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哺乳动物的卵巢中存在大量卵泡。大多数卵泡在发育过程中发生闭锁而消失,只有少数可以发育到成熟而排卵。卵泡是由卵母细胞与其周围的颗粒细胞构成的。卵泡颗粒细胞的凋亡是卵泡闭锁的主要原因。颗粒细胞凋亡相关蛋白通过参与凋亡通路及凋亡信号转导调节凋亡。本文就哺乳动物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猪分离卵泡体外培养过程中Fas/FasL对颗粒细胞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猪卵巢分离完整有腔卵泡,按质量分为3类:健康卵泡、早期闭锁卵泡和晚期闭锁卵泡。猪分离卵泡经眼观检查后再行石蜡切片和HE染色,形态学研究表明,眼观检查对于健康卵泡的判定准确率为92%。取健康卵泡按直径大小分为3组:直径>5 mm大卵泡组、3~5 mm中卵泡组和≤3 mm小卵泡组。卵泡培养8、16和24 h,以Annexin-V 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壁层颗粒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发现培养卵泡颗粒细胞的总凋亡率(早期凋亡+晚期凋亡)在8 h时就已达到70%以上,至24 h则为81.1%~94.6%。收集无血清培养0、8、16、24、48和72 h的卵泡颗粒细胞,用real time PCR SYBRgreen法检测各组卵泡颗粒细胞FasL和Fas mRNA相对表达量。各级卵泡颗粒细胞中FasL mRNA水平随培养时间显著增加,培养至24 h达最大值(P<0.05);小卵泡颗粒细胞FasL mRNA水平均高于大、中卵泡组。各级卵泡颗粒细胞Fas mRNA相对表达量在培养前(0 h)差异不显著,8 h时显著增加,48 h达最大值。该实验表明,所用无血清卵泡培养体系可有效诱导卵泡颗粒细胞的凋亡,细胞凋亡是卵泡闭锁的主要诱因,但卵泡闭锁程度可因卵泡大小而异,小卵泡似乎更容易发生闭锁。  相似文献   

3.
G蛋白偶联受体3(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Gpr3)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成员,能够维持卵泡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前期阻滞,但在卵泡颗粒细胞中的作用不清。该研究利用RNAi技术,以化学合成的siRNA转染体外培养的猪卵泡颗粒细胞,并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验Gpr3基因的沉默效果;利用MTT(四甲基偶氮唑盐)、流式细胞术和Real-time PCR技术检测沉默Gpr3基因表达对猪卵泡颗粒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Gpr3-siRNA能够有效地抑制猪卵泡颗粒细胞中Gpr3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在沉默Gpr3基因表达后,猪卵泡颗粒细胞的细胞活性由0.419升高至0.586,同时细胞凋亡率由2.67%下降至0.42%,并在显著上调Bcl-2表达的同时,下调了Bax的表达(P〈0.05)。结果表明,沉默Gpr3基因的表达抑制了猪卵泡颗粒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控Bcl-2和Bax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乌梢蛇卵泡不同发育期颗粒细胞的显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主要观察了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卵泡发育过程中颗粒细胞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乌梢蛇的滤泡前体细胞在形态、大小与嗜色性上均与生殖基的表面上皮相似;在原始卵泡期,卵母细胞周围的滤泡前体细胞围绕成一圈;在颗粒层细胞期的时期I至时期Ⅲ,颗粒细胞分化为由小细胞、梨形细胞与中间型细胞构成的异型颗粒细胞;在时期Ⅳ,这些异型颗粒细胞又转变成为只有小细胞的同型颗粒细胞.乌梢蛇卵泡颗粒细胞来源于生殖基的表面上皮,其发育特征是首先由同型发育成为异型,再由异型转变为同型颗粒细胞,具有同源异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转铁蛋白抑制大鼠卵泡颗粒细胞FSH受体的结合与维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晶华  郭建 《生理学报》1992,44(5):496-501
转铁蛋白能抑制大鼠卵泡颗粒细胞的分化,但其机理尚不清楚。本实验用已烯雌酚处理后分离的大鼠颗粒细胞,观察了转铁蛋白对FSH结合到颗粒细胞,以及在培养过程中对颗粒细胞FSH受体量维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理浓度范围的转铁蛋白部分地阻断了~(125)I-rFSH结合到颗粒细胞上;将转铁蛋白与FSH一起处理细胞,发现它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FSH对颗粒细胞FSH受体的维持作用,并表现为孕酮及雌二醇的分泌减少。  相似文献   

6.
家禽卵泡闭锁是一种受多种机制共同调控卵泡退化的过程,与家禽的繁殖性能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分子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家禽卵泡细胞的凋亡和自噬引起卵泡闭锁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综述了家禽卵泡内细胞凋亡与自噬对家禽卵泡闭锁调控机制,讨论了卵泡细胞凋亡与自噬引起卵泡闭锁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家禽卵泡闭锁机制的研究,以期为家禽产蛋性能的充分利用和挖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鼠颗粒细胞凋亡及TRAIL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及TRAIL(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颗粒细胞凋亡与PCOS发病的相关性及凋亡调控蛋白TRAIL在PCOS颗粒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硫酸普拉睾酮钠诱导大鼠PCOS模型,3’-末端原位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染色及RT-PCR分析检测TRAIL蛋白及TRAIL mRNA在颗粒细胞的表达。结果PCOS组大鼠卵巢窦状卵泡颗粒细胞凋亡发生率及TRAIL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P<0.05),窦前卵泡颗粒细胞凋亡发生率及TRAIL蛋白的表达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卵巢始基卵泡颗粒细胞未发现凋亡征象及TRAIL蛋白表达。PCOS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TRAIL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PCOS大鼠卵巢窦状卵泡颗粒细胞凋亡明显增强,TRAIL在PCOS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调控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8.
卵泡闭锁是哺乳动物卵巢中一种普遍现象,其实质是由卵巢颗粒细胞凋亡造成的。颗粒细胞的状态已经成为衡量卵母细胞质量乃至胚胎发育能力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因此对颗粒细胞的凋亡开展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调控颗粒细胞凋亡的因素有多种,本文从与颗粒细胞凋亡相关的激素、与颗粒细胞凋亡相关细胞因子和与颗粒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三方面对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调控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小鼠发情周期卵泡发育动态及其对超数排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u N  Jia HX  Liu XK  Zhao XE  Wei Q  Ma BH 《动物学研究》2012,33(3):276-282
该文探讨了小鼠发情周期中阴门状态、阴道脱落细胞类型变化规律、卵泡发育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并比较了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的超排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阴门状态观察法和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法,能有效判断小鼠发情周期阶段。卵巢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在发情周期不同阶段,小鼠的卵泡发育和黄体的生成与消退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小鼠发情周期中,其阴门状态、阴道脱落细胞种类及卵泡发育动态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发情周期不同阶段开始超排的小鼠,其配种见栓率和回收胚胎平均数均存在明显差异,发情前期显著优于发情后期与间情期(P<0.05),并高于发情期,但差异不显著(P>0.05),即阴门状态观察法与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法均可用于小鼠发情周期阶段的判断,发情前期为最适宜的小鼠超排时期。  相似文献   

10.
血管紧张素Ⅱ在小鼠卵泡闭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g Y  Jiao LH  Liu RH  Wang QB  Wang H  Xia GL 《生理学报》2002,54(1):75-78
应用幼年小鼠经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regnant mares serum gonadotropin,PMSG)处理的动物模型,研究了卵泡从发育到闭锁动态变化过程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作用。结果表明:(1)24日龄小鼠给予PMSG(10IU/只)后6d时,卵巢中出现大量闭锁卵泡,颗粒细胞DNA琼脂糖电泳显示了梯形条带;(2)随卵泡闭锁发生,卵巢AngⅡ含量增加;(3)AngⅡ显著拮抗FSH刺激颗粒细胞雌二醇生成的作用。我们认为,AngⅡ参与了对小鼠卵泡闭锁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用酶谱法测定了大鼠动情周期以及正常妊娠早期和假孕早期不同时间卵巢中明胶酶A活性的变化,并观察了甾体激素对明胶酶A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周期及妊娠期卵巢中均存在67kD为主的明胶酶A,但未发现有明胶酶B存在。明胶酶A活性变化如下:1)在大鼠的动情前期明胶酶A的活性最高,间情期最低;2)在妊娠早期(1-7天)的卵巢中,明胶酶A的活性在妊娠第4天达到最高,第1-3天及第5、6天其活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培养的人类正常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s)为模型,模拟细胞周期运行的不同状态,研究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运行的关系。方法将PHA及咖啡因处理前后的PBLs,分别用喜树碱(CPT)、X-射线、抗Fas抗体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流式细胞术方法对细胞凋亡进行定量检测。结果PBLs经PHA刺激后进入细胞周期并发生凋亡,在凋亡因子打击作用下凋亡明显增加,用咖啡因废除细胞周期检测点后对凋亡打击敏感性降低。未经PHA刺激的PBLs对凋亡打击无应答。结论细胞进入细胞周期总是伴随细胞凋亡的发生,细胞不进入周期,则不会发生凋亡,细胞周期不停止,也不会凋亡。细胞周期检测点是联结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重要位点。  相似文献   

13.
三氧化二砷诱导CNE1凋亡及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三氧化二砷对人鼻咽癌CNE1细胞凋亡及其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应用形态学观察、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三氧化二砷诱导的鼻咽癌细胞CNE1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 一定浓度三氧化二砷能诱导CNE1细胞凋亡,凋亡细胞具有典型的凋亡形态特征,TUNEL原位检测有典型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有凋亡峰,G2/M期比例升高,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三氧化二砷能诱导人鼻咽癌CNE1细胞株凋亡及阻止细胞周期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鼠动情周期中生殖轴系微循环血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素英  张珉 《生理学报》1990,42(5):509-513
本文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技术,对雌性大鼠动情周期中丘脑下部-垂体-卵巢轴系的微循环血量进行了测量。结果指出,周期各期丘脑下部和垂体的血流量无显著差异(p>0.05)。卵巢血流量在动情后期最大,动情期最小,两期血流量的差异显著(p<0.02)。子宮血流量以动情后期最大,间情期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动情期最小。动情后期和间情期与动情期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p<0.01和P<0.05)。输卵管血流量动情期最大,动情前期最小,两期血流量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由此表明,卵巢、子宫和输卵管血流量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血流量的多寡与其生理机能状态和性激素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PK15细胞凋亡过程中角蛋白中间纤维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放线菌素D诱导上皮型猪肾细胞PK15(Porcrne Kidney-15)发生凋亡,细胞在凋亡诱导过程中经历了从铺展、皱缩变圆至脱落的形态变化。凝胶电泳证明被诱导细胞的DNA发生降解,形成明显的DNAladder。免疫荧光显示凋亡过程中细胞角蛋白网状结构发生改变;应用选择性抽提结合整装电镜技术,观察到凋亡细胞中仍有中间纤维网络存在,这一现象前人未曾报道,免疫印迹反应进一步证明,凋亡细胞中部分Ⅱ型角蛋白发生降解。而Ⅰ型角蛋白则无降解现象。  相似文献   

16.
周寿康  谢衷明 《生理学报》1988,40(5):430-436
本报告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确定大鼠动情周期垂体促性腺细胞的周期性形态学变化。实验将大鼠垂体石蜡切片用兔抗HCG血清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方法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用分格计数法和修正的落点法分别测定促性腺细胞的数量和大小。测定和观察结果为:(1)每平方nam细胞的平均数目为间情期662±36、动情前期633±102、动情期449±105和动情后期472±76。用方差分析表明,间情期和动情前期受染色的细胞平均数目明显多于动情期和动情后期(n=12,P<0.05)。(2)受染色促性腺细胞的平均面积(μm~2)为间情期106.00±11.70、动情前期107.00±13.10、动情期95.70±10.30和动情后期101.00±5.95,在动情周期的不同时期细胞大小无显著差异。(3)在动情周期的不同时期促性腺细胞各种类型的分布特征呈周期性变化。此结果提示:受染色促性腺细胞数量和结构类型的周期性变化可能与大鼠动情周期中血清促性腺激素浓度的周期性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小麦核仁的超微结构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整体银染技术在电镜下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根端分生细胞核仁在细胞周期中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间期核仁染色很深,能够区分出纤维中心、密集纤维成分、颗粒成分和核仁液泡等结构;染色质上也布满大量染色浅的细小银粒。前期,随着核仁的解体和染色质的集缩,染色质的边缘逐渐出现深染的大颗粒;到前期末时,大量的核仁物质向染色体周围扩散并附着到其表面。中期染色体的周边分布着来自解体核仁的银染大颗粒,形成一个不大均匀也不完全连续的“鞘”状结构。后期仍可见这种“鞘”状结构的存在。进入末期,这些银染核仁物质逐渐由“鞘”脱离,彼此融合形成前核仁体,最后参与新核仁的形成。这些结果表明,核仁解体后的物质直接转移到了染色体的表面,并形成一个不连续的表层,没有进入染色体内部;染色体内部的银染颗粒与核仁及其解体物质无关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卵巢的滤泡闭锁和囊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熊猫卵巢的生长滤泡闭锁,形成闭锁滤泡黄体化和滤泡囊肿,严重影响大熊猫的生殖能力,其原因很复杂,可能与生殖内分泌失调有关,尤以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失调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喜树碱诱导Molt-4细胞凋亡形态的细胞周期时相性变化,建立一种新的细胞周期特异性细胞凋亡分析方法.方法以凋亡诱导剂喜树碱(终浓度为0.15μmol/L)影响下的Molt-4细胞为检测对象,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探测断裂的DNA片段存在,进一步证实细胞凋亡的存在;碘化丙啶(PI)染色后,再应用流式分选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ope, LSCM)观察各期细胞形态从而对已凋亡细胞进行形态学确认.结果①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清晰的DNA梯形条带(DNA ladder); ②喜树碱导致Molt-4细胞周期的S期水平明显下降,并伴随有一明显的细胞凋亡峰; ③只在S期细胞中可见到已凋亡细胞.以上说明喜树碱可以诱导Molt-4细胞凋亡,并细胞凋亡发生在细胞周期中的S期,与传统的结论一致.结论通过DNA直方图分选后细胞凋亡形态学分析可以对细胞凋亡的细胞周期特异性进行检测.这种方法使细胞周期特异性凋亡的分析更加可靠全面.  相似文献   

20.
The cell wall of the red microalgae Porphyridium sp. (UTEX 637) comprises a complex amorphous polysaccharide (6–7 × 106 Da). The polysaccharide is made up of xylose, glucose, and galactose as the main sugars, as well as some minor sugars, protein, sulfate, and glucuronic acid, the latter two conferring a negative charge on the polysaccharide. In this study, we used synchronized cultures as one of the ways of unraveling the mechanism of biosynthesis of this complex polysaccharide by following cell-wall formation during the cell cycle. Synchronization of Porphyridium sp. was achieved with an alternating light:dark regime of 12:12 h LD and dilution of the culture at the end of the cycle. Under these conditions, cell duplication occurred between the 12th and 14th hours of the cycle. The following order of building toward formation of the final polysaccharide appeared to take place: Intermediate polysaccharides with molecular masses ranging from 0.5 × 106 to 2 × 106 Da appeared in succession during hours 2–6 of the cycle, and the full-sized polysaccharide was detected by the 8th hou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ycle, xylose was the predominant sugar. Sulfur peaked at hours 2–4; glucose, galactose, and glucuronic acid at hours 8–12; and the minor sugars at hours 12–14. Upon incubation of low molecular mass polymer (0.5 × 106 Da) collected from the 4th hour with cellular crude extract from cells of the 6th hour of the cycle, two intermediates were formed (0.8 × 106 Da and 2 × 106 Da). We suggest that the 0.5 × 106 Da polymer intermediate, which is composed mainly of xylose, is the first polymer secreted into the medium, where it is further polymerized enzymatically to produce the 2 × 106 Da polymer via an intermediate 0.8 × 106 Da polymer. Later, the full-size polysaccharide is produc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