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科自 2 0 0 0年 4月至 2 0 0 3年 5月收治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共 1 0 0例 ,现将我们的护理情况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0 0例中 ,男 64例 ,女 36例 ,年龄在 5 9~ 74岁 ,平均 64岁。病程 1~ 1 7年。轻度高血压 47例 ,中度高血压 39例 ,重度高血压1 4例。1 .2 护理措施 ( 1 )每天早、晚在我院区或到海边散步 30~ 90 min;( 2 )海水浴每周 2次 ,每次60 min,主要是在夏季 ;( 3)健身运动 ,如太极拳、慢跑 ,每天 30~ 60 min;( 4 )定时测血压 ,每天 2次 (时间、人员、方法相对固定 ) ;( 5 )心理护理及心理治疗 ,每次 4…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盐酸利多卡因凝胶在老年男性患者导尿中的应用价值,增加新的临床导尿辅助方法,方便临床操作,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导尿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方法: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科需要留置导尿的146例次老年男性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导尿组(对照组)及盐酸利多卡因预处理组(实验组),比较两组之间患者的耐受情况,一次插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对导尿的耐受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3.6%),P<O.05;而相关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利多卡因凝胶在老年患者的导尿术中作用明显,对老年男性患者导尿前用盐酸利多卡因做预处理可显著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胃癌手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Ⅱ或Ⅲ级,性别不限,年龄大于等于60岁,BMI20-25 kg/m~2,随机分为2组(利多组和对照组):利多组40例,麻醉诱导前静脉给予利多卡因1.0 mg/kg,然后以1.5 mg/kg/h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前30 min;对照组40例,给予同等剂量和同等用法的生理盐水。术中维持BIS值在40-60。术后两组均行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PCIA镇痛泵配法:两组均为芬太尼20μg/kg+生理盐水总量300 mL。观察并记录入室时刻(T_0)、气管插管即刻(T_1)、手术开皮即刻(T_2)、开皮后半小时(T_3)以及出手术室时刻(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_2)。记录术前1 d及术后6 h、1 d、2 d、3 d、7 d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并进行比较,术后评估并记录术后6 h、1 d、2 d、3 d及7 d静息和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利多组术后6 h、1 d、2 d和3 d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利多组4例发生认知功能障碍(10.0%),对照组13例发生认知功能障碍(32.5%),利多组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可以预防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有利于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三种方式在预防老年患者全麻插管反应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麻插管手术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的老年患者(65~85岁)120例,随机分为环甲膜穿刺组(H组)、咽喉表面麻醉组(Y组)、静脉注射组(J组)及对照组(D组)。H组进行环甲膜穿刺注射利多卡因进行表面麻醉;Y组使用喉喷管对咽喉部喷洒利多卡因进行表面麻醉;J组在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利多卡因预防插管反应;D组为不给予利多卡因处置的对照组。监测各组患者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和插管后1(T2)、3(T3)、5 min(T4)时收缩压(SBP)和心率(HR),比较四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同同组T0时刻比较,四组T1时刻SBP和HR均显著降低(P0.05);同同组T0时刻比较,D组T2、T3、T4时刻SBP和HR均显著升高(P0.05),另三组T2、T3时刻SBP显著升高(P0.05),T2时刻HR显著升高(P0.05);与D组比较,H、Y、J组SBP和HR在T2、T3、T4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三种方式的效果相当,均可用于预防老年患者的全麻插管反应;但环甲膜穿刺法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咽喉喷雾法增加了操作的繁琐性且提升了病人的费用,而静脉注射法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是常见病,在外科领域围手术期尤为多见,发生率约占30~60%.也有报道术前高血压占30%以上.我院1996年7253例麻醉病人中有原发或继发高血压595人,占8.2%.高血压是手术和麻醉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麻醉医师做好高血压病人围术期的诊断、监测和麻醉管理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静脉推注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老年患者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符合支气管镜检查适应症的240例老年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20例。对照组患者术前仅采用2%利多卡因进行雾化吸入局部麻醉,实验组患者术前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推注2 mg咪达唑仑。检测两组患者麻醉后支气管镜检查前(T1)、支气管镜检查后5 min(T2)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支气管镜检查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检查后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T1时呼吸频率(RR)、心率(HR)、收缩压(SBP)与T2时HR和S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HR、SBP检查前后有明显波动(P0.05),而实验组检查前后各生命体征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67%(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83%(P0.05)。结论:咪达唑仑静脉推注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相比于单独应用利多卡因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满意度高而不良反应少,适用于临床上老年患者支气管镜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对人中性粒细胞释放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分别用5、10、20、50μg/ml利多卡因与中性粒细胞孵育30min(37℃),再用趋化寡肽(fmLP)或佛波酯(PMA)刺激,用化学发光法测定fmLP或PMA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反应。结果:上述各浓度的利多卡因对fmLP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4722%、7663%、8443%、8672%。当用PMA刺激时,利多卡因显著抑制其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反应。结论:利多卡因能抑制人中性粒细胞释放氧自由基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心身健康。认真护理及指导病人坚持保健预防是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的重要环节。1临床资料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4~76岁;有高血压病史者最短1年,最长3年。经做好护理工作及指导病人坚持自我保健,20例患者血压稳定,未出现高血压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注利多卡因在无痛宫腔镜术的应用效果。方法:120例择期宫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L、C两组。L组麻醉诱导前缓慢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mg/kg;C组以生理盐水替代。两组均静注丙泊酚1—1.5mg/kg进行麻醉诱导至睫毛反射消失,术中酌情追加丙泊酚。麻醉开始后,询问患者是否有静脉注射痛,观察记录术中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术中血压、心率平稳。L组较C组丙泊酚注射痛及术中术后疼痛程度减轻(P〈0.05)。结论:利多卡因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宫腔镜不良反应小,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静注利多卡因在无痛宫腔镜术的应用效果。方法:120例择期宫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L、C两组。L组麻醉诱导前缓慢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 mg/kg;C组以生理盐水替代。两组均静注丙泊酚1-1.5mg/kg进行麻醉诱导至睫毛反射消失,术中酌情追加丙泊酚。麻醉开始后,询问患者是否有静脉注射痛,观察记录术中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术中血压、心率平稳。L组较C组丙泊酚注射痛及术中术后疼痛程度减轻(P<0.05)。结论:利多卡因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宫腔镜不良反应小,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异丙酚静脉联合利多卡因在无痛人流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ASAⅠ-Ⅱ级人工流产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单纯使用异丙酚,B组用异丙酚联合利多卡因。观察两组病人的诱导剂量、苏醒时间、离院时间,记录诱导前及诱导后2min、手术结束时,SBP、DBP、HR、SpO_2的变化和两组病人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年龄体重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诱导期异丙酚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1)。A组诱导后2min BP下降,HR减慢及SpO_2降低程度较B组明显(P<0.01)。B组麻醉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结论:异丙酚联合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安全有效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对全身麻醉患者心功能影响,探究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诱导全身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外科收治的需行非心脏手术并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5例,予单纯七氟烷诱导全身麻醉行非心脏手术;实验组35例,予以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分别于全身麻醉诱导前(T1)、诱导插管后30分钟(T2)、诱导插管后1小时(T3)3个时间点对患者心功能进行观察和监测,对比观察各个时间点的外周血管阻力(SVR)、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峰值速度(Vp K)、心率(HR)、净射血时间百分比(ET%)等指标。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T1时SVR、SV、CO、Vp K、HR、ET%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T1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T2和T3的SVR、SV、CO、Vp K、HR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在T2和T3时SVR、SV、CO、Vp K、H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七氟烷诱导和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诱导全身麻醉对心功能均有影响,但与单纯七氟烷组相比,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组对心功能的影响更小,更适合于外科手术的全身麻醉诱导,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调脂治疗12周对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患者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对44例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血脂情况分为两组,均加用调脂药物(瑞舒伐他汀10 mg/d),观察用药的12周前后,患者的血压情况,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并记录患者的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0(IL-10)、肝功能等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12周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明显降低(P0.01),且在血脂较高组降低的更明显(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白介素-10(IL-10)均升高(P0.01),血压、脉压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在两组患者中均有下降(P0.05),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于8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无论基础血脂水平如何,都有应用调脂药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体检的160例新诊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20例健康个体,所有个体均未接受治疗,采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同时测量身高、腰围、体重、血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S)、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肌酐(Cr)等指标,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与baPWV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不同血压分级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之间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值存在显著差异(P0.01)。合并冠心病、肥胖、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baPWV值显著高于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吸烟史(P0.01)、冠心病史(P0.01)、糖尿病史(P0.01)、年龄(P0.01)、腰围(P0.01)、血压(P0.01)、HDL-C(P0.01)、TC(P0.01)、FBS(P0.01)、LDL-C(P0.01)、Cr(P0.01)是baPWV升高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的动脉僵硬增高,常见心脑血管风险因素同样影响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僵硬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解放军113医院及河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82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将其分为单纯高血压(对照组,n=212)和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实验组,n=170)。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的相关定义将患者分为A组(代谢综合征,n=202)和B组(非代谢综合征,n=180)。比较患者的身高、体质量并计算其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检测两组受试者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肌酐(SCr)、血尿素氮(BUN)、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APN)、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随访1年并记录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血清APN、FPG、FINS、HOMA-IR、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SBP、DBP、BUN、APN、FPG、HOMA-IR、hs-CRP水平明显高于B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UN、HDL-C、HOMA-IR、hs-CRP水平升高为高血压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访1年后,对照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72例,实验组144例。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G、HDL-C、HOMA-IR、hs-CRP水平升高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其胰岛素抵抗程度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显著相关,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加尼莫地平联合治疗与尼莫地平单药治疗在预防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与患者预后评估。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5例,通过显微外科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尼莫地平治疗,治疗组在尼莫地平治疗基础上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14天内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并分析两组患者发生CVS、脑梗死、临床死亡情况及患者预后差异。结果:治疗组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在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14天分别为133.81±12.35m/s、78.88±5.05m/s、77.28±4.78m/s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6.02±11.67m/s、96.74±4.25m/s、85.96±7.8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组患者最终发生CVS3例,对照组9例,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26)。但在脑梗死例数、死亡例数及最终预后上,未发现明显差异。结论:尼莫地平联合利多卡因治疗预防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CVS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尼莫地平单药组,可以作为术后预防有效的治疗联合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关系,为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715例住院患者的基本临床数据和检测数据,确诊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215例作为实验组,剩余5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年龄、存在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比例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血清肌酐(Cr)、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收缩压(SBP)、舒张压(SD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体质量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I(APO-AI)、鞘氨醇1-磷酸(S1P)、清道夫受体(SRB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56)、糖尿病史(OR=2.623)、UA(OR=1.005)、TG(OR=2.345)、FBG(OR=1.066)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心血管的危险因素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其中年龄、糖尿病史、UA、TG、FBG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上述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可以有效预防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