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林郁 《昆虫学报》1962,(3):305-308
三化螟向为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主要敌害。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泛开展了治螟运动,取得了辉煌成绩,在水稻保产上起了巨大作用。但是,1961年的螟虫还是十分猖獗,损失较重,因而说明螟害的威胁尚未完全消除,有必要进一步总结治螟方法,改进治螟策略,才能确保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2.
螟虫是水稻主要的敌害.在螟灾猖獗地方,受害的水稻最少损失5%,严重的达90%以上,颗粒无收不是希罕的事情.近来,在推行水稻改制的地方,螟害严重地妨碍改制工作的开展.所以,消灭螟灾是水稻增产上极为必要的措施. 解放以来,在党与政府正确领导之下,大力开展治螟运动,获得巨大成绩,逐渐解决螟害问题.今后继续不懈地努力,可于7-12年之内基本消灭螟灾.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为害水稻的螟虫,以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主。我国水稻改制的经验证明,水稻栽培制度的改革,是稻螟种群演替的首要因素。在改制前,多数地区栽培制度比较简单,或单季中稻、单季晚稻,或双季间作,不利于三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制度下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及螟害枯心苗发生规律特征,以期为指导预警监测和制定防控措施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自然种群接虫方法,定期调查不同植期、不同品种螟害枯心苗,对螟虫种群结构、枯心苗苗龄及螟虫幼虫龄期特征、枯心苗动态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水田蔗区以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为主,伴有少量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旱地蔗区以大螟为主,伴有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和极少量黄螟。甘蔗低苗龄时,枯心苗中2龄幼虫数量最多,随着苗龄的增加,枯心苗中3龄、4龄等幼虫逐渐增多。其中,大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6~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4龄为多;黄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4~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5龄为多;二点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5~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4龄为多。不论水田旱地,甘蔗苗期螟害枯心苗均会出现波动,但水田蔗区较旱地蔗区波动小。【结论】不同种植制度螟虫种群结构不同,不同螟虫和甘蔗品种影响枯心苗特征及其发生动态。  相似文献   

5.
水稻栽培制度与螟害是否猖獗,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初步归纳了江西省解放后二十多年来的有关资料,分为如下六个问题,加以论述。 一、栽培制度是稻螟能否猖獗的前提 栽培制度是决定稻螟栖居和取食的物质基础,又是左右水稻生育期和稻螟发生期配合关系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6.
吴中林 《昆虫学报》1978,(3):233-242
水稻栽培制度的变革,改变了稻螟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导致二、三化螟的发生世代、发生型和为害程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地单季晚稻区从开始发展双三熟制,到双三熟制稳定在100%的过程,螟害为由轻到重,由重到轻。显然,螟害程度的轻重,与稻螟的发生型以及水稻危险生育期是否与大量蚁螟活动期相配合有关。几年来的实践表明,采用合理的耕作制度:进一步提高良种纯度,加强田间肥水管理,促使稻株生育健壮,抽穗整齐:必要时再辅以少量药剂:确能控制稻螟的种群,使它稳定在低密度状态。  相似文献   

7.
粤东地区的甘蔗螟虫有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条螟Proceras venosatus Wk.、黄螟Encosma schistaceana snellen、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 Dudgeoa和大螟或称紫螟Sesamia inferens wk.五种。其中以前三种分布最广,为害则以二点螟和条螟最烈,常因这两种蔗螟为害而造成枯心、蛀节、枯茎和断茎,并因螟害而引起赤腐病,甚至整株枯死,影响蔗糖的产量和质量。根据我们1957—1963年调查;旱地甘蔗二点螟为害枯心苗率一般哒8.4%—39.6%。条螟被害节率达4.7%—12.4%,被害全株枯死率达5%—8.45%,蛀节风折率达6.6%—8.93%,损失很大。兹就二点螟和条螟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8.
甘蔗害虫约有360余种,其中甘蔗螟虫为害损失最大,一般在5—10%或10—20%。是甘蔗栽培的严重威胁。现将华南的甘蔗螟虫概述如下: 一、种类及分布 1.条螟(或称斑点螟)Diatrraea venosata Walker,属螟蛾科。 2.二点螟Chila infuscatellus Snellen,属螟蛾科。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水稻钻蛀性螟虫都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水稻栽培制度的变更及全球性气候的变化,种群数量逐渐回升,为害日趋严重。因此,科学的调查方法和准确的预测预报,对该类害虫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的生物学特性,总结了这3种水稻钻蛀性螟虫的田间调查方法;阐述了它们的发生期预测方法;探讨了在调查取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期为我国水稻钻蛀性螟虫的综合防治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湖北水稻蛀秆螟虫越冬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蛀秆螟虫是生产上的一类重要害虫。为了明确湖北省水稻蛀秆螟虫的种群发生现状和幼虫越冬情况,为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2013年至2016年连续调查研究了武穴、崇阳、广水、曾都、公安和远安等地螟虫的越冬生物学。对蛀秆螟虫越冬生物学的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湖北省田间蛀秆螟虫发生种类为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未见有褐边螟和台湾稻螟等。其中,二化螟为田间发生优势种群;三化螟仅在部分地区零星发生;大螟亦有一定程度地发生,并有加重趋势,应当引起重视和关注。这几种螟虫均以高龄老熟幼虫在稻茬中越冬,且在虫龄分布、越冬部位和头部朝向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趋性,可能与其耐寒性、地区气候和栽培制度等有关。并对螟虫发生现状与栽培制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县近年来的水稻栽培制度,在1955年以前间作稻及一季晚稻占相当大的比例。自1956年起连作晚稻逐渐增加到34%以上,至1957年则接近50%。由于栽培制度的变化,而使螟种也发生了变化。 栽培制度、地形、品种与螟虫的关系 (一)从栽培制度来看(表1):连作稻区以三化螟  相似文献   

12.
一、目的 1957年我站在百色地区水稻螟虫试验研究工作中,作了观查为害水稻的4种螟虫,卽: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台湾稻螟,对提早春耕灌水浸田漚田后,要經过若干时間才能完全死亡的探討。兹摘录其結果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 水稻螟虫(包括二、三化螟和大螟)幼虫的单一种群或混合种群和螟害株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有:三化螟(尹汝湛等,1954),大螟(李火苟,1983),大螟、二化螟(金翠霞等,1985),二、三化螟(陈东等,1985)。笔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将螟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杀虫药剂的应用对  相似文献   

14.
浙北稻区螟害在历史上是一大灾害性虫害.据报道,20世纪40~50年代螟害率一般在20%以上,50年代中期,由于水稻种植制度由单季向双季逐步过渡,连晚秧田以三化螟枯心为主的螟害率曾达20%~30%,高的达70%~80%,每公顷产量不到800kg.后来推广六六六治螟才得到有效控制,70年代后螟害率基本稳定在1%以下.80年代后期,停用有机氯高残留农药,但高效低毒治螟农药缺乏,同时春花作物免耕栽培推广,单季稻重又开始种植并逐步扩大,螟害明显回升,特别是三化螟.  相似文献   

15.
浙北稻区二,三化螟1996—1997年大发生原因与综合治疗对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潘欣葆 《昆虫知识》2000,37(3):134-136
浙北稻区螟害在历史上是一大灾害性虫害。据报道 ,2 0世纪 40~ 5 0年代螟害率一般在2 0 %以上 ,5 0年代中期 ,由于水稻种植制度由单季向双季逐步过渡 ,连晚秧田以三化螟枯心为主的螟害率曾达 2 0 %~ 3 0 % ,高的达 70 %~80 % ,每公顷产量不到 80 0 kg。后来推广六六六治螟才得到有效控制 ,70年代后螟害率基本稳定在 1 %以下。80年代后期 ,停用有机氯高残留农药 ,但高效低毒治螟农药缺乏 ,同时春花作物免耕栽培推广 ,单季稻重又开始种植并逐步扩大 ,螟害明显回升 ,特别是三化螟。根据本地以粮桑混栽区为主 ,经试验示范 ,开始推广杀虫双颗…  相似文献   

16.
我县位于江西省的西北部,锦河上游,四周群山环抱,历年来主要盛产稻谷。为了进一步摸清水稻栽培制度和栽培技术对水稻螟虫猖獗的影响,几年来我站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座谈访问,分述如下几个问题: 一、栽培制度对螟种的影响 我县境内地势较为复杂,既有平原,又有丘陵,也有山区,而栽培制度也颇为复杂。解放以后,栽培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福建省为害甘蔗的主要是螟虫。其中又以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和蔗茎卷叶蛾(Eucosmaschistaceana Snellen)为主,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和条螟(Diatraea venosata Walk.)次之,白螟(Scirpophaganivella Fab.)最少。它们前期为害蔗苗,引起枯心,减少有效茎;中后期蛀食蔗茎,造成螟害节,诱发赤腐病[Physa-lospora tucumanensis Speg.]使甘蔗生长受阻,且易受风折,降低蔗茎糖分和产量,因此对当前甘蔗的生产影响很大。目前对其防治尚缺乏彻底简便的方法。据前人介绍利用红蚂蚁防治蔗螟颇有效果,但仅限于水源便利的土地应用。我们在参考前人著作和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企图对红蚂蚁在不同地区、类型蔗园治螟效果,单位面积有效放蚁量,放蚁治螟有效期,红蚂蚁对地下蔗芽的保护作用,及红蚂蚁治螟与药剂的配合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陈萍  伍德明 《昆虫知识》1993,30(1):28-30
<正> 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us Dudgeon分布于我国台湾、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一般报道认为该虫主要危害水稻,但在滇西的德宏州5县1市,是甘蔗和水稻的重要害虫。为害甘蔗、水稻造成枯心、白穗及螟害节,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质量。经调查为害甘蔗的  相似文献   

19.
杂交稻与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三系配套育成的杂交水稻,已在全国各稻区广泛推广。大面积生产实践证明:杂交稻增产潜力无庸置疑;但螟害严重,尤其是大螟、二化螟的为害更为突出,是高产、稳产的一个障碍。因此,如何正确对待杂交稻螟害,是推广工作中务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根据前人工作和我们的粗浅观察,对杂交稻螟害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三化螟种群动态、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江淮南部水稻螟虫演变规律 ,总结了近年来三化螟的发生新特点 ,即发生期提早、主害代提前、发生盛期拉长、主害代数增加、峰次明显增多以及田间虫量超历史水平。分析其回升及暴发原因 ,主要有耕作制度变更、品种与茬口布局变化、栽培方式多样化、暖冬以及天敌寄生率下降。提出了防治对策包括栽培防治、灌水灭蛹和药剂治螟 ,其中药剂治螟的关键是适期施药、适当增加防治次数、合理选用农药和改进施药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