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SHIV)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构建,并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疫苗的攻毒实验和抗HIV中和抗体的活性评价.随着研究的深入,SHIV构建涉及的HIV-1病毒亚型也越来越多,如HIV-1 B、HIV-1 C、HIV-1 E等;同时,对SHIV致病性、细胞嗜性和应用的研究也有长足的进步,促进了HIV疫苗研究,并为HIV致病性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汉坦病毒是引起多种人类疾病的病原体,为布尼亚病毒科的一个属.已发现至少有20个血清/基因型,每型均有其特定啮齿类动物宿主,病毒种系发生与宿主种系发生密切相关.不同病毒型别对人类致病性不同,其损伤器官和病情轻重各异.已发现2种主要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汉坦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病毒型别不断增加,病毒致病谱不断扩大.有证据表明,在英国,汉坦病毒也可引起人类疾病,但无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重组DNA技术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已使人们可能在诊断人类病毒感染中应用核酸探针。可以在分子水平进行整个病毒的核酸顺序测定和病毒的核酸定量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核酸杂交法可以应用于致病病原的研究,特别是那些在很久以前获得的而病毒基因组又是唯一存留的证据的病毒感染。此外,原位杂交技术能够在组织切片的特异细  相似文献   

4.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急、慢性肝炎。由于HCV的宿主范围较窄,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动物模型来研究该病毒的致病机制、免疫预防等,至今也无证据表明动物源的HCV同源病毒可能跨种传播给人类。最近,研究者在小型野生动物(如啮齿类动物、蝙蝠)和家养动物(如犬、马、牛)中相继发现了新型HCV同源病毒(HCV样病毒和GBV样病毒),这些病毒分别属于丙型肝炎病毒属(hepacivirus)或持续性G病毒属(pegivirus),研究这些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生物学特征有助于HCV的起源及其致病机制和免疫等研究。本综述从HCV基本特征、相关病毒谈起,着重介绍新型HCV同源病毒,并探寻其自然宿主,进而讨论了人类重要病原之一HCV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因芯片技术在致病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密度寡核苷酸DNA芯片技术可以通过一次杂交试验获得大量的基因组信息,在基因组结构与基因表达分析中应用最广,在与人类健康有关的遗传病、传染病等许多疾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对基因芯片技术在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病原鉴定、分类与致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诺如病毒是导致人类急性胃肠炎的主要食源性致病原,由于变异快且缺乏稳健的体外细胞培养体系及小动物感染模型,限制了我们对该病原体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可培养鼠源诺如病毒的发现、人源诺如病毒肠道细胞培养体系的开发,以及诺如病毒反向遗传操作体系的构建为系统研究该病原提供了有力工具,加深了我们对其复制机制、致病机理、病毒-宿主相互...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而致瘤性DNA病毒是多种恶性肿瘤的主要致病因子.致瘤性DNA病毒的整合可以使宿主细胞正常组织逐步向炎症组织转变,并可导致癌变.病毒整合可引起宿主细胞基因组不稳定和重排,产生新的融合基因,并导致宿主基因表达异常,也是病毒本身得以复制,逃避宿主免疫识别并长期维系自我生存的机制之一.本文综述了目前对致瘤性DNA病毒整合规律以及致瘤性DNA病毒整合致瘤效应的研究和进展,并展望致瘤性DNA病毒整合的研究方向以及在肿瘤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钟江 《微生物与感染》2005,28(5):1-3,44
博尔纳病病毒是一种宿主范围很广的动物病毒,因其可能与人类的某些神经精神性疾病有关而备受重视.但其在人体的感染,致病还存在很多争议.需要通过建立高效灵敏和准确的检测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同时对其可能致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会有助于澄清有关争议.如果能够确认某些人类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与博尔纳病病毒有关,将会极大地帮助人们控制这类危害越来越大的疾病.  相似文献   

9.
人类内源性病毒包括人类反转录病毒与博尔纳病病毒与精神心理疾病的关系尚不明确。作为人类基因组的组成成分,人类内源性病毒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遗传、环境、免疫因素的联结点。本文从人类内源性病毒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临床与实验室证据与可能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揭示人类内源性病毒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学与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类冠状病毒调节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RS冠状病毒和正在全球流行的猪源H1N1型流感病毒等人类新发呼吸道病毒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人类重要呼吸道病毒与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热点.SARS冠状病毒等很多RNA病毒能够编码某种蛋白质,抑制干扰素表达以及干扰素介导的抗病毒信号通路.人类冠状病毒木瓜样蛋白酶(papain-like protease,PLP)利用其自身去泛素化酶(DUB)活性,使干扰素表达通路中重要调节蛋白发生去泛素化,从而抑制干扰素信号传导.同时,PLP蛋白酶通过阻碍干扰素表达信号通路中最新发现的重要调节蛋白ERIS(也称MITA/STING)二聚化,使其失活并丧失激活干扰素通路的功能,这些发现对于阐明人类重要呼吸道病毒对宿主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人类新发病毒致病机理、免疫防治以及抗病毒药物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自从Rous肉瘤病毒被发现以来,许多学者们曾致力于研究肿瘤病毒病因,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虽然目前仅有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可以肯定为肿瘤的病因外,许多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癌,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EB病毒与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与Kaposi肉瘤间的高度相关性已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2.
人微小病毒B19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人微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作为人类疾病的重要病原已愈来愈广泛受到重视。大量研究成果不但揭示了B19病毒的致病机理,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而且发展了B19感染的诊断和B19污染血制品的筛查技术,并且为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这里对人类B19病毒的病原学特征、致病机理、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方法和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3.
低毒病毒及板栗疫病菌低毒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毒病毒是一类存在于板栗疫病菌细胞质中自主复制的无衣壳正链RNA病毒.感染低毒病毒后,板栗疫病菌的致病力显著降低,色素分泌减少,菌丝体由感染病毒前的桔黄色变为白色,产孢量降低或不产孢,漆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低毒病毒侵染性克隆的获得以及高效转化和转染体系的建立,使得低毒病毒成为目前唯一可以进行全面遗传操作的真菌病毒.利用低毒病毒作为探针来探测板栗疫病菌的致病力组成和毒力调节机制,已获得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发现.本文介绍近几年低毒病毒及其与真菌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低毒病毒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研究、低毒病毒和线粒体损害引起的板栗疫病菌低毒力机制、板栗疫病菌的RNA沉默系统以及低毒病毒抗RNA沉默的机制.低毒病毒/板栗疫病菌系统已经成为研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以及病原真菌致病机理的很好的模式系统.  相似文献   

14.
目前尚没有可靠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2014年埃博拉病毒病在西非的爆发和肆虐警醒人类,需要加快对该病的防控研究.近几年,在EBOV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有的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小分子化合物通常是针对病毒致病作用的某种机制而设计,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研究领域.本文从抑制EBOV和其他病毒在生活周期中的穿入细胞、复制和出芽等方面综述EBOV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张兵  蔡美英 《微生物与感染》2004,27(6):18-19,29
DC-SIGN是相对限制地表达于树突细胞上的膜分子,能结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和Ebola病毒等,并且介导这些病毒在体内的感染,在病毒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还可以作为ICAM-2、ICAM-3的受体,介导树突细胞在体内的转运和免疫突触的形成;最后,它还可以作为抗原识别受体,参与抗原呈递。最近报道,无鞭毛体利什曼原虫、登革病毒、结核分枝杆菌也能结合人类树突细胞DC-SIGN或DC-SIGN转染的细胞,进一步确立了DC-SIGN在树突细胞介导免疫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雪莉  王敏  鲁茁壮  洪涛 《病毒学报》2011,27(6):599-603
细小病毒B19是目前细小病毒家族中除人博卡病毒(HBoV)和新型细小病毒PARV4(Humanparvovirus 4)以外唯一可以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它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子,感染儿童可引起传染性红斑,感染成人可引起多发性关节病综合征,而对一些有免疫病,血液病的患者,B19感染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如慢性红细胞贫血,暂时性再障危象。病毒感染后对细胞的毒性是引起暂时性障碍危象和纯红细胞再障的直接原因。血液病患者中,B19病毒感染是引起暂时性障碍危象的主要病因,持续B19病毒感染会导致免疫缺损患者  相似文献   

17.
柯为 《生物工程学报》2006,22(4):638-638
禽流感病毒主要在禽类之间流行传播,易造成禽类大量死亡,形成瘟疫。一般不在人类之间传染流行,但也得高度警惕。饲养直接接触病禽已有发生感染的情况。该病毒一旦发生变异传染给人,则会对人类构成生命威胁。这类非细胞形态致病因子有随着不同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异的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多加注意是可以避免的,需防与治相结合。首先,此病毒要有适宜的受体才能生存繁衍(复制),并发挥作用。禽流感病毒通过某种载体物进入口中而感染肺部,其下端细胞表面的糖链正是它的侵染受体。有研究通过实验证明,可以利用酶把这种糖链切掉,阻止该病毒进一步传染。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一些已经绝迹的传染性疾病的重新出现以及新的病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流行,对人类感染性疾病致病机制的研究已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而疾病易感性……  相似文献   

19.
病毒是一类比细菌小得多的不具细胞结构形态的、营专性寄生的生命体。一般来说是极其有害的,它不仅是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的重要天敌之一,也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最危险的“敌人”。尤其是某些潜伏性慢病毒危害最大,如库鲁病、痒疹病等致病因子潜在性地冲击中枢神经系统,一般潜伏期较长,不显示任何病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咬病")、施马伦贝格病等的发生引起人类对布尼亚病毒的广泛关注。布尼亚病毒是一类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的负链RNA病毒。由于其基因组的分段性质,使它的病毒成员之间易发生基因重排,产生致病力增强和宿主范围增加的新病毒,对人类公共卫生构成了重大威胁。从自然界中的布尼亚病毒重排现象、布尼亚病毒的基因重排机理以及基因重排的潜在致病危害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对下一步的重排机制研究及疫苗研究提出展望,旨为该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