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香蕉属于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属(Mu-sa),原产于印度。在我国南部、印度、马来亚等地栽培巳有悠久的历史。香蕉的果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蛋白质、淀粉、糖等营养物质。除生食外,还可加工酿制香蕉粉,香蕉干,果子露,香蕉酒等。香蕉的假茎,含有坚靱的组织,可织布或编绳,又可造纸。香蕉的叶片生长得又长、又大、又绿,如种在房前屋后,既可增加家庭经济收益,又可供观赏。香蕉性喜温暖多湿、冬季无霜的气候,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5-30℃,在13℃以下,就抑  相似文献   

2.
<正> 预测是回归方程的一项重要的应用,评价一个经验回归方程的好坏,一个常用的重要标准就是看由它所作的预测的精度如何。因为在线性回归前提下,经验回归方程的形状,取决于选择的自变量,以及回归系数的估计方法。Hoerl和Kennard提出的岭回归(Ride Regression)与最小二乘法相比,其变量的选择,回归系数的估计及回归效果均令人满意。本文利用岭回归分析法从多元共线性的变量中,选择最佳的因子来建立水稻三化螟第二代螟害白穗率的预测方程,其结果要比多元回归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正> 荣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西南边缘,年均温17.8℃,水稻安全生长期约200天,种双季稻热量不足,后季产量不高、不稳,种一季稻,约有60天时间不能利用。为了充分利用温、光条件增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制度下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及螟害枯心苗发生规律特征,以期为指导预警监测和制定防控措施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自然种群接虫方法,定期调查不同植期、不同品种螟害枯心苗,对螟虫种群结构、枯心苗苗龄及螟虫幼虫龄期特征、枯心苗动态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水田蔗区以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为主,伴有少量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旱地蔗区以大螟为主,伴有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和极少量黄螟。甘蔗低苗龄时,枯心苗中2龄幼虫数量最多,随着苗龄的增加,枯心苗中3龄、4龄等幼虫逐渐增多。其中,大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6~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4龄为多;黄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4~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5龄为多;二点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5~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4龄为多。不论水田旱地,甘蔗苗期螟害枯心苗均会出现波动,但水田蔗区较旱地蔗区波动小。【结论】不同种植制度螟虫种群结构不同,不同螟虫和甘蔗品种影响枯心苗特征及其发生动态。  相似文献   

5.
利用广西45个农业病虫测报站1988—2012年稻飞虱发生等级及1987—2012年气象要素、大气环流特征量等资料,采用模糊聚类分析、BP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将广西早稻稻飞虱发生等级分为桂东、桂西南和桂西北3个区域,分别对各区域稻飞虱发生等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各区域稻飞虱发生等级与气象要素及大气环流密切相关,冬春季气温高、雨日多、湿度大、光照少等因素均利于稻飞虱发生,副热带高压、印缅槽和西南气流等均对稻飞虱发生等级有影响;各区域稻飞虱发生等级序列从冬春季气象要素、大气环流特征量中选择初选预测因子,对初选预测因子作EOF展开构造综合预测因子,分区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交叉检验表明,3个区域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平均拟合绝对误差比逐步回归模型分别小0.07、0.1和0.02,2011、2012年独立样本预测试验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逐步回归模型的实际预测绝对误差为0.42和0.5,可见稻飞虱发生等级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比传统逐步回归模型有更好的拟合和预测效果,为稻飞虱与气象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心理学家的主要研究方向。文章对近十几年国内外的学业成绩相关因素和预测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加深了我们对学习过程活动的理解。同时,作者也提出了新的预测学业成绩的方法及其可行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县位于江西省的西北部,锦河上游,四周群山环抱,历年来主要盛产稻谷。为了进一步摸清水稻栽培制度和栽培技术对水稻螟虫猖獗的影响,几年来我站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座谈访问,分述如下几个问题: 一、栽培制度对螟种的影响 我县境内地势较为复杂,既有平原,又有丘陵,也有山区,而栽培制度也颇为复杂。解放以后,栽培制度  相似文献   

8.
古秋娥  王家林 《蛇志》2008,20(1):13-17
目的 研究广西人群中亚健康的分布情况,并探讨亚健康的标准.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广西人群亚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对广西学生、教师、社会人群和农村人群进行调查.结果 (1)广西不同人群间在总体、生理、心理和生活习惯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社会适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农村人群亚健康情况最严重.(2)不同性别人群间仅生理方面女性比男性亚健康情况严重.(3)不同民族人群间亚健康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不同婚姻状态人群间在总体、生理、心理和生活习惯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1);社会适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离婚者最严重.(5)不同职业人群间在总体、生理、心理和生活习惯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1);社会适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商人亚健康情况最严重,农民次之.(6)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间在总体、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生活习惯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在总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小学文化程度者最严重,在生活习惯方面研究生最严重.(7)不同目前状态人群间在总体、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生活习惯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和P<0.05),其中待业和下岗者最严重.(8)以不同人群亚健康问卷得分大于其相应的第95%位数数值作为标准判定亚健康.结论 应针对广西人群中亚健康分布情况开展亚健康教育,提出了广西不同人群的亚健康标准.  相似文献   

9.
苏静  魏新田  魏修山 《昆虫知识》2008,45(2):287-289
针对所谓抗性棉铃虫防治不易问题,通过观察、试验发现与喷药防治时间选择有关。提出在傍晚露水下来后喷药最佳,比中午高温时喷药及日落后喷药防效分别提高87%及75.9%。  相似文献   

10.
基于SVM 的药物靶点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基于已知药物靶点和潜在药物靶点蛋白的一级结构相似性,结合SVM技术研究新的有效的药物靶点预测方法。方法:构造训练样本集,提取蛋白质序列的一级结构特征,进行数据预处理,选择最优核函数,优化参数并进行特征选择,训练最优预测模型,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以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蛋白质为预测集,应用建立的最优分类模型对其进行潜在药物靶点挖掘。结果:基于SVM所建立的最优分类模型预测的平均准确率为81.03%。应用最优分类器对构造的G蛋白预测集进行预测,结果发现预测排位在前20的蛋白质中有多个与疾病相关。特别的,其中有两个G蛋白在治疗靶点数据库(TTD)中显示已作为临床试验的药物靶点。结论:基于SVM和蛋白质序列特征的药物靶点预测方法是有效的,应用该方法预测出的潜在药物靶点能够为发现新的药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962—1963年对不同类型田和不同水稻生育期的三化螟第1—4代各虫期进行解剖,研究其生殖系统,得出如下结果: 一、三化螟雌、雄生殖系统的发育,在一龄幼虫期体内腹部第五节背血管两侧就出现了卵巢或睾丸各一个,随着龄期的增加,卵巢或睾丸的体积逐渐增大。雄蛹的初期,左右睾丸仍然分开。化蛹末期两睾丸愈合包被在一层围膜内,同时,输精管、复射精管和附腺发育完成。成虫期除全部发育完成外,睾丸内并有精细胞和精子出现。雌蛹的初期,左右卵巢的分隔比较明显,包被在一层围膜内。化蛹中期,每边卵巢已分成四根卵巢管,而顶端仍包在膜质囊内。化蛹末期膜质囊消失,各卵巢管顶端出现端丝,在下端有成熟的卵,同时,输卵管、受精囊、贮胶囊、交配囊等都发育完成。成虫期内部生殖系统发育更完善,卵巢管有8根或6根,卵巢管的三分之二处充满了成熟的卵。 二、雌、雌幼虫的卵巢或睾丸的发育因不同类型田和水稻不同生育期而异。越冬代♀、♂幼虫9—10月取食开花的一季晚稻,和幼穗分化、抽穗及开花期的连作晚稻,其六龄幼虫卵巢或睾丸的发育比第3代同龄期雌、雌幼虫取食分蘖期和拔节期的一季晚稻,其卵巢或睾丸要大,这可能是与水稻生育期所含氮、醣营养物质比例不同有关。在晚稻生育初期氮代谢占主要地位,第3代幼虫期的食料内氮化合物多于醣,可能不适于螟虫的卵巢或睾丸的发育。在晚稻幼穗分化至抽穗开花乳熟期含醣量多于含氮化合物,在越有代幼虫期取食醣多的食物可能有利于卵巢或睾丸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为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解放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对害虫防治工作毫不重视,三化螟的为害常达20—3O%,甚至更高。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它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使其为害大为降低。但由于长期使用某些杀虫药剂易于引起害虫发生抗药性,故有必要合成和筛选更多的高效低毒的新农药,以及研究生物防除等其他途径来防治三化螟。在进行这些研究中,用人工饲料在室内连续饲养三化螟,以大量提供标准的试验材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Bottger(1942),Beck、Lilly和Stauffer(1949),Beck和Stauffer(1950)成功地用人工饲料饲养玉米螟。Koyama等(1951)和Ishii(1952)改进了Beck的人工饲料并用来饲养二化螟。但就三化螟来说,由于它的食性单纯和生活条件的要求特殊,一直未能用人工饲料成功地饲养一个世代以上(Ouye,1971)。我们从1970年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73年获得初步结果(郑忠庆、林爱莲,1973)。1974年又在1973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某些饲养条件和连续饲养的可能性,目前已经连续饲养到第五代幼虫。本文报道这些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一)二化螟在江苏省中粳区、沤田区及晚粳区为害严重,大部分枯心苗均为其造成。白穗中幼虫数目相当高,最多一株有137头。 (二)二化螟的发蛾期,一般来讲,第一代盛发期约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盛发期约在8月中、下旬。根据观察记载资料,望亭一带,1952年、1953年均在9月中、下旬又起高峰,可能有不完全第三代的出现。 (三)试验记录中指出,人为的移栽对蚁螟的生存,有抑制作用。在栽培制度上,应控制第一代蛾螟卵盛孵期,在秧田内进行。以期达到水稻少受二化螟的为害。 (四)水稻受二化螟为害后,除造成枯心苗白穗外,并造成有虫株。其百分率最高占14.5%。有虫株穗与健穗,穗重相差0.46克。千粒重最高相差3.09克。 (五)在稻根稻草中,二化螟越冬比例,稻根为43.41%,稻草为56.59%。 (六)在不同播种期;移栽期各处理间,受二化螟为害,差异显著。望亭一带适宜播种期、移植期,以5月25日播种,6月28日移栽为最佳。 (七)第一代螟卵之寄生率平均为25.46%。寄生蜂种类有:(1)日本赤眼蜂,(2)稻螟黑卵蜂。 (八)在防治上,除运用行之有效的治螟办法,如秧田捕蛾采卵、点灯诱蛾、剪除枯心苗和白穗、保护寄生蜂、处理稻根外,在栽培制度上,如何利用适宜播种期,减轻或免除二化螟灾害,为今后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二化螟饲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7,他引:36  
植食性昆虫的人工饲养,近年来日益引起重视,根据 Singh(1977)的总结,约有 754种重要害虫可用人工饲料饲养,而有些种类已达到大量生产应用的水平。人工饲养主要根据两方面的需要:一是用来研究基础理论课题,如研究昆虫的营养生理、昆虫生态、昆虫毒理等;二是用来研究害虫的防治与益虫的利用,如研究杀虫剂、不孕剂、昆虫激素、性诱剂、辐射不育,或培养害虫的天敌等;都需要不受地区或季节的限制而获得大量标准化的试虫。  相似文献   

15.
三化螟性信息素的研究Ⅰ.求偶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家纬 《昆虫学报》1988,(1):110-112
目前已被鉴定出化学结构的螟蛾科性信息素近20余种,而有关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的性信息素研究,仅Ahmad(1977)报道了三化螟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位于第8和第9节节间膜处,尚未见其它报道。 国内外曾有许多研究组对三化螟性信息素进行研究,但均未获得具引诱活性的粗提物。本项研究旨在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将分题发表。  相似文献   

16.
张坚  尹汝湛 《昆虫学报》1991,34(2):244-247
尹汝湛(1988)报道短的光周期是诱发广州地区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nlas(Walkef)滞育的主要因子。作者进一步就该地区三化螟进行了两项试验:(一)光周期反应的感应虫期的测定;(二)温度对光周期诱发滞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粟灰螟以幼虫为害。早期为害谷子幼苗,钻进髓部,破坏生长点,造成枯心,以致全株生机停顿,枯萎而死。在有分蘖品种,分蘖虽可照常生长,但产量也不免减低。後期在茎内蛀食,但此时谷子已经抽穗,养分仍可经由茎外部导管向上输送,无白穗现象,为害远不如早期的严重。  相似文献   

18.
林郁 《昆虫学报》1962,(3):305-308
三化螟向为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主要敌害。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泛开展了治螟运动,取得了辉煌成绩,在水稻保产上起了巨大作用。但是,1961年的螟虫还是十分猖獗,损失较重,因而说明螟害的威胁尚未完全消除,有必要进一步总结治螟方法,改进治螟策略,才能确保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9.
房天来 《昆虫学报》1977,(4):426-430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接虫试验,证实排水晒田的治蝗效果和增产作用比较显著:排水晒田的枯心率,平均3.16—3.50%;经常深灌的枯心率,平均7.18—8.02%。排水晒田的稻株比经常深灌的稻株,平均增产27.0%。木文从诱集成虫产卵、对幼虫的抗性和对蝗虫为害后的补偿作用等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中二化螟的发生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是湖南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虫口上升快,危害重,部分地区的发生量超历史纪录,并且由以前主要危害早稻,现在也成为晚稻的主要害虫。这种崛起的主要原因,各地都认为与杂交水稻的发展与迟熟早稻的扩种有着密切关系。为了探索该虫在杂交水稻上的发生、危害及其生物学特性,为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1978—1981年我们在长沙地区并与省内部分县有关单位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除进行室内观察外,并以环境和栽培措施相同的常规水稻为对照,现整理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