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高位虾池养殖过程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湛江东海岛北寮村和庵里村各2个高位虾池养殖过程的浮游植物演替和主要理化因子进行调查,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对高位虾池的健康养殖的影响.结果表明:4池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76属140种;对虾生长正常的北寮高位虾池演替优势种主要有螺旋环沟藻、椭圆扁胞藻、海链藻、湖泊束球藻密胞变种、裸甲藻、卵囊藻、微囊藻、锥形斯克里普藻、色球藻和尖尾蓝隐藻等,而对虾发病的庵里高位虾池演替优势种主要有铜绿微囊藻、柔弱布纹藻、咖啡形双眉藻、小席藻、卷曲鱼腥藻、水生集胞藻、衣藻、尖尾蓝隐藻和螺旋环沟藻等,北寮正常虾池浮游植物种类(包括优势种)较对虾发病的庵里虾池多而复杂;对虾生长正常池优势种的演替快而门类交替,而对虾发病池呈现硅藻到蓝藻优势的演替;对虾生长正常池浮游植物密度随养殖过程延伸呈上升态势,而对虾发病池浮游植物密度初期增加病害后下降;养殖过程浮游植物密度与主要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对虾生长正常的北寮高位池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高于对虾发病的庵里高位池,而优势度却较低.水体理化因子变化平缓,浮游植物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较低的优势度对于稳定虾池养殖水环境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其彪  孙军  李丹  宣基亮 《生态学报》2015,35(7):2366-2379
根据2011年5月、8月、11月在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25°00'—33°30'N,120°00'—127°30'E)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对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经Utermhl方法初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74属248种(含变种、变型,不含未定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金藻和蓝藻。春季优势种主要为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骨条藻(Skeletonema sp.)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夏季主要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秋季主要是具槽帕拉藻、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和柔弱伪菱形藻。调查区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在夏季最高,达到85.002×103个/L,春季次之,秋季最低。在水平方向上,春、夏两季,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近岸出现高值,由近岸到外海细胞丰度逐渐降低;而在秋季则相反,在调查海域的东北部出现高值,随离岸距离的增加细胞丰度逐渐增加。在垂直方向上,春、夏两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表层出现最大值,随着深度的增加细胞丰度逐渐降低;而在秋季细胞丰度分布比较均匀,随水深变化不明显。调查区表层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面分布基本一致,并且与细胞丰度的分布大致呈镶嵌分布。调查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是:从春季的甲藻(具齿原甲藻、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等)为主,硅藻(柔弱伪菱形藻、骨条藻等)为辅;演替至夏季的硅藻(中肋骨条藻、海链藻等)为主,甲藻(主要是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和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为辅,到秋季进一步演替为硅藻(具槽帕拉藻、圆筛藻、柔弱伪菱形藻等)为主,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ltii)为辅。浮游植物物种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及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低氧区与非低氧区浮游植物群集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栾青杉  孙军 《生态学报》2010,30(18):4967-4975
根据2005年9月8—15日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30.5°32.5°N,121.0°123.5°E)进行的多学科外业航次调查所获资料,对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群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鉴定浮游植物98种(含变种和变型),硅藻是浮游植物中的主要类群;浮游植物生态类型多为温带近岸种,少数为暖水种和大洋种;优势种主要为多尼骨条藻、尖刺伪菱形藻、柔弱几内亚藻、翼鼻状藻细长变型和柔弱伪菱形藻;细胞丰度平均为256.4个·mL-1,高值出现在调查区的中部偏南及东北部海域;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分布显示:调查区东南部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程度较高,物种均一性较好。物种与环境的典范对应分析显示:甲藻与环境因子中溶解氧的关系较为密切;多尼骨条藻与海水中硅酸盐和硝酸盐的关系较为密切,与海水盐度有很大的负相关性;各物种在排序图中的位置反映了其对不同环境资源的生态需求。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验室一次性培养,研究了尿素对我国东海赤潮优势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和米氏凯伦藻均能在不同比例尿素的条件下较好地生长。随着培养液中尿素比例的增大,中肋骨条藻细胞生长速率(0.91—0.82/d)逐渐减小,平台期最大生物量(2.0×10~5—1.2×10~5个/m L)也逐渐减小,而米氏凯伦藻细胞的生长速率(0.36—0.51/d)逐渐增大,最大生物量基本不变(约1.1×10~4个/m L)。在平台期中肋骨条藻培养液中氮盐浓度最低下降到2.5μmol/L左右维持不变,而米氏凯伦藻氮盐浓度最低下降到1.0μmol/L左右。在指数生长期,随着细胞的生长溶解有机氮(DON,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含量迅速增加,中肋骨条藻介质中DON的浓度达到最大值(5—6μmol/L),然后浓度基本不变。米氏凯伦藻介质中DON在指数生长阶段达到最大值(2—3μmol/L)后开始下降。中肋骨条藻单细胞颗粒氮的含量(约为10~(-6)μmol,平台期约为10~(-7)μmol)要远远小于米氏凯伦藻(指数期约为10~(-4)μmol,平台期约为10~(-6)μmol)。研究表明,两种藻对尿素的吸收利用存在明显差异,在较低的溶解无机氮和较高的溶解有机氮环境中,甲藻有更好的适应性,该研究对于解释我国长江口春季硅藻和甲藻赤潮的演替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伪柔弱拟菱形藻复合群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7年夏季(8月)在广东省大亚湾海域观察到伪柔弱拟菱形藻复合群的6个种类:花形拟菱形藻(P.caciantha Lundholm,Moestrup Hasle)、靓纹拟菱形藻(P.calliantha Lundholm,Moestrup Hasle)、尖细拟菱形藻[P.cuspidata(Hasle)Lundholm,Moestrup Hasle]、曼氏拟菱形藻(P.mannii Amato Montresor)、伪柔弱拟菱形藻[P.pseudodelicatissima(Hasle)Lundholm,Hasle Moestrup]和中华拟菱形藻(P.sinica QiWang),其中花形拟菱形藻、靓纹拟菱形藻和曼氏拟菱形藻为我国新记录种类。对该复合群种类的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其种类之间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近岸海洋环境中常见的优势硅藻。为了解氮污染对硅藻生长及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中肋骨条藻对NO3-、尿素以及5种氨基酸的利用能力,并研究了中肋骨条藻在NO3-和尿素不同比例混合下的生长状况,同时还测定了中肋骨条藻在以NO3-为氮源下的最大生长速率(μmax)和半饱和常数(Ks)。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无机的NO3-,还可以利用尿素以及丙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和天门冬氨酸6种有机氮源,其中NO3-培养组的藻细胞生长最佳,尿素组其次;氨基酸中最易被吸收利用的是丙氨酸,而苏氨酸、丝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利用率相近,甘氨酸较低。在NO3-和尿素复合氮源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状况比单一氮源时更好,最佳生长出现在尿素含量在75%的实验组中。在实验设置的NO3-浓度下(0~1000μmol·L-1),中肋骨条藻生长速率和环境容量随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对NO3-的μmax和Ks分别为0.426 d-1和25.0μmol·L-1。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可以有效利用多种有机氮源,对无机氮具有较低的亲和能力,适合在高氮环境下生长,而近岸海域丰富的有机氮以及较高的氮浓度可能是其爆发性生长引发赤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2004年2月9~10日在胶州湾发生的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赤潮期间分别在3个典型赤潮站位采集表层水样,利用过滤(0.7μm)和切向超滤(1000 Daltons)分离赤潮暴发水体中的胶体物质,分析了不同滤液及截留液的有机碳含量,并将赤潮异弯藻 (Heterosigma akashiwo)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1000 Daltons的超滤液及具有不同含量胶体物质(1000 Daltons~0.7μm)的截留液中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在发生柔弱几内亚藻赤潮期间水体中的溶解有机碳浓度会增加,特别是胶体有机碳浓度会成倍增长;在不同胶体含量海水中培养的赤潮异弯藻的最大生长率μmax和最大生物量Bf与对照组相比会随着胶体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而中肋骨条藻的最大生长率μmax和最大生物量Bf与对照组相比会随着胶体含量增加而显著降低,表明柔弱几内亚藻赤潮水体中的胶体物质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起促进作用,而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这说明柔弱几内亚藻在增殖过程中所产生的胶体物质具有他感作用,会影响其它微藻的生长,从而可能对柔弱几内亚藻赤潮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夏季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4年8月28日至9月6日在长江口水域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综合嵌套式外业调查,应用CANOCO4.0软件对获得的浮游植物物种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CCA),并作出了物种、样点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的二维排序图。结果表明,长江水入海所带来的泥沙及其形成的营养盐梯度差异是影响这一区域物种分布格局最重要的因素。根据环境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系数,影响这一海区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透明度、硝酸盐和硅酸盐。主要浮游植物优势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细长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 f. gracillima)的分布和硝酸盐以及盐度、浊度密切相关,中肋骨条藻适合在低盐度高浊度高硝酸盐浓度的河口水域生存,而细长翼鼻状藻则分布于高盐度高透明度低硝酸盐浓度的开阔海。排序揭示了浮游植物物种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以及它们在不同资源维上的生态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刘艳  赵卫红  苗辉 《生态学报》2015,35(8):2659-2666
在东海赤潮爆发区域运用围隔生态系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盐条件下围隔生态系内多胺浓度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选用东海原甲藻赤潮爆发处海水,东海原甲藻是各围隔生态系内主要优势种,没有种群演替现象发生。两种营养盐添加方式下各围隔内精胺浓度维持较高水平,都呈现先波折下降后波折上升的趋势,与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变化正好相反;各围隔内腐胺浓度水平较高,变化起伏较大,其中有两个实验组腐胺整体变化趋势与东海原甲藻生长趋势类似;所有围隔内亚精胺浓度最低,波动较小。2011年取用中肋骨条藻赤潮爆发处海水,所有围隔生态系内优势种都发生了从中肋骨条藻到东海原甲藻的演替。各围隔生态系内腐胺浓度最高,在中肋骨条藻生长初期腐胺浓度下降,随着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有所上升,实验后期随着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又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各实验组精胺浓度较低,在中肋骨条藻消亡东海原甲藻出现的种群演替期间,都呈现出较大波动;各围隔内亚精胺浓度较低,在整个种群演替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围隔生态系中补充营养盐,通过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间接影响围隔生态系内的多胺变化。  相似文献   

10.
2012年5—12月,对渤海湾长芦汉沽盐场盐度从5~20!Bé逐级升高的5个盐池进行了卤水理化指标以及浮游植物种类和丰度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取样鉴定检测出浮游植物共5门27种,其中硅藻18种,占绝对优势;各盐度盐池中(A1~A5)蓝藻门颤藻(Oscillatoria spp.)均为优势种,硅藻门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菱形藻(Nitzschia spp.)和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等在较低盐度盐池中(A1和A2)占优势,而绿藻门杜氏藻(Dunaliella spp.)在中高盐度盐池中(A3~A5)为优势种;不同盐度盐池中浮游植物密度为6.47×103~5.07×106ind·L-1,多样性指数为0.13~1.57,均匀度为0.01~0.58,优势度均0.5,且均随盐度和季节呈规律性变化。总体而言,汉沽盐场浮游植物种群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优势度明显,且随卤水盐度升高和温度降低,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
广东大亚湾西南部海域营养盐结构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大亚湾西南部海域1982~2002年营养盐结构的长期变化。水域中溶解无机氮(DIN)的含量呈上升趋势,磷酸盐(PO43-)含量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逐年下降,2000年后有所恢复,硅酸盐(SiO32-)的含量波动较大,但平均维持在20μmol·L-1的较高水平上。各营养盐浓度比值的长期变化表现为氮磷比上升,硅氮比下降,硅磷比稳中有升。结合营养盐浓度及其比值的变化,可以认为大亚湾西南部海域中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限制因子已经由过去的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各营养盐的浓度及其比值在各季度的分布表明,浮游植物的生长春季和冬季受到氮限制的可能性较大,而夏季和秋季受磷限制的可能性较大;在营养盐的平面分布上,大鹏澳内DIN高于澳外水域,而PO43-自1997年后低于澳外水域。  相似文献   

12.
湛江港湾潜在赤潮生物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2月(冬)、5月(春)、8月(夏)和11月(秋)分别对湛江港湾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并对该海域潜在赤潮生物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湛江港湾海域潜在赤潮生物共有126种,其中硅藻门26属85种,占潜在赤潮生物种类数的67.5%,甲藻门14属36种,占潜在赤潮生物种类数的28.6%,蓝藻门1属2种,占潜在赤潮生物种类数的1.6%,金藻门2属2种,占潜在赤潮生物种类数的1.6%,针胞藻纲1属1种,占潜在赤潮生物种类数的0.8%。种类数以春季最多,达89种,秋季次之,为71种,夏季61种,冬季最少,仅有58种。细胞丰度在12.36×104~43.55×104cells·L-1,春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从各主要优势种的细胞丰度和细胞大小判断,该海域潜在赤潮生物的丰度均未达到赤潮发生的阈值。4季均出现的种类共有31种,季节相似性指数在0.43~0.50。优势种共有19种,全为硅藻,没有观测到甲藻。优势度最大的种类主要有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没有全年优势种。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和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 glacialis)为3季优势种。分析表明,潜在赤潮生物细胞丰度与叶绿素a、水温、盐度和pH值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与DIN和SiO32-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与PO43-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The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near Davis, Vestfold Hills, Antarctica was monitored throughout 1982. Chlorophyll-a determinations and counts of living cells in both the water column and sea ice demonstrated a marked seasonality in phytoplankton abundane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From April to October nanoplanktonic organisms contributed most of the chlorophyll-a in both the sea ice and water column. Blooms of diatoms occurred in May, November and December in the bottom of the sea-ice and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in the water column. Phaeocystis pouchetii was dominant during December in the water column. Large numbers of dead diatoms were found in winter. The concentrations of nitrate,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ate and dissolved silicate increased throughout the year until December, wh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nitrate and silicate fell sharply, followed a month later by a reduction in phosphate concentration. The diversity of phytoplankton was greatest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相似文献   

14.
大亚湾澳头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周年数量动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1997年至1998年广东省大亚湾澳头水域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浮游植物65属198种;硅藻在种类组成和数量上都比甲藻占有优势,存在春季和秋季高峰,主要优势类群依次是角毛藻、骨条藻、拟菱形藻等;甲藻只存在春季高峰,代表种类有裸甲藻、原甲藻等。主要优势种类的生长与调查水域的盐度没有明显关系,但全年水温的季节性变化对优势种类的消长影响显著。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的年平均值分别是0.611、2.107、0.557,多样性指数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和水平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冬季浮游植物群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应用Uterm hl方法分析了2005年2月28日至3月10日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大面调查所获浮游植物采水样品,报道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初步鉴定浮游植物5门67属130种(含未定名25种).调查水域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藻组成,其次为甲藻,此外还有少量的金藻、蓝藻和绿藻.主要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标志布莱克里亚藻(Bleakeleya nota-ta)、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和离心列海链藻(Thalassiosira excentrica).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介于0.1~90.0cells.ml-1,平均值为10.1cells.ml-1.浮游植物的水平分布特征是近岸处浮游植物丰度高,远岸处丰度低.水体表层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最高,表层之下细胞丰度略有降低,但变化不大.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和叶绿素a与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盐度呈负相关.调查区中部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较高,而东北部和近岸水域较低.  相似文献   

16.
Gao Y  Smith GJ  Alberte RS 《Plant physiology》1993,103(4):1437-1445
A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ase (NR) was purified from the marine diatom Skeletonema costatum (clone Skel) using Cibacron blue-Sepharose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The single-step purification scheme yielded a 103-fold purification of specific activity with an overall recovery of 40.8%. Only NADH-dependent NR activity (form EC 1.6.6.1) was observed in this species. Ki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is form had apparent Michaelis constants of 3.6 [mu]M for NADH and 295 [mu]M for NO3- when purified from cells grown in NO3--enriched seawater. The S. costatum NR exhibits a pH optimum of 7.4, a temperature optimum of 14[deg]C, and enzyme activity not sensitive to Mg2+ inhibition. The strong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NR activity in S. costatum may contribute to the seasonal and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s and abundances of this bloom-forming species. Chromatographically isolated NR was further purified by 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yielding a single polypeptide with an apparent molecular mass of 110 kD. The 110-kD polypeptide was used to generate polyclonal antibodies. The antiserum recognized a single 110-kD polypeptide in western blots of total proteins from S. costatum, as well as the native enzyme. Western blot analysis also revealed an antigenic similarity of NR from two additional diatom species, whereas no cross-reactivity was observed with NR from other phytoplankton taxa, including prymnesiophytes, dinoflagellate, cyanobacterium, and green alga. This result suggests a structural diversity of NR in phytoplankton and identifies the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of taxon-specific NR antisera for ecological studies.  相似文献   

17.
围隔生态系内浮游植物对富磷的响应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在长江口外应用围隔生态系实验方法,研究了富磷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相关性以及浮游植物对磷吸收的种间竞争。结果表明,可溶性磷(主要是PO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叶绿素a的垂直格局及成因初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5年9月~2006年5月逐季进行的4次多学科综合调查, 报道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特征, 并探讨了环境因子和长江冲淡水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柱平均叶绿素a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 高值区位置因季节而异, 常出现在低盐或等盐线密集的水域; 河口区和外海区水体垂向混合均匀, 除夏季外叶绿素a的垂直变化均较小; 冲淡水区水体呈现层化特征, 叶绿素a高值集中分布在浅层水体。低盐的长江冲淡水占据上层水体, 良好的营养盐条件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 外海高盐水控制的下层水体, 较低的营养盐浓度和较弱的光强不利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1年8-9月南沙群岛海域的生物和环境调查资料,对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鉴定的3门34属113种网采浮游植物中,甲藻门和硅藻门种类各占57.5%和40.7%,其中硅藻门的角藻属种类最多,占30.1%.网采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2.12×104 cell·m-3,丰度高值区出现在北部礼乐滩多涡区域和南部万安气旋涡附近海域.蓝藻门束毛藻属是网采浮游植物的主要功能群,占海域平均丰度的77.0%.主要优势种为铁氏束毛藻、红海束毛藻和夜光梨甲藻.优势种(类)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蓝藻门在S3、S5、S6和S10~S14站占优势;甲藻门在中部S4、S7~S9站占优势,硅藻门在南部S1和S2站占优势.网采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3.10和0.62.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重要环境因子有盐度、水温、铵氮、亚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以及南沙中尺度气旋涡和南沙西部沿岸流.典范对应分析排序图较好地显示了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