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取食针叶的桃蛀螟越冬状况调查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林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记录取食针叶的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6e)冬状况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幼虫吐丝将嫩梢针叶缀合成虫苞,以3~4龄幼虫在虫苞内越冬。松树的有虫梢率为7.6%,每梢虫数为3。16头,平均8.5头。桃蛀螟幼虫期和蛹期的死亡率总和为26.06%,雌雄性比为2:3。越冬代桃蛀螟蛹重、蛹长和蛹宽的平均值分别为75.1mg、13.42和3.39mm。成虫多在22时~8时羽化,羽化率为92.22%。成虫始盛期为5月8日,高峰期为5月11日,盛末期为5月15日。补充营养对成虫寿命有显著的影响,饲喂水、10%蜂蜜水、10%糖醋液均能提高成虫寿命。在室内用清水、10%蜂蜜水和10%糖醋液饲养,成虫寿命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效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灵  田生荣  刘伟  魏洪义  王广利 《昆虫知识》2012,49(6):1565-1571
为全面评价苯甲酰脲类(BPUs)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持续控制作用,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氟啶脲、除虫脲、氟铃脲和虱螨脲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4种BPUs处理后,亚洲玉米螟存活幼虫的历期延长了2.4~4.3d,平均单头雌、雄蛹重分别减轻了10.3~13.2mg和0~7.7mg,幼虫化蛹率和成虫交配成功率分别下降了14.1%~43.3%和5.6%~25.6%,产卵量降低了25.5%~53.3%,但卵孵化率没有明显改变。亚洲玉米螟雌、雄蛾吸食蔗糖水药液后,成虫寿命增加了1.3~4.3d,产卵量下降40.3%~58.2%,卵孵化率降低了32.9%~64.3%,F1代幼虫死亡率是对照组的3.5~8.5倍,表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显著抑制了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和成虫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3.
在22~28℃和16~22℃变温条件下研究了水分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越冬幼虫存活、滞育解除及成虫生殖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越冬幼虫复苏后至化蛹阶段,水分是影响越冬幼虫完成滞育发育的关键因子,只有满足其饮水需求,才能解除滞育而化蛹。幼虫的存活和化蛹率随幼虫饮水后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幼虫化蛹的早晚受温度和水分的综合影响,在22~28℃下越冬幼虫化蛹进度较快,在复苏后35天时为最佳饮水时间,比在16~22℃下早5~10天。此阶段如能满足幼虫的需水量,幼虫死亡率低,化蛹率高,而只在滞育发育早期或后期饮水时,死亡率高,化蛹率低。同一变温条件下,其滞育发育因饮水时间的推迟而延长。因此可以推测春季温度偏高、干旱的气候条件不利于亚洲玉米螟越冬代的大发生,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4.
石坚  王原  梁佳  杜娟  赵章武 《昆虫学报》2021,64(9):1080-1091
【目的】神经肽F(neuropeptide F, NPF)是无脊椎动物特有的一类神经肽,因其C末端是苯丙氨酸(F)而命名,参与昆虫的取食、生物节律、学习记忆等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本研究旨在明确NPF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害虫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一种基于工程菌高效合成靶向昆虫基因的dsRNA的方法经济有效地敲降npf,用低浓度(0.01%)和高浓度(0.02%)dsNPF和dsGFP(对照)分别饲喂亚洲玉米螟1龄初、3龄初和5龄初幼虫直至化蛹,检测5龄幼虫平均取食量、体重、体长、存活率和化蛹率,蛹羽化率和成虫产卵量,以及幼虫各龄期、蛹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结果】从亚洲玉米螟1, 3和5龄初幼虫开始饲喂0.01%和0.02% dsNPF时,与饲喂相应浓度dsGFP的对照相比,除个别点外,5龄幼虫的取食量、体重、体长、存活率和化蛹率,蛹羽化率和成虫单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幼虫各龄期、蛹发育历期均显著延长,成虫寿命显著缩短。且dsNPF处理幼虫的龄期越早对发育的影响越大。其中0.01% dsNPF处理的1龄幼虫和0.02% dsNPF处理的3龄幼虫有90%的个体在蛹期死亡,而0.02%dsNPF处理的1龄幼虫有90%的个体在幼虫期死亡。【结论】结果提示NPF对亚洲玉米螟的发育和取食具有调控作用,这为探索新型绿色的害虫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葱斑潜蝇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秀美  姜官恒 《昆虫知识》2001,38(5):366-371
葱斑潜蝇在山东1年发生6-7代,以蛹于10月在地表5cm左右土中越冬。4月下旬越冬代蛹开始羽化,羽化高峰在5-6月,4月下旬始幼虫,5月中旬出现第1代成虫,世代重叠发生,盛发期在6-9月,完成1代需17-31天,其中卵期2-5天,幼虫期3-9天,蛹期11-18天,成虫活动高度多在1m以下,取食,产卵喜在大葱心部第2,3叶,平均单雌产率109.3粒。幼虫潜食主植物的叶片而形成潜道。温度20-32℃、湿度60%-90%利于其生长发育,危害和繁殖。恒温下测得全世代的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0℃,有效积温为361.1日度,土壤含水量5%-15%适宜蛹羽化。寄生性天敌有幼虫幼虫期寄生的姬小蜂6种,寄生率达40%;幼虫一蛹期寄生的金小蜂1种、茧蜂2种,寄生率为28.4%-79.4%。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硒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添加不同剂量(0.001、0.005、0.010、0.050、0.100、0.500、1.000 mg/kg)硒的人工饲料饲养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结果】低浓度(0.001~0.100 mg/kg)硒对亚洲玉米螟的幼虫历期、蛹重、蛹历期具有促进作用。亚洲玉米螟在0.100 mg/kg浓度下生长状况最佳,其雄蛹重最大,雌雄蛹历期最短,雌雄成虫寿命最长,化蛹率和羽化率最高。高浓度(0.500~1.000 mg/kg)硒对亚洲玉米螟的雌雄蛹历期、雄蛾寿命、化蛹率和羽化率具有抑制作用。亚洲玉米螟在1.000 mg/kg浓度下生长状况最差,其幼虫历期最长,雌雄蛹重最小,蛹历期最长,成虫寿命最短,化蛹率和羽化率最低。【结论】低浓度硒对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向玉勇  汪建建 《四川动物》2012,31(5):813-816
在室内测定了石蒜总生物碱对家蝇的生物活性,表明石蒜总生物碱对家蝇具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和生长发育抑制作用.石蒜总生物碱不同浓度(15、12、9、6、3 mg/mL)、不同作用时间(24 h、36 h、48 h、60 h、72 h)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分别对家蝇幼虫和成虫的触杀作用有显著影响.当石蒜总生物碱的浓度为15 mg/mL时,家蝇幼虫(3龄早期)和成虫(羽化3d)平均校正死亡率最高,分别为40.96%和38.25%,随着浓度的降低,触杀作用逐渐降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触杀作用逐渐增强,72 h的平均校正死亡率分别达39.35%和37.55%,但总生物碱对家蝇幼虫和成虫的触杀作用间无显著差异.处理24、36、48、60、72 h后,石蒜总生物碱对家蝇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57.42、36.48、21.92、13.13和10.95 mg/mL,对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86.66、37.86、23.91、14.15和11.51 mg/mL.老熟幼虫的平均重量除了在3 mg/mL时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其他各浓度下都显著低于对照,而在各浓度下的化蛹率、蛹的平均重量和羽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8.
瑞香狼毒提取物对昆虫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简称SCEE)对菜粉蝶,桃蚜,小菜蛾,斜纹夜蛾和亚洲玉米螟的生物活性进行测定。采用夹毒法测定,SCEE处理2天后菜粉蝶五龄幼虫胃毒作用的LD50为12.32mg/头,采用叶碟法测定当SCEE浓度分别为5,10和50mg/mL时,处理7天后菜粉蝶五龄幼虫,小菜蛾三龄幼虫和斜纹夜蛾三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65.52%和16.67%。采用浸叶法测定,SCEE处理2天后,桃蚜的LC50值为0.5922mg/mL。采用食料混药法测定,处理7天和14后,SCEE对亚洲玉米螟三岭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65.52%和85.52%,以上结果表明SCEE对菜粉蝶幼虫,亚洲玉米螟幼虫和桃蚜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而对斜纹夜蛾幼虫和小菜蛾幼虫的生物活性弱。  相似文献   

9.
黄翅菜叶蜂为油菜、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主要害虫之一。在四川凉山地区一年可发生五个重迭世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作蛹茧越冬,越冬成虫四月上旬出现,第一代成虫发生于5月上旬-6月中旬,第二代6月上旬-7月中旬,第三代7月上旬-8月下旬,第四代8月中旬-10月中旬,10月间开始越冬。成虫量与油菜生育期有极密切的关系,子叶期成虫量为80.1-93.0%。成虫有较强的伪死性,雨天、阴天伪死性较强,晴天较弱,成虫雨天不活动产卵。雌虫一般多于雄虫,雌虫为68.4-70.9%。雌虫最多产卵量为318粒,最少为35粒。雌成虫寿命5-12天,雌虫3-9天。卵期4-41天,卵孵化率一般为93.3-100%。幼虫有5龄,幼虫期10-36天,1-3龄幼虫多躲在叶背,不易发觉,老熟幼虫潜入1-11厘米土层内化蛹,前蛹期5-21天,蛹期7-25天。成虫初羽化时在土面爬行数分钟才能飞翔,晴天飞翔力强。耕翻土壤对蛹有一定机械损伤,暴露于土面的蛹在自然阳光下照晒其死亡率很高。 666、DDT对黄翅菜叶蜂幼虫具有极强的毒杀效果。敌百虫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明确短时高温对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各虫态及其后虫态生长发育与繁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27℃饲养的绿豆象为对照,在30、33、36、39、42和45℃条件下分别对绿豆象卵、幼虫、蛹和成虫进行3 h的短时高温处理。【结果】短时高温对绿豆象卵的孵化率、幼虫的化蛹率和蛹的羽化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对卵和幼虫的后续发育影响不显著;幼虫耐高温的能力最强,经短时高温处理后化蛹率均在90%以上;蛹经45℃短时高温处理后虽表现出较高的羽化率,但羽化后成虫的寿命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绿豆象对短时高温的耐受性均有性别差异,其中,卵期和蛹期雄虫耐热性强于雌虫,成虫期雌虫强于雄虫。短时高温处理对绿豆象成虫的繁殖能力影响显著,经45℃处理后成虫的产卵量为32.30粒/头,显著低于对照。【结论】39℃以上的短时高温对绿豆象处理虫态及雌雄性别比有明显的影响,对其后虫态发育的影响仅见高温处理蛹后导致成虫繁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室内研究了转cry1Ab杀虫蛋白基因的Bt抗虫玉米MON81 0和Bt1 1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的取食行为、取食选择性和存活率的影响。在48h的非选择性试验中玉米螟初孵幼虫在MON81 0和Bt1 1玉米心叶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在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上升,两者间差异极显著。初孵幼虫接虫到MON81 0和Bt1 1玉米叶片48h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67 .5 %和47 .5 % ,而在对照玉米上死亡率均为0. 3龄幼虫在Bt和非Bt玉米穗轴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第48h时在Bt和非Bt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达到77 5 %和1 0 0 % ,差异极显著。选择性试验中,第4~48h内,初孵幼虫在Bt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呈下降趋势,第48h时MON81 0和Bt1 1与各自非Bt对照的组合中初孵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2 5 .0 %和1 7. 5 % ,二者差异不显著。3龄幼虫在Bt玉米和非Bt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在非Bt玉米的幼虫取食率增加速度快,与Bt玉米差异极显著。Bt玉米对玉米螟幼虫取食有抑制和忌避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玉米螟P450基因cDNA的克隆及植物次生物质对其诱导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细胞色素P450是一类在生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家族,承担着许多重要的生 理功能,包括对植物次生物质代谢和杀虫剂解毒等.本研究以玉米螟5龄幼虫中肠的总RNA为 模板,根据不同昆虫P450基因家族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并合成简并引物,利用RT-PCR扩 增出了玉米螟细胞色素P450基因cDNA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9 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测序获得了编码213个氨基酸残基的641 bp的DNA片段,命名为OfP450(GenBank登录号:EU807990) ;与已公布的棉铃虫、家蚕、欧洲防风草结网毛虫、小菜蛾和黑腹果蝇等的细胞色素P450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其一致性分别为55%、50%、49%、44%和31%.将植物次生物质棉酚、丁布添加入人工饲料中,对玉米螟进行了饲喂实验,采用优化半定量RT-PCR,以18S rRNA为内标,RT-PCR检测进食棉酚、丁布植物化合物的玉米螟中肠P450基因的转录. 结果表明,其转录水平能被棉酚、丁布显著诱导. 提示本实验克隆的玉米螟细胞色素P450对植物次生物质的代谢作用与P450表达量呈正相关.该研究为下一步将植物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棉田玉米螟综合控制技术研究的新进展包括:改变春玉米的栽培方式降低了棉田玉米螟的虫量基数、开发和筛选新药剂确保了农药品种的更新换代、改进施药方法提高了防治效果、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对玉米螟表现很强的抗性功能、棉花生育状态模型和DPC在棉虫综防中的应用丰富了玉米螟综防技术、玉米螟寄生性天敌的调查有助于加强天敌的保护利用,并能提高玉米螟测报的准确性。与常规棉田比较,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的推广种植,有效抑制了棉田玉米螟,其残虫量和被害率下降了80%以上;棉田捕食性天教总量增加了25.63%—47.50%;有利于与多种作物间套作;省工节本可增加1476.93元.hm^2,增幅达30%左右、同套复种还可以增加产值15%以上。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军  王小艺  杨忠岐  马玲  郎瑾  曾繁喜  何国萍 《昆虫学报》2009,52(11):1223-1228
为了提高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的重要天敌——白蜡吉丁柄腹茧蜂Spathius agrili Yang的繁育效率, 本研究调查了不同温度(22, 24, 26, 28, 30和32℃)对该蜂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22~32℃范围内, 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卵、茧蛹及世代发育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而幼虫的发育速率在26℃时最快. 卵、幼虫、茧蛹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34, 16.89, 14.16和13.84℃, 有效积温分别为24.59, 61.16, 166.27和276.80日·度。温度对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量、子代蜂数量和性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据此提出适于人工繁育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温度范围为26~28℃。  相似文献   

15.
亚洲玉米螟对丁硫克百威的抗性筛选及交互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点滴法测定丁硫克百威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幼虫的致死中量,并采用亚致死剂量筛选亚洲玉米螟10代。结果表明,丁硫克百威处理亚洲玉米螟5代后,抗性即显著上升,抗性倍数为3.23倍,到10代时,抗性达到了5.43倍。对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和丁硫克百威3种玉米螟抗性品系进行交互抗性测定,发现丁硫克百威与其它2种农药存在交互抗性。建议在害虫防治谨慎使用丁硫克百威。  相似文献   

16.
2001年在江苏选择南京、盐城两地,试验观察转Bt基因抗虫棉GK22的种植,对棉田害虫及杂草种群变动的影响,结果是:咀嚼式口器害虫的棉铃虫(Helicover pa armigera),红铃虫(Pectinophora goosypiella),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金刚钻(Earias cupreoviridis),棉不造桥虫(Anomis flava),棉大卷叶虫(Adoxophyes orana)等虫口数量,蕾铃被害均表现出较好的控制效果,处理区咀嚼式口器害虫的幼虫总 量,比对照区分别减少92.51%,78.4%,其中:棉铃虫幼虫数量分别减少88.3%,72.9%,蕾铃被害虫减少87.5%,90.7%,74.11%,55.85%,红铃虫虫花减少74.4%,51.64%,铃内活虫减少90%,100%,玉米螟虫口减少72.7%,100%,金钢钻,造桥虫,卷叶虫虫口减少93%以上,对刺吸式口器盲蝽象(Adelphocoris suturalis),棉蚜(Aphis gossyppii),棉红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uns)等害虫,试验区和对照区种群消长动态趋势基本一致,差异不显,两试对杂草种类及数量调查,抗虫棉区和对照区差异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Growth and bioenergetics of the last instar larvae of Achaea janata fed on a wide range of rations of leaves of Ricinus communis (ad libitum to 50 or 100 mg leaf per larva per day) at 22, 27, 32 and 35° C were studied. Increase in larval mortality, extension of larval duration and decrease in final body weight were some of the adverse effects of restricted rations. Whereas larval duration was influenced by ration level, pupal period was dependent on temperature. The larvae partially compensated for restricted rations by enhancing feeding rate over the limit expected in proportion to the ration offered. The level of compensation was higher at 27° C.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r its interaction with ration on assimilation efficiency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 independent influence of ration; the efficiency ranged from 57 to 67%. Restriction of ration below a critical level (300 mg/larva/day at 35° C and 200 mg/larva/day at other temperature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net conversion efficiency; the lowest efficiency of 1.3% was recorded for the larvae fed 100 mg leaf/day. Energy content of the terminal larva determined the percentage of energy transferred to the imago, which ranged from 37 to 55% of the terminal larval energy.  相似文献   

18.
吕仲贤  胡萃 《昆虫学报》1997,40(2):151-157
本文以不同含氮和含糖量的系列人工饲料为材料,研究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 nacalis(Guen6e)幼虫对氮和糖的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幼虫对饲料中氮的吸收能力随虫龄增加而下降,对糖的吸收能力则随之而增强;5龄幼虫对糖的吸收能力随所食饲料中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而对氮的吸收则与饲料糖含量关系不大,5龄幼虫对氮和糖的消耗速率均随饲料含糖量增加而加快,但幼虫的氮利用率和虫体含氮量则随之下降;幼虫的氮消耗速率随饲料含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氮利用率则下降,5龄幼虫的氮利用率比3龄幼虫的氮利用率低,导致虫体含氮量的迅速下降。这些结果说明饲料中氮含量影响幼虫对糖的吸收,高龄幼虫对糖的需要量增加而对氮的需要则较稳定,饲料中糖比氮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