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绪言关于中国淡水鱼类的研究,如果从C.Linnaeus的记载算起,至今已超过一个半世纪了。在这个时期内,特别是前100年,全部工作几乎只限于种类的筒单描述。进行这些工作的鱼类学者,大抵都是外国人,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到过中国,一般仅凭从中国采得的少数标本,予以鉴定研究。个别早期作者,甚至往往只根据一幅鱼的绘图,就进行描述鉴定,创立新种。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有我国学者从事本国鱼类的研究,开始比较系统的在全国一些主要河流进行鱼类调查。到四十年代止,可以说除边远地区外,我国的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基本上都有了初步纪录。可是,因为反动统治时代,科学研究一向不被重视,物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了线粒体CO1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对鲌属鱼类进行物种鉴定的可行性。研究中获得了鲌属4种鱼类共32个个体长度为816bp的CO1基因序列。利用MEGA软件计算鲌属鱼类种间及种内遗传距离,利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Bayesian方法分别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鲌属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在系统树中,鲌属鱼类每一物种的个体分别形成各自独立的分支。基于CO1基因的DNA条形码在识别鲌属鱼类物种方面和传统形态学基本一致,而且该基因可以探讨鲌属鱼类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表明以CO1基因作为鲌属鱼类DNA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鲌亚科-新属(鲤形目:鲤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鲌亚科-新属(鲤形目:鲤科)罗云林(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关键词新属,亚科ANEWGENRUOFCULTRINAEFROMCHINA(CYPRINIFORMES:CYPRINIDAE)¥LuoYunlin(InstuteofH...  相似文献   

4.
鲂属鱼类的分类整理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鲂属(Megalobrama)隶属于鲤科(Cyprinidae)的鲌亚科(Cultrinae),是一群较大型的经济鱼类,有的种已作为淡水养殖对象。关于鲂属的分类,虽经一些作者整理,但存在不少问题,因而长期未能使用正确的种名。易伯鲁和吴清江(1964)将鲂属鱼类归纳为3种,但个别种的种名厘订有误。Bǎnǎrescu(1970)将华鳊属(Sinibrama)划归为鲂属下的1个亚属,使鲂属共含5个种和亚种。华鳊属的鳔为2室,与鲂属有显著差别,作为亚属对待显然是不妥当的。现根据历年来在各地采得的标本,对鱿属鱼类进行重新整理。计有4种,并对个别种的种名作了订正。    相似文献   

5.
七种鲌亚科鱼Ag-NORs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红鳍、青稍红、蒙古红、翘嘴红、条、团头鲂和长春鳊等7种亚科鱼类的银染带。结果表明,在中期分裂相中各自的Ag-NORs数在4~8个之间。综合分析比较国内已发表的鲤科银染资料,得出多数中国鲤科鱼类的Ag-NORs数为4,位于两对sm染色体短臂端部。亚科鱼在进化过程中NORs数目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戴氏鲌[Erythroculter dabryi(Bleeker)]又名青梢,为湖泊常见的鱼类,能在湖泊中生长、肥育和繁殖。它在梁子湖内属于次要的经济鱼类。在大多数情况下,湖中渔产量不是以不同种属计算的,因此,在此湖内的年产量究竟是多少尚不知道。  相似文献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1054-1058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8.
鮊属和红鮊属模式种的订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鲤科鮊亚科中的鱼类是东亚特有的一个类群,在我国分布甚广,种类较多,为常见的经济鱼类.有关鱼类的分类已有不少学者作过研究,本文主要讨论Cutter alburnus Basilewsky和Cut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两个种的性状经订正后而涉及鮊属(Cutter)和红舶属(Erythroculter),与模式种的性状相一致的问题,并根据现有材料将鮊鱼类进行分类整理.    相似文献   

9.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同源类似物1(fgfrhl-1)基因是目前仅在鱼类基因组中检测到的fgfr基因家族成员, 该序列在鱼类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为研究fgfrhl-1基因的表达情况和具体的功能, 在亲缘关系较远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中克隆了fgfrhl-1的cDNA序列, 并通过半定量RT-PCR和冰冻切片原位杂交分析了该基因在成体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克隆结果的序列分析表明: 草鱼fgfrhl-1 cDNA序列全长为1472 bp, 5′-UTR长213 bp, 3′-UTR长56 bp, 开放阅读框长1203 bp; 翘嘴鲌fgfrhl-1 cDNA序列全长为1886 bp, 5′-UTR长298 bp, 3′-UTR长385 bp, 开放阅读框长1203 bp。在两种鱼类中该基因都编码400个氨基酸, 其预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5.5%。蛋白二级结构预测表明Fgfrhl-1具有FGFRs家族蛋白的胞内酪氨酸激酶区, 跨膜的螺旋区和胞外配体识别结合区, 但其胞外区比FGFRs缺少了3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通过RT-PCR方法在两种鱼类的心脏、鳃、肝、脾、尾鳍以及肌肉组织的肌间隔中均检测到了fgfrhl-1表达, 但在肌纤维中均没有检测到其表达。对这两种鱼类的肌肉组织、肝脏和脾脏进行的组织切片原位杂交表明fgfrhl-1只在这些组织和器官的结缔组织及导管中表达, 不在间质细胞结构中表达。这些结果说明: fgfrhl-1的成体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在不同鱼类中基本一致, fgfrhl-1在鱼类各组织和器官的结缔组织和导管的细胞中表达, 不在间质细胞中表达。因此, fgfrhl-1可能在鱼类结缔组织及导管分化调控或功能维持中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采自四川邛海湖的红鲌属鱼类一新亚种,命名为邛海红鲌,新亚种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qionghaiensis suhsp. nov.。本新亚种与长身红鲌E. mongolicus elongatus He et Liu较接近。其差别在于本新亚种鳃耙多(25—28对22—24);体较高(4.3—4.9对4.5—5.6);尾柄较短(6.6—8.5对6.2—7.4)。另外,本新亚种与它的差异还表现在头后背部隆起程度不同,前者明显隆起而后者不明显隆起。本新亚种与指名亚种E. mongolicus mongolicus(Basilewsky)相较差异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沙塘鳢属鱼类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沙塘鳢属鱼类为东亚特有的小型淡水经济鱼类,中国产沙塘鳢属鱼类分类问题长期存在争议。本文测定了中国产沙塘鳢属鱼类全部种类的线粒体12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结合GenBank中下载的2种日本沙塘鳢属鱼类和塘鳢科鱼类同源序列,探讨中国产4种沙塘鳢属鱼类的物种有效性,分析沙塘鳢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作者所使用的同源序列长度为690bp,其中变异位点258个,简约信息位点201个,包括插入/缺失位点34个,转换/颠换平均值为3.0,表明12S rRNA基因是研究沙塘鳢属鱼类系统发育关系的合适分子标记。基于p-distance模型的6种沙塘鳢属鱼类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0.024,种间遗传距离为0.058—0.064,支持暗色沙塘鳢和中华沙塘鳢为不同种,中国产沙塘鳢属鱼类包括中华沙塘鳢、河川沙塘鳢、海丰沙塘鳢、鸭绿江沙塘鳢4个种的观点;至于中国还有没有新的沙塘鳢属鱼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海丰海塘鳢是河川沙塘鳢的姐妹群,暗色沙塘鳢与O.hikimius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而同属其余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则由于自展数据支持率较低而尚不明确。中国产沙塘鳢和日本产沙塘鳢并未单独分群,推测沙塘鳢属鱼类的共同原始祖先可能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地区,约在4.9—6.5百万年前的上新世开始分化,系统发育过程比较适合离散假说。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浙江近海鲵属鱼类物种组成, 对采自舟山和温州近海共计411尾鲵鱼样品进行形态学测定, 并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片段探讨其序列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 浙江近海的鲵属鱼类为少鳞鲵和中国鲵, 两种鲵鱼形态特征鲜明, 鱼鳔形态差异明显。所测得的少鳞鲵和中国鲵COⅠ基因片段长度均为600 bp, 平均GC含量分别为46.6%和49.9%。依据Kimura-2-parameter模型(K2P), 少鳞鲵和中国鲵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和0.000, 两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11。采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 中国鲵先和邵氏鲵聚为一支, 然后与少鳞鲵聚为一支, 再与其他鲵属鱼类聚类。研究结果明确了浙江沿海鲵属鱼类的物种组成, 并为探讨少鳞鲵和中国鲵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基于COⅠ基因的鲵属鱼类物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逗亚科棒花鱼属鱼类的分类与系统发育关系尚未解决。研究选择线粒体Cyt b基因和核基因RAG1、MLH3及MSH6作为分子标记, 重建了棒花鱼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并结合形态证据对该属鱼类进行了分类厘定。结果表明: 棒花鱼与钝吻棒花鱼是单系种。拉林棒花鱼与辽宁棒花鱼是并系种, 一起形成单系群。拉林棒花鱼+辽宁棒花鱼一起嵌套在小鳔逗属鱼类内部, 钝吻棒花鱼嵌套在片唇逗属鱼类内部。拉林棒花鱼+辽宁棒花鱼+钝吻棒花鱼+片唇逗属+胡逗属+小鳔逗属+琵琶逗属鱼类组成单系群, 它们一起与棒花鱼形成姊妹群关系。可量性状与可数性状均不能区分拉林棒花鱼和辽宁棒花鱼。结合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证据, 棒花鱼属鱼类的分类厘定如下: 棒花鱼属鱼类包括棒花鱼和平江棒花鱼(未取样); 辽宁棒花鱼是拉林棒花鱼的同物异名, 后者的分类位置有待进一步校订; 钝吻棒花鱼校订为钝吻片唇逗。  相似文献   

14.
研究通过克隆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血红蛋白基因,分析血红蛋白的分子特征及系统进化,探讨鱼类耐低氧的可能成因。研究克隆了翘嘴鲌血红蛋白家族中Hba1/2和Hbb1/2 cDNA序列,翻译后分别得到143、143、147和147个氨基酸。蛋白二级结构分析表明Hba1/2和Hbb1/2蛋白分别包含7和8个螺旋域、14和13个α1β2结合残基、12和16个亚铁血红素结合残基,均有16个α1β1结合残基,只有Hba1/2蛋白具有6个Bohr效应残基。与两栖类和哺乳类相比,鱼类Hba和Hbb蛋白功能域上分别有10和5个氨基酸残基替换位点,这很可能是为了使其适应水中的低氧环境。而耐低氧与不耐低氧鱼类相比,其蛋白二级结构并未发现一致性的替换,这表明鱼类的耐低氧特征很可能是受到上游信号通路的调控。通过系统发育关系表明Hba1/2和Hbb1/2基因亚型的复制事件很可能发生在脊椎动物全基因组复制之后且硬骨鱼类全基因组复制事件之前。值得注意的是在系统进化树上,与其他鱼类相比翘嘴鲌和斑马鱼在Hba1/2和Hbb1基因上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这很可能是由于其同属鲤形目且均不耐低氧所致。研究首次克隆了...  相似文献   

15.
盘Ju属鱼类口吸盘的形态分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伟  崔桂华 《动物学研究》1993,14(4):307-312
本文从研究盘Ju属鱼类口吸盘的形态结构入手,探讨它们口吸盘结构分化的进化意义和生物学意义。具大,小吸盘的两个类群是盘Ju鱼类的演化进程中分化优的两个自然类群,它们为适应不同的栖息环境,吸盘的微观结构和须的长短等进一步分化,分化途径在两个类群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报道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对放养鳙、鲢鱼种的危害性及控制其种群发展的途径。通过肠道内食物的检查,发现不同大小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与所吞食“家鱼”鱼种规格的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根据所得的数据分别求出这两种凶猛鱼的全长与被吃鱼种全长的迥归方程式及95%的可信限,确定不同大小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危害不同规格鱼种的范围。并通过对东湖这两种凶猛鱼种群长度的调查,提出鳙、鲢鱼种放养的合理规格。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全年各月的摄食强度随着水温的不同和生殖季节的来临而有所改变,根据这种情况,对于什么时间放养鱼种较为有利也进行了探讨。从两种鱼的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来看,它们对鳙、鲢的危害性是很明显的。为了遏制其种群发展,进行了围捕产卵群体、药物杀卵和投放棕榈皮鱼巢诱其产卵等试验。试验证明,在生殖季节当它们大量集群时进行围捕,效果较为显著。近年来这两种凶猛鱼的产量和种群的长度组成都有所下降。文中附有不同长度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吞食不同鳙鱼种的范围表,供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7.
广西鱼类一新属三新种:鲤形目:鲤科,鳅科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广西河池地区鱼类资源调查中,我们发现鲤科鱼类一新属二新种和鳅科鱼类一新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鲂属鱼类形态度量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鲂属(Megalobrama)鱼类是鲤科(Cyprinidae)鲌亚科(Cultrinae)中一群分布广的较大型经济鱼类1,有的种已作为淡水养殖对象,如着名的武昌鱼.多年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广泛的移殖和人工繁殖等诸多因素,鲂属鱼类的种质资源正受到衰退和混杂的威胁2.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鱼类标本馆收藏的标本为基础,对鲂属鱼类的广东妨、厚颌鲂、鲂、团头鲂和鳊的标本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希望对鲂属鱼类的种间差异、物种鉴定特征、物种分化过程有较全面的了解,并为鲂属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武陵山地区的鱼类寄生线虫调查工作中,发现一种毛细线虫,经研究,为一新种,定名为岁新毛细线虫,新种(Neocapillariaphoxinisp.nov.)。根据其特征,为此建立一新属──新毛细线虫属。  相似文献   

20.
高体近红鲌的生长与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体近红鲌为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以2008年5—11月从赤水河赤水市江段采集的540尾高体近红鲌标本为材料,对其生长与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高体近红鲌鳞片年轮结构呈疏密切割型,年龄特征显著。种群由1—4龄共4个年龄组组成,其中以2龄个体为主。体长分布主要集中在100—160 mm;体重分布主要集中在20.0—50.0 g。总性比为♀∶♂=1.30∶1。体长与鳞径呈直线关系,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且幂指数接近3,基本符合匀速生长类型,体长和体重Von Bertalanffy方程分别为Lt=217.38(1-e-0.2867(t+0.757))和Wt=118.151-e-0.2867(t+0.757)2.8103;生长拐点为2.85龄,拐点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Lt=140.09 mm,Wt=34.37 g。雌雄初次性成熟年龄均为1龄;繁殖高峰期为6—7月。Ⅳ期雌鱼的绝对繁殖力为950—8655粒,平均值(3087.90±1602.15)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为10.00—56.20粒/cm,平均值(24.26±10.16)粒/cm;体重相对怀卵量FW为66.08—197.67粒/g,平均值(116.49±32.05)粒/g;卵径频率分布显示高体近红鲌为一次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