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形成包含体(OCC~+)并能利用人工合成启动序列和多角体XIV启动子表达外源基因的转移载体质粒pSXIVVI~+X3,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和多角体基因同时插入无包含体的粉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TnNPV-SVI-G基因组中,得到表达HBsAg基因又形成包含体(多角体)的重组毒侏TnNPV-HBs85-OCC~+。与利用野生型多角体启动子表达HBsAg基因的无包含体毒株TnNPV-HBsD4不同,TnNPV-HBs85-OCC~+由于具包含体,能以口服方式大规模感染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幼虫,且HBsAg基因在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离体细胞中的表达量要比前者高约37%,在虫体中的表达则更高。  相似文献   

2.
针对不同基因靶位的锤头状核酶对HBV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基因组mRNA是HBV(Hepatitis B virus)基因表达和复制的重要中间产物,全长的前基因组mRNA分子具有复杂易变的二级结构,是设计抑制HBV的核酶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我们使用多个最新的计算机软件对HBV前基因组mRNA二级结构进行模拟、分析,在全面分析核酶的可作用位点的基础上设计三个针对不同基因靶位的锤头状核酶,并对它们在细胞中对HBV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HBV前基因组mRNA上存在几个高度复杂二级结构的区域,可能对核酶完全不敏感,而S、C、X基因的编码区是合适的核酶作用位点,都可达到对HBV的有效抑制,而且X基因位点的核酶对HBV的各种mRNA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是设计针对HBV核酶时应该优先考虑的位点.  相似文献   

3.
前基因组mRNA是HBV(Hepatitis Bvirus)基因表达和复制的重要中间产物,全长的前基因组mRNA分子具有复杂易变的二级结构,是设计抑制HBV的核酶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我们使用多个最新的计算机软件对HBV前基因组mRNA二级结构进行模拟、分析,在全面分析核酶的可作用位点的基础上设计三个针对不同基因靶位的锤头状核酶,并对它们在细胞中对HBV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HBV前基因组mRNA上存在几个高度复杂二级结构的区域,可能对核酶完全不敏感,而S、C、X基因的编码区是合适的核酶作用位点,都可达到对HBV的有效抑制,而且X基因位点的核酶对HBV的各种mRNA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是设计针对HBV核酶时应该优先考虑的位点。  相似文献   

4.
乙肝病毒增强子对其基因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构字线性化的含有从核心抗原启动子Cp起始的HBV完整转录单元的基因组隆,以此为模型,通过增强子I和增强子II的缺失或点突变分析,研究了ENI和ENII对HBV基因组基因宾调控。结果用ENII对S基因表达均有增强作用,且相互协同。  相似文献   

5.
测定7 例慢性 H B V 携带者 H B V 基因组全序列,经同源性比较,确定基因型。2 例基因型为 B 型,余均为 C 型;血清型adr 4 例,adw 3 例。各序列间 X 基因差异最大。未见 A1896 、 T1762 A1764等重要位点的变异。结合已有的2 株 H B V 中国流行株全基因序列,初步建立以中国流行株序列为基础的 H B V 标准序列,该标准序列与国外标准序列仅有22 个位点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马铃薯X病毒(PVX)表达载体,在本生烟草中表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为生产植物疫苗提供一条快速高效的新途径.方法:将HBsAg基因克隆进PVX表达载体,电转化农杆菌,侵染本生烟的叶片、茎和根.结果与结论:采用ELISA检测重组HBsAg的表达水平,SDS-PAGE确认其大小,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重组蛋白可与鼠抗HBsAg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HBsAg蛋白表达量在幼小叶片中远高于已伸展的叶片,在叶片中的表达量远高于茎根;表达量会随侵染后时间发生一定的变化,但因植株而异;重组蛋白在可溶性蛋白中的含量最高可达796.81 ng/mg.  相似文献   

7.
HBV具备改造作为肝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的基本条件---天然嗜肝特异性,能够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反复感染,病毒本身对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能够携带外源基因并被包装成病毒颗粒;能够介导外源基因的转移和表达。但由于基因结构复杂,目前改造的HBV载体均存在载容量小、复制包装效率低及安全性差等缺点。就近年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与其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酶联免疫 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503 例患者HBV-DNA 载量和HBV 血清标志物。根据HBV 血清标志物结果分为大三阳组、小三阳 组、少见模式组、抗体阳性及全阴组,比较各组间HBV-DNA的阳性率及定量值。结果:在大三阳组、小三阳组、少见模式组、抗体 阳性及全阴组HBV-DNA 的阳性率分别为90%、65.1%、65.2%、2.0%,HBV-DNA 的定量结果(logHBV-DNA) 别为6.32± 1.96、 2.01± 1.68、3.48± 2.52 (抗体阳性及全阴组阳性例数过低,不纳入统计)。大三阳组HBV-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小三阳组(P<0. 05),大三阳组、小三阳组HBV-DNA 的阳性率与少见模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三阳组、小三阳组、少见模式 组HBV-DNA 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抗体阳性及全阴组(P<0.01)。HBsAg、HBeAg 阳性组HBV-DNA 的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HBsAg 、HBeAg 阴性组(P<0.01)。小三阳组、少见模式组HBV-DNA 载量均显著低于大三阳组(P<0.01),少见模式组HBV-DNA 载量 显著高于小三阳组(P<0.05)。结论:HBV-DNA的阳性率与HBeAg、HBsAg相关;HBV-DNA载量与HBV 血清标志物模式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和乙型肝炎病毒前S2S抗原(S2S)的融合表达质粒,并研究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IL-21和HBV前S2S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入pcDNA3真核表达质粒,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融合表达质粒,并以脂质体2000转染293T细胞,分别应用ELISA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上清及细胞中IL-21和HBsAg的表达水平。结果:经酶切鉴定及DNA序列证实重组质粒内插入片段序列正确,三种重组质粒分别命名为pcDNA-IL-21、pcDNA-S2S和pcDNA-IL-21-S2S,并且重组质粒能在293T细胞内表达并分泌相关蛋白。结论:成功构建IL-21和乙型肝炎病毒前S2S抗原的融合表达质粒,重组质粒能在真核细胞内表达。  相似文献   

10.
应用ELISA和PCR法检测502例乙肝病人血清,401例HBsAg阳性血清中,有114例(28.4%)抗-HCV和HCVRNA双项阳性,25例(6.2%)HCVRNA单项阳性;21例(5.2%)抗-HCV单项阳性。将HBsAg乙肝病人分成HBVDNA,HBeAg阳性组和HBVDNA,HBeAg阴性组。前者抗-HCV阳性率为11.6%~20.5%,HCVRNA阳性率为16.2%~20.5%。后者抗-HCV阳性率为20.2%~55.6%,HCVRNA阳性率为23%~60.3%。结果说明长期携带HBV者和慢性乙肝病人均可重叠HCV感染。HBVDNA阳性组抗-HCV和HCVRNA阳性率明显高于HBVDNA阳性组  相似文献   

11.
By using a new host-vector system, expression of the gene coding for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as been studied. A subgenomic fragment of cloned hepatitis B viral DNA was inserted into the plasmid vector pSV010. Transfection of COS cells with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vector containing hepatitis sequences leads to the synthesis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which is released in the culture medium in the form of 22-nm particles similar to those found in the sera of hepatitis carrier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与其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503例患者HBV.DNA载量和HBV血清标志物。根据HBV血清标志物结果分为大三阳组、小三阳组、少见模式组、抗体阳性及全阴组,比较各组间HBV—DNA的阳性率及定量值。结果:在大三阳组、小三阳组、少见模式组、抗体阳性及全阴组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0%、65.1%、65.2%、2.0%,HBV—DNA的定量结果(10gHBV—DNA)别为6.32±1.96、2.01±1.68、3.48+2.52f抗体阳性及全阴组阳性例数过低,不纳入统计)。大三阳组HBV—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小三阳组(P〈0.05)。大三阳组、小三阳组HBV—DNA的阳性率与少见模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三阳组、小三阳组、少见模式组HBV.DNA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抗体阳性及全阴组(P〈0.01)。HBsAg、HBeAg阳性组HBV—DNA的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HB—sAg、HBeAg阴性组(P〈0.01)。小三阳组、少见模式组HBV.DNA载量均显著低于大三阳组(P〈0.01),少见模式组HBV—DNA载量显著高于小三阳组(P〈0.05)。结论:HBV—DNA的阳性率与HBeAg、HBsAg相关;HBV—DNA栽量与HBV血清标志物模式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从杭州、兰州两地各一例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阳性血清中提取病毒DNA,采取PCR技术扩增出前表面抗原(preS)基因片段,重组到质粒载体上,对该基因进行了全序列测定[GenBank索取号CpreS-HZ:AF 325674;preS-LZ:325675].克隆的HBVpreS基因杭州分离物(preS-HZ)和兰州分离物(preS-LZ)全长522个核苷酸,编码174个氨基酸。preS-HZ与已发表的HBV adr亚型上海分离物、北京分离物、日本分离物、HBVadw亚型和ayw亚型preS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7%、96.2%、97.3%、88.7%和84.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0%、94.9%、97.1%、85.1%和85.4%;preS-LZ与相应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4%、96.2%、96.9%、88.7%、83.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9%、94.9%、96.0%、85.1%、84.1%,分子进化分析(ADNASTAR,1999)表明,相对于以上报道的序列二者含有四个特异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在免疫保护区内二者具有较好的保守性,可用于表达乙肝重组亚单位疫苗。  相似文献   

14.
15.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乙肝病毒X蛋白(HBx)对HCC的发生和转移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骨桥蛋白(OPN)在许多肿瘤及其转移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阐明HBx在肝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以稳定表达HBx的肝癌细胞H7402-X为模型探讨了HBx与OPN的关系.结果发现,HBx可激活OPN启动子转录活性和上调OPN的mRNA表达."体外划痕"实验结果显示,HBx与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呈正相关.通过RNA干扰下调OPN的表达可抑制H7402-X细胞的迁移能力.本研究发现,HBx通过上调OPN的表达促进肝癌细胞迁移,对揭示肝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ISG)表达的改变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效果的影响,本研究检测了干扰素刺激基因STAT1、MX和SOCS3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和肝脏样品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后,Peg-IFN应答者的PBMC和肝组织中的STAT1和MX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非应答者的SOCS3表达显著升高。在应答者的活组织检查中,Peg-IFN治疗24 h后细胞核中磷酸化STAT1的染色比例显著增加,而非应答者在治疗前肝细胞核染色比例较高,治疗后染色比例显著减少。此外,治疗前非应答者的肝SOCS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应答者,并且随着IFN的治疗SOCS3表达继续增加。本研究表明,STAT1和MX是Peg-IFN抗病毒免疫应答的正向调节因子,而SOCS3 (JAK/STAT途径的负调节因子)激活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负调控,并抑制Peg-IFN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7.
带preS1的乙肝表面抗原融合蛋白的亲和纯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乙肝表面抗原大分子蛋白LHBs的preS1区域21~47位肽段为肝细胞受体的结合位点;由preS1诱发的抗体有可能阻断病毒对肝细胞的侵蚀。因此,含有preS1的新型乙肝疫苗可能会引起机体更广泛、可靠的保护作用。但基因工程表达产物用于生产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产品的纯化。用抗HBsAgpreS1单抗制成了亲和凝胶载体,并用它纯化了基因工程表达的带preS1的乙肝表面抗原融合蛋白.此法有操作简便;纯化效果好,回收率高等优点.一步层析产品纯度可达90%以上,回收率在50%左右,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带有PreS的重组乙肝表面抗原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带有PreS区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有望成为新一代更高效的乙肝疫苗。利用毕赤属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系统,表达了带有PreS区免疫决定簇的理组乙肝表面抗原S1S、SS1和S2S。对表达产物的性质鉴定表明,产物可以形成2具有相应的S、PreS1或PreS2抗原性的颗粒,表达水平高于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表达系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父系HBeAg阳性的流产胚胎中,乙型肝炎病毒在绒毛中的表达。方法:募集仅父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组合,即母HBsAg(-)且父HBsAg(+)流产胚胎。按以下组合将入选对象分为4组:组1为父HBeAg(+)母HBsAb(+);组2为父HBeAg(+)母HBsAb(-);组3为父HBeAg(-)母HBsAb(+);组4为父HBeAg(-)母HBsA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胎儿父、母亲血清进行乙肝抗原、抗体检测,并使用荧光定量PCR法对胚胎绒毛进行HBV DNA检测。结果:父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142例胚胎中,仅在父系HBeAg阳性组别(1、2组)84例胚胎中发现3例绒毛HBV-DNA升高,阳性率为3.57%。其中父HBeAg(+)母HBsAb(-)组合中2例,父HBeAg(+)母HBsAb(+)组合中1例。父系HBeAg均阳性,母系HBsAb阳性与阴性组间子代绒毛HBV-DNA升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BeAg阳性父亲可能更容易导致乙肝父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