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峨眉山野生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峨眉山中药材以其品种多、质优量大、历史悠久而驰名中外,素有“天然药园”之称。其野生药用蕨类植物有38科148种,占全国该类植物资源总科数的97%、总种数的80%左右。本文对药用蕨类植物的生境、分布、药用部位、功效等作了初步分析,并对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区系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对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调查研究表明,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药用蕨类植物134种(包括变种和变型),隶属于37科63属,占江西药用蕨类植物种数的68.7%,区系分析显示该地药用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和丰富的温带成分;药用蕨类植物的生态分布表现出极高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药用蕨类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简要介绍药用蕨类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现状以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6.
云南高黎贡山地区主要药用蕨类植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立新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3):30-32
通过对高黎贡山地区的民间访谈和集市药摊调查 ,从高黎贡山地区已纪录的 5 38种蕨类植物中总结、整理出主要的药用蕨类植物 85种 ,分属 2 7科 ,4 4属。本文主要对其中对 17种常见药用蕨类植物的药用功效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7.
云南高黎贡山地区野生蕨类植物药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云南高黎贡山地区的民间访谈和集市药摊调查,总结出主要的药用蕨类植物85种,分属27科,44属。本文介绍该地区17种常见药用蕨类植物的药用功效,并整理出85种主要药用蕨类植物的初步名录。 相似文献
8.
安徽万佛山药用蕨类植物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省万佛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标本采集鉴定,整理出药用蕨类植物有57种,2变种,隶属23科,37属,并记述它们的生态分布、药用价值,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该区药用蕨类植物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湖北省瓦韦属(Lepisorus)药用蕨类植物10种,编写了检索表,并对各种药用瓦韦在本省的分布和主要疗效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0.
11.
西藏林芝地区野生苗木移地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福建公园施工中从野外采挖的 2 2种苗木 ,移入公园栽培后的成活率及性状表现进行了初步观察 ,为今后野生苗木的栽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陕西蕨类植物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陕西分布新记录的11种蕨类植物,即峨眉盾蕨(Neolepisorus emeiensis)、边缘鳞盖蕨(Microlepia marginata)、肾羽铁角蕨(Asplenium humistratum)、城口铁角蕨(A. chengkouense)、蚀盖耳蕨(Polystichum erosum)、伴藓耳蕨(P. muscicola)、尾叶耳蕨(P. thomsonii)、尖齿耳蕨(P. acutidens)、康定耳蕨(P. kangdingense)、石韦(Pyrrosia lingua)和绒紫萁(Osmunda claytoniana),凭证标本均保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标本馆(原西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WUK)。至此,陕西现有蕨类植物已有258种(不包括变种和变型)。 相似文献
13.
对湖南蓝山森林公园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表明:1)蓝山森林公园有蕨类植物139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于28个科、59属.该区域科、属、种分别占中国蕨类植物的44.44%,25.54%,5.35%;湖南蕨类植物的52.83%,39.60%,19.36%;2)科属的统计分析表明,蓝山森林公园的优势科为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优势属为鳞毛蕨属(Dryopteris)、蹄盖蕨属(Athyrium)、卷柏属(Selaginella)、凤尾蕨属(Pteris);3)属、种的地理成分分析综合表明该区是亚热带性质;4)在地区间比较中,得出该区归属于华中-华东大区,与西南、华南蕨类区系较易区别开来;在相似性系数比较中该区与西南地区相似性高于华南地区. 相似文献
14.
对中坡国家森林公园的蕨类植物分类、区系组成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坡共有蕨类植物28科53属85种,主要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凤尾蕨科和金星蕨科;主要属为凤尾蕨属、鳞毛蕨属、耳蕨属和卷柏属;科的分布类型以世界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属以泛热带属和热带亚洲属最多,种以东亚分布类型为主并表现出明显的亚热带特点;生态类型主要为土生,其次是石生类型.蕨类区系与贵州的关系最为密切.蕨类物种密度为每km^26.2种,在纬度相近的9个保护区中仅次于云南西山.中坡拥有桫椤和金毛狗等2种国家重点保护蕨类和7种中国特有的蕨类.桫椤在中坡的发现,对于研究其演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西藏小型猪肾脏的组织结构,为其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西藏小型猪肾脏标本投入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24 h以上,修块,冲洗,脱水,透明,包埋,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拍照。结果西藏小型猪的肾与人肾一样呈长而扁的菜豆形,是表面光滑的多乳头肾,肾的表面有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肾实质可分为皮质和髓质,由数百万个肾单位和泌尿小管组成,其间由少量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等构成肾间质。结论西藏小型猪的肾脏结构比犬和猴更接近于人类,在异种器官移植、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生物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西藏生态环境的氟水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使用F离子选择电极法 ,对西藏不同地貌、生态特征的藏族人群居住区进行了水、土壤、燃料、粮食、食品、蔬菜、茶的F含量测定 .西藏的水F含量均数为 0 .0 6mg·L-1,土壤可溶性F 0 .45mg·kg-1,主要燃料F含量0 .10mg·kg-1,主要粮食、食品以及蔬菜的F含量 0 .0 6~ 0 .33mg·kg-1,用砖茶调制的酥油茶和糌粑F含量达3 .0 9mg·L-1和 3 .6 1mg·kg-1,产自四川、云南的砖茶水溶性F含量达到 5 33 .89~ 6 17.32mg·kg-1,可以认为 ,西藏有可能是砖茶型F中毒的流行区 . 相似文献
18.
19.
西藏土壤中铜含是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引 言目前 ,西藏的生态环境基本保持原生状态 ,是至今地球上受人类活动影响和污染最少的地区之一 .所以 ,西藏是进行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和表生地球化学研究最为理想的场所 .西藏的土壤中Cu含量数据 ,不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西藏高原表生环境中Cu的地球化学特征 ,而且还可以为这一地区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提供基础信息和依据 ,也可以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土壤生态环境背景的永久性参比资料 .2 材料与方法2 1 供试材料样品采自北起唐古拉山 ,南至亚东、樟木、吉隆、普兰 ,东从金沙江 ,西到班公错—除羌唐高原北部以外的西藏广大地区 ,共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