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南雄盆地古新世早期孢粉组合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李曼英 《古生物学报》1989,28(6):741-750
引言根据中国科学院和西德Max-Plank协会的合作课题“上白垩统,特别是白垩系-第三系交界的全球事件”的陆相部分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西德波恩大学古生物研究所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分别于1983和1984年9—10月,在广东南雄盆地进行野外工作。我们在南雄盆地的杨梅坑-大塘、堂田-飒门垭、百花潭-武台岗以及南雄县附近的古子坑剖面,采集了近500层孢粉样品。在大塘剖面的南雄组、上湖和罗佛寨组中获得了孢粉化石。其中南雄组中的化石孢粉极少,达不到化石孢粉组合的统计  相似文献   

2.
豫西灵宝盆地白垩纪—早第三纪介形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五十年代起,李传夔就对豫西的小型盆地进行了研究。随后,童永生和王景文(1980)又对这些盆地的白垩系一下第三系的划分对比做了工作。但这些盆地所含的微体古生物化石未见报道。笔者于1978、1979年两次到灵宝川口河、项城、枣窳和反坡等地观察地层剖面,采集了微体古生物化石样品,在白垩系和下第三系项城组中获得丰富的介形类化石。本文描述了灵宝盆地的介形类化石11属22种,其中8新种,2未定种。  相似文献   

3.
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动物群及白垩-第三系界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可划分为2个性质不同的动物群及4个化石带:下部为 Porpocypris 动物群,是以中生代属种为主,中、新生代属种混生的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上部为 Cypris 动物群,以 Cypris 属占优势, Sinocypris 属开始出现, Cypridea 等古老属种绝灭为主要特征,时代为早—中古新世.根据介形类演化发展阶段和白垩纪末生物绝灭事件,南雄盆地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应划在 Porpocypris 与 Cypris 动物群之间,即上湖组坪岭段与下惠段之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的材料系作者和我队陆相盆地研究组储澄、黄宗和等于1982—1983年在广东南雄盆地实测坪岭一古城剖面(以下简称坪岭剖面)黄坑组和白垩-第三系界线时采集的。共生的主要化石有恐龙蛋、轮藻和介形类。文中描述的腹足类口盖化石有3属3新种,它们为确定上白垩统的地质时代,划分与对比地层提供了新依据,同时也为腹足类口盖化石的分布积累了素材。对文中图版摄影者吴为敏、李松柏和标本的辛勤采集者储澄等,在此深表感谢。  相似文献   

5.
应用稳定同位素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研究方法,对新疆阿尔塔会海相剖面和连木沁陆相剖面的白垩系-第三系界线进行了详细了研究,均发现了碳同位素异常和铱等元素异常,并与国外K/T界线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连木沁陆相剖面的K/T界线层中首次发现了碳同位素异常和铱等元素异常,为铱在全球性的分布增添了实例,同时也为海、陆相K/T界线准确的洲际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应用稳定同位素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研究方法,对新疆阿尔塔什海相剖面和连木沁陆相剖面的白垩系-第三系界线进行了详细研究,均发现了碳同位素异常和铱等元素异常,并与国外K/T界线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连木沁陆相剖面的K/T界线层中首次发现了碳同位素异常和铱等元素异常,为铱在全球性的分布增添了实例,同时也为海、陆相K/T界线准确的洲际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动物群及白垩-第三系界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显球 《古生物学报》1992,31(6):678-702
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可划分为2个性质不同的动物群及4个化石带:下部为 Porpocypris 动物群,是以中生代属种为主,中、新生代属种混生的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上部为 Cypris 动物群,以 Cypris 属占优势, Sinocypris 属开始出现, Cypridea 等古老属种绝灭为主要特征,时代为早—中古新世.根据介形类演化发展阶段和白垩纪末生物绝灭事件,南雄盆地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应划在 Porpocypris Cypris 动物群之间,即上湖组坪岭段与下惠段之间.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东南部通化、柳河、浑江等地的侏罗系-白垩系界线上下的层序业经研究,产较多软体动物化石,其中以通化三棵榆树剖面软体动物化石比较丰富,但保存欠佳,而在本剖面以西约20km的红庙子剖面及其附近的许多地点则产有十分丰富且保存较好的化石,这些软体动物化石在我国北方分布普遍,对于探讨侏罗-白垩系界线也颇有价值.区内采集的软体动物化  相似文献   

9.
三棵榆树剖面位于吉林省通化县三棵榆树乡,距通化市约50km处.通化市至辽宁省新宾县的公路经过此乡,交通方便(插图1).剖面的构造位置处于三源浦晚中生代陆相火山沉积盆地的南缘,盆地内晚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插图2).三棵榆树侏罗-白垩系界线剖面自报道以来(张普林,1983;李东津、董洁,1986)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  相似文献   

10.
关于南雄盆地K/T界线地层序列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中国南部南雄盆地含K/T界线的陆相沉积是很宝贵的地史资料。因为迄今为止,除北美西部以外,含K/T界线的陆相露头研究得很少,赵资奎等(1991)提供了有关南雄盆地K/T界线的丰富资料。我们尝试着对其中一些资料作不同的解释,以鼓励在南雄工作的同行。南雄地层的年代测定对研究该地的K/T界线至关重要。园圃组上段所含喷发玄武岩的平均年龄为67.4ma(赵资奎等,1991),属于晚Maestrichtian期,大约与31正向磁极性带的顶部同时。如果31N带在该地全部保存的话,园圃组上段的沉积速率将为70m/ma(见表Ⅰ)。上覆坪岭组厚约161m,赵资奎等(1991)认为其下段33m所含的正向磁极性带是30N,如果该带在这里全部保存,这一段的沉积速率将是19.3m/ma,这和加拿大西部含K/T界线地层的沉积速率接近。赵资奎等(1991)认为坪岭组上段微量元素富集带的底界在K/T界线下120m处,其  相似文献   

11.
亚洲古近纪早期的年代学和哺乳动物群更替(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广东南雄盆地、江西池江盆地、安徽潜山盆地、湖南衡阳盆地和内蒙古二连盆地古新世和早始新世沉积物进行的生物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第一次给亚洲早古近纪地层框架提供了严格的年代限定。亚洲古新世和早始新世地层划分为4个生物年代单位(陆生哺乳动物期),从老到新为上湖期、浓山期、格沙头期和伯姆巴期4个亚洲陆生哺乳动物期。南雄盆地古地磁数据显示上湖期的底界约位于C29r的上2/3位置。南雄盆地的古地磁资料及池江盆地最新的古地磁和同位素结果显示上湖-浓山期界线在C27n的上部和C26r的下部之间,接近C27n-C26r转换界面。这一记录支持将上湖-浓山期的界线与北美陆生哺乳动物期中的Torrejonian-Tiffanian期以及海相记录中丹尼-塞兰特期(Danian-Selandi-an)的界线相对比。二连盆地古地磁和同位素研究表明典型的格沙头动物群延续至C24r,并且可能向下延伸至C25r和C26n。南雄盆地的记录指示浓山组和古城村组可能相当于C26r的上部。这些结果表明亚洲哺乳动物分期中的浓山-格沙头期的界线可能在北美哺乳动物分期的Tiffanian期中。衡阳盆地的古地磁和同位素证据指示,以短暂的碳同位素漂移为标志的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出现在栗木坪组和岭茶组之间,位于C24r中,与海相记录中的坦尼特-伊普里斯期(Thanetian-Ypresian)界线一致。伯姆巴期岭茶动物群的时代似乎与北美Wa-satchian-0带的动物群可以比较。上湖期和浓山期动物群主要由亚洲特有的动物组成。发生在上湖期和浓山期界线处的动物群更替,与北美Torrejonian-Tiffanian期界线以及丹尼-塞兰特期界线一致。在相隔很远的生态系统上的这种巧合,可能反映出各自独立的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和/或进化上的响应。格沙头动物群的地方性色彩更弱,有与北美Clarkforkian期动物群共有的属一级分类单元。伯姆巴动物群是全球性的。现生哺乳动物各目在格沙头-伯姆巴期界线处突然出现,与北美和欧洲的记录一致,显示动物群的更替与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处短暂出现的全球变暖事件(又称古新世-始新世高温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2.
巴平石炭系中间界线剖面位于碳酸盐台地相区和盆地相区之间的过渡带,在详细研究剖面岩石学和古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可以区别出10个主要的碳酸盐微相类型,形成于盆地边缘、斜坡、台地边缘和开阔台地环境,石灰系中间界线处于斜坡和台地边缘相之间。  相似文献   

13.
广东南雄盆地浓山组上段孢粉组合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南雄盆地的古新统称为罗佛寨群。罗佛寨群划分为早—中古新世的上湖组和代表晚期的浓山组。浓山组分三段:下段(竹桂坑段)、中段(大塘圩段)、上段(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华南红层队,1977)。孢粉样品采集于大塘剖面,即古城—坪岭实测剖面。剖面的浓山组上段为一套紫红、灰绿色砂质泥岩互层,夹灰绿色粉砂岩和紫红色薄层砂岩,未见顶  相似文献   

14.
根据最新的国际年代地层表,侏罗/白垩系界线是显生宇系一级唯一没有GSSP(全球界线层型与点位)的界线。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江孜地区,发育了连续的侏罗/白垩系界线地层,是目前国内海相侏罗/白垩纪界线生物地层学研究最具潜在竞争力的地区之一。本文在西藏南部江孜地区甲不热北沟剖面甲不拉组底部往上3.9米处及19.3米处首次发现了胶结壳底栖有孔虫动物群,共计4属11种:Ammobaculites agglutinans,Ammobaculites sp.1,Ammobaculites sp.2,Ammobaculites sp.3,Ammobaculites sp.4,Ammobaculites sp.5,Glomospira charoides,Haplophragmoides gigas minor,Haplophragmoides sp.1,Haplophragmoides sp.2,Reophax texanus。根据该动物群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推测,甲不拉组底部往上3.9米处就已经属于白垩系地层。因此甲不拉组底部胶结壳有孔虫动物群的发现支持了将甲不拉组划归白垩系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瓣鳃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前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白垩系—下第三系层序清楚、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华南白垩系—下第三系的重要地区之一.1971年以来,广东省地质局735地质队在本区开展普查勘探工作,系统采集了各门类化石,其中瓣鳃类是比较丰富的.1976年,笔者等又对三水红岗油页岩开采场的(土布)心组瓣鳃类化石点作了补充采集.本文研究的材料来自该区三水、龙归、新会、河源等  相似文献   

16.
南雄盆地和池江盆地早第三纪地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南雄盆地和池江盆地分别位于大庾岭的南北两侧,处于赣粤穹折带的西段。两盆地受中生代北东东向断裂构造的影响,形成块断盆地,在盆地中堆积了一、二千米厚的中、新生代地层。南雄、池江盆地的早第三纪地层富含哺乳类化石,是研究我国早第三纪地层及哺乳动物群的重要地点。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约有三十多处,同时兼有晚古新世和中早古新世哺乳类化石的地点就更少了,大约有七处,南雄、池江盆地就是其中的两个地点。  相似文献   

17.
冀中拗陷早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地质时代讨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在对700余口井的30000余块样品的分析数据进行系统整理,结合近年来地层研究最新成果,对冀中拗陷早第三纪孢粉化石群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划分出十个组合带和十二个组合亚带,使之与精细地层研究工作相适应,从而更有地服务于生产实践和深入地进行地区地质分析。在参考构造,沉积、古气候、海平面变化,以及其它门类化石资料的基础上,对孢粉化石群产层的地质时代属性,以及下第三系内部的几条重要年代地层界线进行了讨论。同时,还对我国范围内其它区域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首次在“阶”的层次上,较系统地将中国陆相盆地下第三系与国际年代地层序列接轨。  相似文献   

18.
浙江白垩—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其古植被、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中新生代盆地计有40多个,大部分为断陷盆地,盆地内白垩—第三系厚达数千米。近年来,我们配合浙江的石油勘探,重点对长河盆地、金衢盆地、宁波盆地等白垩—第三纪地层进行了较系统的孢粉研究,共分析了78口钻井的2026块样品,获得了相当丰富的孢粉化石,为浙江白垩—第三纪地层、古植被、古气候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徐金荣、杨再林、叶志华、吴妮分析样品,王秀雅、何福英清绘插图,在此表示感谢。一、孢粉组合序列浙江白垩—第三系孢粉自上而下可分为7个组合 1.Classopollis-Cicatricosispori-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南雄盆地白垩系—第三系交界恐龙绝灭问题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35  
广东省南雄盆地中的红层可划分为三个群五个组,大致代表了晚白垩世—始新世的沉积.根据绝对年龄、古地磁测定结果和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性质的综合分析,位于地磁极性带 29R 上部的坪岭组和上湖组之间的分界线被确定为 K/T 界线.对晚白垩世恐龙蛋的研究表明,不同"种"的恐龙蛋是在地磁极性带 29R 的中、下部,也就是说在白垩系—第三系交界之前20~30万年期间绝迹的.而且在这一时期内,所有已发现的蛋壳中,绝大多数蛋壳的厚度和显微结构都显示出明显的病理特征,例如根据随机取样统计,Macroolithus yaotunensis 蛋壳异常结构的出现率,最高可达75%.产生病态恐龙蛋壳的生理机制可以根据发生在现生鸟类的相同病理特征来解释.进一步分析恐龙蛋壳的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 Pb, Cu, Mn 等9种元素丰度变化在这一时期达到最大峰值, δ~(18)O 也出现正异常.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微量元素的污染和气候突然的变化妨碍了正常蛋壳结构的形成,导致了恐龙的绝灭.这一绝灭过程大约经历了20~30万年.  相似文献   

20.
江西中部袁水盆地及邻近地区的白垩系一下第三系出露很广,但过去笼统地看成单一的地层单元——新红岩系或称为第三系。自从1954年在袁水盆地初次发现了脊椎动物化石,以后经周明镇研究(1959),人们注意到这些沉积物的区分。随着各有关单位在袁水盆地进行多次调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江西燃化、地质等单位的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坚持“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探明地下资源,做了大量地层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我们了解上述地区沉积物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重要的作用。笔者等1972年在江西南部、中部进行古生物地层调查时在江西915队有关同志帮助和指点下曾观察了袁水盆地中某些地点的地层剖面,并从两个层位中采集了部分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