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首都北京附近的周口店发現的中国猿人化石,是現在已发現的最早人类的标准类型,因此中国猿人的面貌如何,是大家都很关心的問題。根据一个人的头骨,可以恢复出他生前的面貌。这种工作过去已有許多人做过。关于中国猿人的复原象,现在通行的有二种。一种是魏敦瑞复原的,另一种是苏联的格拉  相似文献   

2.
当你步入博物馆大厅,参观璀灿的中华民族古代文化时,都会被那尊尊栩栩如生的不同时代的远古人类塑像所吸引。正是因为这些,才使我们一睹几百万或几十万年前人类祖先的尊容,从中探知人类体质的进化历史。然而,这些复原像又是怎样制作的呢?让我扼要地将禄丰古猿的复原过程加以介绍。禄丰古猿化石发现于我国云南省禄丰县,这是生活在距今800万年前的、向南方古猿和非洲大猿方向进化的一种猿类。丰富的头骨和下颌骨化石提供了可靠的复原依据。有关学者对这些化石进行过十余年的  相似文献   

3.
山顶洞101号头骨化石是东亚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化石之一,是探讨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的重要研究材料。本文依据数据集中现生人的面部软组织平均分布,提出了计算机三维颅面复原方法,实现了101号头骨生前面貌的预测复原。主要包括三个步骤:首先使用CT完成了101号男性头骨和下颌骨仿制模型的三维重建。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现生人的面部软组织分布作为101号头骨的面部软组织分布,实现了颅面虚拟复原,并采用手工绘画技巧再现了复原面貌的形态特征。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面部软组织分布和面貌统计形状模型的形态分析方法,实现了颅面复原结果的评估。山顶洞101号头骨的复原面貌具有头部较长、额头前倾、眉弓粗壮等特征,与101号头骨的几何形态基本一致。该技术再现了更新世晚期人类的脑颅及面部的形态特征,为古人类颅面复原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凡是介绍人类起源的博物馆,一般都少不了要陈列化石人的复原象。它比化石本身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能更加生动地展现出化石人的相貌。但当观众看了展出的人骨化石模型后,往往会产生疑问:根据这些支离破碎的骨块,怎样做出这些复原象呢?复原出的面貌可靠吗? 北京猿人的复原头骨我们可以用北京猿人的复原象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我国最早通行的北京猿人复原象是美籍人类学家魏敦瑞和其助手路西尔·斯旺制作的。当时已经发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根据三维软件虚拟复原的头骨来获取测量数据的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古生物,特别是古人类学的研究中,然而对于三维软件不同精度虚拟复原的头骨,其测量数值是否有差异,研究者并不是很清楚。本文以Mimics软件为例,根据其复原模型简化规则,选择未精简的最佳精度模型作为标准进行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通过对43例云南人头骨的顶骨矢状弦长、颅周长、头盖部面积、乳突小房表面积、颅容量、乳突小房体积等六个测量项目的对比和分析,对Mimics软件低、中、高、最佳四种精度3D虚拟复原头骨间的测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颅周长、头盖部面积、颅容量、乳突小房体积四项的所有简化精度模型的测量数据均与最佳精度模型测量数据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而除高精度组外,顶骨矢状弦长及乳突小房表面积的其余精度组测量数据均与最佳精度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此外,顶骨矢状弦长、颅周长、头盖部面积、颅容量的简化精度与最佳精度的测量差异占比均小于3%.而乳突小房表面积的低精度与最佳精度测量差异占比可超过50%,乳突小房体积的低精度与最佳精度测量差异占比可超过120%。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在测量Mimics复原的三维模型时,体量大差异小的测量项可以在较低精度的复原模型上进行测量;而对头骨内部腔窦这样体量小表面粗糙的结构,复原模型的精度选择及测量数据比较需要格外谨慎。  相似文献   

6.
面容复原术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反特故事影片《原形毕露》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镜头,讲的是有关部门通过头骨复原死者的生前面貌,证实了白桃花不是那位贫农老大娘的真正女儿,从而戳穿了白桃花的原形——一个变相冒名顶替的狡猾特务。这里所讲的人的面貌复原是怎么回事呢?不少观众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经常来信询问。近几年来,我们对这方面作了一些工作。结果说明,根据头骨复原的人的面貌与死者生前的照片对比,是相当接近的。当我们将复原出来的肖像(制成的石膏模型像)交给死者的家属辨认,一般都表示可以认出死者为何人(图1)。当然,复原出来的肖像不是完全像那个人生前的本来面貌,而是最大限度地接近其外貌。下面就这一复原的原理,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7.
周口店中国猿人头骨的重新复原赵凌霞迄今为止,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仍然是直立人化石最为丰富的一个地点。魏敦瑞(F.Weidenreich)和其助手L.Swan1937年所制作的中国猿人复原头骨已成为直立人这个种的一个代表形象。但是,最近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吴承恩的面貌复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是我国明代文学名著《西游记》的作者。在他的笔下,孙悟空大闹天宫、西行取经横扫群魔的故事活灵活现。为纪念吴承恩逝世四百周年,江苏省淮安县人民政府修复了吴承恩的旧居和墓地。全国首届《西游记》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0月在淮安举行。依据吴承恩头骨复原的塑像陈列在旧居的轩厅正中。吴承恩的头骨是怎样挖掘出来的?又是怎样复原的呢? 一、找寻吴承恩的墓地 1980年,淮安县委和政府成立调查组,筹备纪念吴承恩四百周年的活动。通过《淮安府志》、《山阳县志》证实吴承恩是淮安人,并根据1975年1月发现的吴承恩为其父吴菊翁所做的《先府宾墓志铭》这一  相似文献   

9.
人类头盖骨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和演化的最重要依据。通过研究人类的头骨化石,能够了解古人类的直立程度、手脚分工和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年龄、寿命、食性等特征。并且根据头骨的形态特征,推断当代世界四大人种的可能祖先和来源。因而人类学工作者,对于寻找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格外重视。  相似文献   

10.
枕外隆凸点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银运 《人类学学报》1995,14(3):259-261
枕外隆凸点的定位张银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枕外隆凸点(Ihion)是人类头骨上的常用测点;无论是对人类头骨化石作鉴定,或是对现代人类头骨作测量,多先要定出该测点在枕骨上的确切位置。但枕外隆凸点的定义却有好几个.Br...  相似文献   

11.
魏敦瑞对北京猿人化石的研究及其人类演化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汝康 《人类学学报》1999,18(3):161-164
魏敦瑞对中国猿人(现为直立人北京亚种),化石作了详尽而深入的描述并指出了直立人的典型特征。他正确地推测,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首先是直立姿势的采用, 跟着是头骨的变化, 脑的扩张是头骨变化的动因。本世纪前半叶, 魏敦瑞第一次用一个图将所有已知的人类化石集合在一起, 作系统排列的尝试, 来表示整个人类的演化过程。他相信所有化石人类属于一个种, 能够互相杂交, 人类不是起源于一个地方, 而是起源于几个地方。他反对南方古猿曾经参与人类进化的说法, 代之以认为人类进化的早先各期是巨人阶段, 但是他的巨人理论迄今没有化石的证据。关于现代人的起源, 多地区起源说和非洲起源说目前正在激烈争论之中。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安徽白鹭洲发现战国时期保存完整的楚国贵族墓葬,因墓主人头发和发簪保存完好、墓主身份显赫而备受关注。该头骨保存完整,具有亚洲蒙古人种的特征,根据骨骼的形态推测其为女性,年龄为35-39岁。为展现该地区战国贵族妇女的容貌、丰富该地区考古多样性提供研究材料。本文首先使用高分辨率CT对该个体的头骨及下颌骨进行了扫描和重建,然后采用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颅面复原方法实现生前容貌基本形态的复原。最后,结合考古资料,利用三维模型处理软件对面貌复原模型及其发饰进行了三维建模和纹理贴图等处理,提高了颅面复原模型的真实感,生动形象地再现战国贵族女性面部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中国大陆古代人群与赤道人种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情况,本项研究对赤道人种的若干特征在中国古代人群头骨中的出现情况作检测。检测的材料包括3800~1200年前生活在新疆、青海、宁夏和河南安阳的12组人群的头骨以及现代华北和云南的人类头骨。结果表明:1)赤道人种若干特征能够在我国古代多个地区的人群中和现代华北和云南人群中检测到,表明中国大陆至少在3000~2000年前已存在赤道人种基因流入蒙古人种的人群之中的现象;2)赤道人种特征平均出现率在中国古代人群中很可能在地理上大致是由东向西递降,与当时这些人群中的欧亚人种特征平均出现率的地理上分布趋势呈相反方向,提示了在中国大陆至少在距今3000-2000年期间已经存在两个相反流向的外来"基因流"。  相似文献   

14.
吴秀杰  张玄 《人类学学报》2018,37(3):371-383
颅内模保存有脑表面的形态结构,是脑演化研究的直接证据。中国最早复原和研究的颅内模来自20世纪20年代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的3号猿人头骨;此后虽然中国境内也相继发现了一些古人类的头骨化石,但由于古人类标本非常珍贵,不允许对其进行实体解剖,加上多数头骨破碎或者内部附有地层胶结物,导致颅内模无法成功复原。受技术水平及研究手段的限制,研究者一般只是侧重于化石外表形态结构的研究。高分辨率工业CT和3D软件的应用,可以在不损坏标本的情况下,虚拟复原出化石的内部解剖结构,使得一些重要的古人类化石标本的颅内模被复原出来,促进了脑演化的研究。近年来,本文第一作者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复原了南京直立人、柳江人等一些重要的中国古人类头骨的颅内模,通过对其颅容量、脑沟回特征、脑不对称性、脑表面的动、静脉血管压迹、各脑叶的大小、形状及比例的研究,获取了中国古人类脑形态特征变化的数据,为探讨东亚地区古人类的演化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面貌是人类最重要的特征,其形态受到颅骨几何形态、面部软组织分布以及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营养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考古遗址出土的古代人类遗骸,其面部软组织大多已经消失,如何根据颅面形态关系推测古人类颅骨的生前面貌已成为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传统手工颅面复原是由人类学家和艺术家使用雕塑技艺在颅骨上用可塑物质生成其生前面貌的技术。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采集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颅面复原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科学、体质人类学、法医人类学交叉研究的前沿技术之一。本文通过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对手工颅面复原技术、计算机颅面复原技术和颅面复原结果评价方法作简要综述,并对颅面复原技术在体质人类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1 993年在南京汤山葫芦洞发现了2具人类头骨化石-南京1号头骨和南京2号头骨.这2具头骨化石先后经过两次研究都被认为是属于直立人.近几年来,对南京人类头骨化石作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涉及的内容可归纳为:1)对南京2号头骨作了复位和复原、进行了重新鉴定.对南京1号头骨作了颅容量计算;2)对南京1号头骨作了更广泛的比较,对比标本包括周口店直立人头骨、印尼Sangiran 17直立人头骨、肯尼亚KNM-ER3733头骨和东非Bodo头骨;3)对南京1号头骨的适应性特征-鼻梁高耸进行了论证.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1)南京2号头骨应属于早期智人而不是直立人.南京1号头骨的颅容量,经计算,为871 ml.该颅容量与周口店3号头骨的相当,二者年代也应相近(周口店3号头骨的年代为57.8万年);2)南京1号头骨显示出地区性的形态特征.提示了中国人群南北两大类型的形态差别早在南京直立人生活时期已显出端倪.南京1号头骨及和县头骨可能代表一类中国南方的直立人群,其形态与以周口店直立人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直立人群有些不同.南京1号头骨在脑颅上显示出较多的与KNM-ER 3733头骨相近的特征,但在面颅上二者相差较大,提示了直立人某些成员在至少1Ma期间脑颅形态保持稳定.南京1号头骨与Bodo头骨的比较结果与"中心和边缘"假说的推测相符合,在东亚这个"边缘地区",现代人群的面颅测量性特征可追溯到直立人群那里;3)南京直立人的高耸鼻梁是适应性特征,是对寒冷或(和)干燥气候适应的结果,并不意味着"西方血统".  相似文献   

17.
《化石》2016,(4):78-80
正最新一期出版的《美国体质人类学》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与西班牙人类演化中心Emiliano Brunner教授合作完成的"马坝人头骨内部解剖结构"论文。他们采用高分辨率CT技术,对马坝人的额窦、眼窝、颅内模进行了3D复原和研究,对马坝人的演化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曹明明 《化石》2005,(2):16-17
考古,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研究古代人类留下的生活遗物、遗迹、遗址等,来复原他们当时的生活状况。但是有人曾经说过,古代人类能够遗留下来的东西仅占当时他们所拥有的1%,而被我们考古工作发现的仅仅是这1%之中的1%。如何通过这些少之又少的痕迹复原当时复杂的人类活动呢?考古学家们动用了各种方法。微痕,就如同警察手中所持的放大镜一样,为我们展现当时生活生产场景增加了一个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张建军 《化石》2015,(2):66-69
<正>从事依据头颅骨复原古人类生前面貌的研究和技术性工作很有意义,好的作品会被安放到博物馆的展厅内长期陈列展出。该项工作属于边缘学科的冷门课题,从事者须具有美术雕塑的基础,掌握人体解剖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为与我们人类进化息息相关,在德国、美国、法国、俄国等科技强国,都有这方面的人才。中国古人类化石十分丰富,具备头骨复原面貌的地点也不少。相比之下,这  相似文献   

20.
人类头骨在大小、粗壮度和形状上具有性别差异。长期以来,性别鉴定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头骨的大小和粗壮度,用肉眼进行粗略观察。受研究方法的限制,忽略了头骨细微的解剖结构及形状差别。为获取头骨性别差异的更多信息,探究头骨断面轮廓的性别差异,本文选用距今300年左右墓葬出土的云南现代人成年男性和女性头骨各30例作为研究材料,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及逆向工程软件提取头骨断面的外轮廓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头骨冠状面、矢状面的外轮廓形状的性别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男女头骨在冠状面、正中矢状面顶骨部、正中矢状面枕骨部的形状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而在正中矢状面额骨部的形状上差异显著。本文对于古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鉴定人类头骨的性别差异,以及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人群头面部形状的变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