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腾冲热海分离到最高生长温度达 80℃的一株嗜热非芽孢菌RH99- 0 2菌株 ,经鉴定属Thermus属。对其所产类胡萝卜素进行了吸收光谱扫描及薄层层析分析。发酵研究表明振荡培养时的菌体生物量和色素产量上均高于静置培养 ,培养至 50h菌体生物量和色素产量达到最大值 ,菌体色素产量为 762 μg/g干重。  相似文献   

2.
从腾冲热海分离到最高生长温度达 70℃的 1株嗜热非芽孢菌RH990 1菌株 ,鉴定为玫瑰亚栖热菌新种 (Meiothermusrosaceus)。对其所产色素进行吸收光谱扫描及薄层层析分析表明为类胡萝卜素。振荡培养在菌体生物量和色素产量上均高于静置培养 ,培养至 5 0h菌体生长量和色素产量达到最大值 ,菌体色素产量为 1.14 7mg/ g干重。  相似文献   

3.
诺卡氏菌属5205菌株产生类胡萝卜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诺卡氏菌属5205菌株形成类胡萝卜素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培养基,蛋白胨10g,牛肉膏3g,葡萄糖20g,NaCl 5g,水1000mL,pH 7.5,500mL三角瓶装量100mL培养基于旋转式摇床上30℃,170r/min振荡培养72h,菌体生物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7.26mg/mL和471.45ug/干菌体,添加核黄素明显促进该菌的生长和类胡萝卜素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利用针对16S rDNA序列的限制性酶切分析鉴定栖热菌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套酶切体系,用于鉴定栖热菌.方法:收集和整理栖热菌属16S rDNA序列信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对信息进行位点分析.结果:建立了一套鉴定栖热菌的酶切体系,通过模拟电泳对该体系进行验证.结论:该系统可有效地对已经公开发表但未鉴定到种的栖热菌属菌株进行种间分类.  相似文献   

5.
一株产异淀粉酶栖热菌的生长和产酶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淀粉酶是一类在工业中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淀粉酶,从云南梁河温泉水样中分离筛选到1株产异淀粉酶的菌株,初步鉴定为栖热菌(Thermus)。该菌在8~19 h为对数生长期,17 h生长最快,20 h后进入稳定期,产酶伴随菌体生长同时发生,进入稳定期后产酶迅速提高,39 h产酶量达最高,初始酶活达4.14 u/mL。  相似文献   

6.
嗜热栖热菌α-葡萄糖苷酶基因的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PCR方法从嗜热栖热菌(Thermus thermophilus)HB27中扩增出编码α-葡萄糖苷酶基因hbg,将其克隆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达载体pET28a( )上,电击转化E.coliBL21(DE3),获得高效表达hbg基因的大肠杆菌重组菌。重组菌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表达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9kD,与预期分子量相符。经镍柱和阴离子交换柱纯化的重组表达的α-葡萄糖苷酶HBG最适温度为95℃,最适pH值为5.0。  相似文献   

7.
嗜热放线菌莱斯氏属RHA1菌株发酵液经过(NH4)2SO4(饱和度为60%)沉淀后,经过分子筛层析纯化获得一种低分子量α-淀粉酶,分子量为11.2 kD.对此酶研究表明,其pH值范围为4.5 -11.5,在pH值为5.5 -6.5之间酶活性较高,最大酶活性的pH值为6.0;此酶在缺乏Ca2+时,最适温度为55 - 60℃,当加入Ca2+后,相对最适温度上升至65℃;然而EDTA(10 mmol/L)可使此酶的酶活性降低98%,同样在Ni2+、Ag2+和Fe2+条件下酶活性也受到干扰;此α-淀粉酶具有淀粉内切酶活性,水解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主要产物为小分子低聚糖(D2 - D3).  相似文献   

8.
类胡萝卜素对亚油酸甲酯氧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溶液中类胡萝卜素对2 ,2’ -偶氮二 (2 ,4短杠二甲基戊腈 ) (AMVN)引发的亚油酸甲酯氧化的抑制作用及色素的消耗变化。表明 β-胡萝卜素 ,叶黄素及胭脂树橙都按依赖于剂量的方式抑制亚油酸甲酯氢过氧化物的形成。41.7×10 -6mol/L的叶黄素及玉米黄质的抑制活性相近 ,高于β-胡萝卜素与胭脂树橙的活性 ,后两者活性近似。在83.3×10 -6mol/L浓度下鸡油菌黄质活性高于叶黄素 ,后者又高于 β-胡萝卜素与胭脂树橙 ,最后两者仍近似。结果表明下列五种类胡萝卜素对亚油酸甲酯氧化的抑制能力为 :鸡油菌黄质>玉米黄质≈叶黄素> β-胡萝卜素≈胭脂树橙。类胡萝卜素在抑制脂质氧化过程中 ,本身逐渐损失消耗 ,4h后在试验所用浓度下最高剩余量不超过20 %。其中鸡油菌黄质与胭脂树橙的消耗速度慢于 β-胡萝卜素与玉米黄质。  相似文献   

9.
从数株红酵母中选出 1株产类胡萝卜素能力较强的红酵母RY 98(生物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产量分别为19.9g/L ,334 .8μg/ g和 6 .7mg/L) ;研究了该菌株产类胡萝卜素的最适营养与环境条件 ,获得了最佳的发酵生理学条件 :葡萄糖 40 g/L ,(NH4 ) 2 SO4 10 g/L ,酵母膏 3g/L ,蕃茄汁 2mL/L ,花生油 0 .5mL/L ,接种量 30mL/L ,初始pH 6 .0和通气量 (培养基装量 ) 4 0mL/ 2 5 0mL。在此初步优化的培养条件下 ,红酵母RY 98经 72h摇瓶发酵其生物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产量分别可达 2 6 .8g/L ,386 .9μg/ g和 10 .4mg/L ,依次比初筛中提高了 34 .7% ,15 .6 %和 5 5 .2 %。  相似文献   

10.
赤霉酸产生菌UF456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出赤霉酸产生菌UF456的发酵培养基配方,研究了各种碳源、氮源、碳氮比和不同微量元素对赤霉酸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碳源为玉米淀粉,含量为12.5%;最佳氮源为黄豆饼粉和花生饼粉,含量分别为0.3%和1.2%;微量元素Fe^(2+)、Cu^(2+)和Zn^(2+)对赤霉酸发酵具有促进作用,其中Fe^(2+)尤为重要,三种元素不同的组合对赤霉酸发酵的促进作用都具有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11.
对分离出的一株凝结芽孢杆菌生产糖脂的摇瓶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和 1 0L罐发酵实验。适宜发酵条件为 :培养基由 6 %豆油、 3 5g/LNaNO3、 0 75g/L酵母膏以及一定量的无机盐组成 ,发酵温度 3 0℃ ,初始pH8 5 ,搅拌转数 1 5 0~ 2 4 0r/min ,发酵周期 96h。糖脂产量达到 7 0 73g/L。  相似文献   

12.
用酶标免疫检测法研究了根瘤菌4012a菌株细胞分裂素发酵的适宜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其最佳培养基为(g/L):葡萄糖10.0,(NH4)2SO41.0,K2HPO4·3H2O0.6,MgSO4·7H2O0.1,CaCl2·2H2O0.4,FeCI3·6H2O0.04,Na2MoO4·2H2O0.1mg/L,泛酸钙100μg/L,腺漂吟200mg/L。该菌株在150r/min的旋转摇床上27℃振荡培养96h,发酵液中细胞分裂素产量可达908μg/L,生物活性(萝卜子叶扩大法)为1mg/L激动素当量。  相似文献   

13.
假单胞菌L-11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了假单胞菌L-11用葡萄糖为底物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最适发酵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在1L的发酵罐中,L-11的发酵液(10%)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可以达到5.3×10-3mN/m。该产品可以用于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实验研究。对其放大工艺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利用好食脉孢霉发酵蔗渣、麸皮、木薯渣等工农业有机废料 ,生产可用于配制饲用复合酶制剂的酶制品。合适的培养基配方为每千克固体料中含蔗渣 10 0 g、麸皮 6 0 0g、木薯渣 30 0 g ,并添加 2 0g复合氮源和适量的磷酸盐 ,培养基含水量为固体料干重的两倍 ;接种后先在 34℃以下培养 2d ,然后在 37℃发酵 2~ 3d ,发酵过程中无光照、空气供应充分、培养基中含水量损失不能太大。发酵结束后固体曲中纤维素酶活力 (CMC +C1) 1,75 9mg/g/h ,糖化酶活力 3,110mg/ g  相似文献   

15.
确定了假单胞菌L-11用葡萄糖为底物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最适发酵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在1L的发酵罐中,L-11的发酵液(10%)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可以达到5.3×10-3mN/m。该产品可以用于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实验研究。对其放大工艺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The Hindak strain of a Cryptomonas species (Cryptophyceae) produces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Because there is no information on the structure of these compounds in the Cryptophyceae we conducted structural studies. Gas–liquid chromatographic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polysaccharide is composed of fucose, rhamnose, xylose, mannose, glucose, galactose, galacturonic acid, glucuronic acid, and traces of 3-O-methyl galactose. The polysaccharide was separated into two subtractions by 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Fraction A consisted mainly of 1,3-linked galactose units and 1,4-linked galacturonic acid. Unlike fraction B, fraction A did not have xylose, 3-O-methyl galactose, or glucuronic acid. Also, its degree of branching was low compared to that of fraction B. Only traces of sulfate were present infraction A, but fraction B was 10–15% sulfated. Protein was approximately 1% in both fractions. These polysaccharides appear to be a novel type of polymer in alg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