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省田螺科三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云南省田螺科(Viviparidae)的研究,以往报道较多,作者于1957年和1965年分别两次到云南省22个县、市进行淡水贝类区系调查,获得一批标本。经分析鉴定,计30种,隶属于4属。其中有3个新种,现叙述于下。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勐腊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menglaensis,新种(图1) 为小型种类。壳质较薄,外形呈宽圆锥形。有6个螺层,皆外凸,各螺层宽度增长迅速;壳顶尖锐,螺旋部较宽短,体螺层膨大。缝合线深。壳面呈黄褐色或黑褐色,生长线细  相似文献   

2.
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以下简称田螺)是一种常见的经济价值高的淡水螺类,生活于河沟沼泽和水田里。近年来,由于农药的污染,资源渐趋频危。我们于1978—1982年间对中华圆田螺生物学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国圆田螺生殖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Gray)(Heude,1890)系我国最常见的淡水螺类,张明俊(1928),李赋京(1935)。张玺、刘月英(1960)曾作过系统的解剖,孙振中(1963)对其神经系统作了仔细的研究。本文主要是针对生殖系统而作的,并与同属的中华圆田螺C.cathayensis(Heude)和胀肚圆田螺C.ventricosa(Heude)二种作了简单的比较;在同科的环稜螺属的双旋环稜螺Bellamya dispiralis (Heude)中也具有同样的构造。  相似文献   

4.
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Gray)(Heude,1890)是我国最普通的螺类,张明俊(1928)、李赋京(1935)两氏研究的标本,即属此种(张玺、齐锺彦,1961)。惟以此种螺类分布较广,综合利用,资源颇饶。倘为增辟农肥,充裕鱼饵,则尚需在解剖学的基础上,提供生理机能和生活动态的理论依据。尤以支配生理和生活的神经系统分布结构的进一步钻研,更有继续深入的必要。由于张、李两氏研究记录的启发,本项研究乃有新的收获。在中国圆田螺个体演发(ontogeny)的不同阶段,初次找到后述几种神经的分布结  相似文献   

5.
齿舌作为软体动物独特的摄食器官,是软体动物门重要的分类特征。利用扫描电镜对入侵物种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P.maculata和本地物种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的齿舌形态进行了比较观察。两种福寿螺和中国圆田螺齿式均为2·1·1·1·2。两种福寿螺齿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央齿的第一突起,P.canaliculata中央齿第一突起宽而短,不如P.maculata锋利。P.canaliculata与P.maculata第一突起长与中央齿宽以及第一突起宽与中央齿宽的比值均具有显著差异。两种福寿螺与中国圆田螺齿舌的中央齿、侧齿、缘齿,不论是从形态还是数量上都明显不同。两种福寿螺中央齿第一突起大而尖,呈倒三角形,两侧对称排列3个小齿;中国圆田螺的中央齿第一突起短而宽,呈方形,两侧对称排列4个小齿。两种福寿螺的侧齿大突起内侧有1个小而尖的小齿,大突起外侧另有2个小齿;中国圆田螺侧齿上缘中间大突起外侧有3个小齿,呈锯齿状。两种福寿螺的内缘齿和外缘齿相似,缘齿上缘的中间尖齿尖锐,旁边再形成一小齿;中国圆田螺内缘齿上缘的中间尖齿突出,外缘齿基部细长,上缘有小的尖齿8~10个,呈梳状。两种福寿螺与中国圆田螺的第一突起宽与中央齿宽之比、第一突起长与中央齿宽之比、第二突起宽与中央齿宽之比、第二突起长与中央齿宽之比均差异显著。食性不同可能是造成种间齿舌结构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海伦闭螺Clea(Anentome)helena(Phillippi) 本种为蛾螺科中较小型的种类。壳高约20毫米,壳宽7毫米,个体大的壳高可达30毫米。有6—8个螺层,螺层缓慢均匀增长;壳坚固,外形呈长圆锥形。壳面呈黄褐色或绿褐色,各螺层具有1—3条红褐色色带及粗的纵肋,体螺层上约有12条纵肋。壳口具有短而宽的前沟。  相似文献   

7.
1989年3—9月,用分离白雅安淡水螺体内的棘口吸虫囊蚴按100—150个/只人工感染小白鼠15只,在小白鼠的胃和肠道共检到5种棘口吸虫,现报道于下:(测量单位:mm)1曲领棘缘吸虫Echinoparyphium recurvatum第二中间宿主为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a和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2接睾棘口吸虫Echinostoma paraulum Dietz,1909(宫川棘口吸虫E.miyagawai Ishii,1932)第二中间宿主为尖口圆扁螺Hippeuties cantori。3鼠真缘吸虫Euparyphium murinum第二中间宿主为赤豆螺和中华圆田螺。4移睾棘口吸虫E.cinetorchis第一中间宿主为赤豆螺;第…  相似文献   

8.
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属于淡水大型螺类,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在极端环境下能够迅速进入休眠状态,以抵御不良环境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为研究其在干旱胁迫下的休眠特征,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国圆田螺在干旱胁迫下肝与肾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圆田螺在干旱休眠时与正常有水养殖相比,其肾组织中110个基因上调,389个基因下调;在肝组织中有84个基因上调,86个基因下调。肝组织差异基因主要与细胞黏附的调节、细胞外基质组织生长、神经元投射和轴突再生等功能相关;肾组织差异基因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去磷酸化、上皮细胞增殖调节、羟酸有机酸跨膜转移、组织重塑等功能相关;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定位在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聚糖、乳糖、鞘脂的合成代谢通路等与干旱胁迫相关的主要代谢通路上。研究表明,热激蛋白基因Hsp70、SRCRFASNAPMAPMSTNPoc1bS1P、Na+-K+-ATP酶β1亚基及SLC28A3基因在中国圆田螺干旱休眠时开启自身调节,田螺通过调控不同基因,启动阻隔自身对外界光线的感知,停止脂肪积累、抑制肌肉生长、吞噬自身凋亡细胞获取营养、调节细胞渗透压保水等使自身快速适应干旱休眠状态。  相似文献   

9.
罗明珠  章家恩  胡九龙  赵本良 《生态学报》2015,35(11):3580-3587
为比较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Lamarck,1828))和当地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Gray,1832))消化能力的差异,探索福寿螺成功入侵的机制,以田螺为对照,测定了1—4龄的福寿螺和田螺的胃和肝脏的消化酶——纤维素酶(羧甲基纤维素法)、淀粉酶(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脂肪酶(滴定法)的活性。结果表明:1)相同年龄的福寿螺胃和肝脏中的消化酶活性明显高于田螺。其中,纤维素酶活性分别高出1.00—2.11倍、1.66—2.84倍;淀粉酶活性分别高出1.53—3.47倍、1.47—1.80倍;脂肪酶活性分别高出2.07—4.73倍、6.13—9.93倍。2)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福寿螺胃和肝脏中的消化酶活性变化幅度(51.2%—131.2%)明显高于田螺(23.3%—47.1%)。3)福寿螺的各种消化酶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如福寿螺的淀粉酶活性与脂肪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胃中r=0.736**、肝脏中r=0.867**)。此外,胃中的淀粉酶活性还与纤维素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96*)。相应地,田螺胃中的淀粉酶和脂肪酶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06*),而肝脏中的纤维素酶与脂肪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593*)。4)福寿螺对纤维素类和淀粉类物质都有较强的消化能力,且能较好地消化脂肪类物质,而田螺能消化纤维素类和淀粉类物质,对脂肪的消化能力却很弱。福寿螺的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分别是田螺的2.42和1.88倍,脂肪酶活性达到了5.66倍。可见,福寿螺具有较高的消化酶活性,且各消化酶之间存在正协同性。这可能是导致福寿螺食量大、食性杂,使其能快速生长和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田螺科五种螺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早期胚胎细胞为材料,用火焰干燥法制片,对分布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近郊的常见田螺科(Viviparidae)五种螺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两种圆田螺的染色体数和国外报道的同一属的种类的一致。而三种环棱螺的染色体数,则较国外报道的另两种的少得多。在铜锈环棱螺的核型中,其m组的第一对和sm组的第四对染色体上,具有明显的随体,出现频率甚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