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湖泊食鱼性鱼类渔业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食鱼性鱼类是指鱼类群落中以鱼类为食的鱼类,它们处于较高的营养级,是水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顶级消费者。食鱼性鱼类渔业是北美湖泊渔业的主要方式,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一些研究表明,食鱼性鱼类的放养通过营养串联效应(Trophic cascading effect)有改善湖泊水质的作用1-2。我国有关湖泊食鱼性鱼类渔业生态学研究还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2.
滇中高原湖泊鱼类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依据历年馆藏的鱼类标本和资料,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与多项式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滇中6个高原湖泊鱼类的物种丰度、特有种以及属的数目与7个主要湖泊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湖泊鱼类物种丰度、特有种数和属数的关键湖泊环境因子是湖泊面积和湖岸线长度;其中与湖泊面积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湖岸线长度呈负相关。分析不停留于这一常规的横向比较,而是从历史生物地理学的角度,更深入一步揭示了滇中6个湖泊鱼类多样性的演化实质上是受湖泊的发育阶段所控制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1950s以来的长江中下游湖泊鱼类调查数据,分析通江湖泊与阻隔湖泊的鱼类分类多样性差异,以及通江和阻隔湖泊鱼类分类多样性的时间序列变化,探讨江湖阻隔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阻隔湖泊鱼类物种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平均值分别为48.47±14.64、74.02±3.09和736.89±33.80;通江湖泊为76.22±14.40、78.31±0.98和697.31±25.53。阻隔湖泊物种数和Δ+值显著低于通江湖泊(P<0.001),而阻隔湖泊Λ+值显著高于通江湖泊(P=0.002),表明阻隔湖泊物种间亲缘关系更近,均匀度下降,即物种分类单元减少,且集中分布于某几个分类阶元,稳定性变差。典型通江与阻隔湖泊鱼类群落分类多样性的时间变化分析发现,两种类型湖泊的鱼类物种数和Δ+值均随时间推移整体呈现下降趋势,Λ+值整体呈现升高趋势;并且阻隔湖泊的Λ+值随阻隔时间增加而大幅上升,Δ+和Λ+...  相似文献   

4.
鱼类的能量密度(能值)是指单位重量(湿重或干重)鱼体所含能量的多少,其单位一般是kJ/g wet mass或kJ/g drymass,它能够反映鱼类的营养状态和储能水平,是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的关键参数之一;同时,在对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研究中,将鱼类种群的生物量由重量单位换算为能量单位,也必须建立在已知的特定鱼类能量密度之上。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对主要养殖鱼类(如草鱼、团头鲂、鳜、乌鳢等)进行过能量密度的测定[1,2]。小型鱼类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鱼类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数量在一个湖泊中一般为30—40种,超过鱼类总数的一半以上,资源蕴藏量相当丰富[3]。它们处于食物链的中间环节,一方面作为饵料鱼被食鱼性鱼类如鳜、乌鳢、翘嘴等所捕食,另一方面又和与其营养级相近的经济鱼类如鲢、鳙、鲤等争夺湖中的饵料资源,可见,小型鱼类在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生态地位,如何控制和利用湖中过剩的小型鱼类资源已成为渔业资源管理者和渔业生态学家所关注的焦点[4]。目前,已有对小型鱼类在长江中下游某些湖泊中的种群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调查[3,5];然而,有关湖泊野生小型鱼类能量密度的研...  相似文献   

5.
泸沽湖裂腹鱼类的物种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高原湖泊的鱼类区系具有组成简单而物种分化复杂的显著特点,这个特点在泸沽湖比较典型。泸沽湖位于云南西北部,是一个面积约4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余米的中型深水湖泊。湖中的鱼类区系仅由裂腹鱼属(Schizothorax)和泥鳅属(Misgurnus)两个类元组成,其中裂腹鱼属却分化出亲缘关系很近的几个种,这种情况在云南高原湖泊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泸沽湖及其毗邻水系的裂腹鱼类的特征分析,探讨亲缘种之间的系统关系及物种演化的过程,试图提出一种解释某些高原湖泊鱼类区系中物种形成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云南抚仙湖鱼类的若干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湖泊环境的适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者于1988年11月至1989年11月逐月取样研究了抚仙湖鱼类的的生物学特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从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出发,结合湖泊环境的演变历史,进一步探讨了其生物学特性对湖泊环境的适应。研究结果表明,仙湖鱼类具有一系列共同的生物学特性。依其性质可把这些生物学特性区分为原始性状或特化性状。原始性状提示了抚仙湖现生鱼类是源自该湖所属的江河鱼类区系。特化性状则是鱼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相同湖  相似文献   

7.
正云贵高原湖泊鱼类区系一个重要特点是肉食性鱼类较为缺乏,捕食压力小是促使高原湖泊形成众多特有鱼类的一个重要因素(李树深,1982)。而外来入侵肉食性鱼类则是导致云贵高原土著鱼类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陈银瑞等,1998)。2017年,笔者在对云南滇池鱼类调查中记录到此前历年资料(黎尚豪等,1963;何记昌,刘振华,1985;陈自明等,2001;袁刚等,2010;姜昊辰等,2017)未被记述过的1种肉食性鱼类:鲇Silurus asotus(Linnaeus,1758),本文作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8年5月至2011年1月对松嫩湖群20个主要渔业湖泊的鱼类资源调查,分析了该湖群鱼类区系特征和群落相似性状况。松嫩湖群的鱼类区系由4目9科34属46种和亚种构成,其中土著鱼类3目8科27属39种和亚种,包括中国特有种3种,中国易危种1种,冷水种5种;由5个区系复合体构成,以东部江河平原区系复合体为主体;鲤形目31种,鲤科26种,分别占优势;鱼类区系具有南北方物种相互渗透、古北界与东洋界交汇过渡的混色类群特征。目前松嫩湖群鱼类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度总体较低,群落数量结构的相似度总体较高,鱼类群落相似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导致湖泊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放养、移殖与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的减少与小型化,二者的叠加效应使鱼类群落长期处于受损状态,群落结构及其相似性处在动态变化中,群落内种间关系的协调性、种群结构的合理性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均在下降。针对这些情况和群落相似性现状,提出未来松嫩湖群湖泊渔业的发展方向是优化调整群落结构,发展多种群湖泊渔业,合理利用土著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9.
色林错渔业生产的现状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色林错裸鲤(Gymnocypris selincuoensis)是藏北色林错湖泊中惟一的一种鱼类。本文介绍了色林错渔业的开发利用情况,并对色林错裸鲤最小捕捞年龄、捕捞强度、最小网目以及最佳年捕捞产量进行了探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我们认为对色林错鱼类资源的利用必须以保证现有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为核心,在满足维持一个足够数量及年龄结构的繁殖群体的基础上,以获得最佳持续经济利益为目标。以往强调甚至采用的最大持续产量理论在高原极端环境条件下并不能作为鱼类资源利用的追求目标或确定渔产量的标准,而只能作为对其捕捞强度的参考。总的允许渔获量应当根据最适捕捞死亡率F0.2来确定。本文最后提出了色林错湖泊鱼类资源可持续利用的8条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四个湖泊鱼类与渔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长江中下游的牛山湖、东汤逊湖、龙感湖和黄湖作为研究地点,调查了这些湖泊鱼类区系组成、鱼种放养量、渔获物组成、渔产量和渔产值,现已查明牛山湖鱼类有64种,东汤逊湖53种,黄湖76种,龙感湖80种。这些湖泊的鱼类区系组成相似,鲤科鱼类最多,占总种数的60.4%-65.6%。牛山湖主要放养草鱼,东汤逊湖主要放养鲢和鳙,黄湖除鱼类外重点放养河蟹。这三个湖泊年均鱼种放养量分别为9.5kg/hm2、36.8kg/hm2、8.1kg/hm2;年均鱼产量分别为128kg/hm2、126kg/hm2、88kg/hm2;年均每公顷渔产值分别为623元、680元、1202元。龙感湖为非放养型湖泊,年均鱼产量为64kg/hm2,其中鲫、红鳍原泊和小杂鱼占有较高的比例;年均每公顷渔产值183元。文中分析了各湖泊鱼产量构成特征,讨论了未来湖泊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合理利用鱼类资源,发展可持续渔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太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解太湖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分布特征,于2009-2010年利用拖网等网具对该水域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获鱼类50种,隶属10目15科40属,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占总数的68%;鱼类生态类型以湖泊定居性种类为主,群落优势种为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间下鱵(Hyporhamphus intermedius)和陈氏短吻银鱼(Salangichthys jordani)等小型鱼类;与历史资料相比,太湖鱼类的物种数量下降,优势种组成发生较大变化,鱼类群落中体质量<30 g的小型鱼类占绝对优势,渔业资源小型化趋势明显.由于过度捕捞和湖泊环境恶化,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偏低,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1.54,多样性指数H’N、H’w分别为0.21和0.46,均匀度指数J'N、.J'w分别为0.07和0.14;太湖各湖区间鱼类种群和多样性的差别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鱼类群落结构与湖泊营养盐、透明度等环境特征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鳜消化道内寄生范尼道佛吸虫月份变化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鳜是分布于东亚地区河流、湖泊和水库中的常见鱼类,在我国已有规模化的人工养殖。    相似文献   

13.
河蟹过度放养对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河蟹养殖的代表湖泊黄湖与参照水体即黄湖围栏外、天然捕捞湖泊龙感湖以及鱼类放养湖泊牛山湖的比较研究 ,探讨河蟹过度放养对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河蟹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直接摄食 ,二是破坏沉水植物的间接作用。在蟹苗放养强度约 1kg·hm-2 的条件下 ,底栖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明显下降 ,密度和生产量减少 6 0 %以上 ,其中对小型螺类的影响尤甚。作者认为目前最适的养殖模式应是河蟹与非草食性鱼类的轮作经营。  相似文献   

14.
云南高原地形复杂,山脉与河流,甚至湖泊大都是南北向,唯南部则转为东西向。在迤东昆明凹陷地区,湖泊较多,在迤西横断山脉的东缘则较少,在迤南各地仅有小型水塘。境内气候温暖,唯南部则热带性较强。湖泊中的鱼类不少,特产名鱼亦有多种。为了兴修水利,发展养殖,亟需掌握渔业生物学的基本资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1957年2—5月参加了云南热带生物的综合考察,曾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进行了浮游甲壳动物的调查(沈嘉瑞、戴爱云,1964),同年7—9月,水生生物研究所曾在云南迤西和迤东的主要湖泊进行了综合调查(黎尚豪等,1963)。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在当地搜集了大量的浮游生物水样。经过分析研究,而写成此文,这对云南鱼类的浮游性食料生物的鉴别或鱼类食性的研究以及浮游甲壳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研究,将提供一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15.
梁子湖的团头鲂与三角鲂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鲂属(Magalobrama)鱼类在我国分布很广,是一类较大型的经济鱼类,以其肉味腴美而著名。鲂鱼具有三个可贵的优点:(1)主要的食物为水草;(2)可在湖泊等静止水体中产卵繁殖;(3)生长比较迅速。无论是在发展湖泊渔业方面,抑或是在扩大淡水养殖品种方面,鲂鱼将成为主要的对象之一。因而掌握它们的生态习性和活动规律,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中砷的赋存与转化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楠  韦朝阳  杨林生 《生态学报》2013,33(2):337-347
砷(As)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元素,目前已有很多关于湖泊水体、沉积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及水生植物中As的含量分布与赋存形态的研究报道.As在全球淡水湖泊中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性较大;湖泊沉积物中As含量水平对底栖动物的自然生境影响很大,甚至造成底栖物种生物区系的改变;水生植物普遍具有富集As的能力,一般表现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水生动物中As含量一般为底栖动物>浮游动物>鱼类.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对湖泊生态系统环境与生物质中砷的赋存形态及其转化的认识还很不足,今后应加强人类活动影响下我国重要湖泊As的迁移、富集与转化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准确评估鱼类群落结构是渔业管理和鱼类资源养护的必要前提,而不同渔具采样结果往往会产生较大差异。研究同时采用欧洲标准采样网具-复合网目刺网(Multi-mesh gillnet)和中国传统网具-网簖对长江中游典型浅水湖泊扁担塘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评估。2种网具共采集到27种鱼类,并发现黄尾鲴(Xenocypris daviai)和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2种新记录种,扁担塘的鱼类群落结构较1999年和2003年均发生了较明显的改变。2种渔具捕获的鱼类组成、相对丰度和生物量以及鱼类体长分布频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鱼类的相对生物量和相对丰度的NMDS排序表明2种网具捕获到的鱼类群落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另外还比较了复合网目刺网与其他定量采样网具间的差异,作者认为复合网目刺网比较适合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鱼类群落研究的定量取样,但仅凭单一网具评估鱼类群落结构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准确评估鱼类群落结构是渔业管理和鱼类资源养护的必要前提, 而不同渔具采样结果往往会产生较大差异。研究同时采用欧洲标准采样网具-复合网目刺网(Multi-mesh gillnet)和中国传统网具-网簖对长江中游典型浅水湖泊扁担塘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评估。2种网具共采集到27种鱼类, 并发现黄尾鲴(Xenocypris daviai)和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2种新记录种, 扁担塘的鱼类群落结构较1999年和2003年均发生了较明显的改变。2种渔具捕获的鱼类组成、相对丰度和生物量以及鱼类体长分布频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鱼类的相对生物量和相对丰度的NMDS排序表明2种网具捕获到的鱼类群落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另外还比较了复合网目刺网与其他定量采样网具间的差异, 作者认为复合网目刺网比较适合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鱼类群落研究的定量取样, 但仅凭单一网具评估鱼类群落结构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经典与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泊是我国的重要水资源之一,为人类提供了无法替代的生态及社会服务功能。但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以食物网为基础的经典与非经典生物操纵成为湖泊富营养化修复的重要理论支撑。论文综述了经典与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的原理、发展与应用,分析了鱼类(肉食性、滤食性)、浮游动物在控制藻类数量上发挥的功能,并讨论了两种理论的适用条件及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富营养化湖泊修复工作提供参考。经典与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均是通过改变食物网结构控制藻类,分别利用浮游动物、滤食性鱼类控制藻类数量,但两者都未降低水中N、P含量。因此,实施有效的藻类水华生物操纵应与其它修复措施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20.
抚仙湖太湖新银鱼的生长特性及其渔业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是我国长江及淮河中下游湖泊中的重要经济鱼类.云南滇池移殖太湖新银鱼获得成功后.我国许多大中型湖泊水库都进行了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