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30种复叶耳蕨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复叶耳蕨孢子两侧对称,单裂缝,裂缝长度为赤道轴的1/2~3/4,极面观为卵圆形或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近圆形,大小为(25.45~43.43)μm×(18.09~31.92)μm。(2)复叶耳蕨孢子主要纹饰有:片状、刺状、瘤块状、翅状、脊状、耳状及粗糙7种类型。(3)根据孢子形态特征,对长期存在分类争议的种进行了探讨,并列出基于孢子形态的检索表。结果支持:将灰脉复叶耳蕨处理为西南复叶耳蕨的异名;大姚复叶耳蕨处理为日本复叶耳蕨的异名;镰形复叶耳蕨作为南川复叶耳蕨的异名;钝羽复叶耳蕨和浅裂复叶耳蕨孢子纹饰一致,因此其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2.
鹿角蕨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 植物名称鹿角蕨(Platycerium bifurcatum)。 2 培养材料孢子、幼孢子体。 3 培养条件 (1)孢子繁殖营养液:0.05%~0.1%完全营养液;(2)诱导GOB培养基:MS+6-BA 0.05+IBA 0.05或MS+6-BA 0.01+IBA 0.2;(3)诱导丛芽及继代培养基:MS+IAA0.25;(4)生根培养基:1/2 MS。上述培养基均加琼脂0.7%,食用白糖3%。  相似文献   

3.
利用光学显微镜详细观察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3属3种植物,即耳蕨属的棕鳞耳蕨(Polystichum polyblepharum)、鳞毛蕨属的黑足鳞毛蕨(Dryopteris fuscipes)和鞭叶蕨属的鞭叶蕨(Cyrtomidictyum lepidocaulon)配子体发育过程,记录配子体各发育阶段的特征。结果表明:棕鳞耳蕨、黑足鳞毛蕨和鞭叶蕨的孢子都为单裂缝,孢子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配子体发育类型为三叉蕨型,性器官为薄囊蕨型,成熟原叶体为对称的心脏形,具毛状体;3属的属间差异包括孢子颜色、孢子纹饰、萌发时间、丝状体长度、片状体形状、毛状体和假根等特征,上述特征在属间存在交叉现象,因此,孢子形态和配子体发育特征不能作为区分耳蕨属、鳞毛蕨属和鞭叶蕨属的形态依据。  相似文献   

4.
彩叶凤尾蕨(Pteris aspericaulis)又名三色凤尾蕨,生长在云南南部,它是一种稀有的观赏植物。叶片纵向呈红、白、绿三色条纹,在湿度大、温度25℃以上的条件下,三种色彩更为鲜明(见封四)试验材料为长有孢子束的野生叶片。将叶片消毒,在无菌条件下,将孢子束群盖剥开,取孢子束接人加有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MS培养基中培养,温度25一28℃,光照1。小时,光强500lx。约经3个月时间,抱子萌发并长出假根,逐步长成丝状体。  相似文献   

5.
鳞毛蕨科的孢子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鳞毛蕨科及其相近类群的19属65种的孢子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观察,并对其中12属30种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鳞毛蕨科的孢子左右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近球形,赤道观为肾形,极轴/赤道轴的比值为0.60~0.86;单缝孢,裂缝长度约为孢子全长的1/2~3/4,属中至大型孢子。鳞毛蕨科具有多样性的外壁纹饰:不仅包括刺状、瘤状、颗粒状、脊状、窗孔状、耳状、片状及翅状等几种基本类型,而且还存在一些中间过渡类型。根据孢子形态特征,对本科的属间关系进行了探讨。孢子形态特征的相似性支持假复叶耳蕨属、肉刺蕨属、球盖蕨科与鳞毛蕨属的近缘关系,黔蕨属与复叶耳蕨属间的近缘关系。玉龙蕨属的两个种的孢子纹饰与耳蕨属的部分种一致,支持将玉龙蕨属作为耳蕨属的异名处理。拟贯众属独特的翅状纹饰支持将其从鳞毛蕨科中分离出去。  相似文献   

6.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剑蕨属(Loxogramme)14种植物的孢子形态和表面纹饰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剑蕨属的孢子具有单裂缝和三裂缝两种类型,个别物种具有中间过渡类型。剑蕨属的孢子纹饰为蠕虫状或浅波纹状。经比较发现,具三裂缝孢子的物种通常植株较小,而具单裂缝的种类则通常植株较大。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三裂缝孢子为原始类型,单裂缝孢子为进化类型,因而从孢子形态特征的角度支持剑蕨属为水龙骨科基部类群。  相似文献   

7.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产冷蕨属(Cystopteris Bernh.)8种植物的孢子进行详细的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1)冷蕨属孢子均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但不同种孢子在大小和周壁纹饰等方面均有差异。(2)依据周壁表面纹饰将冷蕨属植物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刺状纹饰(或以刺状纹饰为主),主要有冷蕨(Cystopteris fragilis)、西宁冷蕨(C.kansuana)、膜叶冷蕨(C.pellucida)、藏冷蕨(C.tibetica)、欧洲冷蕨(C.sudetica)和宝兴冷蕨(C.moupinensis);第二种类型是瘤状纹饰,主要有高山冷蕨(C.montana);第三种类型是颗粒状纹饰,主要有皱孢冷蕨(C.dickieana)。依据孢子纹饰的类型支持高山冷蕨作为独立类群,同时发现颗粒状纹饰是皱孢冷蕨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透射电镜对模式植物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孢子囊的早期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蕨的孢子囊是由叶片表皮的原始细胞发育而来,经过横向和纵向分裂形成外套层原始细胞和内部细胞,此过程中各个细胞内线粒体和叶绿体逐渐变大,变发达;之后外套层原始细胞继续纵分裂形成孢子囊壁细胞,内部细胞分裂形成内外两层绒毡层和孢子母细胞,此过程中电子密集物在分裂最为旺盛的细胞内体积最大,数量最多;最后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分孢子,此时可见孢子之间以及孢子与原生质团之间均存在着表面膜.内层绒毡层为周原质团绒毡层,外层绒毡层为腺质型绒毡层.水蕨孢子囊的早期发育属于薄囊蕨型发育.  相似文献   

9.
彩叶凤尾蕨 Pteris aspericaulis Wall var.tricolor Moore.(中国新记录),又名三色凤尾蕨,生长在云南南部,是一种稀有的观赏植物,叶片纵向呈红、白、绿三色条纹,叶片中间部份(包括叶脉)为红色,紧接着为白色,叶边缘部份为绿色,在温度高(25℃以上)温度大的条件下,三种色彩更为鲜明,深受人们喜爱。试验材料为野外采回的长有孢子束群的叶片,将叶片在0.1%升汞溶液中浸10分钟,无菌水冲洗5次,在无菌条件下,将孢子束群的束群盖剥开,取孢子束接入加有细胞分裂条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扫描电镜对国产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 2 属30 种4 变种植物孢子进行了观察。其中凤尾蕨属( Pteris) 29 种4 变种, 孢子三裂缝, 辐射对称; 极面观为钝三角形, 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超半圆形; 孢子极轴长26~54μm, 赤道轴长34~97μm; 外壁厚, 形成孢子表面纹饰的轮廓; 周壁薄, 紧贴于外壁上; 多数种类孢子外壁具沿赤道加厚的赤道环, 孢子表面呈瘤块状、疣块状, 或隆起的脊连成网状或拟网状等纹饰, 有的种类具近极脊和远极脊。凤尾蕨属植物孢子的形态稳定, 种间差异明显, 但孢子形态特征与孢子体的形态特征是不相关的。栗蕨属( Histiopteris) 植物孢子为单裂缝, 两侧对称, 极面观椭圆形, 赤道面观豆形; 孢子极轴长22~23μm, 赤道轴长29~36μm; 周壁很薄, 由外壁形成孢子纹饰的轮廓; 表面呈粗的块状纹饰。从孢子形态上看, 栗蕨属与凤尾蕨属有很大差异, 将其放在一个科中不合适。  相似文献   

11.
新几内亚鹿角蕨的孢子不完全组织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名称:新几内亚鹿角蕨(拟)(Platyceriumwandae)。材料类别:孢子。培养条件:孢子萌发及原叶体发育培养基为1/2MS(大量元素减半):原叶体增殖培养基为1/2MS KT2mg/L,蔗糖浓度为2%,pH5.8,培养温度25℃左右,每天光照16h,光照度2000lx。生长与分化情况:孢子引自德国Aachen高级技术学植物园。接种时,将孢子置于指形管中,用0.1%升汞表面消毒,过滤,无菌水冲洗4~5次,用接种针挑孢子于培养基上,滴无菌水使孢子分布均  相似文献   

12.
剑叶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是凤尾蕨科(Pteridaceae)凤尾蕨属(Pteris)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但是, 目前对其繁殖过程还缺乏了解, 限制了剑叶凤尾蕨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报道了成功地采用混合土培养剑叶凤尾蕨的孢子, 并系统地观察记录其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发育过程。剑叶凤尾蕨的孢子呈褐色, 赤道面观豆形, 极面观三角形, 单裂缝。播种1周左右孢子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 配子体发育为水蕨型。播种3周左右发育为片状体。幼原叶体不对称, 成熟原叶体裸露, 无毛状体, 呈心脏形。播种5周左右开始有性器官出现, 精子器由3细胞组成, 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列细胞组成, 4层细胞高。原叶体受精后1个月内即可观察到从原叶体上生成的幼胚。该研究为园艺学研究提供了用孢子人工繁殖剑叶凤尾蕨的方法, 也为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蕨类植物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戴锡玲  王全喜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1):2210-2216
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产岩蕨科(Woodsiaceae)3属18种植物孢子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孢子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或宽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超半圆形;极轴长32~50μm,赤道轴长43~61μm;外壁表面光滑,由周壁形成孢子表面纹饰的轮廓,根据表面纹饰,孢子可分为5种类型:(1)片状纹饰:周壁表面形成疏密不一的片状褶皱,并连成网状;(2)脊状纹饰:周壁表面形成脊状褶皱,并连成网状;(3)翅脊状纹饰:周壁表面具脊状褶皱,并连成网状,脊的顶端具流苏状不明显的低翅;(4)翅状纹饰:周壁外层形成翅状纹饰,翅的边缘较薄;(5)丝毛状纹饰:周壁结构疏松,由细丝交织成立体网状。上述孢粉学特征表明,岩蕨科是一个自然的类群,其3属的亲缘关系较近,都是岩蕨科的合理成员。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光学显微镜详细观察了叉蕨属(Tectaria)下延叉蕨(Tectaria decurrens)和芽胞叉蕨(T.fauriei)的配子体发育过程,记录了配子体各发育阶段的特征。结果表明:(1)下延叉蕨和芽胞叉蕨的孢子均为单裂缝,具周壁,由周壁形成纹饰,孢子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豆形或肾形。(2)孢子萌发方式为向心型。(3)原叶体发育方式为三叉蕨型。(4)成熟原叶体心脏形,两翼向斜上方扩展。(5)均具单细胞和多细胞毛状体,在丝状体或片状体阶段出现。研究认为,从配子体发育角度看,叉蕨属是较进化的陆生真蕨类;毛状体的类型、位置和出现时间等特征在叉蕨属种间存在差异,可作为该属种间分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剑叶凤尾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开梅  石雷  李东 《植物学通报》2005,22(5):566-571
剑叶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是凤尾蕨科(Pteridaceae)凤尾蕨属(Pteris)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但是,目前对其繁殖过程还缺乏了解,限制了剑叶凤尾蕨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报道了成功地采用混合土培养剑叶凤尾蕨的孢子,并系统地观察记录其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发育过程.剑叶凤尾蕨的孢子呈褐色,赤道面观豆形,极面观三角形,单裂缝.播种1周左右孢子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配子体发育为水蕨型.播种3周左右发育为片状体.幼原叶体不对称,成熟原叶体裸露,无毛状体,呈心脏形.播种5周左右开始有性器官出现,精子器由3细胞组成,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列细胞组成,4层细胞高.原叶体受精后1个月内即可观察到从原叶体上生成的幼胚.该研究为园艺学研究提供了用孢子人工繁殖剑叶凤尾蕨的方法,也为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蕨类植物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苏铁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无机培养基培养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 (Hook.)J.Sm.)的孢子,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其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形态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孢子褐色,单裂缝,具周壁,稍褶皱.接种3 d左右孢子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原叶体发育类型为槲蕨型(Drynaria Type).接种15 d左右发育为片状体.接种25 d左右发育为成熟原叶体,呈心形,其翼面和翼缘均分布有毛状体.精子器由3细胞构成,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列细胞组成,4~5层细胞高.  相似文献   

17.
药用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Ching)配子体发育周期短而迅速,是一种研究蕨类配子体世代的生理生态和分子生物学等特征的理想试验材料.本文采用原生境腐殖土培养方法对乌蕨的孢子进行人工培养,观察并记录其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过程.结果表明:乌蕨孢子呈黄色,单裂缝,二面体形;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丝状体4~6个细胞,有时具二叉分枝.片状体为长楔形,达6~8个细胞宽.成熟的原叶体为对称心形,裸露,发育为槲蕨型(Drynaria-type),并且具备一定的营养繁殖能力.原叶体上的假根为单细胞且不含叶绿体.精子器为盖裂开放,颈卵器短而直立.利用孢子培养的方法对乌蕨种苗进行人工繁殖,将为保护性开发利用这一重要药用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隶属于水蕨科(Cer- atopteridaceae)水蕨属(Ceratopteris),为一年生多汁淡水生草本蕨类。采集水蕨成熟孢子,按常规方法将其接种到改良knop's液体培养基中,置于人工培养箱中培养。培养条件为全天光照,光照强度约2000 lx;湿度约为60%~70%。  相似文献   

19.
更正     
铁线蕨(Adiantumraddianum)成熟孢子孢子萌芽和原叶体发育培养基:(1)1/2MS+6-BA0.3mg·L-1(单位下同);(2)1/2MS+6-BA2+NAA0.2。孢子体形成和增殖培养基:(3)3/4MS+6-BA0.5+NAA0.2。生根培养基:(4)1/2M S+IBA1+C0.1。上述培养基均加3%白砂糖、0.5%卡拉胶,pH5.8。培养温度为(25±2)℃,光照时间8 ̄10h·d-1,光照度约3000lx。取带成熟孢子的铁线蕨叶片,用自来水加少量洗衣粉冲洗干净。然后在超净台上,先用70%酒精浸泡10s,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2%次氯酸钠浸泡15m i n,无菌水冲洗5次。消毒后,刮取孢子或将整片带孢子的叶片直接放入培养基(…  相似文献   

20.
在液体培养基条件下对中国产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L.)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乌毛蕨的孢子为两面体型,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豆形,周壁具脊状褶皱;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原叶体发育为三叉蕨型,成熟原叶体为对称的心脏形。经比较分析,蕨类植物孢子繁殖时采用混合土培养较适宜;液体培养基和混合土在研究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时同样具有可行性。孢子形态和配子体发育的观察结果表明,乌毛蕨是蕨类植物中较进化的种类;乌毛蕨科与鳞毛蕨科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