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东  张玮  朱利明  齐鑫  王丽卿  张瑞雷 《生态学杂志》2018,29(11):3857-3866
为了解浙江仙居国家公园内溪流中摇蚊幼虫的群落结构及其对水质的指示作用,于2016年8月对仙居国家公园内13条溪流59个点位进行了调查,运用Hilsenhoff生物指数对溪流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59个点位中有37个点处于清洁状态,19个点处于轻污染状态,3个点处于中污染状态.此次调查共获得摇蚊幼虫86种,隶属于4亚科51属.其中,摇蚊亚科种类数最多,有19属37种;直突摇蚊亚科次之,有21属35种;长足摇蚊亚科有9属12种;寡角摇蚊亚科最少,为2属2种.摇蚊亚科密度比重最大,为40.3%;长足摇蚊亚科与直突摇蚊亚科所占比重差异不大,分别为30%与29.4%;寡角摇蚊亚科比重最小,仅为0.3%.壳粗腹摇蚊为仙居国家公园溪流摇蚊幼虫绝对优势种;黄色多足摇蚊、流环足摇蚊、平滑环足摇蚊、纽流长跗摇蚊和小型棒脉摇蚊为优势种.仙居国家公园溪流中摇蚊幼虫指示种分析结果显示,平滑环足摇蚊、双色矮突摇蚊、台湾长跗摇蚊和渐变长跗摇蚊可作为污染水体指示种,流环足摇蚊可作为清洁水体指示种.  相似文献   

2.
武昌东湖地区摇蚊科昆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目前所知,1940年有关作者曾对采自我国云南、西藏和台湾等地的摇蚊科昆虫先后报导过69种10,11,13,15,16,18,19,其中台湾的种类几乎占到90%。本文的报导系于1963年和1964年作者以灯诱和昆虫网捕捉两种方法,在武昌东湖地区收到大量的摇蚊科昆虫的标本,共鉴定出37种,分别隶属于3亚科16属。其中摇蚊亚科的3个属即雕翅摇蚊属(Glyptotendipes),沼摇蚊属(Limnochironomus)和劳特摇蚊属(Lanterbor-niella)在我国为首次记录;在37种之中,除6种已报导见于我国台湾外,有31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通过标本数量的分析,作者认为有9种应为东湖地区的优势种类。    相似文献   

3.
城市供水系统摇蚊污染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近年来 ,国内已有 1 0余个省区城市供水系统中先后发生了摇蚊幼虫 (红虫 )污染事件。文章介绍了国内外供水系统摇蚊发生概况 ;分析了供水系统中摇蚊发生的 3个主要原因 :原水环境污染 ,水处理过程摇蚊污染和二次供水污染。简要回顾了国外供水系统摇蚊污染防除的历史和进展 ;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供水行业所采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方法在水厂净水处理及二次供水过程防除摇蚊污染的研究 ;同时指出了当前有关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摇蚊生物学和生态学等知识的缺乏。对该问题开展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昆虫知识》2008,45(2):174
冰岛北部的Myvatn湖的生态系统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单一物种在其中居支配地位。Myvatn翻译成英文为“midge lake”(蚊子湖),在该湖生态系统中居支配地位的是不咬人的蚊子——蠓。这种动物占该湖次级生产力的2/3,是当地鱼和鸟的主要食物。蠓数量波动极大,相差近6个数量级,波动周期不规则,在4—7年之间。对25年间获得的种群监测数据所进行的一项新的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5.
武昌东湖地区摇蚊科昆虫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据目前所知,1940年有关作者曾对采自我国云南、西藏和台湾等地的摇蚊科昆虫先后报导过69种^[10,11,13,15,16,18,19],其中台湾的种类几乎占到90%。本文的报导系于1963年和1964年作者以灯诱和昆虫网捕捉两种方法,在武昌东湖地区收到大量的摇蚊科昆虫的标本,共鉴定出37种,分别隶属于3亚科16属。其中摇蚊亚科的3个属即雕翅摇蚊属(Glyptotendipes),沼摇蚊属(Limnochironomus)和劳特摇蚊属(Lanterborniella)在我国为首次记录;在37种之中,除6种已报导见于我国台湾外,有31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通过标本数量的分析,作者认为有9种应为东湖地区的优势种类。  相似文献   

6.
湖泊沉积物摇蚊亚化石的氧同位素作为一种新的指标,近来成为古气候重建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在综述摇蚊亚化石氧同位素的来源特征、迁移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揭示了其在古气候重建研究中的原理、优势、应用范围,并介绍了目前存在的实验技术瓶颈(生物体内氧同位素的提取)及其进展。本文着重涉及以下内容:(1)湖泊沉积物中摇蚊亚化石相较其它微体生物指标有易保存、个体大显著优势,方便提取足量的样品进行氧同位素分析;(2)摇蚊头壳氧同位素含量的影响因素众多,室内控制实验成果表明其幼虫体内约69%的氧都来自于栖息地的水中,而与食物中的氧同位素关系不显著,因此为摇蚊头壳中氧同位素信号的解释、历史气候条件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3)实验分析技术定量评估了不同实验方案(如化学处理、样品量大小、锡箔容器等)的误差;同时同位素质谱仪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方便了测量过程。(4)摇蚊头壳氧同位素能较好地重建历史气温及降水的情况,但目前主要研究工作在欧美高山、极地地区展开。  相似文献   

7.
2006年7月至2008年4月,对上海崇明岛明珠湖摇蚊群落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季节调查研究.共调查到11种摇蚊,隶属3亚科10属,优势种为红裸须摇蚊和微小摇蚊.聚类分析表明,优势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优势种为微小摇蚊、秋季为中国长足摇蚊、冬季为红裸须摇蚊.摇蚊群落物种多样性(H′)季节间差异显著,春、秋、冬季较高,夏季最低;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J)和物种丰富度(S)均显著相关,但主要受均匀度的影响.摇蚊幼虫年平均密度冬季最高、秋季最低,生物量冬季最高,其他3季均处在较低水平上.红裸须摇蚊和微小摇蚊种群动态季节变化显著,而中国长足摇蚊的变化不明显.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Hilsenhoff生物指数对明珠湖的水质进行了评价,表明该湖的水质等级为中污染-污染,已达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叹气沟河优势摇蚊种群动态、周年生产量及营养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4月-2007年3月对清江流域二级河流叹气沟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摇蚊优势种进行了为期1周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主要优势摇蚊斑特突摇蚊(Thienemanimyia lentiginosa)、波特真开氏摇蚊(Eukiefferiella potthasti)和拟长跗摇蚊(Paratanytarsus panhenogeneticu)的生活史均为1年2代;拟长跗摇蚊、斑特突摇蚊的种群密度6月、9月和翌年3月出现峰值,波特真开氏摇蚊则在5月和翌年1月出现峰值;采用龄期频率法(instar-fre-quency method)测算的周年生产量(湿质量)和生产量(P)/生物量(B)分别为斑特突摇蚊17.44g·m^-2、3.4,波特真开氏摇蚊1.66g·m^-2、2.3,拟长跗摇蚊3.3g·m^-2、6.4;3种摇蚊的生产量在时间动态上重叠程度较大,主要发生在春季;通过对3种摇蚊的前肠内含物分析,测算了各类食物的比例及其对生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无形态碎屑为主要食物类型,占前肠内含物的73.27%-86.89%,而斑特突摇蚊生产量则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贡献率(51.64%)。  相似文献   

9.
使用采自野外的6组沉积物作为受试沉积物,一龄摇蚊(Chironomus tepperi)幼虫作为受试物种,对摇蚊幼虫分别进行了5 d生长及20 d慢性毒性试验,分别观测了摇蚊幼虫头宽、体长,雄、雌性摇蚊平均羽化时间、摇蚊发育速率、存活率、羽化率、摇蚊性别比例共8项指标与沉积物中污染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摇蚊体长、存活率及羽化率均受到As、Cu、Zn、Pb、Cd的污染而显著降低(P0.05),摇蚊发育速率、雄性摇蚊羽化时间及雌性摇蚊羽化时间显著提前(P0.05),摇蚊幼虫头宽与羽化后的雌雄比例与沉积物重金属间不存在显著相关,Cr、Ni、Co与摇蚊生长发育的各指标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在所观测因素中,摇蚊幼虫体长、摇蚊平均羽化用时、羽化率、存活率在测试沉积物质量方面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新华  郑乐怡 《昆虫学报》1990,33(2):243-246
拟毛突摇蚊属Paratrichocladius Santos Abreu 1918隶属于直突摇蚊亚科Ortho-cladinae,迄今全世界已知十余种。Hirvenoja(1973)对本属进行了整理。本文的记载为此属在我国的首次记录。 属征:复眼小眼面间密生细毛,触角比(AR)通常大于1;翅无大毛,腋瓣是多数缘毛;肩陷中等大小,背中鬃多数;无肛尖,抱器基节具一明显的上内突。 本文记述了采自吉林、四川省的2个新种和1个新纪录种。模式标本存南开大学生物学系。  相似文献   

11.
关于北京市蚊种的研究过去已做了很多,但至今还没有报告过赛保蚊(Theobaldia)属的蚊子。1954年春季我们在西山发现一种属于这一属的蚊子。 根据Barraud氏的记载Theobaldia 属的特征有以下几点:成蚊胸部侧面有5—10根气孔毛(spiracular bristles),成一行排列在前气孔之前;在翅的缘下脉基部(remigium)翅的下面有细毛;腿的末端没有爪垫。幼虫的呼吸管基部有一对毛束。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苔摇蚊属具有不明显下附器的3新种,分别为拟裸须苔摇蚊Bryophaenocladius parimberbus Wang et Liu, sp.nov.,五峰苔摇蚊Bryophaenocladius wufengensis Wanget Du, sp.nov.和兴隆苔摇蚊Bryophaenocladius xinglongensis Wanget Liu,sp. nov.。  相似文献   

13.
<正> 伊尼诺多足摇蚊Polypedilum illnoense Hau-ber属双翅目摇蚊科,其幼虫俗称萍丝虫(图)。近年来,跃为绿萍的主要害虫。 据调查,萍田内摇蚊科的幼虫有多种,但严重为害的仅是伊尼诺多足摇蚊一种。为了探明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措施,我所从1977年冬季开始对该虫进行了研究,现将三年来的结果简介如下。 一、生活史 1,越冬情况 该虫主要以老熟幼虫在萍体上越冬,部分以3、4龄幼虫越冬。在越冬期间,一有温暖天气就会取食发育。春分前后开始活动,清明前后化蛹,不久陆续羽化。  相似文献   

14.
三种农药对红裸须摇蚊毒力和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国飞 《生态学报》2011,31(17):4914-4918
摇蚊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水生昆虫,常作为监测水环境污染指示生物。以红裸须摇蚊为对象,测定了氧化乐果、毒死蜱和三氟氯氰菊酯对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毒力和体内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乐果、毒死蜱和三氟氯氰菊酯12 h 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2.508、2.478和0.046 μg/L。低浓度(0.05 μg/L)氧化乐果处理3 h和12 h以及各浓度(除8 μg/L)氧化乐果处理48 h,摇蚊体内羧酸酯酶活性均高于对照,表现为诱导作用,其余各浓度各处理时间均表现为抑制减少。除0.125 μg/L和0.25 μg/L毒死蜱处理12 h对羧酸酯酶有诱导作用外,毒死蜱均抑制羧酸酯酶活性;而三氟氯氰菊酯也均抑制羧酸酯酶活性。因此,摇蚊羧酸酯酶可作为一种监测农药污染的生物化学标志物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5.
记述中国双翅目摇蚊科寡脉摇蚊亚科1新记录属--近北摇蚊属Paraboreochlus Thienemann,1939,对新记录种--冲绳近北摇蚊P.okinawanus Kobayshi&Kuranishi进行了重新描述;提供了世界上该属雄虫分种检索表和地理分布图。  相似文献   

16.
闫云君  李晓宇 《生态学报》2005,25(12):3127-3132
大型底栖动物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间对汉江流域2级河流--黑竹冲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类的生产力进行为期1周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主要优势种杂色特维摇蚊(Tvetenia discoloripes Goetghebuer)和波特真开氏摇蚊(Eukiefferiella potthasti Lehmann)的生活史均为1年1代.杂色特维摇蚊种群现存量在1年中出现1次峰值,波特真开氏摇蚊则出现3次.采用龄期频率法(1nstar-frequency method)测算的周年生产量分别为杂色特维摇蚊,120.3058g/(m2·a),P/B为10.5;波特真开氏摇蚊,17.7554g/(m2·a),P/B为11.4.两种摇蚊的生产量动态在时间上重叠程度较大,比例相似性系数达0.63,重叠现象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杂色特维摇蚊前肠内含物中,无形态碎屑、真菌和硅藻所占平均比例为95.81%,0.52%和3.67%;对生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87.56%,2.38%和10.06%;波特真开氏摇蚊前肠内含物中,无形态碎屑、真菌和硅藻所占比例分别为93.48%,0.68%和5.84%,对生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81.71%,2.97%和15.32%.  相似文献   

17.
异环足摇蚊属隶属于双翅目摇蚊科直突摇蚊亚科,全世界已记录4种。本文对中国产本属进行了系统研究。记述了2新种:简异环足摇蚊A.simplex sp.nov.和扎陵异环足摇蚊A.zhalingensis sp.nov.,重新核定了亮异环足摇蚊A.lucens(Zett.)。提供了世界本属雄成虫检索表。依据中国标本和相关文献,对Cranston等1989年所描述的本属的触角比、前足比、下附器的形状等属级鉴别特征予以订正。模式标本均保存于南开大学生物系。简异环足摇蚊A.simplexsp.nov.:正模:雄性,西藏建日,9/3/1987,邓成玉采。与本属已知种的区别:后足胫节无栉;无额鬃和唇基毛; R2+3脉清晰。扎陵异环足摇蚊A.zhalingensis sp.nov.:正模:雄性,青海扎陵湖,8/20/1986,任淑智采。与本属已知种的区别:个体大;无唇基毛;翅臀叶强烈突出,半球状;下附器三角形,强烈骨化,抱器端节具有13根粗长的刚毛。  相似文献   

18.
记述真开氏摇蚊属Eukiefferiella Thienemann 1新种:盖真开氏摇蚊E. celata sp. nov.和1种中国新记录种: 翘叶真开氏遥蚊E. brehmi Gouin, 1943;提出兵库真开氏摇蚊E. togaeuquinta Sasa & Okazawa, 1992为翘叶真开氏摇蚊 E. brehmi Gouin,1943的新异名。  相似文献   

19.
何佳春  李志宇  杨洪  胡阳 《昆虫知识》2013,(6):1760-1766
本文介绍了一种较为简便和节省人工的稻田摇蚊田间取样方法:笼罩法,并将笼罩法得到的稻田摇蚊群落结构和发生动态和吸虫器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的4个生育期中,笼罩法和吸虫器法均采集到了中华摇蚊Chironomus sinicus Kiknadze,Wang,Istomina&Gunderina;台湾长跗摇蚊Tanytarsus formosanus Kieffer;云集多足摇蚊Polypedilum nubifer Skuse和刺铗长足摇蚊Tanypus puncitpennis Meigen,而吸虫器法还采集到微小沼摇蚊Limnophyes minimus Meigen。其中中华摇蚊和台湾长跗摇蚊为优势类群,笼罩法取样得到的两种优势种种群密度均高于吸虫器法的,例如在拔节期时笼罩法取样得到台湾长跗摇蚊的种群密度是吸虫器法的22倍。通过取样变异系数的比较发现,两种方法精确性都并不理想,在今后的试验中可以通过增加取样的样点量或取样面积来提高精确度。相比较而言吸虫器法操作复杂,而且较为耗时,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而笼罩法则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度高等优点,试验安排可以进行高频率取样,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田间摇蚊的种群动态。因此,笼罩法为以后研究与摇蚊生活习性相似的稻田节肢动物类群(如蚊科昆虫)提供了一种新的取样方案。  相似文献   

20.
王新华  郑乐怡 《昆虫学报》1990,33(4):486-489
肛脊摇蚊属Mesosmittia Brundin,1956为直突摇蚊亚科Orthocladiinae的一个小属,与Camptocladius V.D.Wulp和Pseudosmittia Goetghebuer近缘,其主要特征为:复眼光裸;触角第2、3及13鞭节生有叶状感觉毛;翅无大毛,腋瓣缘毛少;肛尖退化,第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