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麦茎谷蛾Ochsencheimeria taurella Den.etSchiff.属鳞翅目谷蛾科,是钻蛀性的麦类害虫,江淮流域、山东省、北方冬麦区都有发生。近年来在苏北的通榆公路一带大量发生,一般株被害率为12—33%,最严重的田块可达78%,其中白穗率占20—30%。1982—1984年,我们对该虫进行了研究观察,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麦茎谷蛾(Ochsenheimeria sp.)除在苏北平原发生外,近年来还在山西省南部、河北省南部、辽宁省旅大以及山东省均有发生,造成麦株的枯心苗和白穗。麦茎谷蛾一年发生一代。以幼龄幼虫在三麦心叶里越冬。第二年麦苗返青后,幼龄幼虫为害麦苗心叶,最初出现透明斑点,然后吃光叶表皮,穿成圆孔,麦苗心叶内有虫粪,这与幼龄粘虫为害麦苗心叶有明显区别。5月间在麦株上化蛹。6月羽化成虫,然后飞到屋  相似文献   

3.
木蠹蛾(Cossus vicarirus Butler)为兰州地区行道树和果树的蛀茎害虫。据调查,钻天杨的蛀茎株达90%以上,梨树一般每株有幼虫10—134头,苹果和桃的蛀茎株在3%左右。 成虫灰色,前后翅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条纹。雌蛾展翅87—110毫米,体长38毫米,雄蛾略小。体长32毫米(见图1)。卵乳白色,长1.5毫米,宽1.3毫米,  相似文献   

4.
蛀果蛾科一新属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蛀果蛾科(Carposinidae)尝归在广义的谷蛾总科(Tineoidea)或卷蛾总科(Tortricoidea)下,Diakonoff(1961)则提升为蛀果蛾总科(Carposinoidea)。虽其外生殖器与麦蛾类近似,但从喙的光裸和幼虫前胸气门前具一对毛,显然与它们不同。作者则按Meyrick(1928)的意见,将蛀果蛾科列入矢蛾总科(Copromorphoidea);Turner(1947)曾将蛀果蛾作为矢蛾科(Copromorphidae)的一个亚科(Carposininae),而我们认为仍宜独列为科。此科盛产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夏威夷群岛,欧亚大陆则为数不多;Meyrick(1922)在《昆虫属志》第179辑的专著中共记有8属128种,以后增加不多。  相似文献   

5.
桃蛀果蛾寄主生物型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徐庆刚  花保祯 《昆虫学报》2004,47(3):379-383
以山茱萸蛀果蛾Carposina coreana Kim为外群,用44个随机引物对苹果、山楂、桃、杏、枣和酸枣等6种寄主植物上的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进行了RAPD 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寄主上的桃蛀果蛾之间遗传差异出现了较大的分化,桃蛀果蛾6个寄主生物型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在0.040~0.637之间,尤其是杏生物型分化最大。经聚类分析,可将不同寄主上的桃蛀果蛾明显分成两个类群,杏生物型为一群,其余为一群。两个类群间遗传距离为0.465,亚群内部的遗传距离为0.040~0.369。推测杏树上的“桃蛀果蛾 ”已经分化成为不同的物种。  相似文献   

6.
买国庆 《昆虫知识》2004,41(5):433-433
卷蛾科Tortricidae昆虫为中小型蛾类 ,世界已知 5 0 0 0余种 ,其区系以温、热带最为丰富 ,幼虫大多卷叶 ,取食叶肉、种子或蛀茎等 ,对林木造成危害。我国已知约有 5 0 0种。本期封面为龙眼裳卷蛾CeracestipatanaWalker,又名樟缀叶虫 ,摄于福建省武夷山。该卷蛾主要分布于云南、  相似文献   

7.
荔枝两种茎蛀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庭玉 《昆虫学报》1964,(2):159-171
本文记载两种钻蛀荔枝树茎的害虫,荔枝拟木蠹蛾及相思拟木蠹蛾。它们是福建、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的荔枝和其他热带、亚热带果树及林木的常见害虫,而我国大陆过去尚未有记载。已查悉寄主植物有无患子科的荔枝、龙眼,芸香科的柑桔类等24科42种类。 这些害虫的幼虫钻蛀树茎成坑道后,匿居其中,夜出食害树茎韧皮部,并以虫粪、木屑等在树皮上缀成隧道,以循避敌害;它们一年皆发生一代,只幼虫在坑道中越冬,4-5月间相继化蛹,4月下旬至7月上旬有成虫出现。卵块生于树皮上。幼虫多于树茎分叉处蛀害。 以666及DDT粉剂或油剂滴注坑道,以及以该药剂较高浓度的水悬液,于7-8月间喷布树茎虫害处,皆有甚好的防治效果。 华南各地荔枝产区,蠹害荔枝树茎的害虫,主要有隶属于鳞翅目,拟木蠹科(Metarbelidae)的荔枝拟木蠹蛾(Arbela dea Swinhoe)及相思拟木蠹蛾(Arbela baibarana Mats.)等两种。这些害虫发生普遍,被害的植株往往导致风折或严重削弱树势,尤以幼树受害更显著,需要加以防治。 鉴于这些害虫除致害荔枝外,尚加害其他多种热带、亚热带果树及林木,而我国大陆过去缺乏记载,为此,笔者将近十年(1952-1962)来累积的一些资料整理报导,冀供昆虫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弄清惠东县红树林秋茄Kandelia obovata大量枯梢的原因,2019-2021年持续对该地区的秋茄进行野外调查,并采集秋茄嫩梢枝条带回实验室饲养。最终确定了秋茄枯梢现象是由一种新害虫窄茎瘤蛾Nola angustipennis所致。窄茎瘤蛾一年多代,以幼虫钻蛀危害秋茄的嫩芽和嫩梢,老熟幼虫织茧化蛹于其中。本文对窄茎瘤蛾的成虫、幼虫、蛹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危害特点进行了阐述,为其准确鉴定及科学防控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河南农学院郑州果园,在1957年栽植果树的同时,四周营造了石榴树围墙,形成了天然的绿篱,每年结出大量的石榴。近几年来,由于蛀茎害虫的为害,枝条枯死,产量下降。据1973年的调查,枝条被害率达95%以上。 为害石榴茎的蛀虫,根据在河南各地调查有两种:石榴茎窗蛾和豹纹木蠹蛾,以前种的发生量较多,为害性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蛀果蛾科分类学整理及新种记述(鳞翅目:粪蛾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载中国蛀果蛾科昆虫8属23种(亚种),其中有中国2新纪录:断斑洁蛀果蛾Meridarchis excisa Walsingham和日本拟蛀果蛾Alexotypa japonica (Walsingham)及2新种:天目坚蛀果蛾Archostola tianmushana sp.nov.和五峰洁蛀果蛾Meridarchis wufengensis sp.nov.。文中给出了中国蛀果蛾科分种检索表和中国新纪录及新种的特征图。  相似文献   

11.
蛀干蝙蝠蛾(鳞翅目:蝙蝠蛾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蝙蝠蛾科是鳞翅目昆虫中较为原始的一个类群,对研究鳞翅目昆虫演化有其重要意义。目前全世界约知三十余属、三百余种,但大多分布在澳洲地区。中国过去记载仅二属十一种(胡经甫,1938),近年我所标本馆积累增多,计有蛀根性(幼虫营地下生活)五属十九种及亚种(稿已投本所集刊),蛀干或茎性二属十二种及亚种,共计七属三十一种及亚种。本文所记是我国现有蛀干性蝙蛾,其新种和新亚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及其寄生蜂滞育后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寄主植物卜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寄牛蜂种类、寄生率以及温度对苹果桃蛀果蛾及其寄生蜂章氏小甲腹茧蜂Chelonus(Microchelonus)zhangi滞育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章氏小甲腹茧蜂寄生于苹果、枣、酸枣和山楂上的桃蛀果蛾;中国齿腿姬蜂Pristomerus chinensis Ashmead寄生于枣、酸枣和山楂上的桃蛀果蛾;杏寄主卜未发现寄生蜂.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寄生率差异显著,其中章氏小甲腹茧蜂在苹果桃蛀果蛾的寄生率最高,为16.45%,住山楂桃蛀果蛾的寄牛率最低,为1.58%;中国齿腿姬蜂在酸枣桃蛀果蛾的寄生率最高,为5.05%,在山楂桃蛀果蛾寄牛率最低,为1.09%.苹果桃蛀果蛾及章氏小甲腹茧蜂越冬幼虫开始发育至成虫羽化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27℃和10.96℃,有效积温分别为208.86DD和166.73DD.  相似文献   

13.
【目的】蛀茎夜蛾Sesamia spp.是伊朗和其他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日本)甘蔗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蛀茎夜蛾幼虫钻蛀茎秆,对茎秆产生为害,降低重量和含糖量并降低甘蔗汁品质。应用抗性品种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对环境无不利影响。本研究旨在评价甘蔗商业品种对蛀茎夜蛾的抗性。【方法】在伊朗Ahwaz的Salman-Farsi Agro-industry Farms于2013-2014和2014-2015两个连续年份,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5次重复试验。应用了CP69-1062,CP48-103,CP57-614,CP73-21,SP70-1143,IRC99-01,IRC99-02和L62-96 8个品种。在收获前,随机取20株完整的甘蔗茎秆进行蛀茎夜蛾的为害评估。记录受害茎秆百分比、被钻蛀的节间百分比(percent of internodes bored,IB)、出口孔的数目、活的蛀茎夜蛾的数目、每品种每公顷面积中蛾的繁殖量(moth production per hectare of each variety,MP)。【结果】各测定参数在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从被钻蛀的节间百分比和蛾的繁殖指数判断,L62-96是最敏感的品种(2014年:14.58%IB,95 200 MP/ha;2015年:16.76%IB和111 300 MP/ha),其次是CP69-1062和CP48-103;CP57-614是这两年中抗性最强的品种(2014年:1.24%IB,8 400 MP/ha;2015年:1.02%IB,7 000 MP/ha)。【结论】建议限制敏感品种的栽培,并应用其他控制措施,结合品种抗性,以治理敏感品种中的蛀茎夜蛾。  相似文献   

14.
田间条件下甘蔗品种对蛀茎夜蛾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蛀茎夜蛾Sesamia spp.是伊朗和其他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日本)甘蔗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蛀茎夜蛾幼虫钻蛀茎秆,对茎秆产生为害,降低重量和含糖量并降低甘蔗汁品质.应用抗性品种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对环境无不利影响.本研究旨在评价甘蔗商业品种对蛀茎夜蛾的抗性.[方法]在伊朗Ahwaz的Salman-Farsi Ago-industry Farms于2013-2014和2014-2015两个连续年份,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5次重复试验.应用了CP69-1062,CP48-103,CP57-614,CP73-21,SP70-1143,IRC99-01,IRC99-02和L62-96 8个品种.在收获前,随机取20株完整的甘蔗茎秆进行蛀茎夜蛾的为害评估.记录受害茎秆百分比、被钻蛀的节间百分比(percent ofinternodes bored,IB)、出口孔的数目、活的蛀茎夜蛾的数目、每品种每公顷面积中蛾的繁殖量(mothproduction per hectare of each variety,MP).[结果]各测定参数在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从被钻蛀的节间百分比和蛾的繁殖指数判断,L62-96是最敏感的品种(2014年:14.58% IB,95 200 MP/ha;2015年:16.76% IB和111 300 MP/ha),其次是CP69-1062和CP48-103;CP57-614是这两年中抗性最强的品种(2014年:1.24% IB,8 400 MP/ha;2015年:1.02% IB,7 000 MP/ha).[结论]建议限制敏感品种的栽培,并应用其他控制措施,结合品种抗性,以治理敏感品种中的蛀茎夜蛾.  相似文献   

15.
李后魂 《昆虫学报》2004,47(1):86-92
本文记录世界弧蛀果蛾属Commatarcha昆虫11种,其中中国有7种,包括3个新种: 窄弧蛀果蛾C. angustiptera sp. Nov.,梵净弧蛀果蛾C. fanjingshana sp. Nov.和桂弧蛀果蛾C. guangxiensis sp. Nov.。文中给出了世界弧蛀果蛾属分种检索表和新种的特征图。  相似文献   

16.
记述中国太宇谷蛾属Gerontha Walker10种,其中有4新种:拟华太宇谷蛾G.similihoenei sp.nov.,喙太宇谷蛾G.rostriformis sp.nov.,梯缘太宇谷蛾G.trapezia sp.nov.,褶太宇谷蛾G.rugulosa sp.nov.和3新纪录种:暹罗太宇谷蛾G.siamensis Moriuti,1989(图7,17~18)、清迈太宇谷蛾G.nawapuriensis Moriuti,1989(图8,19)、钻太宇谷蛾G.borea Moriuti,1977(图9,20).首次发现和报道了弯茎太宇谷蛾Gerontha flexura Huang et al .(图6,15-16)和暹罗太宇谷蛾G.siamensis Moriuti的雌性个体.文中给出了所有中国种的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7.
芦笋茎基部施药对芦笋木蠹蛾幼虫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木蠹蛾Isoceras sibirica(Alpheraky)为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L.))上的一种蛀茎性害虫。试验结果表明,采用50%辛硫磷乳油300倍液在芦笋茎基部给药(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该虫的最佳化学防治方法,相对防治效果为92.5%,在所有处理中其加权Borda值最高(2.9)。调整芦笋播期,可使定植当年最易受害的笋苗免于虫害。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针对我国黄淮麦区小麦茎腐病抗病新种质,建立可区分小麦其他茎基部病害的茎腐病抗性鉴定方法,本文采用室内苗期鉴定方法对主要来自黄淮麦区的108份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进行茎腐病抗性评价,对其中45份小麦材料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基部茎秆的禾谷镰刀菌DNA含量并与其茎腐病平均病级进行相关分析。共筛选到中抗茎腐病材料22份,未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基部茎秆禾谷镰刀菌DNA含量与其茎腐病平均病级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小麦基部茎秆禾谷镰刀菌DNA含量可以作为小麦茎腐病抗性的重要参考。抗病新种质的筛选和荧光定量PCR抗性评价方法的建立将为今后黄淮麦区小麦抗茎腐病品种的培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一、玉米螟发生简况 1962年,百色地区玉米螟越冬代蛾始见在3月中旬,下旬发现第1代低龄幼虫为害早玉米,被害率58%,蛀茎的植株占14.5%;雄花被害的植株占25%。曾先后调查18坵早、中玉米,其中在心叶期的平均被害率14.07%,抽雄授粉期为17.85%;乳熟期为  相似文献   

20.
棉田玉米螟的田间发生为害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春  邵晓泉 《昆虫知识》1994,31(5):277-279
灯下所诱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üenée)雌蛾,二、三代分别为76.05%及59.91%,蛾峰后4~5天出现卵峰。主茎叶及棉株下部的卵量随产卵时间的推移,逐渐递减,而趋向棉株上部及外围。二代卵以下部2~3层为多,三代卵以2~4层果枝为多,内围多于外围;93%以上的卵产于绿叶反面;棉田卵寄生的高低与施药有关,且明显低于玉米田;二代5~10层蛀茎占总数的84.44%,三代4~8层蛀铃占59.79%。卵密度不同,蛀铃分布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