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病机理及其治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秀兰 《蛇志》2000,12(4):71-73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HIE)主要是指新生儿在围产期窒息导致的缺血缺氧性损害 ,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 HIE至今仍是威胁新生儿生命和健康的严重疾病。近年来 ,国内外对此病的研究较多 ,现就其发病机理及其治疗方法综述如下。1 发病机理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病原因很多 ,目前认为主要是围产期窒息 ,其发病机理大多认为与氧自由基、Ca2 内流及再灌注有关。1 .1  HIE与氧自由基 正常生物体内有少量自由基产生 ,并经清除系统不断清除 ,从而维持动态平衡 ,使机体免遭损害。当机体自由基浓度高于正常水平时 ,自由基清除系…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a-ischemia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血缺氧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部分患儿可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癫痫、认知和运动功能发育障碍等,至今仍是导致新生儿死亡以及神经发育障碍的一大原因。HIE的发病机制复杂,是一个多环节、多因素的病理生理过程。单一治疗措施很难彻底治愈,需多种治疗措施联合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疗效。HIE发病迅速,病情进展快,治疗过程中应积极把握治疗"时间窗"。临床上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是亚低温结合其他对症治疗措施。新生儿HIE难以有效预防,及时正确评估新生儿出生时状态,尽早发现异常并进行治疗是改善HIE预后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就HIE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
神经干细胞在治疗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既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又能分化为神经系统各类细胞的细胞群。在体外一定条件下,NSCs能保持增殖能力,经定向诱导能分化为具有成熟神经细胞特征的各类细胞。NSCs移植治疗研究显示,植入的NSCs能分化为移植部位的神经细胞,并融入、整合该部位,重建受损神经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症。近年来,激活体内内源NSCs治疗神经损伤也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因此,NSCs在治疗神经损伤中的应用研究已成为当前神经生物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的热点。本文简要介绍了最近关于NSCs在治疗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病,探讨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7 d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2),即正常组、手术组、细胞移植组;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利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捐献者的外周血进行动员,采用血细胞分离仪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进行鉴定及荧光标记;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将标记细胞植入经免疫抑制剂处理的大鼠体内,利用HE染色法观察模型建立后大鼠大脑的损伤情况,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细胞在宿主体内的存活、迁移及分化情况,利用斜板实验明确细胞移植对宿主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的影响。结果:移植细胞可在宿主脑内存活,向损伤部位迁移,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缺血缺氧引发的大脑功能损伤;细胞移植后,动物未现不良反应。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系统损伤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有望成为一种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后氧化应激反应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8例骤停时间≤10 min的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均按照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标准的心肺复苏,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纳洛酮2 mg,复苏后用纳洛酮0.4 mg/(kg·d)微量注射泵24h持续泵入。比较两组的CPR成功率、血浆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监测其不同时点脑氧摄取量(CEO2)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复苏后24 h存活率均显著升高(P<0.05)。自主循环恢复后,治疗组SOD、GSH-PX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复苏后24 h,两组MDA含量均显著升高,SOD、GSH-PX活性明显减弱,而治疗组各氧化应激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复苏早期CEO2迅速升高,但在复苏后24 h开始下降,48~72 h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治疗组各时间点CE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洛酮可减轻心搏骤停患者CPR后体内氧化应激损伤和缺血缺氧性脑病,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现状及运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胚胎期和成年期动物的神经组织及人脑中可以分离出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能不断增殖并且具有分化成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神经干细胞的这种特性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和损伤的治疗打下了基础.对神经干细胞的分布、生物学特性、鉴定、增殖与分化及其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生命科学》2006,18(4):379-379
美国科学家正在尝试利用干细胞疗法对一种致命脑病进行临床治疗。他们于日前宣布,经过实验,患病小鼠模型的生存时间得到了延长。 2005年10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正式批准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的StemCells公司,利用人类神经干细胞对患有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着症,或者叫贝敦氏症的婴儿进行治疗。患有这种遗传性脑病的婴儿由于缺乏一种关键的蛋白质,因而无法分解一种名为脂褐质的化学物质。一旦患上此类疾病,这些化学物质将杀死人体的脑细胞,并最终导致患儿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不同严重程度的磁共振(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下的表现,分析MRI对新生儿HI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HIE新生儿76例,其中轻度46例,中度24例,重度6例,所有患儿均接受MRI和CT检查,比较MRI与CT对新生儿HIE的诊断结果、对新生儿HIE严重程度的诊断结果及对患儿颅内病变检出率的结果。结果:以临床表现为金标准,76例患儿经MRI检查确认为新生儿HIE的有72例,准确率为94.74%;经CT检查确认为新生儿HIE的有63例,准确率为82.89%,MRI检查对新生儿HIE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x2=5.365,P=0.021)。MRI检查对轻度、重度HIE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1.74%(33/46)、100.00%(6/6),显著高于CT检查的43.48%(20/46)、50.00%(3/6)(均P0.05);MRI与CT对中度HIE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5.00%(18/24)、66.67%(16/2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03,P=0.525)。MRI检查对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底节损伤、脑水肿的总体检出率为98.68%(75/76),高于CT检查的90.79%(69/76)(x2=4.750,P=0.029)。结论:与CT相比,MRI能够更清晰显示新生儿的脑组织结构,对新生儿HIE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准确率优于CT,且对新生儿HIE脑组织病变情况的诊断也较CT更佳,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神经干细胞--治疗脑神经性疾病的希望(1)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经干细胞是脑中多潜能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在特定环境和因子的诱导下能定向分化成不同的神经细胞类型,它为脑损伤修复及神经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和重大理论研究意义。已经发现在成体鸟类、啮齿类、灵长类和人类脑中都存在能产生神经元的神经干细胞。祖先干细胞向不同细胞系的分化受内源性和外源性机制的调制,尽管目前对这种调制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然而关于对神经干细胞鉴定、分离及对其特性的研究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神经系统损伤会导致脑内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扩增以实现自我修复功能,而通过外源细胞移植的方式来加速这一进程,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当前,神经干细胞临床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评价细胞在移植后的行为和功能。该文综述了近几年使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几种主要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成果,并着重关注了干细胞移植后的示踪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清心肌酶谱及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1月到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70例(研究组),另选同期健康新生儿70例(对照组),采用生化仪检测入选者血清心肌酶谱,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 Tn I,比较两组血清心肌酶谱和c Tn I水平。结果:研究组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a-羟丁酸脱氢酶(HBDH)、乳酸脱氢酶(LD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 Tn 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检测灵敏度最高,c Tn I检测的特异性最高。结论:血清心肌酶谱及c Tn 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保持分裂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对它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近年来脑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建立提供了对其进行研究的有力手段.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干细胞在脑中的起源、分布及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14.
Researching the technology for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 into neural lineages is very important in developmental biology, regenerative medicine, and cell therapy. Thus, studies on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of ESCs into neural lineages by co-culture are expected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process. A co-culture system has long been used to study interactions between cell populations, improve culture efficiency, and establish synthe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population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a co-culture of ESCs with neural stem cells (NSCs) in two-dimensional (2D) or three-dimensional (3D) culture conditions. Furthermore, w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an NSC-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 (CM) on ESC differentiation. OG2-ESCs lost the specific morphology of colonies and Oct4-GFP when co-cultured with NSC. Additionally, real-time PCR analysis showed that ESCs co-cultured with NSCs expressed higher levels of ectoderm markers Pax6 and Sox1 under both co-culture conditions. However, the differentiation efficiency of CM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n-conditioned medium. Collectively, our results show that co-culture with NSCs promot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ESCs into the ectoder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脑苷肌肽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61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1例采用脑苷肌肽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胞二磷胆碱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惊厥、嗜睡以及过度兴奋等神经症状均逐渐消失,且实验组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行为能力、肌张力、原始反应以及意识状态水平均明显升高,且治疗10-14天后,实验组新生儿行为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有效减轻缺血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加速神经损伤恢复,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神经干细胞克隆球中干细胞的比例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定量研究神经干细胞体外产生的克隆结构“neurospheres”中干细胞的比例变化,利用无血清培养、细胞克隆培养技术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观察不同代数神经干细胞克隆球中nestin阳性细胞的比例。发现随着传代次数增加,克隆球中nestin阳性细胞的比例也在显著减少(P<0.001)。提示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形成的克隆球具有异质性,并且在不同代数间神经干细胞的比例也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7.
观察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入成年大鼠纹状体后的存活、迁移和分化状况。自14天胎鼠脑室下区分离获得神经干细胞,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扩增并进行鉴定。经4~5代的扩增后,以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通过脑立体定位注射移植入成年大鼠纹状体内,然后分别于移植后2周、4周、6周和8周时做脑冰冻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移植细胞的数量、定位和分化情况。8周后移植细胞的检出率约16%;移植细胞向周围宿主组织有广泛的迁移表现,尤以沿着白质束向头尾方向的迁移最为显著,最远向后侧达到内囊;纹状体中移植细胞主要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最多,主要位于移植区与宿主组织临界部位,而神经元处于移植区中央。培养的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可以作为移植替代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的供体细胞源,而移植中的迁移现象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体外分化方法和畸胎瘤形成可以分化获得多种成体细胞.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可以从hESCs畸胎瘤中分离某些特异性细胞.通过体外筛选方法,有效地从hESCs畸胎瘤中分离出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NPCs)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这种hESCs畸胎瘤来源的NPCs和MSCs与体内神经前体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有着相似的分子标记和特性,并具有进一步的分化潜能——分别可以诱导成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脂肪细胞和骨骼细胞等.根据人胚胎干细胞畸胎瘤中含有不同分化阶段的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的组织或细胞,认为人胚胎干细胞畸胎瘤可以作为另一个细胞来源以获取多种(包括人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难以得到的)各种前体/干细胞和终末分化细胞.  相似文献   

19.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定向迁移对神经系统发育和损伤后修复至关重要,但NSCs的定向迁移与NSCs的分化之间的关系鲜有研究。该研究以此为切入点,以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为趋化因子,神经干细胞系C17.2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了不同分化阶段的NSCs(分别分化0,12,24,72h)的分化模型;其次,运用Boyden chamber和Dunn chamber研究了不同分化状态下的NSCs对HGF的趋化性迁移。Boyden chamber结果显示:下室加入HGF后,分化12,24h的NSCs迁移至膜下方的细胞数目显著高于分化0,72h的NSCs;Dunn chamber结果显示:分化12,24h的NSCs迁移效率显著高于分化0,72h的NSCs。这些结果表明,NSCs的分化影响其对HGF的趋化性迁移,为在临床上更有效地利用NSCs治疗各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Previous data have shown that pluripotent stem cells engrafted into the contused spinal cord differentiate only along an astrocytic lineage. The unknown restrictive cues appear to be quite rigid as even neuronal-restricted precursors fail to differentiate to the mature potential they exhibit in vitro after similar grafting into the contused spinal cord. It has been hypothesized that this potent lineage restriction is, in part, the result of the significant loss of both gray and white matter observed following spinal contusion, which elicits a massive acut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is manifested chronically by dramatic cystic cavitation. To evaluate the gray matter component, we developed a clinically relevant model of focal gray matter ischemic injury using the potent vasoconstrictor endothelin (ET-1) and characterize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transplanted into this atraumatic vascular SCI.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low dose ET-1 microinjection into cervical spinal gray matter results in an inflammatory response that is temporally comparable to that observed following traumatic SCI, as well as chronic gray matter loss, but without significant cystic cavitation or white matter degeneration. However, despite the preservation of host spinal parenchyma, no elaboration of neuronal phenotypes was observed from engrafted stem or precursor cell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common pathologic component responsible for this lineage restriction exists between contusive SCI and ET-1 mediated focal ischemic S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