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DNA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防与控制乙型肝炎发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是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HBV的持续感染可引起慢性肝脏疾患,并逐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目前的乙肝重组亚单位疫苗可以使90%的接种产生保护性抗体;但是对慢性HBV携带,由于其机体对HBsAg蛋白产生耐受,不能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因此它只能作为一种预防性的疫苗。DNA疫苗(基因疫苗)是一种新的疫苗技术,通过向体内递送编码抗原的细菌质粒,刺激产生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在小鼠和其他的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中,HBV DNA疫苗可以特异性地引起体液和细胞免疫,清除HBV转基因动物血循环中的HBsAg颗粒和HBV DNA。如果加入各种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的基因,可以进一步提高HBV 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它不仅可作为预防性疫苗,也可作为治疗型疫苗。  相似文献   

2.
序言 免疫复合物(ICs)在很多的不论是健康或是疾病的情况下都已被证实。在乙型肝炎,HBsAg携带者和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染有关的某些疾病中,已证明有ICs的存在。 近来,发展用于检查血循环免疫复合物(CICs)的某些技术,在乙型肝炎和CICs含HBsAg的各类人的疾病中,已应用于CICs的测定。这些技术大多是抗原非特异的。例如,放射性标记的Clq-PEG测定法和Ra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在我国,病毒性肝炎高度流行,其中又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危害较大。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感染与发病机制,进行药物与疫苗研究的必要工具。目前病毒性肝炎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集中于病毒在动物体内的感染特性及发病规律方面。本文仅就病毒性肝炎动物模型,尤其乙型、丙型肝炎树鼩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建模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最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全球大约有2.5亿HBV慢性携带者。我国大约有7500万HBV慢性携带者,位列全球各国之首。HBV感染后可能引发一系列肝脏疾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因此,预防和治疗HBV慢性感染意义重大。成年个体感染HBV后,绝大多数个体可以清除病毒,只有少部分个体(~10%)会发展成为慢性感染者。病毒因素和环境因素均可能导致这种个体化差异。病毒因素和环  相似文献   

5.
<正>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史的患者在接受化疗或者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可能HBV会复活。而HBV的再次激将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可能致命。不过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这篇review文章发表在近期的Hepatology杂志上。乙型肝炎由体液接触传播,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接种疫苗有助于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医学统计估计,全球人口有10%感染有慢性HBV。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曾于2013年9月签署了一份药物安全沟通书,表示警告免疫抑制和抗癌药物奥法木单抗(Arzerra ofatumumab)和  相似文献   

6.
<正>病毒性肝炎在世界各地都是重要的人类健康问题。引起这种病的二个主要的病原体为甲型肝炎病毒(HA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通过受染机体分泌物和血液传播,伴有持续性病毒感染的后果,所以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甲型肝炎病毒经粪口途经传播而引起暴发与流行,但大多数病例病情不重而且无后遗症,因此在临床上占次要地位。根据过去十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两种疾病都可以用疫苗有效地控制。  相似文献   

7.
尹和平 《生物学通报》1989,(6):19-19,40
乙型肝炎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之一,我国也是高流行区。现在对本病的认识与研究逐渐深入,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仅就乙型肝炎的病原(乙型肝炎病毒)和与疫苗有关的两个问题简述如下: (一)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属DNA病毒,该病毒与其相关抗原颗粒在电镜下分三种不同形态:直径为22nm小球型颗粒、直径为22nm长为200nm的管状颗粒和直径为42nm的大球型颗粒(又称Dane颗粒)。一般认为Dane颗粒是完整的病毒。这三种形态病毒颗粒的衣膜均由表面抗原(HBsAg)组成,不含核酸。Dane颗粒衣膜内为27nm的核心,核心部分包括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内源性DNA模板及相应的DNA聚合酶。据研究HBV进入肝细胞浆脱去衣膜,其环形  相似文献   

8.
从动物模型看乙型病毒性肝炎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亮  王盛典 《生命科学》2010,(4):338-344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的嗜肝DNA病毒,尽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乙型病毒性肝炎仍是我国乃至全球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HBV的易感宿主只局限于人以及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HBV感染性疾病的研究遇到很大困难。多种小动物研究模型的建立,使我们对HBV感染致病机制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包括:分子病毒学特征、在感染细胞中生命周期、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反应、肝脏病变的免疫病理机制等。但是,由于已有动物模型的种种限制,我们对HBV感染及乙型肝炎发生和发展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目前除了抗病毒治疗外,还没有有效地治疗慢性乙肝的方法。建立能够真实反映临床HBV感染、乙肝发生和进展过程的纯系小鼠模型,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HBV感染的侵入机制、宿主和病毒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发展预防和治疗HBV感染的新方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乙型肝炎(HB)的病原是乙型肝炎病毒(HBV)。 HB感染时,病毒在肝脏内繁殖,但比病毒颗粒多得多的HBV表面抗原(HBs)存在于血液中。这就是1965年Blumberg等在发现HBV以前发现的澳大利亚抗原。以后大河内和Prince等相继证明该抗原和血清型肝炎有密切关系。现已确定将检查HBs抗原作为筛选输血用血液制度,从而大大减少了输血性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正>为调查家庭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传染,我们在日本冲绳的三个岛上调查了两组居民的HBV的传染特点。一组家庭组成是家庭中至少有一个人是HBsAg携带者,另一组家庭组成是家庭中无HBsAg携带者。  相似文献   

11.
人乙型肝炎病毒(HBV)不仅能引起人类急慢性肝炎,而且还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形成。然而,遗憾的是至今尚无有效的办法来防治HBV的感染。近年来,由于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加速了HBV的研究进程,HBV的基因结构,转录及增殖特性已基本弄清,并且整合在原发性肝癌细胞染色体上的HBV DNA序列亦被证实。同时采用多种载体系统重组HBV DNA片段,在体外已成功地表达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相似文献   

12.
谭文杰  阮力 《病毒学报》2006,22(5):407-411
HBV病毒感染可引起急慢性肝炎[1],尽管有效的预防性疫苗使用已超过20年,但HBV感染引起死亡人数仍位居前10位,而且当今世界上多于5%的人口(4个亿)为HBV携带者,5%~10%成年感染及40%~90%婴幼儿感染可发展为慢性感染,每年死于HBV相关的肝硬化与肝癌病人多于25万[1]。目前HBV的抗病毒治疗不仅价格昂贵、副作用大、疗效有限,而且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应研发HBV治疗性疫苗,使用抗病毒治疗与治疗性疫苗相结合的乙肝组合免疫治疗方法。1 HBV感染后的免疫应答与临床转归HBV感染肝细胞造成的肝损伤主要由宿主对病毒感染肝细胞的免疫应答及炎性…  相似文献   

13.
<正>包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蛋白质,是包被病毒体的剩余产物,它以非感染颗粒的形式存在于人体血清中。因此HBsAg的检出,并不是感染病毒存在的明确标志。在急性和慢性感染的早期,患者血清中可含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并有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由于HBV复制的降低,血清中HBsAg消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为妊娠期产妇慢性HBV感染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2615例慢性HBV感染产妇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诊断标准,将所有产妇分为4组:慢性HBV携带者(A组)1128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B组)406例、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组)307例、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携带者(D组)774例,并收集同期入院的823例HBV阴性产妇为对照组(E组)。比较各组的GDM发生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结果:2615例慢性HBV感染产妇中,共发生GDM 866例,发生率为33.12%。B组与C组GDM发生率分别为38.92%、37.46%,均大于E组的30.74%(P0.05)。A组、B组、C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发生率分别为7.98%、8.87%、9.77%,均高于E组的3.52%(P0.05);A组、B组、C组及早产发生率分别为3.10%、3.94%、4.56%,均高于E组的0.49%(P0.05)。C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63%,高于E组的0.36%(P0.05)。结论:产妇慢性HBV感染若合并肝功能受损或肝组织学病变,可能增加GDM的发生率,若HBV病毒复制活跃,可能导致PIH及早产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地区,因此在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和临床分型中,机体提高鉴别急慢性乙型肝炎,对HBV感染后的复制情况以及乙型肝炎慢性化及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等方面,检测抗-HBcIgA、IgE均有很大的临床意义。本文试从抗-HBdgA、IgE平行检测的角度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导致的病毒性肝炎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抗HBV抗体药物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是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和移植性感染的主要用药。但HBIG本身存在一些问题,而重组抗HBV单克隆抗体能成为其有效替代物。在重组抗HBV抗体技术相对成熟的情况下,重组抗HBV单克隆抗体药物功能性评价体系的缺失成为阻碍抗HBV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的重要因素。本文就现有的抗HBV单克隆抗体药物的评价方法和体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徐静宜  高建鹏 《生命科学》2014,(10):1046-1050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一种嗜肝性DNA病毒,感染后可导致急性和慢性肝炎,而慢性感染是导致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的主要病因。在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转录和相关疾病进程中,microRNA(miRNA)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后能引起细胞内microRNA表达谱的改变:一方面,microRNA能促进乙型肝炎病毒的转录和诱导宿主细胞向肿瘤细胞转化;另一方面,microRNA也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包装和复制。重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能影响宿主血清microRNA的表达。因此,这类特殊的microRNA今后可成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疾病诊断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将对乙型肝炎病毒与宿主microRNA之间相互作用及其相关生物学效应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 肝炎病毒 我们对人类疾病了解的进程,不是稳步前进的,而是跳跃式的。一次这样的跳跃就发生在与病毒性肝炎有关抗原初次被鉴定和几乎在同时病毒性肝炎传染到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15年前。自1965年以来,我们对此疾病的了解开始大大地前进了。现在,甲型和乙型肝炎的传染病原已经认识到并特性化了,对甲型肝炎病毒(HAV)和乙型肺炎病毒(HBV)抗原的鉴定也导致了对这些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全S基因疫苗诱导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常见病及多发病.HBV难以清除的原因之一就是机体的免疫功能障碍.目前虽然基因重组HBV表面抗原(HBsAg)疫苗预防HBV感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基因重组HBsAg疫苗主要能诱导特异性体液免疫,不能刺激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近年来发现基因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特别是诱导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优于蛋白、多肽类疫苗,更适应于慢性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治疗[1,2].为了探讨应用HBV基因疫苗预防HBV感染的可能性,本文构建了HBV全S基因和HBsAg基因疫苗,观察和比较了这两种疫苗经肌肉注射接种到Balb/C小鼠体内后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探讨了小儿肝硬化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评价了大宗HBV感染的患儿肝硬化的发病及演变过程。 本研究292例,1—13岁,HBsAg阳性伴转氨酶增高。10例患儿(3.4%)确诊为肝硬化,8例有活动性肝炎的特征。其余者,166例(56%)为慢性活动性肝炎(127例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