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 (Hp)与慢性胃炎粘膜内CD3+ 细胞 ,S 10 0 + 树突状细胞和nNOS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检测Hp+ 和Hp 胃炎患者及正常人的胃窦部活检标本。结果 Hp+ 胃炎组胃窦粘膜内CD3+ 细胞和S 10 0 + 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高于Hp-胃炎和正常组 ,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和P <0 0 5 ) ,而nNOS呈高表达 ,与Hp-胃炎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Hp+ 胃炎患者胃窦粘膜内CD3+ 细胞和S 10 0 + 树突状细胞的增加是机体对Hp的免疫应答 ,而nNOS在Hp+ 胃炎组的高表达可能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HSP60与PCNA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检测Hp 和Hp-慢性胃炎患者胃窦粘膜内的PCNA和HSP60。结果PCNA在浅表性胃炎以弱阳性或阳性表达为主,在萎缩性胃炎以阳性或强阳性表达为主。与Hp-患者相比,Hp 患者胃粘膜PCNA的表达显著增强,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HSP60在Hp 患者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阳性率分别为40·0%和76·9%,Hp 患者胃粘膜HSP60的表达比Hp-患者强(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增强了PCNA、HSP60在胃粘膜中的表达,与胃粘膜的病理特征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可能是胃粘膜病变趋势或临床病理特征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川芎嗪对平滑肌细胞NF-κB激活、骨形成蛋白-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核转录因子 kappaB (NuclearFactor kappaB ,NF κB)的激活与骨形成蛋白 - 2 (bonemorphogenicprotein 2 ,BMP 2 )表达的影响。方法 贴块法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 ,分为正常对照组 ,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Ⅱ ,AgⅡ )刺激组和川芎干预组。各取 15、 30、 6 0min测NF κB激活情况 ,6、 12、 2 4h测BMP 2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法测蛋白表达和mRNA转录水平。结果  (1)AgⅡ刺激 15min即有NF κBp6 5核转移 ,30min达高峰 (P <0 0 1) ,1h后减退。川芎干预组NF κB激活与正常组无差异。 (2 )AgⅡ刺激 6hBMP 2表达增强 (P <0 0 5 ) ,12h减弱 (P <0 0 1) ,2 4h更弱。川芎干预组 6hBMP 2表达亦增强 ,12h与 2 4h保持正常水平。结论 川芎嗪抑制AgⅡ诱导的NF κB激活与BMP 2表达降低 ,表明它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炎患者粘膜内EGF和TFF1的表达及G细胞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GF和TFF1在慢性胃炎患者胃窦粘膜内的表达及G细胞相关研究.方法免疫细胞化学.结果 EGF和TFF1在慢性胃炎粘膜内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减弱或消失,而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萎缩性胃炎的肠化区EGF和TFF1均为阴性,但与其相邻的腺体内TFF1仍为阳性反应.G细胞数目在Hp 和Hp-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亦无差异(P>0.05);但萎缩性胃炎的G细胞显著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有差异(P<0.01).结论慢性胃炎粘膜内的EGF和TFF1表达减弱或消失与Hp或其它致病原有关.肠化区内的TFF1消失,可能与细胞恶变有关.Hp 组患者的G细胞无增加.  相似文献   

5.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探讨胃粘膜内 CD3+细胞 ,S- 10 0 +树突状细胞和 n NOS的表达与慢性胃炎的关系及意义。检测标本均取自胃窦部活检的胃粘膜组织。结果显示 CD3+细胞主要分布于粘膜上皮、腺上皮和固有膜内 ,而 S- 10 0 +树突状细胞则主要位于固有膜内 ,正常组与浅表性胃炎组和萎缩性胃炎组 ,浅表性胃炎组与萎缩性胃炎组细胞数量有显著性差异(P<0 .0 1) ,n NOS阳性反应主要位于粘膜上皮和腺上皮的基底部 ,但各组之间 n NOS的表达程度不同 ,特别是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我们认为 ,对 CD3+细胞 ,S- 10 0 +树突状细胞和 n NOS的检测 ,不仅有助于判断胃炎的病变程度和临床疗效 ,而且也为胃炎的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腺苷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研究旨在探讨腺苷 (adenosine ,ADO)对缺氧 /复氧 (hypoxia/reoxygenation ,H/R)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将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分成H/R对照组和ADO (1 0 μmol/L)保护组。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的生长状态。检测两组培养基质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和心肌细胞Ca2 + 和丙二醛 (MDA)浓度。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的表达 ,并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法 (EMSA)测定核因子 (NF κB)结合活性。所得结果如下 :(1)心肌细胞H/R培养后皱缩、变圆 ,伪足减少 ,ADO组心肌细胞的形态变化小于对照组 ;(2 )ADO减少缺氧和复氧期间心肌细胞LDH的漏出 (bothP <0 0 1) ;(3 )ADO降低缺氧和复氧期间心肌细胞内的Ca2 +浓度 (bothP <0 0 1) ;(4)ADO降低缺氧和复氧期间心肌细胞MDA浓度 (bothP <0 0 1) ;(5 )ADO抑制缺氧和复氧期间TNF α的表达 (bothP <0 0 1) ;(6)ADO抑制缺氧和复氧期间心肌细胞NF κB结合活性 (bothP <0 0 1)。以上结果提示 :(1)外源性ADO可减轻心肌细胞的H/R损伤 ;(2 )外源性ADO抑制H/R期间心肌细胞TNF α的表达 ;(3 )外源性ADO可能通过抑制心肌细胞NF κB结合活性下调TNF 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与慢性胃炎(CG)患者胃窦粘膜内肠嗜铬细胞(Enterochromaffin,EC细胞)、嗜铬粒素A细胞(CgA细胞)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Hp相关性慢性胃炎胃窦部粘膜内EC细胞、CgA细胞的分布。结果1.Hp^+组CgA^+细胞数低,与Hp^+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2.EC细胞数随病理类型加重呈下降趋势,三组间的差异性极显著(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CAG)CgA^+细胞数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Hp感染和慢性胃炎胃窦部EC细胞和CgA细胞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探讨胃粘膜内CD3+细胞,S-100+树突状细胞和nNOS的表达与慢性胃炎的关系及意义.检测标本均取自胃窦部活检的胃粘膜组织.结果显示CD3+细胞主要分布于粘膜上皮、腺上皮和固有膜内,而S-100+树突状细胞则主要位于固有膜内,正常组与浅表性胃炎组和萎缩性胃炎组,浅表性胃炎组与萎缩性胃炎组细胞数量有显著性差异( P<0.01),nNOS阳性反应主要位于粘膜上皮和腺上皮的基底部,但各组之间nNOS的表达程度不同,特别是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有显著性差异(P<0.01),我们认为,对CD3+ 细胞,S-100 +树突状细胞和nNOS的检测,不仅有助于判断胃炎的病变程度和临床疗效,而且也为胃炎的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NF-κB结合位点在LPS诱导人TNF-α基因转录中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人TNF α基因启动子区域NF κB结合位点对LPS诱导性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将构建的含人TNF α基因启动子区域及其不同缺失片段的pGL2萤光素酶报道基因重组体 ,体外转染HL 60细胞 ,观察LPS刺激对TNF基因启动子指导萤光素酶表达的影响 .发现TNF α基因启动子区域的 3个NF κB结合位点的存在是该基因最大组成性表达和LPS诱导性表达所必需 ;将这 3个位点缺失可完全阻断报道基因的LPS诱导性表达 ,并使其组成性表达明显受到抑制 (P <0 .0 0 1) .缺失κB1和κB2位点 ,使基因组成性表达与LPS诱导性表达均减少约 50 % (P <0 .0 1) ,但诱导倍数则与非突变体相近 ;反之 ,用κB3反义寡核苷酸封闭κB3位点 ,保留κB1和κB2功能 ,使LPS诱导性基因表达抑制 70 % (P <0 .0 0 1) ,诱导倍数明显降低 .保留原有κB3位点 ,再将κB3位点取代κB1和κB2位点 ,可使基因组成性和诱导性表达几乎完全恢复 ;将κB3位点向TSS移近 (- 98→ - 52 ) ,取代Sp1位点 ,虽然κB1和κB2位点仍然缺失 ,但仅一个κB3位点即可使基因组成性和LPS诱导性表达恢复到 80 % .用反义寡核苷酸封闭这个κB3位点 ,不但可使TNF α启动子完全丧失对LPS的反应性 ,还可完全阻断所控基因的组成性表达 .结果表明 ,人TNF α启动子区域 3个NF κB位点均参与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分叉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 (WPG)的体内抑瘤途径。方法 :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组化检测了大肠癌裸鼠移植瘤IκBα的含量以及NF κB的活化状况。结果 :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经WPG处理后 ,其IκBα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肿瘤对照组 (P <0 0 1) ;而NF κB的活化状态则相反 ,WPG注射组大肠癌NF κB的阳性细胞密度显著低于肿瘤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分叉双歧杆菌的WPG体内能明显抑制大肠癌IκBα的降解 ,最终阻抑NF κB的活化。  相似文献   

11.
抗氧化剂对牛主动脉内皮细胞NF-κB激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estern印迹法考查了过氧化氢和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IκB α蛋白质降解 ,结果表明这两种物质能在相近的作用时间内诱导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发生IκB α蛋白质降解 ,但是其作用强度有明显差异。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查NF κB的激活即核转位情况 ,考查了不同抗氧化剂对体外培养的牛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转录因子NF κB激活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 (PDTC)能够明显抑制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诱导的IκB α蛋白质降解以及NF κB的核转位 ,供试的其他一些抗氧化剂也不同程度地抑制了TNF α诱导的IκB α蛋白质降解。  相似文献   

12.
延缓性排斥反应 (DXR)是进行异种器官移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DXR过程中 ,核心事件是异种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 .核转录因子 (NF κB)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A2 0是一个具有锌指结构的蛋白 ,它可以抑制以NF κB为核心的信号转导系统 .向猪血管内皮细胞(PAEC)中导入A2 0基因 ,经RT PCR检测 ,A2 0基因能在细胞中稳定表达 .细胞生长曲线分析表明 ,A2 0的基因转导并不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 ;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 (EMSA)表明 ,A2 0基因能抑制由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诱导的NF κB的激活 ;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 ,A2 0基因对受NF κB调控的一个重要炎症因子———E选择素的表达抑制率达 77 2 % .A2 0基因转导可能成为克服异种移植过程中DXR的手段之一 .  相似文献   

13.
核因子-κB的激活及其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转录因子NF κB是一类具有多向性转录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因子 ,它能与多种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基因启动子部位的κB位点发生结合 ,增强这些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已有报道NF κB的激活将导致TNF、IL 1、IL 6、IL 8、ICAM 1、P selectin等基因的过度表达 ,而后者在急性肺损伤发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综述核因子 κB蛋白家族成员的情况及其相互作用 ,NF κB可能的激活途径及其在急性肺损伤发病中的作用、致病因素和机制 ,并简单介绍了几种影响NF κB活性的药物。这些发现将为急性肺损伤及一切NF κB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疾病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和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NF κB是重要的核转录因子,最近,美国研究人员DavidBaltimore等惊奇地发现,NF κB在行为学中枢调控过程中亦起重要作用。他们发现,敲除NF κB分子P6 5基因的小鼠的海马细胞虽然存在NF κB的其他亚基,但突触刺激引发的NF κB核转运却被降低。行为学研究亦表明,虽然P6 5基因敲除小鼠具有正常发育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正常的日常行为,但在辐射臂状迷宫(radialarmmaze,RAM)实验中,P6 5基因敲除小鼠对场景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以及探寻食物的能力均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尽管实验中它们表现出与野生型小鼠相同的探寻行为(exploratorybehavior)和…  相似文献   

15.
梁珊  何畔  杨竹林 《生物磁学》2009,(7):1293-1296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a)和核因子-κB(NF—κB)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研究它们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指标的联系。方法:应用SP染色法检测HIF—1a和NF—κB在49例口腔鳞癌组织、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结果在口腔鳞癌中HIF—1a和NF—κB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和78.4%,其阳性率及表达等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中-低分化组和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高分化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HIF—1a表达与NF—κB表达成等级正相关(r=0.45,P〈0.05)。结论:HIF-1a或NF—κB与口腔鳞癌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二者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口腔鳞癌恶性程度和生物学特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人慢性胃炎胃粘膜内胃泌素及其mRNA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胃粘膜对细胞内胃泌素 (G)及其mRNA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标本均来自活检的胃窦部粘膜组织 ,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结果 对照组G细胞及GmRNA阳性细胞数 ,与浅表性胃炎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与萎缩性胃炎组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不论对照组还是胃炎组的G细胞数量与GmRNA阳性细胞均有平行关系。结论 证明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的胃泌素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功能保存完好 ,因此检测G细胞的数量及GmRNA不仅可以帮助了解胃炎的萎缩程度 ,而且能判断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共激活因子相关的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和核因子-κB在豚鼠支气管哮喘模型气道和肺组织的表达变化。方法:24只白色雄性豚鼠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②哮喘组。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气道及肺组织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和核因子NF—κB(P65)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哮喘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CARM1和NF—κB(P65)在对照组和哮喘组均有阳性表达,主要在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和肺组织成纤维细胞胞核表达。正常对照组和哮喘组CARM1和NF—κB(P65)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哮喘豚鼠气道上皮及肺组织CARM1和NF—κB(P65)在细胞胞核高表达,提示CARM1可能通过增强募集NF—κB到相关位点激活NF—κB信号转导通路,并启动了多种前炎性基因和免疫调节基因的转录激活从而诱发哮喘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直肠腺癌组织中β-catenin和NF-κB的表达水平及二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结直肠腺癌和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β-catenin与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结直肠癌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β-caten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7%、0%,NF—κB的阳性率分别为75.4%、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β-catenin与NF.κB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均无关(P〉0.05),但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NF-κB的表达与组织学分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B-catenin的表达与肿瘤的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直肠腺癌组织中p-catenin的表达与NF—κB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293,P=0.018)。结论:结直肠癌中β—catenin与NF—κB的表达异常上调,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结直肠癌的病情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低O2高CO2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TLR4和NFκB的影响及作用。方法:采用慢性低O2高CO2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低O2高CO2 2周组(2HH组)和低O2高CO2 4周组(4HH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3区细胞TLR4和NFκB的表达,TUNEL法检测海马细胞凋亡。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CA1/3区TLR4蛋白的表达随着时间延长而显著,2HH组(CA1:0.1275±0.0242,CA3:0.1156±0.0376),4HH组(CA1:0.1522±0.0187,CA3:0.1427±0.0453),与N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NC组大鼠海马CA1/3区可见NFκB/p65少量表达于胞浆,而模型组可见NFκB/p65在细胞核内不同程度表达,2HH组(CA1:0.1326±0.0324,CA3:0.1301±0.0112),4HH组(CA1:0.1612±0.0428,CA3:0.1578±0.0365),与NC组比较分别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模型组大鼠海马CA1/3区细胞凋亡明显增多,与NC组比较分别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4HH组为著。结论:TLR4和NFκB激活可能在慢性低O2高CO2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绿脓杆菌培养上清及绿脓菌素刺激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株A5 4 9和SPC A 1,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IL 8分泌水平 ,并使用免疫印迹 (Westernblot)方法观察绿脓菌素对细胞内重要的炎症信号传导途径NF κB及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MAPKs)的激活作用。实验发现 ,绿脓杆菌培养上清及绿脓菌素可诱导呼吸道上皮细胞株IL 8分泌增加 ,且具有剂量依赖效应。绿脓菌素刺激细胞可使细胞内IκB α发生降解 ,同时使MAPK家族蛋白分子 (ERK1 2、p38、JNK)发生磷酸化。MEK1 2 (ERK1 2激酶 )抑制剂U0 12 6 (10 μmol L)和p38MAPK抑制剂SB2 0 35 80 (10 μmol L)可降低绿脓菌素诱导A5 4 9细胞IL 8的合成。以上结果显示绿脓菌素通过MAPK信号传导通路增强呼吸道上皮细胞IL 8的表达 ;NF κB通路也参与了绿脓菌素调控细胞IL 8表达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