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了分离自中国土壤中淡领瓶霉属及匍柄霉属的2个新种:球孢淡领瓶霉Cadophora shaerospora及福建匍柄霉Stemphylium fujianensis。其中,C. shaerospora的产孢瓶体3~5个簇生,淡褐色,瓶状,光滑,长6.5~15.0μm,基部稍细,1.5~3.0μm宽,中部膨大,围领近无色。分生孢子单生或常链生,淡褐色,球形至阔卵形,2.5~4.5×2.0~3.0μm。S. fujianensis的分生孢子单生,顶生,椭圆形至广椭圆形,基部钝圆,顶端钝尖状或钝圆,淡褐色至中度褐色,具5~8个横隔膜,多个纵、斜隔膜,光滑,(26.5~) 40.0~59.5×17.0~31.0μm。脐部暗色疤痕状,4~6μm宽。对新种与各自相似种的区别进行了详尽讨论。新种的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存放在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2.
对致病性暗色霉中的着色霉(Fonsecaea Negroni)外瓶霉(Exophiala Charmichael)瓶霉(Phialophoro Medlar)中的五种真菌浆膜超微结构进行了冰冻蚀刻研究,发现裴氏着色霉(Fonsecaea pedrosoi)和紧密着色霉(F.compacta)的内折长而宽,较深,略有弯曲,数量少,多呈平行或垂直排列。皮炎外瓶霉(Exophiala dermatitidis)的内折数量多,密集而分布均匀,呈圆点状或圆棒状。棘状外瓶霉(Exophiala spinifera)的内折少而表浅,多为圆形。疣状瓶霉(Phialophora verrucosa)的内折数量,排列,形状无一定规律。据上述特征,着色霉可以与外瓶霉,疣状瓶霉区别开来,皮炎外瓶霉也可与棘状外瓶霉区分。浆膜超微结构的性状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是一种由暗色真菌引起的累及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在我国北方其致病菌主要是卡氏枝孢瓶霉(Cladophialophora carrionii),南方主要是单梗着色霉(Fonsecaea monophora)和裴氏着色霉(Fonsecaea pedrosoi)~[1-2]。国内外目前尚未有CARD9缺陷致着色芽生菌病的报道;此外,国内尚无扩展瓶霉  相似文献   

4.
<正> 854119霉菌孢子转化甾类:Ⅲ.雅致小克银汉霉(Cunninhamella elegans)孢囊孢子在萌芽和营养生长不同时间的11-羟化酶活性[英]/Jaworshi,A.…//Appl.Micro-biol.Biotechnol.-1984,20(5).-313~317[译自DNA,1985,4(2),85-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分离自土壤的一个弯颈霉属新记录种 ,即高山弯颈霉 (TolypocladiumnubicolaBissett)。其主要鉴别特征是 :①在查氏培养基上 ,2 5℃ ,14d ,直径达 30~ 35mm ,平展 ;②瓶梗直接着生于菌丝或简单的分生孢子梗上 ,有再育现象 ,基部拟椭圆形膨大或球形膨大 ,(2 .6~ 7.2 ) μm× (1.3~ 3.2 ) μm ,颈部细长 ,常弯曲 ,(3.0~6 .3) μm×0 .3μm ;③分生孢子单生 ,柱状至椭圆形 ,(1.6~ 3.8) μm× (0 .8~ 1.2 ) μm ,外无黏液层。  相似文献   

6.
922508 搅拌生物反应器中杂交瘤细胞对流体动力剪切的生物学反应[英]/Abu-Reesh,Ⅰ.…∥EnzymeMierob.Technol.-1991,13(11).-913~919[译自DBA,1991,10(25),91-14978] 小鼠-小鼠杂交瘤HDP-1产生抗2,4-二硝基苯的IgG单克隆抗体(MAb)。在37℃下将其培养在装有浆状叶轮的连续搅拌槽培养器(250ml摇瓶)中。研究了搅拌速度(100~400rpm)、稀释  相似文献   

7.
韩立刚  袁毅 《菌物学报》2000,19(3):422-425
瓶霉属、外瓶霉属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是有着重要经济意义的一类真菌。迄今,我国已报道疣状瓶霉(Phialophoraverrucosa)、裴氏瓶霉(Ph.pedrosoi)、棘状外瓶霉(Exophialaspinifera)、皮炎外瓶霉(E.dermatitidis)和甄氏外瓶霉(E.jeanselmei=Ph.gougerotii)5种,均是分离自人体的病原真菌。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林中,用生长锥取样器随机钻取腐朽林木髓心,在实验室进行分离培养。共鉴定出瓶霉属真菌2种,外瓶霉属真菌3种,其中美州瓶霉(Ph.americana、烂木瓶霉(Ph.richardsiae)和鲑外瓶霉(E.salmonis)为国内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8.
利用气相色谱仪对根霉属的部分菌株进行脂肪酸成分分析,发现中华根霉(Rhizopus chinensis)、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和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均能产生γ-亚麻酸,其中米根霉R316菌丝体中γ-亚麻酸的含量较高达11.47%,对R316的液体发酵产脂条件进行研究,发现液体摇瓶培养菌丝体的油脂含量可达53.24%,γ-亚麻酸的含量提高到20.12%。R316菌丝体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培养温度20℃。但γ-亚麻酸积累的最适碳源为甘油、最适氮源是尿素、最适温度15℃。同时发现逆境是高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少根根霉γ-亚麻酸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He-Ne激光复合氯化锂对孢子诱变,以及He-Ne激光处理原生质体的方法,从一株产γ-亚麻酸(GLA)的原始菌株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R8中选育出突变株RC378,摇瓶培养菌体油脂含量47.8%,其中GLA占油脂的12.6%,比原始菌株油脂含量提高了130.8%,GLA含量提高了276.7%。突变株油脂组分较原始菌株具明显差异。以麸皮、玉米粉为主要原料固态发酵干基油脂含量保持在9.4%~12.9%, GLA含量在9.8%~12.6%。  相似文献   

10.
细胞工程     
<正> 853037抗神经元γ-γ烯醇化酶专一性单克隆抗体免疫测定法的性质和应用[英]/Ki-mura,S.…//Biochem.Biophys.ActaG.-1984,799(3).-252~259[译自DBA,1984,3(18),84-08812]本文报告了抗人和牛γ-γ烯醇化酶单克隆抗体的生产与特性。用纯化的人或牛γ-γ烯醇化酶皮下注射免疫6~8周龄的BALB/c小鼠,重复免疫7次,每周1次。最后以腹  相似文献   

11.
941595将外源基因显微注入牛胚胎并在胚泡期进行检测[英]/Behboodi,E.…∥J.Dairy Sci.-1993,76(11).-3392~3399[译自 DBA,1993,12(26),93-15254] 测定了显微注入DNA并离体培养或培养于绵羊输卵管中的原核期牛受精卵的存活及发育,确定了在胚泡阶段保留外源DNA的胚胎的百分数。与精子共培养后18~20小时,检测离体成熟并受精的  相似文献   

12.
农业其它     
961150 用吸附于聚合纤维载体之上的藤仓赤霉生产赤霉酸[英]/Lu,Z.X.…//Process Biochem. -1995,30(7).-661~665[译自DBA,1995,14(17),95-10386] 通过辐射聚合技术将藤仓赤霉细胞固定于具有共聚物的纤维支持物表面。改变固定化条件并利用  相似文献   

13.
经过He-Ne激光复合氯化锂对孢子诱变,以及He-Ne激光处理原生质体的方法,从一株产γ-亚麻酸(GLA)的原始菌株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R8中选育出突变株RC378,摇瓶培养菌体油脂含量47.8%,其中GLA占油脂的12.6%,比原始菌株油脂含量提高了130.8%,GLA含量提高了276.7%。突变株油脂组分较原始菌株具明显差异。以麸皮、玉米粉为主要原料固态发酵干基油脂含量保持在9.4%~12.9%, GLA含量在9.8%~12.6%。  相似文献   

14.
(一) 家畜生长生理的研究自1938年己烯雌酚合成成功后,Lorenz在1943年首先在家禽試作皮下埋藏,結果发現促进脂肪的积聚和肉貭的提高。許多人在催肥羔羊、处女牛及阉牛时应用己烯雌酚片在皮下埋藏,以提高增重率及飼料利用率。在牛、羊、猪的試驗中也都得到相似的結果。  相似文献   

15.
960228 向酵母分泌外源蛋白的最优表达水平[会,英]/Wittrup, K.D.…∥Ann.N.Y.Acad.Sci.-1994,745.-321~330[译自DBA,1995,14(7),95-03799] 利用能表达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同型二聚体(PDGF-BB)和牛胰腺胰蛋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温度、时间、碳源和氮源对雅致枝霉诱变株TE7-15的菌体生长、油脂积累及GLA合成的影响,确定了TE7-15菌株适宜的摇瓶发酵培养条件,使其菌体生物量达到19.04g/L,GLA产量达到1079.95 mg/L,可以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少根根霉γ—亚麻酸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经过He-Ne激光复合氯化锂对孢子诱变,以及He-Ne激光处理原生质体的方法,从一株产γ-亚麻酸(GLA)的原始菌株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R8中选育出突变株RC378,摇瓶培养菌体油脂含量47.8%,其中GLA占油脂的12.6%,比原始菌株油脂含量提高了130.8%,GLA含量提高了276.7%。突变株油脂组分较原始菌株具明显养,以麸皮、玉米粉为主要原料固态发酵干基油脂含量保持在9.4%-12.9%,GLA含量在9.8%-12.6%。  相似文献   

18.
1980—1981年自北京、福州、三明、泉州、漳州、厦门和昆明等地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Lange)Sing]病菇上和不出蘑菇的培养料内,分离到一种真菌。在 PDA 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肉眼观察与蘑菇轮枝菌(Verticillium psalliotae Tresch.)极难区别。根据其分生孢子和瓶梗的形态及其在匐匍气丝上的排列情况等,鉴定为珠网丝枝霉。因具短棒状原瓶梗,认为是一新变种,定名为珠网丝枝霉中国变种 Aphanocladium aranearum(Petch)W.Gams var.sinense J.D.Chen var.nov.它是双孢蘑菇的重要害菌之一。这个“属”和“种”都是我国的新记录。在猴头(Hericium erinaceus)、香菇(Lentinus edo-des),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上和水稻土中也有少量分布。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长孢被孢霉(Mortierella elongate)的发酵过程,并采用摇瓶分批补料发酵模式考察了起始补料时间及补料基质对长孢被孢霉合成微生物油脂的影响。结果发现该菌株合成油脂主要在发酵48~96 h进行,且N源对菌株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采用限氮补料发酵可大幅度提高微生物油脂的产量。最适培养条件:可溶性淀粉20 g/L,玉米浆3 g/L,补料起始时间为发酵48 h,单次补加可溶性淀粉4 g。在此条件下,油脂产量较不补料时增加了521.74 mg,增长率为237.1%。  相似文献   

20.
细胞工程     
900914 生产对里氏木霉的内葡聚糖酶-Ⅰ和纤维二糖水解酶Ⅱ特异的单克隆抗体[会,英]/Nieves, R. A.…∥Abstr. Annu. Meet. Am. Soc. Microbiol.-1989, 89 Meet.-305[译自DBA,1989,8(17),89-10405] 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系统由纤维二糖水解酶、内葡聚糖酶和β-葡糖苷酶组成。通过这些酶的协同作用可使纤维素降解为可利用的底物。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