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小剂量干扰素与胸腺肽联合对慢性乙肝20例抗病毒效应的追踪观察结果,并与同期同批同剂量单纯干扰素治疗13例慢性乙肝作对照,追踪时间均为治后半年—2年,从HBeAg、HBcAg、DNAP、HBV DNA阴转率来看,治疗组分别为58.8%、60%、60%及66.6%、对照组分别为50%、50%、100%及50%。再从HBV四项复制指标改变来看,则治疗组4例全阴转,7例仅一项阳性,总有效率达61.1%(11/18),而对照组仅为20%(2/10),P<0.01,认为干扰素与胸腺肽联合治疗优于对照组,并扼要讨论增强干扰素抗病毒效应的各种措施,认为干扰素与胸腺肽联合,不论从前已报道近期疗效和本文远期追踪来看均较安全而有效,二者合用起到增强抗病毒效应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徐浩  梁雪松  范文翰  万谟 《生物磁学》2011,(12):2276-2278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46例HBV DNA阳性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在保肝等对症治疗基础上,观察组22例患者联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对照组24例患者予阿德福韦酯,总疗程均为48周。结果:在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4.5%、20.8%(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63.6%、33.3%(P〈0.05)。治疗24周、48周后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起效快,降低病毒载量疗效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BV阳性原发性肝癌(HCC)与血清HBV-DNA水平、饮酒史及性别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住院的HBV阳性HCC401例和同期住院的慢乙肝(CHB)患者401例,采用以年龄为配比变量的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将HBsAg、HBeAg、HBcAb阳性分为大三阳组,HBsAg、HBeAb、HBcAb阳性分为小三阳组。结果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提示不管是大三阳组还是小三阳组,HBV DNA水平、饮酒史和性别均与HCC有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HBV DNA、饮酒史和性别与HCC的关系,同样提示HBV DNA水平、饮酒史和性别与HCC的发病有关系。结论HBV DNA水平、性别和饮酒史在HBV阳性的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中占重要作用,对HBV DNA高水平的男性饮酒患者,更应建议戒酒并采取合适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并加强监测随访,降低肝癌的发生率或及早发现肝癌。  相似文献   

4.
韦华清 《蛇志》2005,17(4):283-284
干扰素-α(IFN-α)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有效药物之一,但其持续应答率不高。拉米失定是一种高效、快速抑制乙肝病毒(HBV)复制的核苷类药物,且无明显毒副反应,但停药后易复发,耐药变异率高等又限制了其应用。联合两种抗病毒药物可以减少耐药、提高疗效。我科于1999年11月~2004年12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CHB病人共60例,并及时对不良反应进行防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治疗前后查病毒学指标,有效率达80%,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分散片(ETV)联合冬虫夏草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洞头县人民医院门诊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患者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应用恩替卡韦分散片单药治疗,治疗组应用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冬虫夏草制剂金水宝胶囊治疗,48周为观察终点。结果两组A肌复常率及HBV—DNA阴转率在治疗过程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及24周后,两组e抗原转阴率、血清转换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48周后,治疗组e抗原转阴率、血清转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47US0.41,0.25w0.22,P均〈0.05)。结论应用恩替卡韦分散片(ETV)抗病毒治疗联合冬虫夏草制剂金水宝可以提高e抗原转阴率、血清转换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病毒唑及其与干扰素联合对23例慢乙肝近、远期抗病毒效应观察结果,并与12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作对照(Ⅲ组),其中病毒唑与干扰素联合组(I组)12例,病毒唑组(Ⅱ组)11例。近期HBeAg、DNAP及HBV·DNA阴转率,I组分别为(41.6%、55.5%及28.s%,Ⅱ组45.4%、100%及33.3%,Ⅲ组8.3%、16.6%及8.3%。远期HBeAg及DNAP阴转率在I组分别为70%、83.7%。Ⅱ组60%、100%,Ⅲ组8.3%,50%。综合抗病毒效应,近期有效率在I、Ⅱ、Ⅲ组分别为50%、72.7%及16.6%。远期则分别为70%、55.5%及8.3%。无一例出现毒副反应。均完成疗程。上述结果提示病毒唑及其与干扰素联合对慢乙肝均有一定抗病毒效应,联合应用并不优于单一用药,但毒副反应也未见加重,而且病毒唑药源较方便,使用较安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干扰素-α(IFN-α)早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40例HBeAg阴性CHB患者,检测IFN-α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的ALT、HBV DNA、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分析年龄、性别、ALT基线水平、HBV DNA基线水平对IFN-α疗效的影响。结果性别组间、不同年龄段组间、不同ALT基线水平组间、不同HBV DNA基线水平组间比较IFN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年龄、ALT基线水平、HBV DNA基线水平、年龄不可以作为预测IFN-α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干扰素α-1b联合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 Tablets,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随即将120例CHB患者分为3组:单用ADV组(A组)40例;单用IFNa-1b组(B组)40例;IFNα-1b和ADV联合治疗组(c组)40例,疗程48周。分别于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查ALT复常率,HIhAg血清转换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DNA阴转率。其中各组中10人于治疗前及治疗48周行肝穿刺活检术,观察病理改变,根据炎症活动度(G)和纤维化程度(S)进行计分,同时采用纤维化半定量计分系统(sss)评分。结果:A组和B组ALT复常率,24周:X^2=4.80、7.92,48周:X^2=3.97、6.51,P均〈0.05;HBeAg转换率,24周:X^2=12.25、4.17,48周:X^2=-14.57、4.94。P均〈0.01;HBVDNA转阴率。24周:X2=-3.74、9.77,48周:X^2=6.98、11.95,P均〈0.05。c组24周和48周后ALT复常率分别为65.0%和87.5%,HBeAg转换率为35.0%和45.0%,HBVDNA阴转率为75.5%和92.5%,显著高于A组和B组。组织学肝纤维化各项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均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Y,.(SSS:t=-23.26、48.98;G:t=-53.88、94.30;S:t=-60.00、82.05,P均〈0.01)。结论:IFN联合ADV治疗CHB患者可协同抑制HBV复制,显著提高抗HBV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与其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503例患者HBV.DNA载量和HBV血清标志物。根据HBV血清标志物结果分为大三阳组、小三阳组、少见模式组、抗体阳性及全阴组,比较各组间HBV—DNA的阳性率及定量值。结果:在大三阳组、小三阳组、少见模式组、抗体阳性及全阴组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0%、65.1%、65.2%、2.0%,HBV—DNA的定量结果(10gHBV—DNA)别为6.32±1.96、2.01±1.68、3.48+2.52f抗体阳性及全阴组阳性例数过低,不纳入统计)。大三阳组HBV—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小三阳组(P〈0.05)。大三阳组、小三阳组HBV—DNA的阳性率与少见模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三阳组、小三阳组、少见模式组HBV.DNA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抗体阳性及全阴组(P〈0.01)。HBsAg、HBeAg阳性组HBV—DNA的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HB—sAg、HBeAg阴性组(P〈0.01)。小三阳组、少见模式组HBV.DNA载量均显著低于大三阳组(P〈0.01),少见模式组HBV—DNA载量显著高于小三阳组(P〈0.05)。结论:HBV—DNA的阳性率与HBeAg、HBsAg相关;HBV—DNA栽量与HBV血清标志物模式相关。  相似文献   

10.
郑金伟  袁权  夏宁邵 《微生物学报》2019,59(8):1437-1451
尽管预防性疫苗显著减少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新发感染,但目前全球仍有超过2.4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每年因HBV感染相关的终末肝病和肝癌引起的死亡人数高达68万。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治疗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但均难以实现理想的临床治疗终点,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针对CHB患者尚未被满足的巨大医疗需求,国内外团队正在针对HBV生活周期的各个关键步骤以及潜在的宿主因子,尝试研发更为有效的CHB治疗药物,本文简要综述了当前处于临床开发阶段以及部分临床前阶段的CHB候选药物研发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HDV)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HBV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9年6月北京市解放军第302医院因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接受肝移植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6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HDV联合HBk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复发,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LAM)联合HBIg预防HBV复发。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期内未出现肾毒性表现。治疗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1.67±5.37)月,随访期内无复发。对照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1.83±6.02)月,随访期内有2例复发。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DV联合HBIg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复发近期疗效优于LAM联合HBIg。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妊娠后期应用替比夫定(LdT)阻断HBV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85例2012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在余姚市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HBsAg阳性、HBV DNA≥2.0×105 IU/mL、肝功能正常的妊娠妇女,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127例,自孕28周至产后30d口服LdT 600mg/d)和对照组(58例,未服药)。两组孕妇均在孕26~27周、分娩时及产后30d检测HBV DNA。两组婴儿在出生后6h内、30d、6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10μg,同时在婴儿出生后6h内及产后30d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IU。在婴儿7~8月龄时检测HBsAg情况。结果治疗组孕妇在分娩时及产后30dHBV DNA滴度明显下降,HBV DNA的阴转率为22.04%,在分娩时HBV D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婴儿HBsAg阳性率为0.00%,对照组为5.17%(3例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早产率、新生儿先天畸形率、正常体重儿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 DNA高载量孕妇在妊娠后期实施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孕妇体内HBV DNA水平,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46例HBV DNA阳性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在保肝等对症治疗基础上,观察组22例患者联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对照组24例患者予阿德福韦酯,总疗程均为48周。结果:在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4.5%、20.8%(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63.6%、33.3%(P<0.05)。治疗24周、48周后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起效快,降低病毒载量疗效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观察并总结了贺普丁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结果 表明联合治疗组治疗12个月,HBV DNA阴转率高达86.67%,与单独贺普丁组63.3%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单独干扰素46.67%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更加可喜的是联合治疗组治疗12个月时,HBeAg/Anti-HBe血清转换率达66.67%,而对照单独贺普丁组为43.33%,单独干扰素组为40.00%,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联合抗病毒治疗,YMDD的变异率明显较单独贺普丁治疗组低(P〈0.05),而单独干扰素组治疗期间没有发现YMDD变异。  相似文献   

15.
伍艳芳  何凌 《生物磁学》2011,(16):3146-3148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应用于子宫肌瘤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76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米非司酮单独治疗,治疗组加入桂枝茯苓胶囊联合治疗,完成治疗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2%)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降低患者血生殖激素水平及改变血液流变学情况,两种治疗方法最终有效缩小子宫肌瘤体积,显著改善患者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和贫血症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可协同治疗子宫肌瘤,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疗效及对阴道微生态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94例宫颈HR-HPV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n=47)和研究组(n=47)。对照组患者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结束后的疗效、阴道微生态、炎症因子、HPV-DNA病毒载量、HPV-DNA转阴情况,观察两组的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89.36%)高于对照组(6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阴道分泌物pH、Nugent评分则低于对照组,阴道微生态正常或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HPV-DNA病毒载量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HPV-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宫颈HR-HPV感染患者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基础上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可促进阴道微生态恢复,有效控制HR-HPV感染,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HBV—DNA低复制的CHB患者相关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HBV—DNA低复制的CHB患者血液标本229例,ALT、乙肝标志物、mIL-2R、IL-10、miRNA-122等指标均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测定,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低复制CHB患者中e抗原阳性患者占38.00%,e抗原阴性患者占51.53%;229例患者ALT升高者占总数的66.81%,患者血浆miRNA-122的表达量的变化与ALT浓度呈正相关(r=0.841)。e抗原阳性与e抗原阴性组IL-10、mIL-2R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DNA低复制CHB患者ALT、mlL-2R、IL-10、miRNA-122等指标的变化证明此类患者部分病例存在肝细胞实质性的损害,临床应高度重视,尤其要与非活动性乙型肝炎病原携带状态相鉴别,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8.
田群  左维泽  曹玉文  朱庆峰  季榕  詹爱琴 《生物磁学》2011,(19):3694-3696,3699
目的:观察比较拉米夫定联合IFNα-1b的序贯疗法与拉米夫定,IFNα-1b的单药疗法在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方面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8例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拉米夫定治疗组和IFNα-1b治疗组。序贯治疗组33例,年龄37.85±7.70岁,男/女:18/15,首先使用拉米夫定(100mg—El一次口服疗程24周),序贯使用IFNα-1b(60ug隔日一次皮下注射疗程28用1,在第20周至24同同时使用拉米夫定和IFNα-1b,总疗程48周;拉米夫定治疗组34例,年龄39.42+6.88岁.男/女:20/14,仅口服拉米夫定,100mg一日一次口服,疗程48周;IFNα-1b治疗组31例,年龄35.71±6.14岁,男/女:14/17,仅皮下注射IFNα-1b,60ug隔日一次,疗程48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检测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等指标变化。结果:在治疗12周、24周时三组间肝功复常率、HBeAg阴转率无差异,序贯治疗组、拉米夫定组HBV·DNA阴转率优于IFNα-1b治疗组;实验疗程结束时序贯治疗组HBeAg阴转率、抗-HBe转换率及HBV—DNA阴转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但在HBV-DNA阴转率方面序贯治疗组与拉米夫定治疗组差异不显著。结论:拉米夫定和IFNα-1b序贯疗法在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抗HBe转换率三方面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IFNα-1b单一用药。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胃康胶囊联合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胃溃疡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炎症反应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1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1694部队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80例胃溃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胃康胶囊联合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连续治疗6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6周后的胃肠激素、血清炎症因子和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两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升高,CD8+ 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两组胃动素(MTL)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胃泌素(GAS)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两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兰索拉唑肠溶胶囊联合胃康胶囊可提高胃溃疡患者的溃疡愈合率和Hp根除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胃肠激素、炎症反应和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长效与常规alpha- 干扰素(Interferon alpha, IFN alpha)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Chr- onic viral hepatitis B, CVHB)的临床疗 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 年1 月~2012 年1 月我院收治的97 例CVHB 患者,在常规黄芩苷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 规IFN alpha-1b 治疗,观察组采用长效IFN alpha-2a 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48 周治疗, 两组CVHB患者肝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ALT、AST、HA、LN 及r球蛋白(r-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周后,观察组患者HBeAg、HBsAg 及HBV-DNA 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腹胀及恶心、纳差、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效IFN alpha-2a 治疗CVHB 较常规IFN alpha-1b 疗法更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乙型肝炎病毒转阴率,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