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党参、茯苓、白术、白芍和陈皮五味中药制成的复方合剂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照组灌服蒸馏水14 d,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灌服不同剂量的复方合剂14 d,检测实验前后肠道菌群数量。结果灌服后小鼠肠道菌群与灌服前比较,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增加,肠球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党参、茯苓、白术、白芍和陈皮五味中药制成的复方合剂对小鼠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将IBS—D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凋整饮食、胃肠解痉药和止泻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0mg,3次/d.温开水送服,连用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前增加,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数量较前减少(P〈0.05),但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4.29%)明显优于对照组(74.29%)(χ2=5.29,P〈0.05)。结论双歧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IBS—D疗效较好,作用于其能调节患者肠道菌群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结直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常规禁食、肠道准备,采用开放根治性结/直肠癌切除手术治疗,术后予以围手术期常规治疗,并予以等氮量、等热量的营养支持。观察组术后第3天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630mg/次,2次/d,连用7d。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治疗7d后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及肠黏膜通透性指标[血清二胺氧化酶(DAO)]的变化,并比较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7d后,两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粪肠球菌数量较前明显下降,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前明显上升(t=2.17、2.25、2.21、2.32、2.89、3.08、2.97、3.12,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或上升的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t=2.14、2.25、2.18、2.23,P0.05);两组血清DAO水平均较前明显上升(t=2.27、3.21,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t=2.23,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感染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03,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存在一定程度的肠道菌群的紊乱,肠黏膜通透性上升和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双歧三联活菌胶囊用于结直肠癌术后可纠正与调节肠道菌群的紊乱,降低肠黏膜通透性,保护与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减少或避免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降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其对患者血脂、颈动脉斑块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均予以瑞舒伐他汀(10 mg/次,1次/d)+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次,1次/d)口服治疗,并根据病情酌情给予降压、降糖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630 mg/次,3次/d,温水口服。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颈动脉斑块指标[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及肠道菌群数量(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变化。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TC、TG和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H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良好的协同降脂作用,并能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IMT及斑块面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的变化及益生菌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内科门诊就诊活动期UC患者50例为观察组,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粒/次(210 mg/粒),饭后30 min温水送服,2次/d,连用8周。检测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的变化。另选择同期肠镜检查未见肠道病变的正常成人30例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s<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s<0.05),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s<0.05);而大肠杆菌数量较前明显下降(Ps<0.05),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s<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ET、D-乳酸和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s<0.05)。治疗8周后,血清ET、D-乳酸和PC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s<0.05),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s<0.05)。结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活动性UC能纠正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修复肠黏膜屏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结肠造口术后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外科门诊就诊结肠造口术后腹泻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口服补液盐、止泻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温水口服,630 mg/次,2次/d,连用4周。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比值上升,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下降(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两组患者血清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在总有效率上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佳(P<0.05)。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结肠造口术后腹泻患者效果较佳,机制与其能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并能保护与修复肠黏膜屏障,减少其通透性,改善肠道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通过对以灭活的双歧杆菌及培养液用于抗徨素脱污染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整试验,结果表明了灭活的双歧杆菌及其代谢产物对小鼠肠道正常菌群的有调节作用,使其恢复了正常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螺旋藻及其水提物对肠道菌群体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外观察螺旋藻及其水提物对肠道菌群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螺旋藻及其水提物对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和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培养 48h,P<0 .0 0 1) ,对肠道其他菌亦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而对大肠埃希菌的促生长作用不显著 (P>0 .0 5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BTVC)对进展期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化疗副作用及肠道菌群影响。方法 选取铜陵市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根治性胃癌术后首次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奥沙利铂+替吉奥联合化疗方案组32例(对照组),奥沙利铂+卡培他滨+BTVC联合治疗组26例(观察组)。检测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中白细胞<3×109/L、粒细胞<2×109/L、血红蛋白<110 g/L、血小板<100×109/L、肝功能损害、周围神经炎、恶心/呕吐、腹泻及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均多于观察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各菌群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杆/球比明显少于观察组(P<0.01),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多于观察组(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杆/球比明显少于治疗前(P<0.01),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多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多于治疗前(P<0.05);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TVC对胃癌术后化疗副作用有预防作用,并可调节患者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0.
几种益生元制剂对肠道菌群作用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几种益生元制剂对肠道菌群作用效果。方法通过体外实验和体内试验。结果低聚果糖、水苏糖、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均能促进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增殖,并能够酸化肠道的pH;能够显著提高肠道的B/E值(肠道内双歧杆菌和肠杆菌数量log值的比值),增加肠道中有益菌的比例,有益于稳定肠道的微生态平衡。结论这几种益生元制剂对肠道菌群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规律以及服用拜糖平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光冈法对糖尿病患者、服用拜糖平患者及正常人群粪便中的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结果糖尿病患者粪便中肠杆菌科细菌增加(9.0±0.5 vs 8.5±0.8,P<0.05),而双歧杆菌和类杆菌数量减少(分别为8.1±1.2 vs 8.9±1.9和9.2±1.0 vs 9.9±1.4,P<0.05);服用拜糖平的患者肠道内类杆菌数量进一步减少(9.1±1.3,P<0.05),双歧杆菌和肠杆菌科细菌有所恢复(分别为8.8±1.3和8.6±0.9,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肠道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已发表的肠道菌群与中医药相关文献报道及其发展趋势,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资料来源于CNKI数据库,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该数据库中所收录的肠道菌群与中医药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总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86篇。文献发表的数量在2003年以后增长速度显著提高;发表文献在10篇以上的单位共有15所,其中最多的单位发表42篇;25.70%的文献受到各级科研提供的资金支持和帮助。文献中以实验研究报告的类型为主,是总体文献数量的37.79%。文献被引用频次总体偏低,被引用次数在2次及以下的占60.43%。结论 肠道菌群与中医药的科研工作还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并且应该在提高文献数量的同时,努力加强文献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对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3月发表的所有关于脑卒中患者应用益生菌制剂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使用RevMan 5.3和Stata 14.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1 52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肠道中肠球菌的数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SMD=-0.74,95%CI(-1.64,0.17),P=0.110],而益生菌组患者肠道中大肠埃希菌的数量低于对照组[SMD=-1.27,95%CI(-1.81,-0.73),P0.001];益生菌组患者肠道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SMD=1.50,95%CI(0.96,2.03),P0.001;SMD=1.66,95%CI(1.16,2.15),P0.001]。益生菌组患者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SMD=-1.76,95%CI(-2.39,-1.13),P0.001;SMD=-2.21,95%CI(-2.92,-1.51),P0.001];益生菌组患者粪便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量高于对照组[SMD=1.76,95%CI(0.84,2.68),P0.001]。结论在肠内营养的基础上添加益生菌制剂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营养治疗,能够有效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改善患者的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定植和建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演变过程,且易受分娩方式、喂养方式、胎龄、抗生素暴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肠道菌群不仅在新生儿生理发育、免疫系统成熟、抵抗病原体入侵、维护肠道屏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影响神经回路的建立、髓鞘的形成和血脑屏障的形成。早期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生长发育迟缓和智力发育落后等。近年来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影响新生儿神经发育受到广泛关注,其主要与代谢、免疫、迷走神经和神经内分泌等途径相关。本文主要就新生儿肠道菌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肠道菌群对神经发育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和联合治疗组,各60例。利拉鲁肽组患者使用利拉鲁肽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使用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利拉鲁肽进行治疗。采用血糖检测仪对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清趋化素(Chemerin)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使用光冈法对两组患者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半年后联合治疗组患者FBG、2hPG、HbA1c水平均低于利拉鲁肽组(均P2=4.227,P=0.040)。 结论 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利拉鲁肽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指标水平以及血脂水平,提升患者抗氧化能力,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哺乳动物和人类的肠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各组分如肠道菌群、免疫系统和病原体之间相互调节,对于维持肠道稳态意义重大。肠道寄生虫与微生物群落相互作用,改变宿主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平衡;同时,肠道菌群可影响寄生虫的感染与活力。本文综述了蠕虫感染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为蠕虫病的治疗及蠕虫疗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复方薏苡仁方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功能及胃肠运动的效果,并考察复方薏苡仁方对小鼠盲肠内容物pH及肠黏膜结构等肠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参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的规定进行调节肠道菌群实验和小肠墨汁推进试验,检测小鼠盲肠内容物pH,并对肠道黏膜结构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1)与给样前相比,复方薏苡仁方中、高剂量组肠杆菌数和低、高剂量组肠球菌数均明显减少(P<0.05),中、高剂量组乳杆菌数和双歧杆菌数均明显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且高剂量组乳杆菌数和中、高剂量组双歧杆菌数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2)复方薏苡仁方各剂量组小鼠盲肠内容物pH值均显著降低(P<0.01),且均低于阳性对照组,其中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复方薏苡仁方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比值(A/V)均明显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且中、高剂量组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A/V比值明显或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或P<0.01);(4)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复方薏苡仁方各剂量组小鼠小肠推进率均显著增加(P<0.01),且均高于阳性对照组(P<0.01)。结论 复方薏苡仁方对调节肠道菌群及改善肠道微环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PCR-DGGE方法比较运动小鼠和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变化,研究运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从5只正常Balb/c小鼠和5只运动C57BL/6J小鼠的粪便中提取细菌基因组总DNA,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的方法获得小鼠肠道菌群分布图谱,对图谱进行相似性、多样性以及优势条带的序列分析。结果 PCR-DGGE结果图显示运动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增加,优势菌群发生转变,序列分析表明变形菌门明显减少,厚壁菌门成为优势菌型。结论 运动会对小鼠肠道菌群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复方薏苡仁方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功能及胃肠运动的效果,并考察复方薏苡仁方对小鼠盲肠内容物pH及肠黏膜结构等肠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参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的规定进行调节肠道菌群实验和小肠墨汁推进试验,检测小鼠盲肠内容物pH,并对肠道黏膜结构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1)与给样前相比,复方薏苡仁方中、高剂量组肠杆菌数和低、高剂量组肠球菌数均明显减少(P<0.05),中、高剂量组乳杆菌数和双歧杆菌数均明显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且高剂量组乳杆菌数和中、高剂量组双歧杆菌数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2)复方薏苡仁方各剂量组小鼠盲肠内容物pH值均显著降低(P<0.01),且均低于阳性对照组,其中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复方薏苡仁方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比值(A/V)均明显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且中、高剂量组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A/V比值明显或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或P<0.01);(4)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复方薏苡仁方各剂量组小鼠小肠推进率均显著增加(P<0.01),且均高于阳性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薏苡仁方对调节肠道菌群及改善肠道微环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