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中,鲢和鳙是以浮游生物作为食料的。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决定这两种鱼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湖泊和池塘中浮游生物的产量,是保证鲢鳙产量的一个有效方法。使用施放肥料的方法来增加鱼池中的食料基础以提高鱼产量的工作,在国内和国外的养鱼业中,已积累了不少的实际经验和进行了不少的研究试验工作。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在鱼池中投放各种有机肥料来提高鱼的产量,例如:浙江菱湖的渔民在  相似文献   

2.
我国淡水养殖熊类,如鲩、青、鳙、鲢、鲮、鲤、鲫、鳊等,都在幼小的时候,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特别是鳙及鲢,即在成长以后,还是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料。所以浮游生物对于鱼类养殖上极为重要。选择一个湖泊、水库或池塘养鱼的时候,除了环境条件以外,首先需要了解它的生物生科量(浮游生物、软体动物、水生昆虫、水生高等植物、野鱼等)的情况。特别是浮游生物数量的多寡、种类的差别,才能正确掌握家鱼放养的数量及其配搭的比例等关键。浮游生物数量的多寡,能直接影响单位面积的放养量和产量。但水中所有的浮游生物,并不是全部对于鱼类是有用  相似文献   

3.
浮游生物是许多养殖鱼类的天然饵料,其丰歉程度关系到塘鱼的产量。鱼塘浮游生物的定量研究,是了解在人工施肥条件下浮游生物的生态规津的始点,对更好地进行科学养鱼,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解放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郊、县,可养鱼水面约40万亩,在已养面积35万亩中,河沟就有18万亩,占60%。因此河沟的鱼产量在上海市淡水鱼产量中占很大的比重。随着城郊养猪事业的日益发展,许多的河沟均大量种植水花生等作物,导致河沟水中阳光不足,水质变瘦,浮游生物量大大减少。因此,以浮游生物为主食的鲢、鳙鱼的单位产量也就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5.
海洋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区域分布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瑜  黄良民 《生态科学》2008,27(3):179-185
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其群落遍布世界各大洋。在大部分海域,微型浮游生物的优势类群为鞭毛藻;原绿球藻是贫营养海域的优势类群,而聚球藻、微微型真核生物和异养细菌主要在营养盐丰富的海域出现,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富营养区域占优势。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盐可得性、水体稳定性和摄食压力是影响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主要因素,各海域主要调控因子的不同造成了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类群和丰度分布的差异。本文主要综述海洋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类群检测方法、区域分布特点及其受环境影响的研究概况,并提出了今后的重点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是阐明我国传统池塘养鱼夜间溶氧下降的三种临测方法。溶氧下降的主要因子是浮游生物呼吸、鱼呼吸、淤泥中生物的呼吸,有机肥料耗氧以及氧的扩散,其中浮游生物是鱼池中耗氧的主要因子。用化学需氧量(COD)和温度作为主要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应用计算公式可以预报鱼池中氧的消耗。当浮游生物是透明度的主要因子时,也可以应用透明度法来估计鱼池中氧的消耗。实测和计算的误差平均在20.1%范围之内。应用简易的图示法估计溶氧的含量也获得良好的效果。虽然这一监测方  相似文献   

7.
浮游甲壳类定量采样计数方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浮游生物是养殖鱼类特别是滤食性鱼类的主要饵料,同时又是评价水生态系统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在大水面增养殖研究中,常常通过水体中浮游生物的采样分析,计算水体生物生产力.而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则又常常借助于浮游生物的采样分析来判定养鱼水质,决定增施饵肥料...  相似文献   

8.
杨潇  马吉顺  张欢  周琼 《水生生物学报》2021,45(5):1093-1103
为阐明鄱阳湖不同水文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于2017年8月(丰水期)和12月(枯水期)在鄱阳湖湖区典型水域设置5个采样点进行浮游生物采样调查。研究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75属186种, 丰水期与枯水期均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共鉴定浮游动物4类76种, 丰水期与枯水期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方差分析显示: 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在不同水文期之间的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 浮游动物丰水期密度高于枯水期, 但无显著差异(P>0.05), 浮游动物生物量(P<0.05)在不同水文期差异显著。冗余分析(RDA)显示: 丰水期透明度和浮游生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电导率和浮游生物呈显著正相关。透明度、电导率与营养盐是影响丰水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 枯水期水温和溶解氧是驱动鄱阳湖浮游生物群落生态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基于Shannon-Wiener(H′)、Margalef(d)和Pielou(J)等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表明: 鄱阳湖研究区域水质状态处于寡污-中污之间。研究揭示了2个水文期对通江湖泊浮游生物的影响: 季节变化不改变湖泊浮游生物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 但显著影响浮游生物的丰度及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养鱼池单位面积产量试验”的同时,曾经每月二次采集了浮游生物的标本。这些材料,现在将依照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以及季节变化三方面加以分析和总结。目的在于说明:照鱼农的一般养法,青鱼池在经常投入动物性饲料和鲩鱼池经常投入植物性饲料的情形下,在浮游生物的组成上各表现出什么特点;二者互相比较,又有什么异同。  相似文献   

10.
在进行“养鱼池单位面积产量试验”的同时,曾经每月二次采集了浮游生物的标本。这些材料,现在将依照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以及季节变化三方面加以分析和总结。目的在於说明:照鱼农的一般养法,青鱼池在经常投入动物性饲料和鲩鱼池经常投入植物性饲料的情形下,  相似文献   

11.
黑龙滩水库夏季不同水位对鱼产量及浮游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水位变动对鱼产量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黑龙滩水库13年(1980—1992)水位落差(夏季水位)、年降雨量、5—9月降雨量,年入库流量与鱼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其中鱼产量(Y)与水位落差(X)呈显著的负相关:Y=25.98-1.33X,(r=-0.7113)。对该水库夏季不同水位时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现存量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夏季高水位时(1992年6月)浮游生物个体小型化,生物量减少,浮游植物多样性增加。根据营养级差串联效应理论(Cascadingtrophicinteraction),可能与鱼的摄食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浮游生物控制工厂化养鳖水质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利用浮游生物控制工厂化养鳖池水质养殖与工厂化常规养殖的对照试验及浮游生物、水化学指标、池水细 (霉 )菌含量等各项指标的对照观测 ,发现以隐藻为主体的浮游生物可以控制鳖池水质 ,减少鳖病发生 ,有利于鳖的生长 .鳖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分别比对照高 52 %和 2 9.3% .减少了水量、能源的消耗 ,显著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同时对隐藻在鳖池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广东沿海与粤北山区中小型水库浮游生物群落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于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广东山区水库(赤石迳水库)、沿海水库(大水桥、赤沙水库)三个水库的湖泊区和河流区进行研究,分析水质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三个水库之间的浮游生物群落均有所区别,地理位置和地形不同而引起的温度差异以及外源性营养盐输入是造成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沿海水库不分层,而山区水库丰水期温跃层明显。各水库的氮磷比均较高,chl.a水平主要受磷限制,沿海水库则多喜暖性的种类,如裸藻、隐藻、沙居剑水蚤等,山区水库发现较多喜冷性浮游生物,如金藻、透明溞等,丰水期的甲藻丰度也相对高于枯水期。  相似文献   

14.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143-145
上海市郊、县,可养鱼水面约40万亩,在已养面积35万亩中,河沟就有18万亩,占60%。因此河沟的鱼产量在上海市淡水鱼产量中占很大的比重。随着城郊养猪事业的日益发展,许多的河沟均大量种植水花生等作物,导致河沟水中阳光不足,水质变瘦,浮游生物量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5.
浮游生物的定量工作中目前通行的个体计算法,对于研究个别种类的种群数量变动,还是精确的,但它不能反映水体中整个浮游生物群落丰度的真实情况。为了使浮游生物的定量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鱼池中不同生物体表面柱状屈挠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鳗弧菌的区系分布.方法:通过对本中心渔场的鱼池中的几种主要病原菌进行定期采样测定.结果:这三种细菌在各种鱼体表的数量主要在102~104CFU/cm2波动,各种鱼体表上的同一细菌数量总体相差不大(几倍之间),但有一定的选择性;另外同一种鱼其体表上的各种细菌有相似的分布规律.研究还表明柱状屈挠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鳗弧菌在池塘水体和各种浮游生物上的数量波动区域:浮游细菌为105~106CFU/L,大型浮游生物为103~104CFU/L,小型浮游生物为104~105CFU/L,其分布顺序(根据其平均值)都是:水体中的浮游细菌数量总是远远高于小型浮游生物(通常高10~100倍),小型浮游生物也总高于大型浮游生物(通常高10倍左右);同一种生物其体表上的各种病原菌有相同的分布规律.结论:这三种细菌在水体和各种生物体上的高峰期通常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因此,我们认为在这两个时间段,要特别重视,抓好防治鱼病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大量存在于水环境中,给水生生物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浮游生物是水生食物链的基础,是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同时,浮游生物也是对各种环境污染物最敏感的类群。了解微塑料对浮游生物的影响是评价其生态风险的重要依据。本文介绍了环境中微塑料来源、特征及水生态系统微塑料污染现状,阐述了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直接和间接危害,并重点聚焦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从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层次详细总结了微塑料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最后,本文指出当前针对浮游生物微观基因和蛋白质组学,以及宏观种群和群落响应等方面的研究还非常缺乏,为今后开展微塑料危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陈蕾  李超伦 《生态学杂志》2014,25(10):3047-3055
生态化学计量学可以简单定义为从分子到生物圈的元素生物学,其跨越了环境和生命的各个层次,是构建从分子到生态系统统一化理论的新思路,是生态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洋生物占地球生物圈总生物量的50%,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浮游生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元素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关于海洋浮游生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较零散和缺乏.因此,本文从限制元素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的生态现象和机理、生化物质对营养限制的响应、营养限制的食物链传递与反馈4方面,对海洋浮游生物化学计量学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该领域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海洋浮游生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的发展重点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已知的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集中在甲藻门、黄藻门、裸藻门、隐藻门、金藻门、绿藻门和原生动物界的纤毛虫门,根据营养特性可分为3个生理类群。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分布广泛,从淡水湖泊到开阔海洋,从赤道到两极,无论是寡营养还是富营养环境都发现有它们的存在。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可进行光合营养和吞噬营养,营养策略的采用受控于环境因子。在低光照、寡营养等特殊环境中,混养生物具有重要生态地位。它可以成为主要摄食细菌者,占总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大部分,比光合营养的浮游植物或吞噬营养的浮游动物更具有竞争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有害赤潮的研究,加深了对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的认识。相信通过实验和模型的结合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0.
鳜塘浮游生物DNA序列多样性、水质和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RAPD技术研究了鳜塘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群落α-多样性,分析了浮游生物群落DNA序列丰富度与水质和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池塘养殖密度和短周期、小密度、高投饵量养殖方式对浮游生物群落DNA序列丰富度及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鳜塘浮游生物群落DNA序列丰富度与水质综合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 2)池塘高密度养殖会造成浮游生物丰富度降低和水质综合指数升高;3)短周期、小密度、高投饵量的养殖模式对环境的损伤较大;4)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01矩阵和水质理化因子样品聚类分析表明,发病塘在水质理化因子和浮游生物群落上具有相似性,为鳜疾病预报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