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三阳 《生态学报》1982,2(2):147-150
在小兴安岭原始林内和采伐迹地上,发现以下几种球蚜:落叶松球蚜(Adelges laricisVall.),落叶松绿球蚜(Sacchiphanles viridis Ratz.)、落叶松红瘿球蚜(S. rosegallis Liet Tsai)、冷杉球蚜(Aphrastasia pectinatae Chol.) 以及红松球蚜(Pineus cembraepinilcoreanus Zhang et Fang),它们在林内分布和大量发生,其原因除了针叶树种类和树木  相似文献   

2.
利用异色瓢虫防治球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兴安岭南坡带岭林区及苗圃的幼苗、人工幼林受红松、落叶松球蚜危害较重。为了保护食蚜蝇、食蚜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冠部6种病虫生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落叶松落叶病、枯梢病、褐锈病、兴安落叶松鞘蛾、落叶松球蚜、大蚜同为落叶松冠层的主要病虫害,但各具不同的生态位.不同害虫( 包括虫态) 、病害对落叶松冠层的作用时序均具交错出现、相互回避的现象.对生态环境亦各有不同选择,鞘蛾和球蚜大都喜于平坦、阳坡的林分,林分郁闭度0 .8 ~0 .5 为宜,尤以鞘蛾更喜于林缘和林分的天窗.通过对病虫害的综合作用研究,从落叶松生长期6 种病虫作用生命表中得知,自5 月下旬至7 月上旬,落叶松冠层中以害虫危害为主,自7 月下旬病害加入,使林木受害逐渐加重.仅有3 种害虫危害时,生命表中Kx 值为0 .016 ~0 .0197 ,病害加入后Kx 值增至0 .124 ,9 月7 日Kx 值达0 .26 .3 种病害的大量失叶时间为8 月,可连续影响3 年生长,影响最大者为第2 年,鞘蛾在5 月造成大量失叶.  相似文献   

4.
斑翅肩花蝽Tetraphleps galchanoides Ghauri是铁杉球蚜Adelges tsugae Annand (hemlock woolly adelgid) 的重要天敌昆虫。在云南省兰坪县天生桥林区通过实验室和林间的饲养观察与测定、林间线路调查等方法, 研究了斑翅肩花蝽的生物学特性、生境及食性选择,并描述各虫态形态特征。斑翅肩花蝽在该林区一年发生2代, 无世代重叠, 寿命长。第1代(5月下旬至10月下旬)卵期13.8±1.6 d,若虫期97.6±7.4 d,成虫期55.2±4.7 d;第2代(11月中旬至翌年4月下旬)卵期11.3±1.1 d,若虫期105.7±8.5 d,成虫期60.4±5.3 d。若虫共5龄,以5龄若虫在云南铁杉Tsuga dumosa枝条树皮裂缝下或枯枝落叶层内越冬。雌雄成虫性比8.5∶1,雌雄成虫飞行缓慢,其飞行活动主要受到交尾、产卵、捕食铁杉球蚜补充营养的影响,多在树冠下层活动。该林区的斑翅肩花蝽最适生境选择: 海拔为2 851~2 980 m,云南铁杉密度为13.3~15.5株/100 m、郁闭度为0.61~0.70。以寄主铁杉球蚜及附近常见的冷杉球蚜Aphrastasia pectinatae (Cholodkovsky)、华山松球蚜Pineus armandicola Zhang和落叶松球蚜Adelges laricis Vall为食物进行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斑翅肩花蝽对这4种球蚜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最喜好捕食铁杉球蚜,可成为生物防治铁杉球蚜的主要天敌之一。  相似文献   

5.
李茜  刘增文  米彩红 《生态学报》2012,32(19):6067-6075
通过采集树木枯落叶与土壤进行室内混合分解培养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常见的樟子松和落叶松与其他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存在的相互作用,从而为不同树木种间关系的探索和该地区人工纯林的混交改造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12种枯落叶单一分解均明显提高了土壤脲酶(54%—110%)、脱氢酶(85%—288%)和磷酸酶(81%—301%)活性以及有机质(29%—55%)和碱解N(12%—49%)含量,但对土壤速效P含量和CEC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综合而言,樟子松分别与白桦、刺槐、白榆、柠条和落叶松枯落叶混合分解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中存在相互促进作用,而分别与小叶杨、沙棘、紫穗槐、侧柏和辽东栎枯落叶混合分解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中存在相互抑制作用;落叶松分别与刺槐、白桦、小叶杨和紫穗槐枯落叶混合分解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中存在相互促进作用,而分别与柠条、侧柏、辽东栎、沙棘、油松和白榆枯落叶混合分解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中存在相互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四川球蚜科二新种及一新亚种(同翅目:球蚜总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四川宝兴球蚜科二新种及一新亚种。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文内所用量度均为毫米。 蜀云杉松球蚜Pineus sichunanus Zhang,新种(图1—19) 越冬停育型成蚜 体长1.8,体宽1.4。活时黑褐色,厚被蜡丝。触角长0.127,Ⅰ—Ⅲ长:0.035,0.025,0.067;Ⅲ毛长为Ⅲ宽的1/6,顶端有毛3或4根,其中一根最长为Ⅲ宽的0.28。体背有骨化蜡片,蜡孔小圆形,孔径为小眼面的1/3,头部有12个大小蜡孔群,各由5—120蜡孔组成;前胸有30—34个蜡孔群,各由20—100余蜡孔组成,腹节Ⅰ—Ⅵ各有缘蜡孔群2—4对及中侧群4—8对,Ⅶ只有缘群1对,各由4—50蜡孔组成。腹部背片Ⅰ—Ⅳ各有中毛2根,Ⅴ与Ⅵ各6—8,Ⅶ4—6根,Ⅳ与Ⅴ各有刺状缘毛1—3对,Ⅵ4—5对,Ⅶ7—9对,毛长为触角Ⅲ宽的1/3。  相似文献   

7.
球蚜科分类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球蚜科是蚜虫类的一个重要类群,包括多种林业害虫和检疫害虫,本文从形态特征、生活史、寄主植物、地理分布,进化起源等方面对世界及中国球蚜物种进行了综合论述.结果表明,球蚜科具有较多原始的特征,是蚜虫中较为古老的一类;球蚜具有包括异寄主全周期、异寄主不全周期、同寄主不全周期等复杂的生活周期,形成虫瘿是其主要的为害特征;球蚜科物种专性寄生在松科植物上,主要包括云杉属Picea、松属Pinus、落叶松属Larix、冷杉属Abies等属的植物,在蚜虫物种和寄主植物之间存在着平行演化的现象;球蚜的分布与寄主植物的分布相一致,主要是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高山.世界球蚜有8属59种,区系成分主要是新北区、古北区.中国球蚜科有6属20种,分布在黑龙江、云南、四川等地,主要是古北区成分.初步推测球蚜科可能首先在松属植物上起源.  相似文献   

8.
周以良  乌弘奇  陈涛 《植物研究》1988,8(1):127-146
组成中国东北落叶松林, 并形成建群种或优势种的落叶松有: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毛枝兴安落叶松(L.gmelini f.hsinganica)、长白落叶松(L.olgensisvar.changpaiensis)和海林落叶松(L.olgensis var.heilingensis)。本文分两个区域分别讨论了落叶松林的分布和更新。在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落叶松林是地带性植被、可划分四类落叶松林:A.混有阔叶树的落叶松林, B.落叶松林, C.混有云杉的落叶松林, D.落叶松疏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的落叶松林可划为三个基本类型、即:A.山地寒温带落叶松林;B.温带落叶松林, C.沼泽地落叶松林。除沼泽地落叶松林外, 都为次生林。上述不同落叶松林的生长和更新是很不相同的, 因此, 应采取不同的经营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种群格局关联维数揭示出个体空间关联的尺度变化规律,表明种群个体的空间相关程度。采用关联维数对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的研究表明,各类兴安落叶松林中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具有较高的关联维数(接近2),个体空间关联程度较高,其次序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1.746)>草类-兴安落叶松林(1.740)>越桔-兴安落叶松林(1.550)>杜香-兴安落叶松林(1.468)。兴安落叶松-白桦林中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的关联维数较小(<1.512,远离2),个体间关联较弱,处于劣势伴生地位。通过将各天然森林类型与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比较显示,个体空间相关程度由高至低的次序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1.762)>兴安落叶松天然林(1.626)>兴安落叶松-白桦林(1.434),揭示出兴安落叶松种群在不同森林类型中个体空间关联的尺度变化的差异。文中还对综合运用各种分形维数揭示种群格局尺度变化特征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周章义  陈学英 《生态学报》1981,1(3):241-252
大气污染引起植物某些虫害的发生,国外早有报道。据在美国和欧洲的田间和实验室观察表明,在受氟化氢污染的地区,蜂群与昆虫种群的数量减少,而某些害虫却从这类污染物得到好处。如来源于砖瓦厂的氟化氢严重地伤害了云杉,在这种树上生长的黄球蚜(Sacchiphantes abietis Linne)虫瘿(云杉虫瘿蚜)的数目,比起未遭氟化氢伤害的云杉,总计每棵树要多出500至2,000只(Ten Houten,1972)。又如,受到了氧化烟雾不断危害的美国黄  相似文献   

11.
以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是暖温带林区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群落类型。该研究应用国内外流行的半球图方法,通过对这3种森林群落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测定和综合比较,分析了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季节动态,揭示了暖温带地区不同类型森林群落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落叶阔叶林(优势种为辽东栎、棘皮桦(Betula dahurica)和五角枫(Acer mono))和华北落叶松林两种落叶森林群落的叶面积指数值均随生长季的到来而呈现增长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8月;林冠开阔度值随着生长季的到来而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1月。落叶阔叶林的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季节动态较之华北落叶松林明显。油松是常绿树种,其群落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变化程度均不明显,但林冠开阔度的变化趋势也是与叶面积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通过计算得出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相关显著,并且呈现指数回归的关系。此研究结果为以遥感途径获取暖温带地区叶面积指数提供了地面校正依据,为研究该地区植被林冠的异质性及其造成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对该地区林分、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碳、水分和通量等方面的模拟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李立  虞国跃 《昆虫知识》2009,46(1):72-76
室内用铁杉球Adelges tsugae Annand(Hemlock woolly adelgids)蚜卵、1~4龄若虫、成虫饲养斑翅肩花蝽Tetraphleps galchanoides Ghauri,研究斑翅肩花蝽对铁杉球蚜Adelges tsugae Annand(Hemlock woolly adelgids)的捕食效应。结果表明,斑翅肩花蝽对铁杉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反应,对球蚜密度的捕食干扰反应可能存在种内的干扰作用。对于同一发育期同一密度猎物,斑翅肩花蝽成虫或若虫在高密度条件下的日均捕食量均显著高于低猎物密度下的日均捕食量;而对于不同发育期不同密度猎物,斑翅肩花蝽在低猎物密度时对测定的铁杉球蚜6个不同虫态无明显选择性;在中、高密度时斑翅肩花蝽对测定的铁杉球蚜的不同虫态表现出明显喜好性差异,若虫最喜好食铁杉球蚜卵和1龄若虫,成虫最喜好食铁杉球蚜4龄若虫和成虫。为评价和利用斑翅肩花蝽对铁杉球蚜防治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云南丽江地区铁杉球蚜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  卢文华 《昆虫知识》2008,45(1):83-87
铁杉球蚜Adelges tsugae Annand(Hemiptera:Adelgidae)是铁杉的主要害虫,在北美造成铁杉成片死亡。为有效地寻找控制铁杉球蚜的天敌,作者于2005年8~2006年12月,在云南省丽江地区的河源、牦牛坪、黑水河3个地点对铁杉球蚜的发生进行6次调查,统计不同树枝方位、不同树冠层次、不同取样地点、不同取样时间的铁杉球蚜的为害率。在多数情况下,铁杉北向和南向树枝上的球蚜为害率高于西向和东向;树冠下层的铁杉树枝上的球蚜为害率高于树冠上层;5月树冠上层球蚜为害率反而高于下层,树冠层次球蚜密度随着时间而变化的现象,与铁杉球蚜第2代发生高峰期相吻合。3个地点的每株树铁杉球蚜为害率平均为24.6%,河源的球蚜为害率又高于牦牛坪和黑水河。对来自3个地点的12块样地的每样地铁杉球蚜为害率与环境因子进行偏相关分析表明,坡向、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与铁杉球蚜发生呈显著正相关。在调查铁杉球蚜的发生或采集球蚜天敌昆虫时,应在不同时间依据树枝方位和树冠层次来分别进行。在选择调查采集地点时,应以林区坡向、相对湿度、降雨量等环境因子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1985至1987年对河北、山西两省少毛蚜茧蜂种类调查结果,其中有一新种:侧柏少毛蚜茧蜂Pauesia platyclaudi Zhang & Ji,sp.nov.四个中国新纪录种:北海道少毛蚜茧蜂Pauesia jezoensis(Watanabe)、落叶松少毛蚜茧蜂Pauesia laricis(Haliday)、空沼少毛蚜茧蜂Pauesia soranumensis Watanabe & Takada和松少毛蚜茧蜂Pauesia pini(Haliday)。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于2018—2019年对大兴安岭中部白桦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3种林型的种子雨落种量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对3种林型主要树种的种子雨季节动态、落叶动态、种子雨千粒重、种子雨年际变化和种子雨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各林型中兴安落叶松种子雨和白桦种子雨呈现明显的单峰型分布。针阔树种(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白桦、山杨)的落叶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各林型落叶量大多在9月中上旬达到高峰。在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处于高峰期的兴安落叶松种子雨千粒重明显大于初始期和末尾期的兴安落叶松种子雨千粒重,3种林型下白桦千粒重在季节上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兴安落叶松和白桦的种子雨均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2018年为种子散种量的丰年,2019年为歉年。两年时间内,所有种子雨的空间格局在总体上均表现为聚集分布,种子雨和幼苗幼树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在1961年及1963—65年,我们在北京和天津对十字花科蔬菜上的两种蚜虫——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菜缢管蚜Hyadaphis erysimi pseudobrassicae(Davis)——分别在留种白菜、留种萝卜、甘蓝、苤蓝、小白菜、小油菜、秋白菜,以及春天的风障菠菜上进行了系统的蚜群分析。研究表明,在蚜群中出现有翅若蚜前,繁殖力有下降趋势;因而若蚜与成蚜数量的比值亦逐渐下降。降到一定的比值,蚜群中即将出现有翅若蚜。因此,可以通过系统调查,用统计蚜群中若蚜与成蚜的数量比,来作蚜虫迁飞期的短期预测。 数量分析表明:桃蚜出现有翅若蚜前4—6天,其若蚜与成蚜的数量比为2.17—2.91(95%置信限)或2.03—3.05(99%置信限)。菜缢管蚜有翅若蚜出现前5—6天其比值为8.56—9.76(95%置信限)或8.29—10.03(99%置信限)。  相似文献   

17.
落叶松毛虫是大兴安岭林区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利用模型模拟其景观尺度的空间分布、揭示其发生机理对落叶松毛虫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下辖3个林业局2008—2012年落叶松毛虫发生数据(小班水平),应用广义线性模型和最大熵模型预测了落叶松毛虫在立地条件、林分结构等环境变量共同作用下的空间分布,对比分析了环境变量的相对重要性,量化了落叶松毛虫发生概率对环境变量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广义线性模型与最大熵模型均取得了较好的预测结果,两种模型预测落叶松毛虫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大体一致,但通过设定不同的虫害发生概率阈值,适宜发生面积存在明显差别。海拔、龄组、土壤厚度、落叶松百分比是影响落叶松毛虫分布的重要环境变量。其中,落叶松毛虫发生概率在海拔300 m附近最高;中龄林、幼龄林的发生概率显著高于其他龄组;土壤厚度薄的小班更易爆发成灾;虫害发生概率与落叶松比例存在非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卧龙自然保护区落叶松林不同恢复阶段地表甲虫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以落叶松种植林邻近的天然落叶阔叶林(100年生,5块样地)为对照,分别选择刚种植(5年生)、幼年期(15年生)和成熟期(45年生)的3种落叶松林各4块样地,每个样地4个重复,研究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地表甲虫的多样性。通过巴氏罐诱法取样,采集甲虫标本共7444号。步甲科、隐翅虫科和拟步甲科分别占总数的40·2%、38·3%和6·4%,共同构成本研究地区的优势类群。甲虫的科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在3种落叶松林内显著高于天然林,且在3种落叶松林中,刚种植的最高,幼年期的最低;个体数量正相反,天然林显著高于落叶松林,而且3种落叶松林内,幼年期最高,刚种植的最低。主坐标分析排序和聚类分析表明,不同树龄的落叶松林和天然阔叶林间的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成熟期落叶松林与幼年期落叶松林和天然阔叶林有较高的相似性。甲虫个体数量的季节变化在3种落叶松林内相似性很高,与天然阔叶林差异显著,而科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季节变化在3种落叶松林以及天然阔叶林间相似性都很低。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林冠层、草本层及枯落物的高(厚)度和覆盖率是决定科丰富度、个体数量、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决定因素。以上结果表明,在科级水平上,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在不同树龄的落叶松林以及天然落叶阔叶林内存在显著差异,虽然成熟期的落叶松林已经具有了部分天然阔叶林的甲虫群落特点,但仍无法完全恢复到天然林的群落水平。因此,在鼓励森林恢复的同时,保留大面积的天然落叶阔叶林免受破坏和干扰仍然是保护地表甲虫群落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的分形特征:计盒维数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马克明  祖元刚 《植物研究》2000,20(1):104-111
分形维数是分形体填充空间程度的度量,种群格局计盒维数能够揭示出种群格局的空间占据程度及其尺度变化规律,拐点尺度指示出个体聚集尺度。本文应用计盒维数对大兴安岭主要森林类型中兴安落叶松种群空间格局进行的研究表明,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均具有统计自相似性。各类兴安落叶松林中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具有较高的计盒维数(> 1.5,接近2),对空间占据程度较高,建群和优势地位明显,空间占据程度的强弱次序为越桔-兴安落叶松(1.829) > 草类-兴安落叶松林(1.720) > 杜鹃-兴安落叶松(1.705)杜香-兴安落叶松林(1.513)。兴安落叶松-白桦林中,兴安落叶松处于劣势伴生地位,种群格局的计盒维数较低(1.371,远离2),空间占据程度低。通过对天然森林类型中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的计盒维数与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比较发现,兴安落叶松种群空间占据程度由高至低的次序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1.868) >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1.692) > 兴安落叶松-白桦林(1.371),揭示出兴安落叶松种群在不同森林类型中地位和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徐玉芬 《昆虫学报》1963,(5):658-663
在重庆地区的自然条件下,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在冬季既可以在落叶木本植物如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木槿 Hibiscus syriacus L.上产生两性世代的雄蚜和产卵雌蚜, 并产卵过冬;也可以在宿根草本植物如蜀葵 Althaea rosea(L.)上继续以孤雌胎生世代的有翅或无翅胎生雌蚜繁殖过冬。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granarium(Kirby)、菜缢管蚜 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Davis)和桔二岔蚜Toxoptera aurantii(Fonsc)通常都继续以孤雌胎生世代繁殖过冬。桃蚜 Myzus persicae(Sulzer)在十字花科蔬菜、莴笋Lactuca sativa var.angustana Irish、菠菜 Spinacia oleracea L.等冬季作物上可以继续营弧雌胎生世代繁殖, 但在桃树上Prunus persica Stokes 可以出现少数两性世代的产卵雌蚜和雄蚜。由于雄蚜的出现时期较晚, 将近在落叶以前, 而产卵雌蚜不经交配通常均不能产卵, 因此在桃树落叶前产卵雌蚜常未及产卵而随落叶从桃树上消失。从接种饲养试验的结果证明:麦长管蚜在提早至8月播种, 至冬季已进入乳熟期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穗上, 可以产生少数雄蚜, 但未见产卵雌蚜。菜缢管蚜在生长衰弱的油菜 Brassica napella Choix的黄脚叶上, 可以产生少数产卵雌蚜及卵, 但未见雄蚜。在田间瓢儿白Brassica chinensis var, rosularis Tsen et Lee的黄脚叶上也发见同样情况。在养虫室内将采自田间棉株、木芙蓉、或木槿上的棉蚜, 接种在蜀葵上, 不产生两性世代。反之, 将蜀葵上棉蚜接种在木槿上便产生两性世代。与田间的情况相吻合。 根据观察试验结果并参考文献资料, 作者认为温度、光照、以及寄主植物的种类和生长情况是引起蚜虫产生性蚜的主要原因。这些因子的综合作用对各种蚜虫的影响有所不同。故不同的蚜种在同一地区可以产生不完全相同的越冬情况。一种蚜虫在同一地区, 达到一定的自然低温条件下, 寄主植物的种类及其不同的生长情况的营养条件, 可能是影响性蚜产生与否的主要因素。 从1955年至1962年曾在重庆北碚地区进行棉蚜、麦长管蚜、菜缢管蚜、桃蚜、及桔二岔蚜等的越冬习性的田间观察及室内接种, 或饲养试验。现将这几种蚜虫的观察试验结果报导如下, 并对蚜虫性蚜产生的原因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