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狄少杰  刘凌云 《遗传学报》1992,19(3):212-220
应用IdU-毛玉米油体内SCE技术,以不同剂量的典型诱变剂MMC和CP对70尾黄鳝的脾、肾、血淋巴细胞进行了体内诱发SCE敏感性测试。结果:三种细胞的染色体SCE自发频率均较低,不同剂量MMC和CP诱发黄鳝三种细胞SCE频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诱变剂剂量与诱发SCE频率呈线性关系。三种细胞染色体SCE对MMC和CP的敏感性次序为肾>脾>血淋巴细胞。与几种鱼和其它动物比较,黄鳝三种细胞的SCE自发频率均较低,对MMC和CP诱发SCE的敏感性均较高,因此认为黄鳝可作为较理想的体内SCE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4例着色性干皮病病人和3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经紫外线照射和/或丝裂霉素C处理诱发SCE的观察结果。经紫外线照射的3例着色性干皮病病人淋巴细胞的诱发SCE频率比未照射的自发SCE频率均有显著增高(P<0.01),而正常人的淋巴细胞经紫外线照射诱发的SCE频率与未照射的自发SCE频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经丝裂霉素C处理的2例着色性干皮病病人和1例正常人淋巴细胞的诱发SCE频率比未处理的自发SCE频率均有明显增加,但病人的增加幅度显著大于正常人(P<0.01)。结果表明,这4例着色性干皮病病人都存在着DNA切除修复功能缺陷。此外,还发现分离淋巴细胞的自发SCE频率比微量全血培养的显著地高(P<0.01)。  相似文献   

3.
草鱼体内肾细胞姐妹染色单体分化及交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确立了一个以草鱼体内肾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为指标的检测环境诱变或致癌物质的短期试验系统。采用硫堇-UV-Giemsa染色法,分析了草鱼体内肾细胞的SCD-2(注射BrdU后第二个细胞周期的中期分裂相的SCD)频率和SCE频率。用500微克/克体重BrdU体内标记5天,草鱼肾细胞SCD-2频率为8.58±0.22%;SCE频率为3.05±2.523 SCE_5/细胞。以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作为阳性对照,分析了化合物亚硝基胍(N-methyl-N~1-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和农药叶蝉散(Mipc)诱发SCE的能力。这项工作在评价水质污染方面将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A9株,滴度为TCID_(50)10~(-5)/0.1ml,加入10名健康人外周血,作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和染色体畸变的检测。每份血分对照组(不加病毒悬液)和A、B、C实验组(根据加不同病毒量而分)。其结果:一、SCE频率,实验组A(8.9±0.19)、实验组B(9.9±0.2)、实验组C(11.6±0.22)与对照组(6.57±0.15)比较,A、B、C、实验组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A、B、C三个实验组比较,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二、染色体畸变,A、B、C三个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用EHFV HA 108株,ID_(50)10~(-6)/0.02ml接种2—5日龄大白鼠脑内,15天后颈动脉放血处死,取骨髓细胞培养,另取幼大白鼠骨髓细胞培养作对照,检测SCE和染色体畸变。结果:一、SCE频率,实验组(9.8±0.35)高于对照组(5.4±0.19),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二、染色体畸变,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以上两个实验结果表明,EHFV作用于细胞,无论是在机体或试管内,都引起SCE频率增高,即EHFV促使DNA产生初级损伤,但不致染色体畸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和小鼠骨髓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率两个指标,测定大蒜匀浆滤液(GJ)对环磷酰胺(CP)诱变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用GJ灌胃处理小鼠能降低CP(30mg/kg)诱发的微核率,差异极显著(P<0.01)。用GJ处理小鼠,除了CP高剂量(30mg/kg)外,CP中和低剂量(3mg/kg和0.3mg/kg)所诱发的SCE率均受到抑制,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大蒜有较强的抗诱变能力,具修复染色体损伤和DNA错误复制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陈少华 《遗传》1992,14(2):16-17
本文以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和小鼠骨髓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率两个指标,测定大蒜匀妮滤液(GJ)对环磷酸胺(CP)诱变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用GJ灌胃处理小鼠能降低CP(30mg/kg)诱发的微核率,差异极显著(P<0.01)。用GJ处理小鼠,除了CP高剂量(30mg/kg)外,CP中和低剂量(3mg/kg和0.3mg/kg)所诱发的SCE率均受到抑制,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大蒜有较强的抗诱变能力,具修复染色体损伤和DNA错误复制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三种抗寄生虫药物在体外经大鼠肝脏微粒体酶系(S-9组分)活化后,诱发人体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的作用。环磷酰胺需先经活化后才能提高SCE频率,以此为指标鉴定了本实验所用的S-9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含硝基呋喃环的呋喃类药物——呋喃丙胺和M-170诱发的SCE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具有诱变性;同时,呋喃丙胺需经过S-9活化后才表现出诱发SCE的能力。抗血吸虫药物吡喹酮不论是否经S-9活化,都不提高SCE频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不同年龄中国仓鼠各种组织的体外培养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细胞的自发SCE频率与动物年龄无关,相同组织细胞经MMC处理后,老龄仓鼠SCE频率比幼龄仓鼠SCE频率明显低。心脏和皮肤细胸的SCE频率高于肺和尾的SCE频率。  相似文献   

9.
冯宝章  张云华 《遗传》1981,3(3):5-7
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可作为研究DNA 损伤的一个细胞遗传学指标,但是在正常情况 下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断裂的出现率并不高,而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简称SCE)频率则较高,因 而后者是研究染色体稳定性的一个较好指标。 丝裂霉素(MMC)是一种强的致突变和 致癌剂[2],同时又是强的SCE诱发剂。  相似文献   

10.
细胞对DNA损伤进行精确、高效修复的机制被称为DNA损伤应答机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DNA损伤修复机制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当细胞遭遇到DNA损伤时,PCNA通过泛素化及类泛素化的翻译后修饰对DNA修复过程进行调控。本文重点阐述DNA损伤修复的不同方式,以及泛素/类泛素化相关蛋白参与调控DNA损伤修复过程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DNA损伤修复与机体的衰老和发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为研究DNA修复蛋白的缺失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热水浸提法提取姬松茸菌丝体多糖,每天以10mg/(kg bw)和20mg/(kg bw)两种剂量对小鼠进行灌胃,连续15d.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P),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法和姐妹染色体交换(SCE)分析法,研究Ab-Mp对染色体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Ab-Mp降低了CP损伤后彗星细胞的比例,缩短了彗星尾长;降低了CP损伤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Ab-Mp对环磷酰胺诱发的DNA损伤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血液淋巴细胞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刺激条件下的细胞周期动力学及丝裂霉素C(MMC)诱发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用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方法确定细胞的分裂次数。实验结果表明,中华大蟾蜍血液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2天后出现第二次分裂细胞,3天后达峰值(占分裂细胞中期相的38.9%),此后,其百分比逐日下降,培养后4天出现第三次分裂细胞,第5天出现第四次分裂细胞。Brdu浓度在8—24μg/ml范围内对SCE本底无影响。6ng/ml MMC所诱发的SCEs比对照组高3倍以上,说明中华大蟾蜍对MMC的诱变作用相当敏感。  相似文献   

13.
机体细胞在多种化学物质和内外环境不断攻击下会诱发DNA损伤。为了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细胞内拥有一系列完善而精确的细胞应答机制来保护基因组DNA的完整性。细胞首先通过DNA损伤检测点,然后通过一系列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启动细胞周期阻滞,进而介导细胞修复或凋亡。大量研究表明泛素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参与调控了多种细胞生理过程。近期研究表明,DNA损伤导致复制应激可诱发PCNA的翻译后泛素化修饰,泛素化修饰的PCNA可能参与了多种DNA损伤应激过程,影响细胞选择不同的DNA损伤应答途径,导致细胞截然不同的转归。因此,更好地了解PCNA泛素化的作用及其影响DNA损伤应答通路可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细胞如何调控异常的DNA代谢过程和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机体细胞在多种化学物质和内外环境不断攻击下会诱发DNA损伤。为了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细胞内拥有一系列完善而精确的细胞应答机制来保护基因组DNA的完整性。细胞首先通过DNA损伤检测点,然后通过一系列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启动细胞周期阻滞,进而介导细胞修复或凋亡。大量研究表明泛素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参与调控了多种细胞生理过程。近期研究表明,DNA损伤导致复制应激可诱发PCNA的翻译后泛素化修饰,泛素化修饰的PCNA可能参与了多种DNA损伤应激过程,影响细胞选择不同的DNA损伤应答途径,导致细胞截然不同的转归。因此,更好地了解PCNA泛素化的作用及其影响DNA损伤应答通路可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细胞如何调控异常的DNA代谢过程和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蚕豆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试验将蚕豆主根浸在BrdUrd(100μM)+FdUrd(0.1μM)+Urd(5μM)溶液中17小时(黑暗中),然后转入dThd(100μM)+Urd(5μM)溶液中19小时(黑暗中)。秋水仙素前处理。固定后酶解压片,冰冻法分离盖片与载片。水合作用后用RNase处理1小时。再在UV照射下以Hocchst 33258溶液处理1小时。2×SSC 80℃温育1小时。 10%Giemsa染色。此法能获得良好的单体差别染色效果,清楚地显示出蚕豆的SCEs。 SCEa在蚕豆各对染色体上的分布除在副缢痕附近外,其分布频率与染色体长度成正比,出现的位置是随机的。副缢痕附近SCEs频率较高,且见到不均等交换现象。推测副缢痕附近异染色质的DNA重复序列可能是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染色单体不均等交换而逐渐形成。 化学诱变剂EMS对SCE频率有强烈的诱发作用,即使剂量很低(0.01%,25℃,15min)也能显著提高SCE频率。为此可以期望,以植物为材料利用SCE也能作为检测诱变因素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6.
多种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可诱发细胞DNA损伤,损伤后DNA损伤位点被相关损伤感受器识别,激活相应的修复通路进行DNA修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NA甲基化状态、蛋白翻译后修饰、染色质重塑、miRNA等修饰方式参与了DNA的损伤修复。文章通过不同损伤修复通路中这些修饰的特点,阐述表观遗传学改变在DNA损伤修复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30例HBs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患者子女、2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和3例儿童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的观察结果,表明:(1)HBs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SCE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高度显著(P<0.01);(2)患者发病后出生子女的SCE率明显高于发病前出生子女和正常儿童对照组,差异也非常显著(P<0.01);(3)在患者发病后出生的子女中,母亲发病后与父亲发病后出生的、母亲妊娠期与非妊娠期发病出生的,双亲一方发病后出生的双胞胎与非双胞胎,SCE平均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都明显高于患者发病前出生子女的SCE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8.
颜永杉  习霞辉  钱进 《遗传》1984,6(1):39-42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反映了正在进 行复制的染色体同位点上DNA分子之间交换 的频率。一般来说,生物体或培养的细胞周围 环境的微量有毒物质或致癌因素(包括物理、化 学和生物因素)可明显地提高SCE频率,例如 丝裂霉素可使人细胞的SCE频率提高到100 SCE/细胞,但此时仅有很少数的染色畸变发 生[4,141,因此SCE可作为致变性分析[201以及有 关遗传性疾病诊断[s1的一个敏感指标。多年来, 人们对诱发SCE形成的多种因素进行了研究, 但SCE形成的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191。这里 值得注意的是Braynt等(1977)",和Alhadeff等 (1980)[x1关于细胞存在有控制SCE形成的系 统的报道,他们分别用人的正常细胞和中国仓 鼠细胞株与SCE频率非常高的Bloom细胞融 合,使Bloom细胞的SCE频率恢复到正常值。 他们认为自发SCE频率高应是细胞丧失正常 功能的结果,用种间体细胞杂交可实现这种缺 陷的互补,并且有几个遗传系统共同控制着细 胞SCE的产生。本文报道通过小鼠细胞与中国 仓鼠二倍体细胞杂交降低小鼠癌细胞自发SCE 频率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丝裂霉素C(MMC)是一种抗癌的双功能烷化剂,能诱发染色体畸变和使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率显著增高,本实验以弥猴为实验材料,探讨强烈致癌因子黄曲霉素D(AFB_1),乙型肝炎病毒(HBV)和MMC在诱发SCE时的相互关系。 四只2—3年龄的猕猴(Macaca mulatta),一只雄性猕猴按公斤体重100微克剂量肌肉注射AFB_1(溶剂为二甲亚砜),另一只雄性猕猴静脉注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0.2毫升。半个月后再次静脉注射患者的全血0.5毫升。一只雌性猕猴在注射AFB_1后再按上法注射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和全血。另一只雄性猕猴为对照。最后一次注射的次日,抽取静脉  相似文献   

20.
5-溴脱氧脲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能够代替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掺入DNA,使姐妹染色单体分色,计算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率,可以估计DNA的损伤。因而,近年来已广泛地应用SCE测定各种诱变因子的活力。但是研究BrdU本身诱变活力的报道不多,且多是离体的研究,体内实验很少。目前国内尚无类似的报道。 本文以我国特产仓鼠为实验材料,采取一次性腹腔注射BrdU活性炭悬浮液方法,研究不同剂量BrdU对仓鼠骨髓淋巴细胞SCE频率、染色体畸变率、分裂指数、细胞增殖周期以及对姐妹染色单体分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