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7月到2005年6月在达赉湖自然保护区收集狼(Canis lupus)的粪便,采用粪便分析法研究食性的季节性变化。由于野生有蹄类动物严重匮乏,家畜已成为该地区狼的主要食物:草青期的频率为74.7%,相对生物量达到94.4%;草枯期的频率为67.6%,相对生物量达到91.8%。该地区的家畜主要有绵羊、山羊、牛和马,狼食性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与家畜的放牧方式有关。兔类和小型啮齿类动物是狼次要选择的食物。该地区鸟类资源丰富,是狼较稳定的食物(草青期6.2%,草枯期7.8%)。为降低该地区狼对家畜的捕食,建议管理部门合理控制狼的数量,引入牧羊犬及加强对牛、马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干旱、鼠害及人为对草原的过度开发利用等对达赉湖地区赤狐的数量及分布范围造成了很大影响。借助于主成分分析、Bailey’s判别分析、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达赉湖自然保护区赤狐的生境选择及生境的景观特征进行了研究。在赤狐家域内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共设置10 m×10 m样方245个(实验样方101个,对照样方144个),并测定样方内的7个生境因子:植被类型、隐蔽级、食物丰富度、雪深、距水源距离、距围栏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对样方内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食物和隐蔽性是赤狐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距居民点距离和距围栏距离是赤狐生境选择的次要因子,雪深和距水源距离是赤狐在生境选择中未表现出选择和利用的因子。利用Bailey’s方法和基于赤狐的生境分布图的景观统计得出:赤狐偏好选择柳灌丛和芦苇塘两种生境,这两种生境的总面积约为1093.4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05%;赤狐随机利用河道、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3种生境类型,这3种生境的总面积约为4721.7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67%。;回避的生境为冰面和沙化草地,总面积约为1968.0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29%。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Fragstats的景观特征分析得出,赤狐最适宜生境的面积最少,斑块数量最多,平均斑块面积最小,平均形状指数最小,平均斑块距离最大;其次是较适宜生境和不适宜生境;一般适宜生境的面积最多,斑块数量最少,平均斑块面积和平均形状指数最大,平均斑块距离最小。赤狐多分布于斑块较大的适宜其生存的生境或分布于由这些斑块形成的生境斑块镶嵌体中。 相似文献
3.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冬春季鸟类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4年4月-5月,利用样带法对达赉湖自然保护区5种主要生境类型中冬春季鸟类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Smith相关性系数分析了这5种生境类型中冬春季鸟类的生物多样性、区系、鸟类的群落组成、群落间的相似性和均匀度。结果表明,古北界鸟类是组成达赉湖鸟类群落的主体(约占冬春季鸟类的86%);芦苇湿地的鸟类多样性接近于芦苇甸的2倍:芦苇湿地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高(Shannon-Wiener指数为1.3001),而芦苇甸中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低(Shannon-Wiener指数为0.6629);芦苇湿地和芦苇甸两鸟类群落组成的相关性指数仅为0.038;从具有共同物种的多少考虑,典型草原和芨芨草原鸟类群落之间的关联较大。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的春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5~6月和2007年5~6月,我们在内蒙古达赉湖地区开展了蒙原羚春季生境选择研究.我们设置样线20条,共记录到蒙原羚64群次、453只次和蒙原羚活动痕迹243处.我们选择了20个与蒙原羚生境选择相关的生境因子,运用信息理论方法和Logistic回归方程,建立了蒙原羚出现与否与各生境因子之间的预测模型.运用资源选择函数和资源选择指数,揭示蒙原羚对各生境因子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家畜干扰是影响蒙原羚春季生境选择的首要因子(β=10.898);坡位、水源距离、坡度、隐蔽条件、围栏距离和植被类型对蒙原羚春季生境选择有重要作用(β>1.000);道路距离、地上生物量、植被高度、植物种类数、植被盖度等因子对蒙原羚春季生境选择影响不显著(β<1.000).蒙原羚对牲畜距离<2 000 m和>4 000 m,中下坡位及平地,水源距离4 000~8 000 m,坡度<10°,隐蔽条件(可视距离)<3 000 m,离围栏距离1000~2000m的针茅和杂草植被类型生境有一定偏好.因此,春季蒙原羚保护的关键是降低放牧强度,应在边境地区控制牲畜数量和人口迁入,在离边境线较远地区进行草场科学管理和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在植被生长状况较差和水源缺乏年份,应适当进行食物和水源人工补给.另外,进行草场封育,加强打草监管并建立合理的围栏管理制度,也是蒙原羚保护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生境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在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Procapra gutturosa)生境考察基础上,以植被类型、植被盖度、坡度、距水源距离、距放牧点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道路距离为生境适宜性评价因子,利用3S技术和模糊赋值对蒙原羚生境适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人为干扰时,蒙原羚的最适宜生境面积占总面积的17.7%,次适宜生境面积占总面积的36.9%,不适宜生境面积占总面积的45.4%;考虑人为干扰时蒙原羚的最适宜生境面积占总面积的13.0%,次适宜生境面积占总面积的28.3%,不适宜生境面积占总面积的58.7%;研究地区蒙原羚实际生境和潜在生境相比,不适宜生境面积增加了29.2%,表明人为干扰是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适宜生境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烟波浩淼的达赉湖,位于我国边陲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它如同一颗晶莹闪亮的明珠,在坦荡无垠的草原上永放光辉。据考证,达赉湖已有一亿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经过无数次地形地貌变化,逐渐发展成为今日水面达200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为130亿立方米的大湖,为多种候鸟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条件。迄今记录到鸟类有193种,其中迁徙候鸟就有174种,是一个闻名中外的候鸟乐园。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水域面积大,沼泽地连绵分布,食物丰富,隐蔽条件好,人为干扰相对较少,已成为多种濒危珍稀候鸟适宜的繁殖地和迁徙驿站。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黑鹳、金雕、玉带海雕、白肩雕、丹顶鹤、白鹤、大鸨、遗鸥等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白鹳、 相似文献
8.
2004年7月至2007年1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跟踪调查搜集到狼(Canis lupus)捕食家畜的数据,共计95起捕食事件,425(头只)家畜遭到捕食,折合人民币186 575.00元.这些数据包括:捕食事件发生的时间,被捕食家畜的数量、类型、年龄,狼痕迹照片和捕食点的GPS数据.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数据的差异性进行了检验;对捕食点的空间属性进行了量化,用多个生态因子对其进行了描述;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分析了多因子中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在达赉湖狼主要捕食顺序是:羊(绵羊和山羊)、牛、马,骆驼和驴很少捕食,对羊存在偏好,被捕食个体年龄没有偏好.捕食的数目存在偏差,存在明显的机会性,捕食事件多发生在9月至次年2月的冰冻期.影响捕食地的生态变量重要性排序为:人为干扰距离、生境类型、猎物种类、卧息地距离、隐蔽度、水源距离、捕食季节、捕食数量、围栏距离9个生态指标.对这些生态因子的分析表明:前三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1.544%,可以较好地反映捕食地的生境特征,影响狼捕食家畜的前三位主要因子是隐蔽度、人为干扰距离和水源距离,而与猎物种类相关不大.评价影响狼对家畜捕食的主要因素:人口的剧增使得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减少,过度放牧使得草场退化,是导致狼捕食家畜的重要原因;野外有蹄类的匮乏是导致狼捕食家畜的主要原因.建议改变目前的放牧方式,加强对家畜的看护,重新引入当地的一些原生物种,补充狼的自然食物,以缓解狼对家畜的捕食. 相似文献
9.
2010年和2011年3月-6月,对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保护区达赉湖西岸地区大鵟(Buteo hemilasius)的巢穴结构和巢址选择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野外观察和样方法定位了13个大鵟巢址,并对巢址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进行测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大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测量显示,大鵟巢穴的基本结构特征为:外径(94.7+4.2) cm;巢高度(46.1±2.7) cm;内径(24.8±1.5)cm;巢深(14.0±+0.9)cm.生境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达赉湖西岸地区大鵟的巢集中分布在湖岸或水塘附近的悬崖,营巢点坡度为15°-45°之间的阳坡或半阳坡;隐蔽度高于20%;草本密度大于5株/m2;植被均高大于30cm;巢距悬崖上部距离2-5m;距水源l00m以内;距居民点距离大于lkm;距草原道路的距离大于0.5km;而对于物种丰富度没有特殊要求.主成分分析显示,影响大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个,依次为:隐蔽性因子(主要包括巢址区域的植物特征和地形特征)、干扰因子和食物因子.各主成分中,相对系数绝对值最高的变量依次是:植被盖度、距居民点距离、巢的高度和距草原道路距离. 相似文献
10.
11.
Paolo Ciucci Luigi Boitani Matteo Falco Luigi Maiorano 《The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2018,82(5):1049-1061
12.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约60只)川金丝猴群采用直接跟踪观察,并结合植物样方调查对该猴群冬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猴群的活动位点,设置了75个20m×20m的植物样方,测定了12个生态因子(植被类型、乔木的胸径、郁闭度、乔木的高度、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坡形、距水源距离、乔木密度、灌木盖度)。研究发现,冬季猴群主要在海拔2000~2500m、乔木平均胸径11~30cm、乔木平均树高为10~29m、乔木密度为20~40棵/20m×20m之间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阳坡中活动,还偏好在郁闭度为25%~49%、坡度为6°~20°、坡形为凸坡和复合坡、坡位为脊中部和下部、距水源距离0~300m的生境中活动。研究表明,冬季的食物资源、气候条件是影响川金丝猴群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2月至2001年2月,对大雾岭自然保护区穿山甲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林型选择的先后次序为针阔混交林、灌木丛、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最偏爱针阔混交林,最不喜爱针叶林.多选择陡坡(30~ 60°);干扰源距离较远(>1 000 m),干扰程度小;林下草灌层盖度高(81% ~ 100%),隐蔽程度好; 阳坡或半阴半阳坡;中低海拔(760 ~ 1 500 m);中下坡位;水源距离较近(<500 m);乔木郁闭度适中(31% ~ 70%)的生境.较少选择上坡位,林下草灌层中低(0 ~ 50%),乔木郁闭度偏高(71%~ 100%)或偏低(0~ 30%),阴坡的生境.对洞口设置的要求是多朝南,而且要求隐蔽条件好,多数为全隐蔽或半隐蔽;最不喜爱将洞口设置在裸露、隐蔽程度差的生境,强力避免洞口向北.坡度、干扰源距离和林下草灌层盖度是影响穿山甲冬季栖息地选择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4.
生境与动物个体密切相关,生境中元素的不同影响着动物个体对不同生境的选择。2018年5-7月和2019年3-4月在吉林省白山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獐(Hydropotes inermis)的春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利用样方104个(春季53个,夏季51个),对照样方85个(春季46个,夏季39个)。利用卡方检验对植被类型、优势植物、坡位、坡向4种非数值型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獐对这4种环境因子的选择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偏好选择以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为优势植物,位于中坡位,坡向为阳坡的草地生境活动。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对海拔、人为干扰距离、水源距离、草本覆盖度、优势草本高度、隐蔽级、坡度7种数值型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獐均偏好选择隐蔽级较高(春季30.189±14.609,夏季62.745±29.737)、优势草本高度较高(春季87.359±16.190,84.510±29.618)、坡度较缓的生境(春季14.245±3.721,13.333±5.260)活动。此外,资源选择函数模型对獐的春季和夏季的生境选择预测正确率均大于90%,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獐的生境选择。白山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獐种群数量较小,适宜性栖息地面积较少,应加强对其种群及适宜性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蒙原羚是欧亚大陆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特有物种和数量最多的有蹄类动物。2010年11月—2011年1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地区开展了蒙原羚冬季采食生境选择研究。结果表明:蒙原羚冬季选择利用雪深<6cm,地上生物量>50g.m-2,距围栏1000~2000m,植被高度>20cm,植被盖度>40%,隐蔽条件(可视距离)3000~4000m,到居民点距离>2000m,距家畜>2000m,坡度<20°,中上坡位,针茅(Stipa spp.)和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nenses)等植被类型的生境采食;生境因子综合影响蒙原羚的冬季采食生境选择,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到围栏距离、地上生物量、雪深和隐蔽条件。逐步判别分析表明,由这4个变量构成的判别方程在对蒙原羚采食样方进行区分时,正确判别率为82.1%。因此,建立合理的围栏管理制度、提高可利用食物量等是蒙原羚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