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增建  禹宏 《遗传学报》1989,16(4):251-255
利用C-带和N-带分别及连续处理技术对提莫菲维小麦(Triticum timopheevi Zhuk.)的染色体带型及异染色质的类型与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提莫菲维小麦的4A染色体以及G-染色体组带型丰富,并具有明显的端带,其异染色质是多样化的。4G和6G为随体染色体,随体显带明显。在提莫菲维小麦的染色体中异染色质类型有:(1)只有C~ N~ 型(4A、4G、6G和7G染色体);(2)只有C~ N~-型(1A、5A、6A和7A染色体);(3)C~ N~ 和C~ N~-型(2A、3A、1G、2G、3G和5G染色体)。在C-带和N-带连续处理中,N-带异染色质的消失部位在1G、2G、3G和5G染色体的端部,3A染色体的着丝点附近以及染色体1A、2A、5A、6A和7A的着丝点附近及端部。本文还讨论了C-带和N-带异染色质的异同以及端部异染色质在G染色体组进化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2.
石玉平  马绍武 《遗传学报》1993,20(6):488-492
本文对一便生育过先天愚型儿的个体刊进行了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先证者拥有t(14;21)用一个短臂增大变异为15号标记染色体。通过G-显带、C-显带、Q-显带、硝酸银染色及Y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区特异控针pY3.4对先证者基因组DNA的斑点杂交和中期染色体的原位杂交,证实变异部分由Y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区易位所形成,从而排除了巨大随体的存在或其他染色体参与重排形成变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常规显带与染  相似文献   

3.
采用限制酶AluI显带、CA_(?)/DA/DAPI荧光染色和常规C带技术研究了家猪染色体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结果表明: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至少可被区分为3类,并且在染色体组内各有其特异的染色体分布。将家猪染色体DA/DAPI荧光带和限制酶AluI显带与人类染色体比较,发现家猪13—18号端着丝粒染色体显带特征与人染色体1,9、16、Y一致。提示家猪13—18号端着丝粒区结构异染色质存在与人类随体DNA相似的DNA组成。  相似文献   

4.
几种动物染色体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表面舒展技术、原位培养表面舒展技术和临界点干燥以及空气干燥等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FESEM和SEM观察了CHO、IB-RS-2哺乳动物细胞以及黄鳝肾细胞和鲫鱼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看到了染色体处于不同舒展状态的染色质纤维。在染色质纤维未完全展开排列紧密时,染色体臂的染色质纤维,缠绕排列有序,垂直于染色体纵轴,螺旋盘绕形成疏密程度不同的横纹。在纤维较为松散和完全松敌的状态下,可以看见直径约为300(?)的染色质纤维从有序到不完全有序到无序,弯扭、螺旋、缠绕,有些似“辐射环”状结构。在着丝点处可清楚地看到有二条纤维平行分别通连二染色单体臂,未见有染色体膜。初步比较了鱼类和哺乳类的染色质纤维,二者基本一致,但鱼类染色质纤维排列较哺乳动物的松散,类似“辐射环”状的结构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三种姬鼠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染色体分带技术(G-,C-带和银染色),对中华姬鼠(Apodemusdraco)、大林姬鼠(A.peninsulae)和大耳姬鼠(A.latronum)的核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3种姬鼠的2n均为48。中华姬鼠的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林姬鼠的常规核型中,除1对中着丝点染色体(No.23)外,其余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耳姬鼠的核型中,有13对端着丝点染色体,2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体,1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和7对中着丝点染色体。中华姬鼠C-带核型中,所有染色体着丝点C-带都呈强阳性,异染色质非常丰富,Y染色体整条深染。在大林姬鼠C-带核型中,Nos.7,11,15,21,22着丝点C-带弱化甚至近阴性,其余染色体着丝点异染色质C-带都呈现程度不同的阳性。且Nos.2,4,7有强弱不同的端位异染色质带。X染色体着丝点区有大块的异染色质斑带出现,Y染色体整条深染。大耳姬鼠除Nos.3,4,10,12,13染色体着丝点C-带很弱外,其余染色体着丝点C-带均呈阳性,并有8对(Nos.16-23)染色体出现异染色质短臂。从总体上看,大林姬鼠和大耳姬鼠的着丝点异染色质明显比中华姬鼠的少。中华姬鼠的Ag-NOR  相似文献   

6.
近十多年来,由于显带技术的广泛应用,揭示了同种异体之间染色体的多态现象,除着丝点融合或断裂是染色体数目多态的原因外,也有因异染色质差异而形成的多态。如王宗仁等(1981)、Maia等(1981)用G显带技术,分别在鹿属动物及啮齿类中观察到染色体的多态现象,Murray等(1980)用C显带技术在有袋类中,不仅观察到着丝点融合现象,亦看到异染色质差异的多态。本文报导了我国特有动物——黑麂染色体的多态现象及众多的双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7.
以Giemsa C带技术处理串叶松香草根尖细胞染色体(2n=14),全部着丝点及第5和第7对染色体短臂端部显稳定的C带,第6对染色体长臂有两条明显的居间带,其他居间带小而不稳定(重复率不高)。间期细胞核染色体呈Rable构型,其着丝点一极最多出现20个染色中心。统计分析表明,靠近着丝点的短臂端带区和居间带区异染色质有易与着丝点区异染色质融合的倾向。分裂中期Giemsa C带数目与间期染色中心数目存在数量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小麦属核型分析和BG染色体组及4A染色体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物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制备新方法和N—带技术对小麦属(Triticum)9个六倍体种(AABBDD),8个四倍体种(AABB,AAGG),3个二倍体种(AA,A~uA~u)及B组的可能供体沙融山羊草(Ae. shronensis)体细胞核型和N—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属全部为具中部或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属于“2A”类型,不对称性随倍性提高而有所增加。种问核型有一定差异。所有小麦B染色体组、G染色体组和4A染色体均显N—带,其它染色体则不显带或只显很浅的着丝点带。六倍体种B染色体组带型基本相同,四倍体小麦B组N—带种间有一定差异。提莫菲维小麦(T.Timopheevi)G组带纹数目和分布与B梁色体组有显著差别,作者认为两者非同源。沙融山羊草核型和带型都与小麦B组相近,是B组的可能供体。一粒系小麦A染色体组基本不显N—带,其中无与4A带型相同的染色体,4A起源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9.
青鼬Martes flavigula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G带,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者(Ag-NOR_s)等技术,对青鼬(Martes flavigula)的核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2n=40,双臂染色体16对,单臂染色体3对,X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No.14同源染色体着丝点C带,一条呈阳性,另一条呈阴性。除此之外全部着丝点C带均显示强阳性。No.8染色体长臂是异染色质的,No.11和No.13具端位异染色质。Ag-NOR_s只有1对,分布在NO.15染色体次缢痕区域。通过核型的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青鼬的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东北梅花鹿染色体限制性内切酶显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ae Ⅲ、Hind Ⅲ分别处理梅花鹿中期染色体标本,发现HaeⅢ处理标本21h左右,显出类似G带、C带带型,第1、4、11、18、27、28、31对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区对HaeⅢ敏感而浅染,而HindⅢ处理标本18h左右能诱导梅花鹿中期染色体显出类似G带、C带,第2、6、15、18、29、32对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区对HindⅢ较敏感而浅染,性染色体Y对HaeⅢ敏感呈浅染,性染色体X对HindⅢ敏感呈浅染。表明东北梅花鹿12对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在这两种酶处理时表现出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常规的白细胞培养技术及BSGC-带技术分析了白豚的核型、C-带核型。结果是:白豚的染色体数目2n=44,其核型由12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8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条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8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所组成。染色体臂数(NF)雌性为76,雄性为75。C-带异染色质呈现出很深的着色区,主要分布在染色体臂上,着丝点区则几乎没有。C-带异染色质的量约为总染色质量的12%。这一结果表明白豚与海生豚类的核型、C-带核型有较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限制酶HaeIII、AluI和胰酶显代技术处理了水牛染色体,并且用CMA3/DA/DAPI三重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了水牛染色体的荧光染色情况。结果表明:HaeIII处理水牛染色体18小时产生G样带带纹,处理20小时产生C样带带纹。AluI处理水牛染色体20小时也能产生G样带带纹。CMA3使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发出明亮荧光,DA/DAPI则不能说明着丝粒区的结构异染色质相对富含GC碱基。  相似文献   

13.
自Caspersson[3],用DNA烷化剂氮芥唆叮 咽(QM)作为荧光染料,发明染色体Q显带法 以后,继之,又发明和Q带带型相同的G带显带 法,显示异染色质的C显带法,和Q及G带带型 相逆的R显带法,显示染色体末端的T显带法, 以及特异地显示核仁形成区的N带法和银染 法。至此,人类和哺乳动物每一对染色体和染色 体上每一区段都可一一加以识别。各种显带技 术的发展,使细胞遗传学进人一个新的阶段,并 推动了体细胞遗传学和基因定位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部分柑桔属及其近缘属Giemsa C-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Giemsa显带技术研究了枳属(Poncirus)、金柑属(Fortunella)和柑桔属(Citrus)16个分类群的染色体。枳属以末端带和着丝点带为主,金柑属与柑桔属主要以末端带为主;统计分析了各分类群每对染色体及全组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含量,并列出其带型公式;探讨了金柑属的分类学地位;赞同把柚(C.grandis)作为柑桔属的基本种之一;根据异染色质含量的变化对柑桔属的带型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经甫树蛙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s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别用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法、BSG技术和一种快速、简便的Ag-NORs显带技术,首次研究了经甫树蛙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经甫树蛙2n=26,有5对大型和8对小型染色体,次缢痕在No.11染色体长臂末端,为C带负染;银染表明,此次缢痕处即是经甫树蛙的“标准NORs”经甫树娃的C带结构异染色质主要是着丝点型和插入型的。文章初步讨论了树蛙属的细胞分类、经甫树蛙次缢痕、Ag-NORs和C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河南花背蟾蜍的核型、C-带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分布于河南新乡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河南产花背蟾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2条,核型公式为2n=22(20m 2sm),全部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NF=44。Ag-NORs具有多态现象。C-带核型显示22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正染,No.1染色体近着丝粒处有不恒定插入型C-带,No.4染色体具有恒定近端部插入型C-带,随体部位被正染的仅占所观察细胞的15%。  相似文献   

17.
薛妙男  黄广  麦适秋   《广西植物》1985,(2):107-110
本文以沙田柚为材料,对其染色体组型及带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组型分析:染色体数目2n=18,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分成大小染色体两种类型,前者包括1、2、3、4和5对,后者为6、7、8和9对,根据臂比,9对染色体能够被分成中部着丝点和近中着丝点染色体两种类型。即第5、7,9对为亚中部着丝点,其余为中部着丝点,第6对染色体上有随体;Giemsa带型:除第二对染色体只显中间带外,其余都显着丝点带,并在3、4、8对染色体短臂上和2、3、1对染色体长臂上均显端带,第2、3,6对同源染色体之间的C带显示杂合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法和BSG、Ag-As显带技术。观察到双团棘胸蛙染色体数2n=64,NF=64,全部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银染显示的唯一1对核仁组织者(NOR)在第20号染色体的居间区,恰与该核型中出现的唯一1对次缢痕的位置一致。C带显现于几乎所有染色体的端部着丝点区,一部分核型在染色体的居间区和末端也出现C带。作者推测双团棘胸蛙很可能具有蛙属中至今所发现的最原始核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我国不同地区韭菜三个品种(尸州韭、青岛韭、银川韭)的核型。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的核型均为同源四倍体,其核型公式为2n=4x=32=28m+4st(SAT),第1—7号为具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8号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并带有随体,但其中有二个染色体带有明显的随体,另二个染色体所带随体较难以分辨。三个不同品种之间,染色体全组总的长度、染色体相对长度、最长和最短的变异范围、臂比范围都存在一些差异,但并不显著。本实验不同品种韭菜的核型研究结果与文献记载相符,不同者为第8对带随体染色体为具中部着丝点。而有的作者测定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此外,对于带随体染色体类型的不同与随体显现的程度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黑水鸡与家鸡染色体带型同源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余其兴霍.  HH 《动物学报》1990,36(2):194-198
从二倍体细胞大染色体组(Macrochromosomes)的G带特征比较分析,鹤形目的黑水鸡与鸡形目的家鸡带型相似程度很大,标志着这两种鸟类的亲缘关系较近,同时也充分说明了不同目鸟类在进化上染色体变异的保守性。其带型差异仅在于两次臂间倒位、两次臂内倒位和一次着丝点融合。此外,我们采用QM荧光——银染的相继染色法发现黑水鸡的W染色体上有NOR存在,这种核仁组织者区域与性染色质发生连锁的现象在鸟类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