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四川雀形目燕科、鹤鸰科、山椒鸟科、鹎科、伯劳科、黄鹂科、卷尾科、鸦科、山雀科、绣眼鸟科、文鸟科、雀科和科等13科49种另2亚种鸟类的巢和卵进行了记述。其中我国特产鸟类黑额山噪鹛的巢、卵和山噪鹛的卵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1982年4月18日至5月14日在西双版纳进行了为期26天的鸟巢,鸟卵采集,共得14种鸟的巢和卵标本。现将红顶鹛等五种报导如下。 1.红项鹛Timalia pileata smithi Deignan 5月6日于勐腊大龙哈(海拔750米)处获得一巢。巢筑在茅草丛内,距地面10厘米。巢呈杯状,用茅草筑成。外径10厘米,内径6厘米。高11厘米,深8厘米。5月3日发现有卵2枚,4日观察见有3枚,6日采巢时卵数未见增加。雄鸟正在巢中孵卵。卵呈乳白色杂以褐色点斑,每卵重2.5克。卵径分别为20×15、19×15毫米。 2.白冠噪鹛Garrulax leucolophus diardi(Lesson) 相似文献
3.
1982年4月18日至5月14日在西双版纳进行了为期26天的鸟巢,鸟卵采集,共得14种鸟的巢和卵标本。现将白胸翡翠等六种先报导如下。 1.白胸翡翠Halcyon smyrnensts perpulchra Madarasz 4月27日在勐腊曼粉(海拔800米)村寨附近的山坡壑沟采到一巢。山坡杂草丛生,该巢筑在沟壁上,离沟底40厘米,巢洞口直径9×8厘米,深40厘米。巢内无垫物。 巢内有卵5枚,呈卵圆形,白色。平均重10.7(10.5—11)克,卵径平均27.7(29—30.5)×25.4(24—26)毫米。 2.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 monticola (McClelland) 相似文献
4.
于2010~2013年的繁殖季节,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收集了9种青藏高原常见雀形目鸟类的卵,分别进行了反射率测量。测量光谱范围为可见光(400~750 nm)和短波近红外(750~1050 nm)。卵在两个波段光谱的反射率分别是0.066和0.123,二者差异极显著。在可见光范围内,除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的波峰在绿色光范围内,其他物种都在黄色光范围内;在短波近红外范围内,反射率明显分为3个组,以角百灵和小云雀的地面开放巢较高,黄嘴朱顶雀和黄腹柳莺的灌丛巢较低,其他种居中;开放巢及封闭巢的卵反射率在可见光范围无显著差异,但在短波近红外范围有显著差异。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植被郁闭度低,地面营巢环境不利于巢与卵的遮阳,造成营开放度高的地面巢的鸟卵近红外反射率相对较高,而灌丛巢和封闭巢的雀形目鸟类鸟卵相对较低,但对可见光谱的卵反射率各物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6.
7.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标本室先后收集了鸡形目雉科鸟类的卵40枚,雁形目鸿雁的卵2枚,鹃形目鹰鹃的卵1枚。鉴于有关非雀形目鸟卵方面的资料以往报道较少,特进行整理,为进一步研究鸟类生态生物学参考。同时,也为雉类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1-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rufipectus1989年6月5日在马边县黄莲山获得3卵。呈纯白色;3卵平均重23-5(23—24)g;大小为43-57(43—44-2)×31-73(31-4—32)mm。2-血雉Ithaginiscruentus1979年1月22日在成… 相似文献
8.
四川山鹧鸪的巢、卵和鸣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的特产雉类,迄今所知,仅分布于四川省屏山、马边、峨边和甘洛等县,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该鸟自博尔顿(R.Boulton)1932年根据采自甘洛县大桥乡的一号雄性标本命名以来,至今仅获得14(10,4)号标本,除武汉大学有一号雄性标本外,其余标本均保存于四川农业大学,李桂垣等(1974)首次报道了雌鸟的形态特征。 作者于 1988年 4—5月,1989年 6月和 1990年 4—5月,先后在四川省马边县黄连山林区,对四川山鹧鸪进行了野外考察,获得一些第一手资料。鉴于有关此鸟生态和生物学方面的资料至今仍无人报 相似文献
9.
六种鹭鸟混群营巢地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种鹭鸟混群营巢地的调查朱红星,聂继山,赵耀宗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宣州242000在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每年春夏多种鹭科鸟类陆续迁入繁殖。数量之多,成为当地一大奇观。我们于1993年4-5月,对由6种鹭鸟(牛背鹭Bubulcusibis,白... 相似文献
10.
中国鸟类的种内巢寄生:基于超常窝卵数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鸟类种内巢寄生(Intraspecific nest parasitism,INP)是近年来行为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理论遇到的新问题。自1980年以来,国外学者就开始搜集总结具有INP的鸟种,迄今的列表已达236种。然而,由于语言的障碍,中国鸟类学者所发现的例子未能归入列表中。本文以超常窝卵数为标准,查阅所发表的中文鸟类学文献,发现18种发生于中国的鸟类具有INF,其中14种未被国际学者收录。随着研究的深入,预计将在更多种类、特别是雉类中发现:INP现象;建议在进行INP综合评价研究时,应当以种或种群INP发生的几率,而不是它的有或无,作为分析的标准[动物学报49(6):851~853,2003]。 相似文献
11.
12.
鸟类种内巢寄生 (Intraspecificnestparasitism ,INP)是近年来行为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理论遇到的新问题。自1980年以来 ,国外学者就开始搜集总结具有INP的鸟种 ,迄今的列表已达 2 36种。然而 ,由于语言的障碍 ,中国鸟类学者所发现的例子未能归入列表中。本文以超常窝卵数为标准 ,查阅所发表的中文鸟类学文献 ,发现 18种发生于中国的鸟类具有INP ,其中 14种未被国际学者收录。随着研究的深入 ,预计将在更多种类、特别是雉类中发现INP现象 ;建议在进行INP综合评价研究时 ,应当以种或种群INP发生的几率 ,而不是它的有或无 ,作为分析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2009年4-7月,利用光纤光谱仪和鸟类视觉模型对海南临高和澄迈2个池鹭(Ardeola bacchus)种群的卵色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池鹭卵的反射光谱波峰位于中波区域,最高峰位于绿色光区域,卵色为以绿色为主的蓝绿色,这种卵色可能是对捕食、营巢生境或雄鸟性选择的适应.基于鸟类视觉模型的分析表明,2个种群池鹭的卵在色度、亮度和色调UV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色调RGB上存在极显著差异.罗宾逊(Robinson)投射分析表明,澄迈种群的池鹭,其卵的色调RGB变异明显大于临高种群,这种变异可能与2个种群的巢寄生压力或营巢生境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营巢类型、巢捕食和窝卵数对高寒草甸雀形目雏鸟生长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1998—2001年高寒草甸10种雀形目鸟类的窝卵数、雏期和巢捕食数据,以Logistic方程拟合雏鸟生长过程,并计算出有关生长率参数;根据营巢类型将10种雀形目鸟划分为开放或半开放类群(GOB)和全封闭穴居类群(HCB)两类,将把雏鸟的生长过程划分为3个生长期(缓增期、快增期和渐增期)。3个生长期占雏期的比例因营巢类型而异,GOB类群快增期>渐增期>缓增期;HCB类群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分析营巢类型、巢捕食和窝卵数与各生长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生长期的体重积累占离巢时体重的比例因巢型不同而有显著差异;营巢类型和巢捕食显著影响各生长期占雏期的比例和体重积累占离巢时体重的比例;窝卵数影响快增期和渐增期长度,而不影响缓增期长度。快增期体重积累与渐增期的生长率不相关,但与渐增期长度显著相关。因此,前期的能量积累不影响后期生长率,而影响后期生长的长度。该结果进一步印证在晚成鸟中不存在补偿性生长。 相似文献
16.
17.
2012~2013年的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对各类生境中不同鸟巢的搜索和监测,记录到两例红翅凤头鹃Clamator coromandus寄生繁殖现象,其宿主分别为画眉Garrulax canorus和矛纹草鹛Babax lanceolatus,其中红翅凤头鹃对矛纹草鹛的寄生为首次报道。红翅凤头鹃将卵直接产在宿主巢内,每巢都产2枚寄生卵,卵重(7.49±0.14)g,卵长(26.82±0.73)mm,卵宽(22.50±0.69)mm,且卵重和卵宽上都明显大于两种宿主的卵。被寄生的两种宿主均接受了寄生卵,卵色反射光谱的分析发现,相对宿主矛纹草鹛,红翅凤头鹃的卵在亮度和色度上更接近宿主画眉的卵,这表明杜鹃卵对画眉卵的模拟程度高于矛纹草鹛。画眉可能为红翅凤头鹃的主要宿主,而矛纹草鹛为次生宿主,以往对矛纹草鹛卵识别能力的研究符合此推测。进一步确认两种宿主与红翅凤头鹃的关系需要用模拟寄生实验检验画眉的卵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8.
吉林白城地区草原栗斑腹(巫鸟)窝卵数、营巢成功率和繁殖成功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分布于吉林白城地区草原生境中栗斑腹巫鸟的窝卵数、营巢成功率和繁殖成功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繁殖期栗斑腹巫鸟种群的平均窝卵数为 5 .0 9± 0 .5 8枚 /巢 ;窝卵数与产卵期、出巢数与产卵期、窝卵数与卵大小之间呈负相关 ,产卵期与孵化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巢外径与窝卵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巢的其余指标均与窝卵数呈正相关 ;平均孵化期为 12± 0 .4 9d ,孵化率为 36 .3% ,繁殖成功率为 11.11% ;7日龄以上的雏鸟群体大小为 2 .5 6± 1.5 3只 ,栗斑腹巫鸟的雏鸟存活率为 2 7.6 9% . 相似文献
19.
夜蛾黑卵蜂是草地贪夜蛾卵期的一种重要寄生性天敌,适宜的寄主是实现其规模化繁育及应用的基础。本文应用实验种群生命表方法,分析、评价了草地贪夜蛾、斜纹夜蛾及甜菜夜蛾这3种夜蛾卵上夜蛾黑卵蜂的生长发育及种群增长潜能。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在3种夜蛾卵上均能顺利完成幼期发育且出蜂日期较为整齐,羽化当日即为产卵高峰日,羽化后3 d内的寄生卵量占总产卵量的80%以上。子代羽化率介于77.90%~85.56%之间,雌性比率介于0.53~0.59之间。不同寄主繁育的夜蛾黑卵蜂雄蜂后足胫节长度无明显差异,但以甜菜夜蛾卵繁育的雌蜂的后足胫节最长(152.00μm),斜纹夜蛾卵繁育的次之(146.33μm),草地贪夜蛾卵繁育的最短(142.67μm)。以甜菜夜蛾卵繁育的夜蛾黑卵蜂的内禀增长率(rm)、净生殖力(R0)及周限增长率(λ)均最高,分别为0.3486、57.94和1.4171,以斜纹夜蛾卵繁育的次之(rm,0.3091;R0,49.60;λ,1.3623),而以草地贪夜蛾卵繁育的最小(rm,...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