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损伤(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NPSLE)是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神经系统发生损害后产生的严重并发症,多发于年轻女性,患病率极高,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的形成和降解之间的稳态失衡,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从血脑屏障、脑血管病变、血清和脑脊液、细胞因子、炎症反应的发生以及补体系统等方面对NPSLE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分析了NETs形成在NPSLE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候选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合性多基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介绍近几年对SLE候选基因(经典的和新发现的候选基因)的研究成果;分析遗传因素与疾病的易感性、临床表型和病程进展的密切关系,为SLE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肾脏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最常累及的脏器,表现为狼疮性肾炎(Iupus nephritis,LN).因其病程迁延、容易反复,从而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综述了目前临床上用于LN治疗的一些策略,包括传统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药物治疗、中药治疗、生物制剂治疗、血液净化治疗,还有自体干细胞移植、肾移植等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沙小琪  葛星宇  金怡  陈恬  季娟  顾志峰 《生理学报》2021,73(6):1035-1042
外泌体是一种纳米大小的膜性囊泡,体内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均可分泌,并通过自分泌及旁分泌的形式参与细胞间通讯.外泌体源性microRNA(miRNA)稳定存在于血浆、尿液和其他体液中,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外泌体源性mi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发生和发展、免...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多系统复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狼疮动物模型对于研究SLE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各种狼疮动物模型进行评述和比较,以期探讨各种模型的优缺点,为研究者在寻找特定的致病机制、开发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及更具潜力的治疗药物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病,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SLE患者已成为心血管痰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高危人群,早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SLE患者最常见的CVD之一.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等不能完全解释SLE早发AS,非传统危险因素如自身抗体、免疫复舍物、内皮功能障碍、系统性炎症反应等在SLE早发AS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深入研究这些非传统危险因素在SLE早发AS的致病作用,将有助于防治SLE患者的CVD,提高SLE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由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综合征,肾脏受累时称为狼疮性肾炎。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是SLE最严重的并发症,可显著增加死亡率,因此寻找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靶点至关重要。微小RNA(microRNA, miRNA)是一种非编码RNA,广泛参与不同的生物学和病理学过程,如细胞增殖和凋亡、生长发育、信号传导等。近年来研究发现,狼疮肾炎患者的血液、尿液中存在多种显著变化的miRNA,可调控肾系膜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炎性因子,对狼疮肾炎的疾病进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miRNA在狼疮性肾炎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进行综述,并展望其未来作为治疗靶点应用于临床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自身免疫疾病,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除了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之外,多种非HLA基因也通过各种途径参与SLE免疫紊乱,其不同多态性及单倍型背景可能通过差异性遗传学效应影响SLE的发生与发展,因而探索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基因间相互关系及其表达调控的网络信号通路对于深入了解SLE致病机制,指导其风险评估,开展个性化诊疗及预后等极为关键,是未来SLE研究的重大方向。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以体内产生抗核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目前未明,一般认为是遗传、环境、内分泌、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与人SLE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等有着相似特点,是研究SLE、筛选抗炎免疫药物较理想的实验性病理模型。本文对近年来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制备的方法及评价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制备物中存在低密度粒细胞(low density granulocyte,LDG)。LDG的核为不成熟状态,根据表面标记物CD15、CD14和CD10能区分单核细胞和LDG。LDG与正常密度粒细胞的表面标记物无明显差异,但其表达水平不同。SLE LDG有许多基因组改变,包括拷贝数变化、杂合性损失和微卫星不稳定。LDG分泌高水平促炎因子和I型干扰素,具有促炎性和内皮细胞毒性,阐明LDG的致病性可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内皮损伤性疾病设计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SLE的发病机制不仅与遗传易感性有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肠道菌群紊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是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的环境因素。公认的机制包括异常的微生物移位、分子拟态以及局部和全身免疫的失调。因此,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影响SLE的发生发展。本文将重点探讨肠道菌群与SLE的关系,以及菌群干预作为SLE防治的新策略,为进一步研究SL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通过1例患者临床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8天后死亡且在确诊本病前5个月患者曾有头部外伤史的案例,结合法医学尸体检验及临床资料进行SLE死因诊断,同时对SLE法医学死因鉴定问题进行讨论.方法:根据外伤程度、临床资料及法医学鉴定并结合国内外的最新文献资料,对本案例中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讨论.结果:在本例中外伤不能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外伤程度也不足以引起癫痫抽搐.结论:本例系SLE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死亡.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D(vitamin D,Vit D)除了经典的钙磷调节作用外,近年来大量研究还发现其与免疫调控密切相关,与多种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关联,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全球发病率高、分布广泛的免疫性疾病之一,了解其发病机制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存在积极的意义。而维生素D缺乏在SLE患者中比一般人群更普遍,过去的十多年里,在全球范围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了维生素D在SLE中的免疫调控作用,本文就其近年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PD-L1的表达及其在SLE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上PD-L1的表达水平.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CD19+/PD-L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LE非活动期患者(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活动期SLE患者B淋巴细胞的PD-L1表达异常增加,其可能在SL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 CD83(soluble CD 83,sCD 83)和多种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ELISA 检测患者可溶性 CD 83 和AnuA的表达,应用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抗cmDNA 抗体,应用乳凝法检测血清中的DNP,采用胶体金标记和快速膜渗滤技术测定血清中的抗 dsDNA 抗体.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 CD83 的表达为(0.26±0.10)ng/ml,实验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 CD83 的表达为(5.56±0.72)ng/mI.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 83的平均浓度明显升高.在抗dsDNA抗体阴性的 51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 AnuA 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抗DNP 抗体和抗 cmDNA 抗体,同样在抗 DNP 抗体阴性的 58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 AnuA 的阳性率明显高于 dsDNA 抗体和抗 cmDNA 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可溶性 CD83 的水平(<2.68 ng/ml)与各种自身抗体(抗 dsDNA 抗体、AnuA、抗DNP抗体和抗 cmDNA 抗体) 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542,0.613,0.489和0.367).具有高水平可溶性CD83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2.68 ng/ml),与各种自身抗体(抗dsDNA抗体,AnuA,抗 DNP 抗体和抗cmDNA 抗体)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11,P<0.05)、(r=0.845,P<0.01)、(r=0.862,P<0.01)和(r=0.724,P<0.051).结论:可溶性CD83通过活化DC细胞并激活补体系统,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发展,联合可溶性 CD83 和多种自身抗体的检测,能更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利于 SLE 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一类环形RNA来自外显子反向剪接,以共价键形成闭环结构。至今,科学家在真核生物中发现了多达几十万条环形RNA,但大部分环形RNA的功能至今不详。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与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环形RNA在细胞受病毒感染时的降解机制及其通过形成分子内双链结构结合天然免疫因子参与天然免疫应答调控的重要新功能,并揭示环形RNA低表达与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密切相关。该研究为环形RNA在天然免疫中的重要功能研究奠定基础,并为炎症性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未来的干预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7.
崔咏望  曾华松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1):6106-6108,6168
目的:观察水痘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水痘患者体液免疫指标的变化,探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断治疗的水痘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水痘患者共66例,同时设21例正常对照组;利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液中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以及血红蛋白含量(HGB);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以及补体C3、C4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水痘组、SLE组以及SLE合并水痘组WBC、PLT和HGB含量下降,其中SLE组和SLE合并水痘组WBC、PLT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水痘组血清中IgG、IgA和IgM含量下降,SLE组和SLE合并水痘组血清中IgG、IgA和IgM含量上升,其中水痘组血清中IgA含量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和SLE合并水痘组血清中IgG、IgA含量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水痘组血清中补体C3、C4含量增加,SLE组和SLE合并水痘组血清中补体C3、C4含量减少,其中SLE合并水痘组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LE组比较,SLE合并水痘组WBC明显增加(P<0.05),血清中IgG、IgA和补体C3、C4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系统相关指标的改变并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P2X7是一种在多种免疫细胞中广泛表达的以ATP为配体的阳离子通道受体,它的激活能引起和加重炎症反应。当细胞处于损伤、缺氧或炎症状态时, P2X7受体可被释放到胞外的大量ATP激活,进而通过活化NLRP3炎症小体、调节基因转录等方式,影响炎症介质(IL-1β、IL-18等)的释放从而参与多种炎症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等。近年来,细胞外ATP-P2X7受体信号通路已成为炎症性疾病研究较多的通路之一。大量研究表明, P2X7受体是治疗炎症性疾病的潜在靶点。该文将对P2X7受体及其参与的炎症相关性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免疫性性疾病。乳腺癌(breast cancer,BC)即乳腺恶性肿瘤,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患者体内众多免疫功能低下,其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并杀死癌细胞,然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反应过度强烈,产生大量抗体攻击自身细胞,可见两种疾病均与免疫系统息息相关但调控结果背道而驰,目前这一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本研究从基因之间的关联性考虑,首先,利用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MI)方法筛选出1 250个SLE与BC共有显著基因;第二,将这些基因利用David分析,得到37个转录因子及其调控的378个靶基因,最后,采用快速网络成分分析算法(fast network component analysis,Fast NCA)分别预测SLE和BC发病过程中转录因子活性以及对靶基因调控强度的变化,并构建调控网络。经过两种疾病调控网络对比,发现AKT2、CCAR1、MTF2、RUFY2等基因在这两种疾病中活性变化明显相反,并且通过分子生物学分析,它们在有丝分裂,细胞凋亡,免疫反应以及炎症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对SLE与BC的致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云南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与TNF微卫星基因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位于MHC内的肿瘤坏死因子(tomor necrosis factor,TNF)基因区域有5个微卫星基因座a、b、c、d和e,本研究调查了中国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与这几个微卫星基因座多态性的关系。本用荧光标记引物和半自动基因扫描方法对云南地区97例SLE患及79例健康对照的5个微卫星基因座进行了基因分型,结果发现,SLE患的TNFα1(P=0.0206),c2(P=0.0000)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人显增高,而TNFα2(P=0.01630,c3(P=0.0065),c4(p=0.0012),d6(P=0.0448)等位基因频率则是正常对照较SLE患高。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这5个微卫星基因座中,与白种人比较中国人出现了尚未发现的新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