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莉    杨持    王宝忠  杨珍 《生态学报》2008,28(5):2365-2365~2371
研究新生儿呼吸道微生态学,探讨各种生态因子对新生儿咽部微生物定植的影响.确定健康新生儿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以及新生儿咽部的优势菌种.选择37例足月生产、无任何家族遗传病及感染性疾病、发育正常的健康新生儿及其母亲,进行定位定性测定.结果:①人类呼吸系统微生态平衡的最初建立与生产方式有一定关系,剖腹产新生儿无菌,正常产30%左右的新生儿带有母亲产道的正常菌,但在出生后3~4d即完全被以链球菌属为主的咽部正常菌所替代,不会表现出任何病症;②喂养方式对有益微生物的定植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③季节对呼吸系统微生态平衡的建立有很大影响,冬季的北方,农村以烧煤或燃柴为主要的取暖方式,室温不稳定,空气污染严重;城市集中供暖,室温稳定,但相对湿度不够,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在鼻咽部生存,免疫力稍有下降就会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这也是冬春季北方新生儿生存率低于夏秋季的原因所在.④游泳对有益微生物的建群有帮助,但无决定性作用;⑤胎膜早破组新生儿咽部微生物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且检出菌的种类多,条件致病菌比例高,这势必给新生儿的呼吸道感染提供了条件.新生儿呼吸系统微生态平衡的最初建立是诸多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生产方式、喂养方式、游泳对微生物的建群影响不大,而季节和胎膜早破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代谢产生的自由基会对机体产生损害,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剂十分必要.本研究评价从人母乳中分离的6株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S)和链球菌(Streptococcus,St)的抗氧化能力,这6株菌包括S.epidermidis R42、S.lugdunensis F270、S.lugdunensis B51、St.salivarius B39、St.salivarius F286和St.para-sanguinis F278.在体外,通过测试母乳中分离的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发酵上清液和热致死菌体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的能力及铁还原力,评价这6株菌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S.epidermidisR42、St.parasanguinis F278和St.Salivarius F286的发酵上清液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能力;S.lugdunen-sis F270发酵上清液显示了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和铁还原的能力;St.salivarius F286、S.epidermidis R42和St.salivarius B39的菌体细胞具有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St.salivarius F286的菌体细胞还显示了铁还原能力.因此,来源于母乳的S.epidermidisR42和St.salivarius F286的菌体细胞和发酵上清液、St.parasanguinis F278和S.lugdunensis F270的发酵上清液以及St.salivarius B39的菌体细胞,均具有抗氧化能力.本研究表明母乳中具有抗氧化能力的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菌株可能对代谢活跃的哺乳期乳腺和新生儿肠道具有潜在的有益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母婴皮肤细菌群落特征,本研究对8对母婴7个不同皮肤部位的细菌群落进行焦磷酸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皮肤细菌主要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总体而言,母婴皮肤细菌群落的组成相似,但丰度存在差异。母亲皮肤表面的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丰度显著高于婴儿(P<0.05)。在婴儿皮肤表面,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最丰富;剖宫产出生的婴儿额头表面葡萄球菌属的丰度显著高于自然分娩出生的婴儿(P<0.05)。婴儿皮肤表面特有的常驻菌属包括孪生球菌属(Gemella)、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罗思菌属(Rothia)和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与成人常见的口腔细菌一致,表明母亲的口腔细菌对婴儿早期皮肤微生态有一定的塑造作用。婴儿皮肤表面的细菌种类与自己母亲相近,各细菌的含量则与其他婴儿相近。母亲皮脂溢出部位(额头和背部)的细菌多样性较其他部位低,且皮肤潮湿、干燥、脂溢部位之间细菌群落差异较大;而婴儿背部细菌群落与肘窝相似,额头与手背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母亲和新生儿真菌群落结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5名孕妇及其新生儿,分别从母体口腔、羊水、胎盘和新生儿口腔采集样本,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 4个组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丰度最高的共有属为红酵母属(Rhodotorula)、Davidiella、Meyerozyma、马拉色菌属(Malassezia)和隐球菌属(Cryptococcus)。新生儿口腔真菌群落结构特征与母体真菌群落结构相似。结论 提示新生儿口腔真菌定植发生在出生前。母体口腔真菌微生物可能通过胎盘到达羊水,最终定植于新生儿口腔。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出生至4周龄每天口服107CFU母乳链球菌对新生小鼠的影响,需要制备在-80℃冻存4周、解冻后仍有至少1á×109 CFU/mL活菌的菌悬液.前期分离到人母乳链球菌Streptococus salivarius F286和S.parasanguinis F278.S.salivarius F286和 S.parasanguinis F278在 M17液体培养基厌氧生长至平台期时,活菌浓度高于1×109CFU/mL,分别用M17、M17+10%脱脂牛乳、磷酸盐缓冲溶液(PBS)、PBS+10%脱脂牛乳将平台期的 S.salivarius F286和 S.parasanguinis F278制成不浓缩或5倍浓缩的菌悬液,-80℃冻存4周后,只有PBS+10%脱脂牛乳制备的5倍浓缩的S.salivarius F286菌悬液和M17制备的S.parasanguinis F278菌悬液解冻后活菌数量始终高于1×109 CFU/mL.因为化学成分复杂的M17培养基可能影响动物的代谢和免疫,因此用含有PBS、10%脱脂牛乳和链球菌的菌悬液口饲动物.仔鼠出生后1~14 d,每天口饲解冻的、含有107CFUS.salivariusF286的PBS+10%脱脂牛乳菌悬液,或者新鲜制备的、含有107 CFU S.parasanguinis F278的PBS菌悬液以及等体积20%脱脂牛乳,仔鼠成活率约为83%(其余仔鼠死于母鼠拒绝喂养),说明107 CFU的S.salivarius F286或S.parasanguinis F278不会引起仔鼠感染死亡.本研究中,我们比较不同方法制备的菌悬液在-80℃冻存后细菌的存活量,确定最优的菌悬液制备方法,并评估细菌对仔鼠成活率的影响,确定了两株母乳链球菌的生物安全性,本实验流程对制备和保存用于灌胃/口饲动物的其他种类细菌的菌悬液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监测低出生体重儿肠道细菌分布情况,并分析影响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因素。方法以低出生体重儿(1 500g≤体重2 500g)为研究对象,采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3天、7天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4种细菌的含量,比较正常新生儿与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构建的差异;分析不同胎龄、体重、喂养方式、疾病状态等因素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结果 (1)低出生体重儿组和健康新生儿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与婴儿日龄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且低出生体重儿组婴儿粪便4种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2)2 000g≤体重2 500g组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含量在各日龄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组新生儿(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组(P0.05),而1日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母乳喂养组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4)无并发症患儿组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明显高于有并发症组(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构建规律异于正常新生儿,尤其是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定植差异更为突出;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体重与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呈正相关;母乳喂养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中益生菌的定植有明显的优势;新生儿相关疾病直接影响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微生态的构建,可导致其胃肠道生态系统的异常;16S 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适用于评价婴幼儿肠道微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动态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厌氧菌双歧杆菌和需氧菌大肠杆菌为代表对29例健康足月新生儿(阴道分娩儿13例、剖腹产分娩儿16倒)生后1周内肠道细菌的定植,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两组新生儿首先肠道定植细菌是大肠杆菌,后为双歧杆菌,而且阴道分娩儿肠道优势菌双歧杆菌定植及达优势化时间均早于剖腹产分娩儿。提示,分娩方式也是影响肠道细菌定植的因素之一,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营养来源。母乳喂养不仅维持婴儿的发育,也促进有益的肠道微生物增殖。母乳中的糖复合物,包括游离的低聚糖、糖蛋白和糖脂,因在肠道健康和菌群调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这些糖类物质不仅能预防传染病,也可作为益生元调节肠道微生态。新生儿出生时肠道是不成熟的,复杂的母乳成分确保了肠道微环境成熟。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群的构成在出生后会发生连续变化。出生后的细菌定植是肠道发育和免疫系统成熟的必要条件。本文将母乳中糖物质及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各种微生物,在正常人体的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存在着一定种类与数量的微生物.即使出生前处于无菌环境中的胎儿,在出生经过产道时,皮肤也会被微生物污染.出生后开始吞咽和呼吸,此时外界微生物即随之进入呼吸道及肠道.所以人的皮肤、粘膜及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均有微生物的存在.这些微生物绝大部分为细菌.在体表存在的细菌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母婴同室新生儿皮肤菌群及皮肤感染致病菌情况,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母婴同室区2017年3月至7月出生的新生儿,对新生儿出生5min内、出生24h后第1次沐浴前、出生48h后第2次沐浴前、出生72h后第3次沐浴前及皮肤感染部位使用琼脂直接接触培养(RODCA)法采样并将采样平皿送入检验科微生物室进行培养观察。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7例新生儿,其中23例新生儿发生皮肤感染。随着出生时间的增加,检出的细菌菌落数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5min内无细菌生长,出生5min之后主要检出表皮葡萄球菌(320株)、微球菌(118株)和枯草芽胞杆菌(96株)。阴道分娩新生儿皮肤感染发生率低于剖宫产新生儿(P0.05),其感染部位致病微生物为表皮葡萄球菌(18株)。结论我院母婴同室区无外来致病菌,不会造成医院感染的暴发。新生儿出生后72h内是皮肤感染的高危时间段,医院感染管理者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5.
16.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