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后 ,我国农区林业迅速崛起 ,成为农业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关于农区林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研究报告很多[1~ 3 ] ,尤其是农区生态系统农林牧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多为定性描述。河南省民权县是黄淮海地区典型的平原农业县 ,本文将民权县作为一个系统 ,定量分析农林牧之间的相互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民权县基本概况民权县位于豫东平原 ,为黄河冲积扇组成 ,人口 71 4万人 ,耕地 8 0 13×10 4 ha,1731个自然村。故黄河屡次改道经过民权 ,使大片土地沦为沙荒和盐碱。光、温、水、热资源充沛 ,但旱、涝、风、沙、碱等自然灾…  相似文献   

2.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I)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NFI基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内含子27b内包埋了3个镶嵌基因,镶嵌基因是近年在基因结构上的有意义的新发现,本文从这3个镶嵌基因的表达和蛋白功能研究及其与NFI发病机制的关系等方面来综述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3种栽培模式(农业栽培模式、苹果园栽培模式和灌丛林带栽培模式)对黄山药新根茎生长量的影响,分析了3种模式的利弊和规模化发展黄山药的可能性,为多途径规模化发展黄山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范例。  相似文献   

4.
设施栽培下土壤中硝化、反硝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殷永娴  刘鸿雁 《生态学报》1996,16(3):246-250
利用温室、大棚等园艺设施栽种蔬菜,是当今蔬菜生产的有效措施之一,但由于温室,大棚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加上连作,致使温度室、大棚的土壤逐渐产生障碍,导致作物产量逐渐下降,本文着重从温室、大棚土壤中硝化、反硝化作用进行深入一步探讨,其结果为:温室、大棚中有强烈的硝化作用和较多的NO2^-、NO3^-盐积累,这是温室、大棚作物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温室,大棚中反硝化作用强度与土壤中的NO3^-盐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李季 《生态学杂志》1993,12(2):23-24
农业生态系统的人类生态学分析模式探讨李季(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环境科学系,100094)AnAnalyticalModelofAgroecosystemfromHumanEcologyPerspective¥.LiJi(DepartmentofEcolog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Bei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100094).ChineseJournalofEcology,1993,12(2):23-24.Basedontheanalysisofourcurrentagro-ecologicalrcsearch,anewanalyticalmodelofagro-ecosystemkestablishedandthecontentsofitsresearcharerestructured.Theaimoftheseistoprovideamodelforthedevelopmentofregionalagriculture,whichcannotonlyexpandthecurrentrelatedtheoriesandmethodologies,but  相似文献   

6.
7.
湖岸滩地梳齿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岸滩地梳齿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探讨沈显生(安徽教育学院生物系,合肥230061)StudyofAgroecologyDevelopingPaternintheComb_TechformonaLakesideLand.ShenXiansheng(D...  相似文献   

8.
低丘红壤地区几种农林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低丘红壤地区几种农林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傅庆林,罗永进(浙江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杭州310021)柴锡周(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23)EcologicalEffectsandEconomicBencfitoftheComplexAg...  相似文献   

9.
三种栽培模式下不同基因型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冬小麦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功能叶片衰老代谢的生理机制,以cp02(213)、cp99(1)和陕农512为材料,比较研究了常规栽培、覆草栽培、地膜覆盖3种栽培模式下小麦旗叶衰老代谢特性.结果表明,覆草栽培叶面积、旗叶功能期、叶绿素含量、叶片保护酶活性(SOD、POD、CAT)显著高于常规栽培,膜脂过氧化程度较低,叶片衰老速度缓慢,代谢强度旺盛,有利于籽粒灌浆和光合产物的积累.灌浆前期,地膜覆盖叶面积、旗叶功能期、叶绿素含量、叶片保护性酶活性(SOD、POD、CAT)显著高于常规栽培,膜脂过氧化程度低于常规栽培;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叶片衰老速度加快,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参试品种(系)中陕农512叶片衰老速度缓慢,保绿性好.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内生真菌与广藿香互作间对宿主活性成分形成机制的影响,该研究以成分差异较大的牌香和湛香为对象,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对所获菌株归类,通过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菌株rDNA-ITS序列,鉴定其分类地位并研究其多样性。结果表明:(1)用PDA和LBA培养基对苗期、分枝期和成株期广藿香茎叶组织块进行内生真菌分离,共获得3070株菌株,其中牌香(PX)分离出1624株,鉴定出1319株,分属于36属;湛香(ZX)分离出1446株,鉴定出994株,分属于33属。牌香分离出7种特有内生真菌,分别为香柱菌(Epichloe typhina)、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座腔孢菌(Botryosphaeria sp.)、丝核菌(Rhizoctonia sp.)及截盘多毛孢菌(Truncatella sp.),并首次分离到疫霉菌(Phytophthora sp.)和指疫霉菌(Sclerophthora sp.),这2种菌属于卵菌门内生菌。湛香分离出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sp.)和尾孢菌(Cercospora sp.)2种特有内生真菌。(2)牌香和湛香优势内生真菌相同,均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和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p.),其中牌香中相对分离频率为9.48%和7.81%,湛香为10.16%和8.65%。(3)从苗期到成株期,牌香和湛香内生真菌定殖率逐渐增高,依次为牌香8月(97.78%)>7月(72.50%)>5月(55.28%);湛香8月(91.11%)>7月(63.06%)>5月(46.67%)。平均定殖率为牌香75.19%,湛香66.95%。(4)随着生长期延长,牌香和湛香内生真菌多样性呈递增趋势,同时2种广藿香内生真菌平均相似性系数为0.86。可见,牌香和湛香内生真菌种类丰富,各有独特的内生真菌,且不同生长期内生真菌种群组成不同。该研究结果为筛选活性内生真菌菌株,探究内生真菌影响广藿香活性成分合成与积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几种草坪草的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引种栽培的8种草坪草的物候期、覆盖度、再生速度、品质特性及抗逆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合北方温带环境条件下栽培的几种优良草坪草品种——新哥来德(Poa pratensis cv.Nugtade)、枪手股(P.pratensis cv.BlueChip)、午夜(P.pratensis cv.Midnight)、帕特(Agrostis tenuis cv.Putter)、贝克(碧西)(Festuca arundinacea cv.Plxie)等。对陕西关中草坪草的引种和适地栽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陕南茶区的纯茶园、塑料大棚茶园、松茶间作茶园及林篱茶园4种常见栽培模式的茶园生态环境(包括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叶中各项生化指标(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茶园小气候因子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塑料大棚茶园、松茶间作茶园和林篱茶园能更有效地改善光照条件、降低环境温度、提高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强空气湿度,提高土壤养分状况.3种复合式茶园茶叶品质也较纯茶园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纯茶园茶叶,而茶多酚含量却显著低于纯茶园茶叶.因此,林茶复合栽培模式和大棚模式茶园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陕西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试验设栽培模式、施氮和密度等3种因子,栽培模式设露地栽培(常规)、秸秆覆盖(覆草)、地膜覆盖(平膜)、垄上覆膜沟中覆草垄沟种植(垄沟)4种方式;施氮设不施氮、施120kg/hm^2N和240kg/hm^2N三个水平;密度设播量180kg/hm^2和225kg/hm^2 2个水平。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水分在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覆膜与垄沟种植均有良好的保墒和集水作用,平覆膜水分的生产效率比常规模式增加41.3%~52.4%;垄沟种植比常规模式增加38.8%~64.6%。覆草具有一定的保墒作用,在小麦生长前期及40cm以上的土层中效果明显,其水分生产效率高于常规种植的24.1%。氮肥对土壤贮水量具有极显著影响,但不同密度对土壤贮水量基本上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泰农18’小麦为材料,于2012—2013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农民习惯栽培模式(FP)、超高产栽培模式(SH)和高产高效栽培模式(HH)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光能截获量、光能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籽粒产量和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SH模式小麦全生育期的光能截获量、光能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FP模式.相对于FP模式,虽然HH模式的小麦全生育期光能截获量较低,但其光能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及收获指数均显著提高,从而使其籽粒产量显著提高.相对于SH模式,虽然HH模式的籽粒产量在高、低肥力水平下分别降低3.8%和2.8%,而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在两肥力水平下分别提高26.4%、68.5%、92.6%.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以“降肥、增密、延播”为技术特点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为推荐的优化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用双因素裂区设计,在四种栽培模式和两种类型复合肥条件下,分析了玉米杂交种隆平206的农艺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隆平206的株高、生长率均在等行距和宽窄行间差异不显著,但与等行距一穴两株间差异显著;穗位高在等行距和宽窄行[(70+50)cm]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宽窄行[(90+30)cm]和等行距一穴两株间差异显著;茎粗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栽培模式对隆平206穗位上第1叶和穗下第1叶的叶夹角影响显著,对穗上第1叶的叶向值影响显著,对穗下第1叶的叶向值影响不显著,对不同时期穗位节和穗位上节的茎杆强度影响差异显著,对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影响差异显著。隆平206在宽窄行[(90+30)cm],地富原玉米专用复合肥时,隆平206农艺性状各指标达最佳状态,栽培模式对隆平206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影响差异显著,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开花期、乳熟期、成熟期,隆平206在栽培模式宽窄行(70+50)cm时干物质积累量均最大。该研究结果为玉米杂交种隆平206的栽培管理和施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4种栽培藠头的染色体组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地区的4种栽培蕌头(Allium chinensis G.Don)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兰蕌的染色体组型为2n=4x=32=24m+8sm(SAT);桃源蕌2n=4x=32=28m(SAT)+4sm;利川蕌2n=4x=32=24m(SAT)+4sm+4st;丝蕌2n=3x=24=21m+3sm。通过分析比较4种蕌头的染色体组型,对蕌头的品种分类问题及蕌头常开花而不易结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啮齿动物活动模式的几种数值指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评估啮齿动物活动模式的4 种定量指标: θ、λ、Φ和η。θ主要衡量动物日活动强度的差异程度; λ用于判断动物活动究竟是以昼行性为主还是以夜行性为主; Φ用来甄别动物的活动究竟接近于(或者属于) 单峰型还是接近于(或属于) 双峰型; 而η则是度量动物绝对活动强度的指标。这4 种数值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阐明动物活动模式的特征, 可为分析比较动物的活动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赵小丽  杨耀文  李国栋 《广西植物》2021,41(12):2004-2013
为了探索草果(Amomum tsaoko)的栽培地理起源,该文检测了草果、拟草果(A. paratsaoko)的cpDNA序列变化,并获取了单倍型多态性信息。结果表明:(1)20个草果居群272个植株、5个拟草果居群62个植株共检测到7种单倍型。其中,草果有3种单倍型(H1、H3、H6),拟草果有6种单倍型(H1、H2、H3、H4、H5、H7)。H1和H3为共享单倍型,H6为草果私有单倍型,H2、H4、H5、H7为拟草果私有单倍型。H1为普通单倍型,H2为祖先单倍型。(2)草果居群遗传多样性远小于拟草果居群,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拟草果居群主要来源于居群间。麻栗坡铁厂(TC)、屏边玉屏(YP)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性高于其他18个草果居群。(3)进一步分析表明,包含屏边、马关、西畴、麻栗坡的云南东南部前端地域和邻接的广西那坡可能共同构成草果栽培驯化起源中心,以麻栗坡为核心区域,向周边的西畴、马关、屏边、那坡扩张。因此,结果显示应对TC、YP、那坡下华(XH)居群加以保护。该研究结果为草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了遗传学信息。  相似文献   

20.
栽培模式、施氮和品种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早区土垫旱耕人为土上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氮肥、品种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IAI)和透光率(DIFN)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过程中IAI先增大后减小.在开花期最大。成熟期最小。施氮能够显著增加IAI;DIFN的变化规律与LAI相反。不同品种间IAI和DIFN差异显著。全程覆膜和覆膜150d的LAI极显著大于常规栽培、集雨面栽培和三密一稀栽培模式,DIFN与此相反;施氮后籽粒产量极显著增加。在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全程覆膜、覆膜150d和集雨面栽培模式的产量较高,但从维持土壤质量角度考虑,则覆膜150d和集雨面2种栽培模式优于其它几种栽培模式;从冠层结构特征分析,这2种栽培模式更有利于增加群体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