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人胃癌组织及胃正常组织氨基酸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2 2例胃癌组织及其癌边组织、胃正常组织氨基酸进行了测定。发现胃癌组织氨基酸总量低于癌边组织氨基酸总量 ,癌边组织氨基酸总量又低于胃正常组织氨基酸总量。癌中组织与癌边组织相比有 8种氨基酸明显降低 ,P <0 .0 1 ;其中三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 ,三种为生糖氨基酸。胃癌组织与胃正常组织相比 3种生糖氨基酸明显降低 ,P<0 .0 5。结果表明 :胃癌组织存在明显的氨基酸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3.
大鼠衰老过程中脑细胞DNA与c—Ha—ras原癌基因的甲基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Msp I/HpaⅡ酶解电泳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了不同年龄大鼠的肝、脑细胞基因组DNA的甲基化程度。从酶解电泳图谱可观察到,肝、脑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在青年鼠和老年鼠之间没有差异。但用具有高分辨率的高效液相色谱测量DNA中5-mC的含量时发现,老年鼠脑细胞DNA甲基化程度较青年鼠的下降62%,而肝细胞DNA甲基化程度在老年鼠与青年鼠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这此结果提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以PHS-49为探针,分析了中国人群中36例胃癌患者癌组织和25位正常人体组织基因组DNA中Ha-ras基因的BamHI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发现了10种不同长度的片段和18种基因型。其中4种小于6kb的BamHI片段是迄今国外未见报道的,这可能是中国人群遗传多态性的一个特征。此外,在胃癌组织中发现Ha-ras的一些稀有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对两名胃癌患者家系中的11名成员也作了RFLPs分析,发现有些成员出现3条和4条限制性片段的杂合个体,表明这些个体的染色体上含有的Ha-ras基因不只一份拷贝。对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用MspⅠ/HpaⅡ酶解电泳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了不同年龄大鼠的肝、脑细胞基因组DNA的甲基化程度。从酶解电泳图谱可观察到,肝、脑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在青年鼠和老年鼠之间没有差异。但用具有高分辨率的高效液相色谱测量DNA中5-mC的含量时发现,老年鼠脑细胞DNA甲基化程度较大年鼠的下降62%,而肝细胞DNA甲基化程度在老年鼠与青年鼠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提示:(1)用常规的酶解电泳法所分析的DNA甲基化结果并不能反映整个基因组DNA甲基化的水平。(2)衰老过程中,不同组织DNA甲基化的改变存在差异,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组织的增殖和分化程度有关。进一步分析脑细胞原癌基因c-Ha-ras的甲基化水平,无论MspⅠ酶切图谱,还是HpaⅡ酶切图谱均可观察到分子大小为19kb、7.5kb、1.3kb、0.9kb的四条阳性带,说明该基因未发生甲基化,且与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对胃癌部及癌旁正常组织中多达1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聚类分析,克服了有关报导中由于体内多种微量元素间的协同和拮抗作用产生的偏性甚至错误结果。为有关研究人员提供信息和方法,并为胃癌的早期诊断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胃癌、癌旁和正常组织中存活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细胞周期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癌旁和正常组织中存活蛋白的表达,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种组织中细胞周期的变化,分析存活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周期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存活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无表达,胃癌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6.67%,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6.67%;与正常胃组织比较,胃癌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G0/G1期细胞均有明显下降,S期细胞均有明显升高,胃癌组织G2/M期细胞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存活蛋白的表达与G2/M期细胞数相关(rs=0.627)。结论:存活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并且与胃癌组织细胞周期变化相关,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及其组织抑制剂-1(TIMP-1)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6例胃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MMP-7和TIMP-1的表达,结合病人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MMP-7阳性表达率(60.87%)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5)相关.胃癌组织中TIMP-1的阳性表达率(93.48%)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6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MMP-7与胃癌的侵袭转移有关,TIMP-1有可能成为评价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发现 ,不同的消化道疾病患者 ,胃黏膜微生物群的检出率、菌种、数量均有不同 ,其中胃癌组微生物群改变最明显。为了解微生物与胃癌的相关性 ,对 5 7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了无芽孢厌氧菌的检测 ,实验结果表明 ,胃癌病变的中心部位与癌旁组织的无芽孢厌氧菌的检出情况不同。胃癌组织检出的主要为革兰氏阳性无芽孢厌氧菌 (优杆菌、丙酸杆菌、消化链球菌等 ) ,占检出菌株的 6 4 .86 %(48/74 ) ,其中硝酸盐还原实验阳性菌株为 5 9.4 6 % (44 /74 )。癌旁组织检出的主要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厌氧菌 (类杆菌、梭杆菌、紫单胞菌、韦荣球菌 ) ,占检出细菌的 5 7.14 % (2 4 /42 ) ,硝酸盐还原实验阳性菌株为16 .6 7% (7/42 )。胃癌的病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胃癌组织中检测到无芽孢厌氧菌对胃癌的形成起到的作用 ,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和S-100蛋白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根据胃癌的病理大体分型将40例胃癌组织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其中,早期组同时未伴有淋巴结转移,晚期组伴有淋巴结转移。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对这两组胃癌组织的超微结构,乙酰肝素酶和S-100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早期组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细胞较少,晚期组阳性细胞较多,二者数密度和面密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组S-100蛋白阳性表达细胞较晚期组多,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镜观察可见:在胃癌早期,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较多,树突状细胞突起与淋巴细胞相接触,基底膜基本完整。晚期,基底膜几乎消失。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较少,癌细胞穿基膜明显。结论:乙酰肝素酶和S-100蛋白的表达程度可作为判定胃癌的侵袭和转移的指标,对其预后的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LncRNA GCMA在近远端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胃癌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检测近远端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LncRNA GCMA的表达;用空白质粒、LncRNA GCMA抑制剂、过表达的LncRNA GCMA质粒转染胃癌AGS细胞,RT-PCR法、TUNEL染色法检测胃癌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  相似文献   

14.
Rb基因是一种抗癌基因,其产物Rb蛋白与细胞转化、细胞周期调节及转录调控有密切关系。许多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乳腺癌、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骨肉瘤、软组织肉瘤等,都与Rb基因的失活或缺失有关。胃癌是消化道常见多发肿瘤,研究表明,其发生发展与多种癌基因的活化、抗癌基因的异常有关。我们用Southern印迹杂交法,以Rb基因为探针,检测了九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一个胃癌细胞株,发现它们与正常人血相比Rb基因全部呈现异常。其中5例发生Rb基因部分缺失,3例及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全部缺失。这表明在胃癌发生过程中Rb基因的丢失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相信用更灵敏的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胃脱落细胞,对患癌危险性的早期预报会有很大帮助。同对,本实验也对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提供了靶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丝氨酸/精氨酸富有剪接因子1(SRSF1)和凋亡抑制因子(BIRC5)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检测及两者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来探讨两者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胃癌的转移及复发预警,以及预后评估提供新靶点。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60例术中切除的胃癌肿组织以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SRSF1与BIRC5的表达水平,分析这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1)胃癌肿组织中SRSF1 mRNA和BIRC5mRNA表达情况:SRSF1阳性表达率(75.0%,45/60)高于癌旁组织中(8.3%,5/60);BIRC5阳性表达率(81.7%,49/60)高于癌旁组织中(11.7%,7/60)。胃癌肿组织中SRSF1mRNA与BIRC5mRNA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等因素无关,与胃癌肿组织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有关;SRSF1和BIRC5 mRNA在胃癌肿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3496,P=0.0062)。(2)胃癌肿组织中SRSF1蛋白与BIRC5蛋白表达情况:胃癌肿组织中SRSF1蛋白表达量相较于其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增多(t=44.87,P0.01),BIRC5蛋白表达量较癌旁组织同样异常增高(t=69.84,P0.01)。结论在胃癌肿组织中SRSF1和BIRC5表达均存在异常增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存在正相关,这可能与SRSF1选择性剪接BIRC5片段,促进凋亡抑制基因BIRC5的高表达有关,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MP-3和TIMP-3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根据胃癌的病理大体分型将40例胃癌组织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其中,早期组同时不伴有淋巴结转移,晚期组伴有淋巴结转移.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组化方法对这两组胃癌组织的超微结构,MMP-3,TIMP-3表达和MMP-3/TIMP-3的比值进行检测.结果:MMP-3和TIMP-3主要表达于癌细胞胞浆内.早期组MMP-3阳性表达细胞较少,晚期组阳性细胞较多,二者数密度和面密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组TIMP-3阳性表达细胞较多,晚期组阳性细胞较少,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M-3/TIMP-3的比值在胃癌晚期较早期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镜观察显示胃癌早期淋巴细胞浸润较多,癌细胞穿基膜不明显,晚期则淋巴细胞浸润较少,癌细胞穿基膜明显.结论:MMP-3,TIMP-3的表达程度和MMP-3/TIMP-3的比值可作为判定胃癌的侵袭和转移的指标,对其预后的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MP-3和TIMP-3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根据胃癌的病理大体分型将40例胃癌组织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其中,早期组同时不伴有淋巴结转移,晚期组伴有淋巴结转移.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组化方法对这两组胃癌组织的超微结构,MMP-3,TIMP-3表达和MMP-3/TIMP-3的比值进行检测.结果:MMP-3和TIMP-3主要表达于癌细胞胞浆内.早期组MMP-3阳性表达细胞较少,晚期组阳性细胞较多,二者数密度和面密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组TIMP-3阳性表达细胞较多,晚期组阳性细胞较少,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3/TIMP-3的比值在胃癌晚期较早期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镜观察显示胃癌早期淋巴细胞浸润较多,癌细胞穿基膜不明显,晚期则淋巴细胞浸润较少,癌细胞穿基膜明显.结论:MMP-3,TIMP-3的表达程度和MMP-3/TIMP-3的比值可作为判定胃癌的侵袭和转移的指标,对其预后的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家族成员MMP2和MMP9在粘膜内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病例为病理诊断为粘膜内胃癌的档案病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MP2和MMP9在粘膜内胃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特别是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显示有淋巴结转移的IMGC病例肿块直径要显著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的IMGC。有淋巴结转移IMGC中低分化腺癌发生率要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有淋巴结转移IMGC中淋巴管侵犯发生率要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MP2在正常胃粘膜上皮和粘膜内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和43.93%,有显著性差异(P0.01),MMP9在正常胃粘膜上皮和粘膜内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和23%和48.48%,无显著性差异(P0.05)。MMP9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率(87.5%)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6%),在有淋巴管侵犯病例中的表达率(83.3%)显著高于无淋巴管侵犯的病例(30%),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而MMP2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侵犯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MP9可能作为预测粘膜内胃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标志物,但需要结合组织分化、肿块大小和淋巴管侵犯等临床病理特点综合判断。MMP2可能与粘膜内胃癌的发生有关而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和nm2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52胃癌组织及20正常胃黏膜中COX-2和nm23的表达,并在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数,统计比较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COX-2和nm2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COX-2蛋白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3%和5.0%,胃癌组织中COX-2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P<0.01).nm23蛋白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7%和75.0%,胃癌组织中nm23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P<0.01).COX-2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nm23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COX-2与nm23表达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COX-2与nm23可作为反映胃癌侵袭转移、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1970年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被认为是了解一个单一的微生物细胞的活动机理的强有力的工具,而对生物机体的许多活动,不少分子生物学家却认为是难以攻克的,因为生物机体中的活动过程是非常复杂,似乎是深不可测的。肿瘤问题就是如此,认为是不可能将它解析到一组小小的、可分开而又易于研究的部分。因此,过去多方面而详尽的肿瘤研究工作,虽然增加了不少资料,而对于肿瘤来源的核心问题仍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