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梁世寅 《蛇志》2003,15(4):23-23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 ,HBV在体内持续复制 ,是引起肝脏病变的持续活动及发展的病因 ,甚至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重症肝炎和肝癌。因此 ,抗病毒治疗是病毒性肝炎治疗的最主要的关键治疗措施 ,用抗病毒治疗来清除 HBV是根本的治疗措施。抗 HBV药物有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及免疫调节剂。1 干扰素  用于病毒性肝炎治疗的主要是干扰素α,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药物。我科自 1 994~ 1 997年应用较多 ,共 83例 ,均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ALT升高 (3~ 5倍常值上限 ) HBe Ag阳性 ,干扰素α 3~ 5mu肌注 ,每周 3次 ,疗程 3~6…  相似文献   

2.
田群  左维泽  曹玉文 《生物磁学》2011,(21):4187-4190
乙肝病毒的慢性感染是肝纤维化、肝细胞癌的重要病因,积极有效地抗病毒治疗,可显著改善HBV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干扰素、核苷(酸)类药物的抗乙肝病毒疗效已得到全球公认,本文就上述两类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乙肝病毒的慢性感染是肝纤维化、肝细胞癌的重要病因,积极有效地抗病毒治疗,可显著改善HBV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干扰素、核苷(酸)类药物的抗乙肝病毒疗效已得到全球公认,本文就上述两类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的130例HBV相关性肝癌选自于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期间所收治,所有患者均行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记录其生存情况,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130例患者随访截止时,死亡58例,存活72例,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1年生存率为82.31%,2年生存率为55.38%;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血清AFP、Child-Pugh分级、腹腔转移、门静脉癌栓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最大直径、血清AFP、Child-Pugh分级、腹腔转移、门静脉癌栓是影响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HBV相关性肝癌病患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经抗病毒治疗仍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肝病中心在2012年10月-2013年6月收治的7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在规范抗病毒治疗期间新发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抗病毒治疗情况。结果:7例患者中有HBV感染6例,HCV感染1例;慢性肝炎2例,肝硬化5例;HBeAg阴性5例;3例合并糖尿病;经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均处于低度复制或不可测状态。结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经抗病毒治疗不能完全消除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风险,病毒载量、HBeAg阴性、糖尿病、肝硬化等可能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梁鹏  莫燕燕  黄艳芬  陆惠洁 《蛇志》2015,(2):157-158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HBeAg转阴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BV-DNA水平低于对照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减少其血清中的HBV-DNA,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肝组织病理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HBV-LP)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乙型肝炎患者1 000例为研究对象和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HBV-DNA、HBV-LP和ALT检验;然后筛选志愿者进行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分别采集血清标本进行HBV-LP、HBV-DNA、ALT检验。结果在HBVM模式中,HBV-LP和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42.64%和43.91%(P>0.05)。HBV-LP阳性标本中HBV-DNA、HBeAg和ALT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6.27%、65.01%和98.55%,HBV-DNA和ALT优于HBeAg(P<0.05)。志愿者进行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中HBV-LP与HBV-DNA均下降,HBV-DNA下降更快。结论 HBV-LP可以检测病毒复制、抗病毒疗效观察和反映肝损伤。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 328 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与同期收治的 340 例非肝癌的其他消化道肿瘤病人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HBV M)及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肝癌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63.11%)显著高于非肝癌组(消化道其他肿瘤对照组)(11.47%)。肝癌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sAg、抗-HBe 和抗-HBc 三者均表达为阳性者”(37.2%)显著高于“HBsAg、HBeAg 和抗-HBc 三者均表达为阳性者”(6.4%)。肝功能检测结果,“HBsAg、HBeAg 和抗-HBc三者均表达为阳性组”与“HBsAg、HBeAg 和抗-HBc 三者均表达为阳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癌组与非肝癌组比较,肝癌组肝损害显著高于非肝癌组(P<0.01)。表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原发性肝癌病因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HBsAg、抗-HBe 和抗-HBc 三者均表达为阳性者”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抗病毒及护肝治疗在肺结核(Tuberculosis,TB)合并乙肝病毒感染(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HBVI)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TB合并HBVI患者96例,以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抗病毒、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基于此方案另予以药物甘利欣。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及炎症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在治疗第15天和第30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IV型胶原(IV Collagen,IV-C)及III型前胶原(Procollagen III,PCIII)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HA显著降低,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及护肝方案对TB合并HBVI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缓解肝损害,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病人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间因原发性肝癌行肝癌根治术病人120例,根据有无并发症将两组病人分为肺部并发症和无肺部并发症组,对病人的一般情况、术前检查及手术情况设置变量首先用单因素方法筛选与肝癌根治术后肺部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这些相关危险因素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组病人中术后有25例(20.83%)发生了肺部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癌根治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史、术前2周呼吸道感染史、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使用镇痛泵(P0.05)。Logistic分析显示肝癌根治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慢性呼吸道疾病史、术前白蛋白水平及术后使用镇痛泵(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根治术患者存在术后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对其进行评估可减少或避免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病毒唑及其与干扰素联合对23例慢乙肝近、远期抗病毒效应观察结果,并与12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作对照(Ⅲ组),其中病毒唑与干扰素联合组(I组)12例,病毒唑组(Ⅱ组)11例。近期HBeAg、DNAP及HBV·DNA阴转率,I组分别为(41.6%、55.5%及28.s%,Ⅱ组45.4%、100%及33.3%,Ⅲ组8.3%、16.6%及8.3%。远期HBeAg及DNAP阴转率在I组分别为70%、83.7%。Ⅱ组60%、100%,Ⅲ组8.3%,50%。综合抗病毒效应,近期有效率在I、Ⅱ、Ⅲ组分别为50%、72.7%及16.6%。远期则分别为70%、55.5%及8.3%。无一例出现毒副反应。均完成疗程。上述结果提示病毒唑及其与干扰素联合对慢乙肝均有一定抗病毒效应,联合应用并不优于单一用药,但毒副反应也未见加重,而且病毒唑药源较方便,使用较安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和抗病毒治疗应答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初诊CHB患者187例,根据肝穿刺活检分为无纤维化组41例、纤维化S1期组43例、纤维化S2期组39例、纤维化S3期组36例、纤维化S4期组28例;肝纤维化≥S2期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根据治疗应答情况分为应答组(n=76)和无应答组(n=27)。比较不同肝纤维化程度组、不同疗效组治疗前血清GP73、hs-CRP及APR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P73、hs-CRP联合APRI对CHB抗病毒治疗无应答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清GP73、hs-CRP水平及APRI纤维化S4期组高于纤维化S3期组,纤维化S3期组高于纤维化S2期组,纤维化S2期组高于纤维化S1期组,纤维化S1期组高于无纤维化组,不应答组高于应答组,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P73、hs-CRP、APRI及联合预测CHB抗病毒治疗无应答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3、0.731、0.785和0.903,联合检测的预测准确率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血清GP73、hs-CRP及APRI与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及抗病毒治疗应答情况有关,联合检测对CHB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治疗无应答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HBIG,无环鸟苷,干扰素联合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效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血清HBV复制标志阳性的慢乙肝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7例进行HBIG、无环鸟苷、干扰素联合近、远期抗病毒效应观察。治疗组为无环鸟苷第一周按25~20mg/kg/d计后改17~15mg/kg/d×53天,共60天;人白细胞干扰素1×106U肌注每周3次×4周,后改1.0×106U肌注每周2次×6周,共10周;HBIG400U肌注隔日1次,共10周,对照组仅给予一般“保肝”药物。其中治疗组18例,对照组19例进行治后半年到2年追踪观察,结果近、远期HBcAg、DNAP、HBV-DNA阴转率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近、远期HBcAg,HBV-DNA阴转率均达40%以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近、远期各有4例及2例HBsAg阴转,而对照组则无一例阴转,从近、远期综合抗病毒效应观察,治疗组全阴率分别为33.3%、44.4%,而对照组分别为3.79%及0%,P<0.01,治疗组无明显毒副反应。对比单用无环鸟苷,全阴率31.8%;无环鸟苷加干扰素两药联合全阴率37.5%,均有所提高,达到44.4%,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172例慢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6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护理,此外实验组还给予疾病认识、心理疏导、治疗目标、饮食管理、生活行为管理、遵医服药、疾病的自我监测以及控制交叉感染等护理干预。一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慢性肝炎相关知识和遵医行为的测评,同时检测两组肝功能指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再次住院次数。结果:实验组遵医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肝功控制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遵医行为,对病情的控制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人白细胞干扰素两种不同制剂对44例慢性乙肝近,远期抗病毒效应的对比观察结果,其中Ⅰ组23例,Ⅱ组21例,Ⅰ组剂量为1×10~6u/次,im每周3次,共四周后改为1×10~6u/次,每周2次,共6周,总计10周为一疗程,Ⅱ组6×10~4u/次im,每周3次,6个月一个疗程,治毕近期效应在HBeAg,HBcAg,DNA-P及HBV-DNA阴转率及总有效率方面,Ⅰ组分别为52.1%,30%,0%,7.1%及52.1%;Ⅱ组分别为72.2%,50%,60%,28.5%及68.3%。治后进行半年以上追踪观察,Ⅰ组20例,Ⅱ组21例,远期效应,在HBeAg,HBcAg,DNAP,HBV-DNA,阴转率及总有效率方面,Ⅰ组分别为40%,33.3%,66.6%,33.3%及40%;Ⅱ组分别为70%,66.6%,80%,60%及71.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近、远期HBV复制指标阴转率及总有效率均无显著差异(HBeAg除外),Ⅰ组抗病毒效应并不优于Ⅱ组。扼要讨论两组疗效相近的因素,认为Ⅰ组适当调整剂量及疗程有可能提高疗效,并讨论了治程中肝功能改变的意义,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副反应,是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影响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到2009年青岛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CHB患者46例,应用IFN-α治疗48周,根据IFN-α治疗的疗效将其分为应答组与无应答组,评价患者的宿主、病毒载量及生化指标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两组间的性别比例、年龄和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应答组治疗前HBV-DNA载量低于无应答组,ALT水平高于无应答组,HBeAg阳性患者的应答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答组在治疗12周时HBV-DNA载量下降>2log的比例高于无应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HBVDNA载量低、ALT水平高和HBeAg阳性以及治疗12周时的HBVDNA应答可以作为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时应答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到2009年青岛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CHB患者46例,应用IFN-α治疗48周,根据IFN-α治疗的疗效将其分为应答组与无应答组,评价患者的宿主、病毒载量及生化指标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两组间的性别比例、年龄和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应答组治疗前HBV-DNA载量低于无应答组,ALT水平高于无应答组,HBeAg阳性患者的应答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答组在治疗12周时HBV-DNA载量下降〉2log的比例高于无应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HBVDNA载量低、ALT水平高和HBeAg阳性以及治疗12周时的HBVDNA应答可以作为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时应答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报告34例抗-HR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占同期住院抗-HBe阳性者的38%。这些患者于3—9年内肝炎再活动2—4次,累计80次。肝炎再活动时的临床表现及肝功损害与同期住院的HBeAg阳性CHB相似,但抗-HBe阳性CHB者肝硬化及肝癌发生比例显著高于HBeAg阳性者(P<0.05)。血清乙肝病毒标志(HBVM)检测发现,80次肝炎再活动中,38次(47.5%)有HBV活跃复制,提示HBV活跃复制是部分抗-HBe阳性CHB肝炎再活动的根本原因,另一部要考虑是其它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