10.48)%、(47.28±21.98)%、(11.42±4.75)%和(12.16±4.95)%;各组间肠损伤组织评分、肠细胞凋亡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H分别为26.657、20.916,P均0.01);与A1B2组相比,A1B1组新生鼠肠损伤组织评分、肠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但仍高于A2B1、A2B22个对照组(P均0.01);肠组织损伤评分值、肠细胞凋亡率均受到NEC造模和添加双歧杆菌两个因素的影响,NEC造模与补充双歧杆菌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结论添加双歧杆菌可以降低新生鼠NEC肠损伤程度,可能通过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从而降低新生大鼠发生NEC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毒素和细胞因子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血液中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h、2h、4h、8h、12h和24h组,实验组建立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模型后,用显色基质鲎试剂法检测各组血浆内毒素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各组动物血清TNF-α、IL-6水平,并观察各个时间点的体温变化。结果:实验各组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内毒素于伤后8h达到高峰,伤后12h仍维持在高峰值水平(P〈0.05);血清TNF-α在伤后12h为(94.36±10.18)ng/L,IL-6在伤后12h为(1218.35±74.00)ng/L,二者均于伤后12h达到高峰并与伤后血浆内毒素水平变化一致。伤后动物体温逐渐升高,在伤后12h、24h实验组的平均体温达40℃以上。结论:腹部火器伤肠穿孔后内毒素血症可能诱导了血液中TNF-α、IL-6的产生,并参与了腹部肠管火器伤后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用于肠黏膜处理研究的大鼠代膀胱模型。方法雌性SD大鼠2组,实验组以4cm末段小肠重新构建大鼠膀胱,对照组行假手术。术后1月测量代膀胱容量,代膀胱内黏液残留量,观察代膀胱黏膜对水、电解质的吸收、分泌功能等。结果术后1月,实验组大鼠膀胱容量增加(P〈0.01);黏液残留量:0.907±0.193g;代膀胱黏膜对水、K^+、NH4^+表现为吸收,对Na^+、Cl^-、HCO3^-表现为分泌。结论此模型适用于肠黏膜处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