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 《生物物理学报》2003,19(3):269-271
[1] 贝时璋. 醋虫的生活周期. Lebenszyklus der AnguillulaacetiEhrbg. Zool. Anz., Bd. 74, 1927[2] 贝时璋. 醋虫生活周期的各阶段及其受实验形态的影响. Die Phasen des Lebenszyklus der AnguillulaacetiEhrbg. und ihre experimentellmorphologische Beeinflussung. Zeitschr. f. wiss. Zool. Bd. 131, 1928, 293~344[3] 贝时璋. 轮虫的再生实验. Regenerationsversuche an Brachionuspala(Rotatorien), Science Reports of National University Chekiang, 1933[4] 贝时璋. 细胞常数与再生的关系问题. Das problem der …  相似文献   

2.
以线虫Distolabrellus veechi的卵巢和精巢为材料,用甲醇固定,DAPI荧光染料对细胞核进行染色,通过Normaski荧光显微镜对其生殖系统结构、性细胞染色体数目、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了该线虫雌虫和雄虫生殖细胞减数分裂Ⅰ前期的细胞核的变化特征;减数分裂Ⅰ前期丝球期雌、雄生殖细胞的二价体数目均为6;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为6,精细胞染色体数目为5或6,其性别决定机制为XX/X0型;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11(雄虫)或12(雌虫)[动物学报 54(3):500-509,2008].  相似文献   

3.
今年10月10日是贝时璋先生百岁华诞,也是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80周年。1921年秋, 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医学预科毕业后,贝先生赴德留学,先后在福莱堡、慕尼黑和土滨根三所大学学习,研究无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和再生, 1928年3月获土滨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28年4月到1929年10月,任土滨根大学动物系助教。1929年秋, 贝时璋先生回到祖国。1930年8月,他应邀任浙江大学副教授,筹建生物学系,并确定以实验生物学为发展的主要方向,亲自执教生物系的主要课程。从此,他在中国这片大地上辛勤耕耘,从事实验细胞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贝时璋是著名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 我国细胞学、胚胎学创始人之一, 我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的创始人。 他是1948年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 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自1928年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学位证书后,相继于1978 年(毕业50 周年)、 1988 年(毕业60 周年)、2003 年(毕业75 周年)和2008 年(毕业80 周年)被德国图宾根大学授予“金博士”、“钻石博士” 等博士学位荣誉证书,被德国政府授予“惟一学术公民” 称号。 为了纪念他对生命科学和航天事业的卓越贡献,太空中有一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36015 号)。 贝时璋出生于1903 年10 月10 日,他的一生与中国科学紧密联结在一起,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为国家培养了一代代科技人才。 进入百岁高龄之后,他仍坚持工作,也依然时刻牵挂着国家的昌盛和科学的发展,是永不退休的科学家。 2003 年9 月,贝时璋用两年半时间主编完成的《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二集正式出版,给了自己一份最好的百岁生日礼物。 2009 年诺贝尔奖公布以后,贝时璋心情很不平静,对我国科学创新问题陷入了深刻的思考之中。他想起,北京大学教授林克椿1981 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发现了螺旋状脂质体,1982 年《自然》(Nature)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这一成果。 他认为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新课题,应该继续研究下去,因此特别邀请林克椿和一些研究人员10 月28 日上午来家里进行讨论。 当天,贝时璋问了林克椿很多关于实验情况的问题,问得很仔细。从贝时璋的询问中,可以感受到他心中对一项有意义工作被中断的那份惋惜。 林克椿虽然已退休,但贝时璋还是鼓励他要把这项研究进一步做下去,争取取得更大的成果,并语重心长地鼓励大家“我们要为国家争气”, 这句话,他说了好几遍,声音很大、很激动, 使当时在场的研究人员们深受感动和鼓舞。 那天,贝时璋精神特别好,特别高兴,和大家讨论了近一个小时。 然而,就在第二天,10 月29日上午9 点30 分,贝时璋在睡眠中安详辞世,永 远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科学、他所热爱的国家和人民。 “我们要为国家争气” , 成为了贝时璋留给科学界的最后嘱托和遗言,这也应当成为当今每一位科研工作者追求和践行的科学家精神。  相似文献   

5.
我们曾经发现雌性高氏后异刺线虫在生殖周期中,虫体的外表形态和器官结构以及细胞核内DNA含量均发生连续的变化。现在进一步对线虫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分析,着重观察核内染色质结构的变化。前三期雌虫肠细胞核内有许多粗大的染色质团块和显著的核仁。Ⅳ期肠核内染色质团块融合成少数球体,而且不断减少,以致消失,单剩下染色质细粒(纤丝切面)。而核仁增大,结构更为复杂。卵巢细胞亦有类似改变,但末见染色质球体。雄虫并无生殖周期,也无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通报》2005,40(11):51-51
几乎一个多世纪以前首次提出的一个关于癌症始发机制的假设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当时,德国生物学家Theodor Boveri提出.细胞分裂的失败可能会产生四倍体细胞(含有双份的染色体),后者然后进行多极有丝分裂,导致可诱发癌症的基因组不稳定性。Fujiwara等人通过用一个肌动蛋白抑制因子来阻断细胞分裂、产生四倍体细胞的方式验证了这一假设。所获得的细胞在试管中能发生转化,还能在小鼠身上自发产生肿瘤。转化的细胞表现出很强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其中包括一个含有与乳腺癌有关基因的区域的扩大。  相似文献   

7.
线虫是研究动物发育的理想模式系统.由其细胞谱系研究深入到细胞间相互作用及信号传递的研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乃至多基因相互作用调控发育的研究,这些都是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凋亡细胞的正确清除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必要环节,对生物体的器官发育和组织稳态维持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凋亡细胞的清除涉及凋亡细胞与吞噬细胞之间的相互识别、吞噬小体形成、吞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凋亡细胞降解等多个环节.基于模式动物秀丽词线虫的研究使人们对这一过程的调控机制有了系统的认识,本文将简要综述该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20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研究领域中做出奠基性贡献的三位英美科学家.他们建立了线虫实验模型,完成了其细胞谱图的绘制,而且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线虫的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中的基因规则,并在高等哺乳动物中发现了相关的功能基因.这些研究对认识发育过程和揭示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大花蕙兰类原球茎发生发育不同阶段的培养物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其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类原球茎形成过程中,表层薄壁细胞首先经脱分化恢复分生能力,形成愈伤组织,随后在其表面形成瘤状突起--类原球茎;类原球茎继续发育,在其周围形成多个不规则突起,并进一步发育形成新的类原球茎;而原来的类原球茎开始进入器官分化阶段,逐渐形成完整的小植株。根据观察,类原球茎起源可能存在两条途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器官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