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滇池产太湖新银鱼食性与摄食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正文  朱松泉 《动物学报》1994,40(3):253-261
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于1979年移植滇池,现已成为滇池鱼类的优势种和渔业主体,据1990年10月至1991年8月的标本(全长24-85mm)分析结果表明,该银鱼为典型的浮游动物食性鱼类,食物组成不随个体大小而变化。同时表明,太湖新银鱼的摄食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要依浮注入动物的个体大小选食,而浮游动物的逃跑能力,运动方式和可见度等则对太湖新银鱼的摄食行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银鱼是太湖的名产,以夏季的产量为最高,除一部分在附近市场鲜售外,大部分就在船上晒制成为银角干,再销售各地。到了冬季,渔民以价值较银鱼为高的鱼类为捕捞对象,所以专捕银鱼的船大大地减少,捕捞所得的大部分供市场鲜售。作者从1951年1月起至1952年3月止,对于银鱼作了周年的采集与观察。采集的地点,有时在五里湖,有时在太湖(界于苏州与无锡之间的一段区域)。五里湖是太  相似文献   

3.
太湖新银鱼线粒体DNA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材料与方法】.】材料太湖新银鱼(NeosalanxtaihuensisChen)1995年11月取自湖北省广水市徐家河水库,起网后液氮冷冻,一37oC保存备用。1.2试剂DNasel、RNase和Sffi均购自华美生物工程公司,SDS用时重结晶;其它试剂为国产分析纯。1.3mtDNA的制备参照文献[‘]小量太湖新银鱼mtDNA常规分离方法进行。1.4电镜观察参照文献[2]进行。2结果与讨论经多次电镜制样观察,发现太湖新银鱼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分子难以展开,mtDNA分子间似乎有着某种联系,且mtDNA分子绝大多数【域以超螺旋形式存在,超螺旋结…  相似文献   

4.
滇池太湖新银鱼的生长特性与资源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瑛  陈银瑞 《动物学研究》1998,19(4):289-295
为了滇池中太源新银鱼(NeosalanxtaihuensisChen)达到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管理部门急需寻求一个合理的资源平衡点,经31个月的连续采样调查,应用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得到太湖新银鱼1989年和1990年生长方程分别为:L=6.70(1-e^-0.198(t-0.225),W=1.78(1-e^-0.198(t-0.225))^3和L=7.48(1-e^-  相似文献   

5.
1992年5月至1996年8月对徐家河水库近太湖新银鱼的形态学,繁殖特性,生长以及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徐家河水库近太湖新银鱼主要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繁殖季节为3-6月,其中4月中旬为繁殖高峰期,与太湖新银鱼不同只有春季产卵群体,生命周期为一年。体重与体长关系为:W=2.014×10-6L3.170(r=0.999)。其von Ben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65.071-e-0.2394(t+0.5066)forbody length and Wt=1.1281-e-0.2394(t+0.5066)3.170。    相似文献   

6.
太湖乔氏短吻银鱼的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湖产乔氏短吻银鱼于3月中旬至5月末产卵。卵具粘性。集中在有沉水植物着生的湖湾内产卵。生殖周期短,一年可达性成熟。繁殖力强。在水温14.5—25.0℃时,仔鱼在受精后118小时23分孵出。终生以浮游动物为食。生长较缓慢,接近一年才达上市规格。其寿命只一年,产卵后不久死亡。保护其产卵基质——沉水植物,以及适当地扩大银鱼网的网目,是关键的增殖措施。  相似文献   

7.
太湖新银鱼线粒体DNA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适合太湖新银鱼等小型鱼类mtDNA分离纯化的有效方法。改进匀浆条件,采用DNaseI和RNase纯化方法,可用常规方法由小量太湖新银鱼中制备出mtDNA。采用改进的碱裂解法,能够在2小时内由单尾太湖新银鱼中快速分离纯化出适于限制性分析用的mtDNA。  相似文献   

8.
共获得49个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全序列和控制区(D-loop)部分序列。所测线粒体D-loop部分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648~680bp,识别到位于前端的一个串联重复序列、一个终止相关序列(ETAS),3个中央保守区保守序列(CSB-F、CSB-E、CSB-D)及一个保守序列区保守序列(CSB-1),结构与其他鱼类的研究结果类似。太湖新银鱼线粒体Cyt b和D-loop片段的相对进化速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新银鱼D-loop总的序列多态性位点的比例为0.83%,低于线粒体Cyt b部分总的序列多态性位点的比例(1.31%)。假设太湖新银鱼Cyt b基因平均进化速率相对值为1,贝叶斯(Bayes)MCMC模拟给出Cyt b基因的相对速率区间估计为1.000±0.131,而D-loop基因的相对速率为0.859±0.261,表明太湖新银鱼D-loop基因的进化速率低于Cyt b基因,同时,后验概率分布的变异方差也比较大。说明Cyt b基因比D-loop基因具有相对较高的进化速率,也相对更接近分子钟假设。因此,可以认为Cyt b基因比D-loop基因更适于太湖新银鱼种内及近缘种间相关分子生态及系统地理格局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抚仙湖太湖新银鱼的生长特性及其渔业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是我国长江及淮河中下游湖泊中的重要经济鱼类.云南滇池移殖太湖新银鱼获得成功后.我国许多大中型湖泊水库都进行了引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银鱼属NEOSALANX的初步整理及其一新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张玉玲 《动物学研究》1987,8(3):277-286
中国的新银鱼属至今尚无全面的总结。本文根据近年野外和室内工作所得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结果表明中国新银鱼属有效种共8个,其中包括1新种及1中国新纪录。  相似文献   

11.
淤泥湖近太湖新银鱼的生物学及其增殖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太湖新银鱼的生殖期为春夏季的3月底至6月上旬,产卵盛期为4月上旬和5月上旬。性成熟年龄为1年,属分批产卵类型。终生以浮游动物为食。生长1年平均全长为68.7mm,平均体重为0.70g。产卵后不久死亡,寿命只有1年。捕捞近太湖新银鱼的合理时期为冬季,捕捞期内划定禁渔区和向禁渔区放流部分亲本。产卵盛期人工放流受精卵或银鱼苗。  相似文献   

12.
对丹江口水库太湖新银鱼雌鱼性腺发育不同阶段个体的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变化进行研究, 以分析性腺发育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卵巢8-11月间基本处于Ⅱ期, 之后迅速发育; 1-3月主要为Ⅳ期或Ⅴ期, 4月开始以Ⅵ期个体为主。卵巢发育的Ⅱ期和Ⅲ期, 太湖新银鱼全鱼中的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随卵巢发育而显著增高。当发育至Ⅳ期时, 全鱼和去性腺鱼体中的干物质、粗脂肪、粗灰分相对含量和能量密度仍明显增加, 而粗蛋白相对含量在全鱼当中有所减少。由Ⅳ期发育到Ⅴ期时, 全鱼中的各生化组成无明显变化, 能量密度显著增加; 去性腺鱼体中的粗蛋白相对含量显著增加, 粗脂肪显著减少, 其他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无明显变化。产后Ⅵ期, 全鱼中的粗脂肪、粗灰分相对含量和能量密度显著下降, 干物质和粗蛋白相对含量则显著上升。性腺发育成熟前(Ⅳ期前), 去性腺鱼体中的总能量和粗蛋白绝对含量明显增加, 而性腺中能量和粗蛋白绝对含量增加不明显, 粗脂肪含量的增加明显。由Ⅳ期发育到Ⅴ期时, 全鱼中的总能量、粗蛋白和粗脂肪绝对含量均略有增加, 主要是由于性腺中能量、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增加, 而去性腺鱼体中能量、粗蛋白和粗脂肪绝对含量均明显减少。产后Ⅵ期全鱼中的总能量、粗蛋白和粗脂肪绝对含量均急剧降低。上述结果初步表明太湖新银鱼卵巢发育成熟前在鱼体中储存物质和能量, 在卵巢发育成熟时这些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可能向卵巢转移, 成为卵巢发育成熟的主要物质和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13.
银鱼捕起后易死,较难用活的亲本进行人工繁殖,在实际生产中,多采用死的亲本进行人工受精,亲本死亡的时间对卵的受精率影响较大。本文对徐家河水库近太湖新银鱼亲本死亡时间与卵受精率的关系进行了系列研究,亲本死亡后240分钟内,每隔15分钟进行一次人工受精,结果表明,卵的受精率随着亲本死亡时间的延长,其受精率越来越低,240分钟后,受精率趋于0。水温在15℃以下,亲本死亡105分钟后进行人工受精,平均受精率为43%,因此建议水温在15℃以下近太湖新银鱼的人工受精应在亲本死亡后105分钟之内进行。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5对特异性引物,扩增、拼接并测定出太湖新银鱼线粒体tRNAAsp-COII-tRNALys和tRNAGlu-Cytb-tRNAThr两段基因序列片段。基因定位和序列分析发现,太湖新银鱼线粒体COII基因全序列长度为691 bp,序列AT含量为52.80%,编码230个氨基酸;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全长为1141 bp,AT含量为48.90%,它编码380个氨基酸。分别位于线粒体COII和Cytb基因两翼的4个tRNA基因(tRNAAsp、tRNALys、tRNAGlu和tRNAThr)同时被测定出来。将太湖新银鱼与有明银鱼、小齿日本银鱼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基于线粒体COII Cytb基因合并数据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两种序列形式,以黑斑蛙为外群,对10种鱼类进行分子系统树的构建,结果一致表明:小齿日本银鱼与有明银鱼的亲缘关系近于太湖新银鱼;鲱科与鲑科的亲缘关系近于银鱼科鱼类;此外在本研究硬骨鱼类的4个科中,白鲟科作为原始而古老的类群,是在系统进化的过程中首先分化出来的一支。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5对特异性引物,扩增、拼接并测定出太湖新银鱼线粒体tRNA^Asp-COⅡ—tRNAL^ys和tRNA^Glu-cytb—tRNA^Thr两段基因序列片段。基因定位和序列分析发现,太湖新银鱼线粒体COⅡ基因全序列长度为691bp。序列AT含量为52.80%,编码230个氨基酸;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全长为1141bp,AT含量为48.90%,它编码380个氨基酸。分别位于线粒体COⅡ和Cytb基因两翼的4个tRNA基因(tRNA^Asp、tRNA^Lys、tRNA^Gls和tRNA^Thr)同时被测定出来。将太湖新银鱼与有明银鱼、小齿日本银鱼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基于线粒体COⅡ+Cytb基因合并数据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两种序列形式,以黑斑蛙为外群,对10种鱼类进行分子系统树的构建,结果一致表明:小齿日本银鱼与有明银鱼的亲缘关系近于太湖新银鱼;鲱科与鲑科的亲缘关系近于银鱼科鱼类;此外在本研究硬骨鱼类的4个科中,自鲟科作为原始而古老的类群,是在系统进化的过程中首先分化出来的一支。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两种鱼食物组成的空间变化,分析了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在洱海古生和北部两采样点逐月采集或收集的共93尾鲢和71尾鳙的肠道内含物,对其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及与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食物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鲢、鳙全年摄食的饵料生物数分别为75 属和 64属。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微囊藻(Microcystis)和象鼻溞(Bosmina)为两种鱼的主要饵料类群。鲢、鳙的食物组成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与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在空间上,两种鱼在古生摄食的浮游植物比例大于北部,这是由不同区域饵料生物组成差异导致的结果。Schoener重叠指数显示鲢、鳙与太湖新银鱼之间的食性重叠不显著(E0.6)。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2003年开始蓄水后,随着库区水体水文生态与水动力学特征、生境结构和水体生产力等的改变,鱼类群落亦随之演替[1,2].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种群爆发是近期库区鱼类群落演替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8.
太湖新银鱼移植对(鳖)早期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择长江中游西洞庭湖水系太湖新银鱼移植水体(黄石水库)和未移植水体(蒙泉水库),研究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移植对浮游动物食性鱼类(Hemiculter leucisculus Basilewsky)早期生长和摄食的影响。2009年7月下旬和8月中旬共采集稚鱼157尾,其中7月下旬采集稚鱼在14—23日龄之间,两水体间生长差异不显著;8月中旬采集稚鱼在20—49日龄之间,黄石水库生长率显著小于蒙泉水库。对样品耳石日轮分析发现25日龄之前两水体稚鱼生长率相似,之后黄石水库稚鱼较蒙泉水库生长慢。食性分析发现25日龄前两水体稚鱼食物组成相似,主要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25日龄后黄石水库稚鱼食性没有显著变化,而蒙泉水库稚鱼则转食大型枝角类、昆虫及鱼卵和仔鱼。两水体气候条件、营养状况、鱼类区系组成上基本相同,是否有太湖新银鱼移植是两水体间的主要差别。太湖新银鱼春群在1—5月间繁殖,而的繁殖在6月下旬之后。因此在早期生活史阶段与太湖新银鱼的食物竞争会主要发生在转食大型浮游动物之后。太湖新银鱼摄食使黄石水库大型浮游动物饵料资源短缺,稚鱼在25日龄后不能转食,是导致黄石水库幼鱼在25日龄后生长减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邵晓阳  黎道峰  潭路  蔡庆华 《生态学报》2011,31(17):4858-4865
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对三峡库区香溪河太湖新银鱼、短吻间银鱼资源以及水体的主要理化因子进行调查,对太湖新银鱼、短吻间银鱼的生长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香溪河1-3月多年平均气温为8.4℃,2月份多年平均最低10.8℃,适宜银鱼孵化的最佳温度时间为12月至翌年3月。(2)香溪河pH值全年在7.5-9.0之间变动,大多季节稳定在8.5左右,有利银鱼的繁殖生长。(3)太湖新银鱼5-6 cm规格的个体数量占优势,占总数96.2%;太湖新银鱼、短吻间银鱼的肥满度指数分别为(0.004±0.0004)g/cm3、(0.002±0.0003) g/cm3,两种银鱼的肥满度指数差异显著(P<0.001)。分析探讨了银鱼的时空分布格局、捕捞强度和渔产量对银鱼种群形成与衰退的影响。结果显示:(1)太湖新银鱼、短吻间银鱼在三峡水库湖北库区的各支流河道均有分布,沿江而上,种群规模逐渐减小,渔获量组成以太湖新银鱼为优势类群。(2)以灯光诱捕为主的扳罾网(网片规格为14.7 m × 14.7 m,网目0.3 cm × 0.3 cm)引入库区,使银鱼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规格组成也发生巨大变化。2006年10月,太湖新银鱼种群主要由体长为50-60、60-70 mm的个体组成,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2.3%和20.6%,大于70 mm的个体也占14.7%;2007年10月,种群主要由体长为40-50、50-60、60-70 mm的个体组成,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2%、61.7%、15.8%,大于70 mm的个体极少见。(3)太湖新银鱼垂直活动范围在10 m以上的水层,受河岸底质的影响,山坡陡峭、浸水坡面主要由岩石构成的河岸水质清澈,银鱼数量较大。  相似文献   

20.
秦伟 《生物学通报》1994,29(11):17-17
我国的大银鱼秦伟(江苏省苏州蚕桑专科学校215151)大银鱼Protosalanxhyaloc。nius(Abbott)隶属鲑形目、银鱼科、大银鱼属。是我国的名贵食用经济鱼类和出口创汇的重要渔业产品。大银鱼分布很广,见于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沿岸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