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纳米中药对实验大鼠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纳米中药对大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利用苦寒泻下中药番泻叶,灌服大鼠,使其产生脾虚症状,再用冰乙酸化学刺激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病理模型。用肉眼观察整段结肠的黏膜改变情况;梯度稀释法行粪便菌群分析,了解几种代表性的菌群的改变;一般病理切片,行染色,观察镜下病理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发生溃疡性结肠炎时动物的体重、肠道内优势菌群双歧杆菌(BS)和乳酸杆菌(LBS)数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且伴随相关体征。结肠肉眼观察及病理切片检查恶性改变。中药通过扶植肠道优势菌群缓解了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常态中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纳米中药小剂量即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纳米中药治疗组与常态中药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纳米中药可以作为一种微生态调节剂,即从调整肠道微生态失衡角度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肠功能紊乱患者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肠道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肠功能紊乱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100例肝硬化肠功能紊乱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培菲康、乳果糖口服28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检测治疗前后血氨和血浆内毒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血氨水平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下降,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肝硬化肠功能紊乱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微生态制剂可有效改善肝硬化肠功能紊乱患者临床症状,并降低血氨及血浆内毒素,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性脑病实验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对血氨浓度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4 0只,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制备肝性脑病模型,剩余1组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以灌胃给药,以需氧、厌氧法及血浆除蛋白滤液法检测肠道菌群及血浆中血氨含量。结果 肝性脑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症,同时伴有血氨浓度显著升高( P<0 .0 5 )。结论 实验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大鼠血浆内血氨浓度明显升高,进而引发肝性脑病及亚临床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4.
复合益生菌活菌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口服三联活菌后肠道菌群、血氧及血浆内毒素的变化.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进行培养和计数.42例肝硬化患者给予三联活菌治疗21 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血氨(干片法)、血浆内毒素(改良鲎试验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减少(10.12±0.71比9.27±1.25,P<0.05).治疗后,双歧杆菌由9.27±1.25增至10.43±1.25,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血氨水平降低,并可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109.21±12.23)pg/ml比(71.46±9.12)pg/ml,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制剂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血氨及血浆内毒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布拉氏酵母菌能否通过改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道环境改善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化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程度。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模型组(20只)、预防组(14只)和治疗组(8只)。预防组在制模同时给予喂服布拉氏酵母菌制剂,治疗组在制模成功后开始给予喂服布拉氏酵母菌制剂,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生理盐水喂服。实验过程中每周称量所有大鼠体重,观察其日常生活习性,实验在18周末处死所有大鼠,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测定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丙二醛(MDA)和白蛋白(ALB)水平及血浆内毒素含量,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检测大鼠肠道菌群情况。结果正常组[(0.052±0.005)EU/mL]、预防组[(0.058±0.028)EU/mL]和治疗组[(0.230±0.027)EU/mL]大鼠血浆中的内毒素明显低于模型组[(0.310±0.039)EU/mL](P〈0.05)。预防组和正常组大鼠血浆内毒素含量有区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发现正常组大鼠肠道菌群数量明显好于模型组,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失衡。而治疗组介于预防组和模型组之间。结论布拉氏酵母菌对于改善肝硬化模型大鼠肠道菌群情况,减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提取物水苏糖对肝硬化大鼠血浆内毒素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模型组,预防组,晚期治疗组.采用CCL4复合因素法建立肝硬化模型;实验第9周末处死所有大鼠,观察药物对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肠道菌群,AST、ALT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学等的影响.结果中药提取物水苏糖对内毒素及其它指标都有明显的改善,预防组,晚期治疗组病理都有改善,预防组优于治疗组.结论中药提取物水苏糖能有效调整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血浆内毒素.对肝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辅助治疗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病房收治的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70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氨、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 乳酸]水平和肠道菌群分布的差异,记录患者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94.29% vs 77.14%,χ2=4.200,P=0.040)。研究组患者血氨、TBil、AST、ALT、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 乳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在改善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病情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可能与其优化肠道菌群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鱼油对断奶大鼠脏器指数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鱼油对断奶大鼠脏器指数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1±3)d日龄断奶SD大鼠9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饲喂添加0.5%鱼油的饲料,对照组饲喂正常饲料。分别于第7、14、21、28天处死各组大鼠12只,分别测定大鼠肝脏指数、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应用梯度稀释法和培养法测定大鼠4种肠道正常菌群,即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葡萄球菌。结果实验组第7天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28天肝脏指数和胸腺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第7、14和21天肠道内肠杆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7天大鼠肠道内葡萄球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14天大鼠肠道内葡萄球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实验组大鼠肠道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虽有所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鱼油可以明显提高断奶大鼠的脏器指数,并且可通过增加断奶大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肠道内肠杆菌和葡萄球菌数量,进而调节断奶大鼠的肠内菌群,改善肠道内环境。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Toll样受体4(TLR4)在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化大鼠骨髓血窦内皮细胞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肝硬化时骨髓损伤的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Wistar大鼠给予腹腔注射CCl4,一周两次,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分别于建模8周和12周检测大鼠血浆内毒素的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大鼠骨髓血窦内皮细胞上TLR4的表达情况,RT-PCR测定骨髓组织中TLR4mRNA的表达,分析TLR4的表达与内毒素血症间的关系。结果:给予CCl4 8周和12周时,对照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216±0.024)Eu/ml和(0.133±0.022)Eu/ml,模型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626±0.021)Eu/ml和(0.725±0.031)Eu/ml,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髓血窦内皮细胞TLR4蛋白表达及骨髓组织中TLR4mRN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骨髓TLR4蛋白和mRNA表达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841,0.803,P均〈0.001)。结论:CCl4诱导的肝硬化大鼠骨髓血窦内皮细胞TLR4表达升高,并伴随大鼠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提示肝硬化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能参与了骨髓的造血功能的损害和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马齿苋多糖对衰老小鼠微生态调节作用。方法皮下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小鼠模型,用马齿苋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用药30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微生态指标检测。结果用D-半乳糖造模以后,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降低(P〈0.05),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增加说明模型建立,血内毒素含量也升高(P〈0.05)。用马齿苋治疗后,益生菌数量升高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减少,血内毒素含量也降低(P〈0.05)。结论马齿苋多糖对衰老小鼠的肠道菌群和血内毒素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复方树舌液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复方树舌液作为微生态调节剂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进行调节。方法用盐酸林可霉素造成菌群失调模型,用复方树舌液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分别检测各组小鼠的肠道优势菌群、乙酸、内毒素含量及肝脏肠杆菌易位。结果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得到恢复、小鼠肠道内乙酸含量增加、内毒素含量下降、易位至肝脏的肠杆菌数量减少,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树舌组优于丽珠肠乐组。结论复方树舌液作为益生元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究III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接受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后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人脂联素(ADPN)水平的变化,分析血清G-CSF、ADPN水平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20例III期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对其联合应用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进行治疗,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清G-CSF、ADPN水平变化,将入组患者按照肠道菌群情况分为肠道正常组(n=80)、菌群失调I度组(n=90)、菌群失调II度组(n=50),分析肠道菌群失调对入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G-CSF、ADPN水平的影响,最后评估血清G-CSF、ADPN水平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结果:(1)治疗后入组患者血清G-CSF、ADPN水平均较治疗前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2)治疗后菌群正常组患者血清G-CSF、ADPN水平明显低于菌群失调I度组,菌群失调I度组明显低于菌群失调II度组,各组间血清G-CSF、ADPN水平有差异(P<0.05);(3)不同肠道菌群失调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存在差异,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情况越严重,其肠球菌数量越高,乳杆菌数量越低(P<0.05);(4)血清G-CSF、ADPN水平与乳杆菌数量呈现负相关(r=-0.872、-0.781,P<0.05),与肠球菌数量呈现正相关(r=0.772、0.819,P<0.05)。结论:Ⅲ期结直肠癌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联用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可以显著降低其血清G-CSF、ADPN水平,且其降低程度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情况相关,提示可以考虑将调节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作为降低患者化疗后炎性反应措施之一推广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微生态调节剂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生态调节剂整肠生和乳果糖在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16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整肠生胶囊4粒、乳果糖口服液10 ml每日3次口服,疗程为4周。比较2组病例治疗后主要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凝血功能、内毒素、血氨、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更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及凝血功能,降低血浆内毒素、血氨浓度,减少自发性腹膜炎(SBP)、肝性脑病(HE)和肝肾综合征(HRS)等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病死率。结论微生态制通过调整肠道失调菌群,能改善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降低血氨和内毒素血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对慢性重型肝炎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金银花水提物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大鼠的调整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金银花水提取物作为微生态调节剂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大鼠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方法结扎大鼠胆总管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后分别以金银花、丽珠肠乐、金银花与丽珠肠乐合剂、生理盐水灌胃,于灌胃4d后测定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组分、乙酸含量及肝脏中肠杆菌易位情况。结果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得到恢复,肠道内乙酸含量增加,易位至肝脏的肠杆菌数量减少,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银花与丽珠肠乐合剂组效果最佳。结论金银花水提物作为益生元对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具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马齿苋多糖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肠道菌群及血清TNF-α、HGF、血内毒素含量的影响,探讨中药微生态调节剂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调节机制.方法 应用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腹腔注射建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小鼠模型,然后用马齿苋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于给药14 d后处死小鼠,进行血清TNF-α、HGF及血内毒素含量检测.结果 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腹腔注射后,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血清TNF-α、HGF及血内毒素含量增加.用马齿笕多糖治疗14 d后血清TNF-α、血内毒素含量降低,HGF升高.结论 马齿笕多糖可调整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减轻血浆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加HGF,从而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脏的损害,能改善小鼠肝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肠道通透性及血清内毒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8种进行培养.研究对象为健康成人(A组)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B组)各30例,计数两组肠道菌群中8种细菌的数量,检测所有被研究者的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及TNF-α的浓度,比较两组细菌数量和血清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的菌落数显著减少(P<0.01或P<0.05),而肠球菌、肠杆菌的菌落数则有显著增加(P<0.01或P<0.05);酵母真菌、葡萄球菌、梭菌菌落数没有发生显著改变(P>0.05);血清内毒素、DAO、D-乳酸、TNF-α水平显著增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肠杆菌与内毒素、DAO、D-乳酸相关(r=0.644,P<0.001;r=0.415,P=0.023;r =0.383,P=0.037);血清内毒素和DAO、D-乳酸、TNF-α显著相关(r=0.485,P=0.007;r=0.477,P=0.008;r=0.490,P=0.006);TNF-α则与DAO、D-乳酸相关(r=0.426,P =0.019;r =0.440,P=0.015).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通透性增高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杆菌的过度生长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肠道通透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金银花水提取物通过调整微生态失调,对梗阻性黄疸大鼠导致菌群失调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调节作用。方法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梗阻性黄疸组,梗阻性黄疸组随机分成四个治疗组:金银花组、丽珠肠乐组、金银花与丽珠肠乐合剂治疗组和梗阻性黄疸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分别以金银花、丽珠肠乐、金银花与丽珠肠乐合剂、生理盐水灌胃,于灌胃4、8d分别处死大鼠检测肠道菌群、内毒素水平和IgA+细胞数。结果模型组血中内毒素明显增高,并伴有肠道菌群失调,IgA+细胞减少,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经治疗后肠道菌群恢复,IgA+细胞增多,明显降低了内毒素水平,金银花与丽珠肠乐合剂治疗组效果最佳。结论梗阻性黄疸伴有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屏障破坏是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主要因素。中药金银花从调整微生态失调的角度来防治内毒素血症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